学科分类
/ 21
410 个结果
  • 简介:2016年8月26日,由复旦大学中国与周边国家关系研究中心和菲律宾大学亚洲中心(AsianCenter,UniversityofthePhilippines,Diliman)共同举办“中菲关系发展前景与挑战”(ProspectsandChallengesofPhilip-pine—ChinaRelations,MovingForward)研讨会(以下简称“研讨会”)在复旦大学光华楼东主楼701会议室举行。

  • 标签: 研讨会综述 复旦大学 CENTER 国家关系 菲律宾 the
  • 简介:中国传媒大学“传媒高等教育国际联盟”成立4年来,建立了包括27个国家和地区63所国际知名传媒院校国际优质教育资源网络,通过“国际教授工作室”、传媒高等教育国际论坛等方式,为国际传媒业界和学术界注入了中国元素、赢得了话语权.本文考察了其战略定位与工作布局、根本目标和实现路径、方针原则和预期成果.作为一个由中国发起并具有领导作用国际组织,“传媒高等教育国际联盟”经验或许能为中国主导更多国际组织提供借鉴。

  • 标签: 中国传媒大学 国际联盟 高等教育 实践 国际组织 国际传媒业
  • 简介:议会作为国家政治体制中一个重要机构,在公共外交中发挥着积极作用.从公共外交政策立法制定到成立专门公共外交机构,再到参与公共外交活动决策和拨款,甚至自身也从事着公共外交活动实施,议会四种角色在公共外交全程中得以体现.提升我国人大、政协公共外交话语权,通过立法机构进一步推行公共外交,是我国总体外交新工作方向.

  • 标签: 公共外交 议会 西方 国家政治体制 立法机构 外交活动
  • 简介:2015年,西亚地区进一步延续着剧烈动荡高危险局面,亟待建立新有序化地区安全秩序。当前西亚地区乱局呈现全方位、多层次、新常态、无序化特点与趋向,表明该地区地缘政治博弈更加激烈化和复杂化。美国在西亚地区主导权逐步丧失,其影响力和控制力下降势头均比较明显。因应西亚地区局势新变化与新特点,中国对西亚外交政策做出了一系列新调整,其中不乏亮点,尤其是介入地区热点问题解决,合作打击国际恐怖主义,加快推动"一带一路"建设。中国要主动参与西亚地区新秩序构建,统筹好中国、美国、西亚三边关系,把西亚地区打造为中国构筑新型周边关系新基轴和新支点。

  • 标签: 西亚乱局 中国外交 新型周边关系 新基轴
  • 简介:最近几年,中日关系十分不稳定,但民间交流并未中断.越是官方外交困难时期,民间交流就显得越重要,更值得重视.小岛康誉原本是日本一名珠宝富商,阴差阳错喜欢上新疆并削发为僧.30多年来,他为新疆发展投入几乎所有的财力和精力,被《人民日报》称为“当代阿倍仲麻吕”.他积极在日本推介新疆,成为新疆老朋友,中国国际友人.他经历,就是一部精彩公共外交个人史,对当前公共外交工作有启发意义.

  • 标签: 日本 中国 情怀 僧侣 《人民日报》 民间交流
  • 简介:公共外交作为构建国家形象、提升国家软实力有效手段,在西方国家对外政策中起到重要作用.21世纪以来,中国和俄罗斯开始发展其公共外交工具.回顾两国公共外交发展历程,可以看到两国公共外交具有不少共同特征,并且体现出了不同于西方公共外交“东方路径”.

  • 标签: 公共外交 路径 东方 中俄 西方国家 国家软实力
  • 简介:中国人民实现民族复兴“中国梦”如何与非洲人民实现减贫和发展“非洲梦”相互对接、共同发展和实现梦想,其实就是要讲好中国发展故事,以及发展后中国如何能够帮助相对滞后非洲也实现其渴望脱贫和发展“非洲梦”.一个是中国自身的如何发展,一个是中国如何帮助非洲发展,这看似简单两个“发展”命题,却蕴含着广博和深厚内涵,在对外传播时需要借助政府、企业以及NGO等不同行为主体、以各自不同方式来沟通和宣介.

  • 标签: 对外传播 中国梦 外交 中国人民 民族复兴 行为主体
  • 简介:在目前各种全球城市排名中,韩国首尔市总能占据较为靠前位置。韩国城市化自20世纪六七十年代开始起步,短短50年内,首尔市能够取得这样成绩,与其积极主动地对待和加强自己全球城市竞争力是分不开。根据首尔市官方网站关于首尔市参与“全球城市实力指数报告”调研公开资料,结合在首尔实地访谈,笔者认为,争取重要城市间国际组织全覆盖、重视和保持城市单项世界第一以及与全球重点城市评估机构广泛合作是首尔市保持全球城市竞争力中“巧”因素。

  • 标签: 全球城市 城市竞争力 市看待
  • 简介:本文在调查印度民众对中国形象认知、对中国文化和价值观认知、对中国传媒认知等基础上,重点分析了中国向印度传播自身形象过程中存在有利条件及主要问题.同时,也对中国在世界范围内提升自己国家形象提出了若干思考和建议.

  • 标签: 国家形象传播 中国形象 印度 调查 中国文化 中国传媒
  • 简介:在2009年伊朗政治动荡中,美国政府运用新媒体积极介入,这堪称推行公共外交典型案例.但美国学术界认为新媒体作用被国务院、伊朗国内政治异议分子等过度夸大了,其实际作用并非能够让受众无条件地改变自身政治取向,并影响其实际行动.虽然新媒体对公共外交真实贡献和推动或许还不明朗,但有助于认识美国政府利用新媒体进行“进攻型”公共外交企图.

  • 标签: 2009年 美国政府 政治动荡 新媒体 伊朗 公共外交
  • 简介:伴随着1990年代印度对信息管理放松,美国媒体进军印度市场并终成蔚然大观。通过以社交媒体影响印度'会话方式'、以有线电视对印度进行'认知塑造'并对印度媒体报道框架进行潜移默化引领,美国媒体在议程设置、内容控制、事件解释等层面拥有了对印度结构霸权和话语权力。

  • 标签: 话语权力 议程设置 蔚然大观 信息管理 国际传播 内容控制
  • 简介:今年是中、印尼复交10周年。本刊特发表《重返“千岛之国”——筹建驻印尼使馆片断回忆》一文,以飨读者。该文作者曾于60年代留学印尼,后在我国外交部亚洲司长期主管印尼事务,并曾两次被派往中国驻印尼使馆工作。他经历了从两国断交到复交全过程,两国复交后,他又带领先遣组赴雅加达筹建使馆。文中不少情况是鲜为人知,值得一读。

  • 标签: 印度尼西亚 印尼使馆 中国 外交关系 使馆工作
  • 简介:2016年欧美假新闻泛滥,引起了欧美各国政府、媒体、科技企业和学界高度重视。假新闻泛滥已经让欧美传统媒体失势、政府权威受损和民粹主义激化。更重要是,某些国家利用社交媒体放大假新闻凸显舆论战和信息战新趋势。美国总统奥巴马签署了《波特曼-墨菲反宣传法案(PortmanMurphyCounter-PropagandaBill)》。美国国防部将在2017年获得额外预算,专门建立一个统一协调反宣传中心,与盟国一起反制政治谣言和假新闻。然而,美国将我国列为反宣传重点对象,是一种赤裸裸“网络霸权”行径,将我国公共外交与他国利用假新闻开展舆论战和信息战混为一谈。这再次表明,我国对美的公共外交依然任重道远,阻力不是来自美方民众,而恰恰是美国政府及其官员双重标准。

  • 标签: 假新闻泛滥 外交启示 开展外交
  • 简介:中国和印度之间关系是中国周边外交中最重要双边关系之一,处理好中印关系对维护中国周边稳定,服务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具有重要意义.媒体作为中国公共外交重要组成部分,在对印解读中国政策、展示中国形象中发挥着不可替代作用.中国网在中印建交60周年之际,通过中印发展论坛对中印之间沟通与交流起到了积极作用,成功发挥了媒体公共外交功能.

  • 标签: 中印关系 公共外交 媒体作为 成功实践 发展论坛 中国周边
  • 简介:通过推行公共外交,思想库从一个独立于政府之外,不具有政策合法性地位政策研究机构,成为一个对国内、国际政策具有重大影响力权力机构.思想库可以作为政府努力补充,也可以作为当政府官员介入不可能时替代者.公共外交实质上是一场“思想之战”,而思想库就是公共外交“思想工厂”和“议程设定者”,并在公共外交中承担了政策理念传播平台重要功能.明确美国思想库在公共外交中重要地位和功能,将有助于我们廓清和加深对美国思想库了解,从而在公共外交中更具主动性、策略性和有效性.

  • 标签: 公共外交 思想库 功能 政策研究机构 政府官员 权力机构
  • 简介:作为即时性、交互性动态信息平台,微博日益受到各国外交机构重视,微博外交不仅包含以机构形式出现官方微博,也包含以个人形式出现外交官微博.外交官微博主要呈现出信息的人性化与人情味、多话题互动性和高度选择性.进一步地,通过外交官微博传播动机和实际效果对比,思考未来发展图景.

  • 标签: 传播动机 外交官 效果分析 表征 信息平台 外交机构
  • 简介: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重要内涵。中共十八大以来,习近平主席站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战略高度,从理论与实践两个层面创新发展了我国和平发展战略思想。对公共外交而言,要进一步讲好中国和平发展故事,需要集中力量向国际社会讲清楚我国走和平发展道路坚定性、条件性与贡献性。在此过程中,还应努力平衡好对内与对外、'有为'与'不为'、面向发达国家与面向发展中国家这三对关系。

  • 标签: 公共外交 中国梦 国际社会 理论与实践 外交工作 “有为”
  • 简介:在过去25年间,阿拉伯妇女获得了后殖民主义带给她们自由,取得了巨大进步。然而不幸是,战争和争夺允许并促使她们开始“越界”进入男性领域。阿尔及利亚妇女因战争时期沉默而被边缘化,有鉴于此,其他阿拉伯国家妇女开始记录她们自己战争体验。今日,阿拉伯妇女更是“越界”进入了分析和重新解读宗教经典领域。而在过去,古兰经只可由男性进行解读和诠释。在重新解读经典和历史过程中,这些妇女运用乃是一种“多重批评”体系。

  • 标签: 后殖民时代 阿拉伯女性 “越界” 多重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