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20 个结果
  • 简介:<正>归因理论是社会心理学的一个重要理论。自从海德(F.Heider)第一次从人际关系出发谈到归因以来,四十多年过去了。在这四十多年里,这个领域在理论上的发展及其在实践中的多种应用,呈现了欣欣向荣的景象,有关这一方面,人们已谈得很多了。本文想谈谈归因理论的另一方面,也即它的不足和面临的问题。一、因果结构:因果知觉的结构是什么?有关归因的诸种理论都把重点放在“内在一外在”维度上,以此作为分析人们因果解释的一种方式。内在原因在于人,外在归因则把原因归于环境。人(内在的)与情景(外

  • 标签: 归因理论 归因分析 内在原因 社会心理学 因果解释 外在原因
  • 简介:组织管理中的归因研究对于组织绩效评估、领导成员关系、控制领导过程、组织成员的工作态度和行为等问题均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际意义。文章回顾了工作领域中的归因理论研究历程,对领导归因理论、职业归因风格、管理中的归因偏差等一系列研究进行了梳理。最后分析了该领域发展的不足,提出了今后的研究趋向。

  • 标签: 组织管理 归因偏差 领导理论 职业归因风格
  • 简介:有关婚姻关系中归因的研究一般基于两个假设,一是稳定性假设,即夫妻对配偶行为的归因是其稳定的归因风格的体现。二是因果关系假设,即归因在婚姻关系的发展中起着因果作用。传统的研究一般是在这两个假设基础上进行的。但最近的研究发现,婚姻关系中夫妻的归因并非是稳定特质的反映而是随着婚姻状态的变化而改变的。这对稳定性假设提出了挑战。本文还讨论了神经过敏症和离婚与归因的关系。

  • 标签: 婚姻关系 归因研究 婚姻状态 婚姻满意度 心理学研究
  • 简介:人际归因归因研究的一个新领域。现代归因与行为责任推断研究除了关注动机归因理论的构建之外,还十分重视将该理论运用于解决社会实际问题,并初步建立了归因与行为责任推断的理论模型,近年来取得了一系列研究成果。这些成果对于更好地了解人类的社会行为具有重要的意义,同时也代表了现代归因研究发展的一个新趋势。

  • 标签: 归因理论 人际归因 责任推断
  • 简介:选取171名进修教师和大学生被试探讨行为责任归因与批评程度之间的内在联系.研究发现:(1)内在的可控的稳定的失败原因引起最高责任推断和最严重批评决定;内在的不可控的不稳定的原因与最低责任和批评程度相联系.(2)控制性维度和责任与批评程度的关系密切.(3)从总体上说责任和批评程度的变化趋势相似.(4)教师特别是女教师对批评方法的使用更为慎重.

  • 标签: 行为责任归因 批评程度 责任推断 教育心理学
  • 简介:本研究采用情境故事法和三因素被试间实验设计,从结果事件的大小、结果事件的可控性和卷入水平这三个方面考察医方对消极医疗结果的责任归因。结果发现事件大小对责任变量、生气变量、批评变量、语言攻击和身体攻击变量均有显著影响,但对专家的信任度变量没有影响;事件可控性对责任变量、生气变量、批评变量、语言攻击和身体攻击变量有影响,对专家的信任度变量没有影响;卷入水平对责任变量、生气变量、批评变量、语言攻击和对专家的信任度变量有影响,对身体攻击这一变量没有影响。

  • 标签: 责任归因 消极医疗结果 医患关系 医患信任
  • 简介:基于日常经验取向,运用问卷调查的方法,探索自我责任归因与推断的心理结构及其基本特征。对382名被试问卷调查的统计分析结果显示:(1)自我责任归因与推断结构是一种一元单向决定模式,即“责任推断→责任情感→责任行为”。(2)个体倾向于较多地将挫折或失败的原因归咎于可控起因,而较少归因于不可控起因。(3)个体在进行自我责任推断时,可控性程度仅对责任的大小构成影响,并不影响对是否承担责任的推断。(4)在自身应为挫折或失败承担责任时,个体在情感体验上较多自我责备,较少自我同情;在行为反应上,较多积极应对,较少甚至不大会消极应对。

  • 标签: 责任 自我 责任归因 责任推断 心理结构
  • 简介:应用《青少年心理健康素质调查表·归因风格分量表》对全国23个省市地区的44063名青少年进行了调查,对不同年级阶段青少年归因风格的发展特点进行了分析。结果发现:(1)青少年归因风格的发展存在明显的阶段性,随着年级的升高,其内在归因倾向逐渐减弱;(2)在不同年级阶段,青少年归因风格不同维度的发展方向具有一致性。

  • 标签: 年级 青少年 归因风格 心理健康素质
  • 简介:归因疗法是心理治疗的重要方法之一。迄今为止,人们已经发展了运用归因理论于治疗实践的两种一般模式:“真归因疗法”引导患者用准确的归因代替错误的归因,“误归因疗法”引导患者用不准确而有益的归因代替准确而有害的归因归因疗法受到了其他心理治疗理论的怀疑和批评。

  • 标签: 归因疗法 归因理论 真归因疗法 误归因疗法
  • 简介:为对大学生学业成就与人际关系的归因进行探究,本研究采用多维度——多归因因果量表(MMCS)对江西师大403名大学本科生进行施测。结果显示大学生在对学业成就和人际关系的归因上都是倾向于内控,且不论是对学业成就还是对人际关系的归因,努力因素都占着重要地位;另外,对学业成就与人际关系的归因还存在性别、文理科以及年级差异。

  • 标签: 大学生 学业成就 人际关系 归因理论 心理素质
  • 简介: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学习归因成为教育心理学、学习心理学领域的热点课题。本文通过回顾我国十年来有关中小学生学习归因方面的研究,归纳了我国中小学生学习归因的倾向、归因的前提条件、归因的后果、归因的作用机制、归因模式及归因训练等方面的研究成果,并进行了简要评述。

  • 标签: 学习归因 中小学生 归因模式 学习心理学 中国 归因训练
  • 简介:该文就归因方式对心理健康影响的特点、规律及其心理机制以及通过归因干预改善和提高个体与群体健康水平的研究进行了简要的叙述,并对已有研究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初步的讨论。作者认为,归因干预可能是改善和提高个体与群体的健康水平的一条重要途径:未来的研究应着眼于揭示个体对不同性质、不同类型的生活事件在特定归因和维度归因上对心理健康影响的特点、规律及其心理机制,并就归因干预的理论和实践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 标签: 归因方式 心理健康 归因干预
  • 简介:随着拥有汽车人数的增长,随之而来的社会问题也变得越来越多。我们经常发现在车辆驾驶的过程中会出现驾驶者变得气愤进而发生攻击性的行为,甚至是犯罪行为。这样的现象在心理学上有专门的术语,那就是"路怒症"。路怒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驾驶者的人格及归因方式是产生影响的重要的个体因素。未来研究应关注于多种不同类型的驾驶者及驾驶者的个体因素。

  • 标签: 路怒 攻击性驾驶 人格 归因
  • 简介:本文就学前教育系学生大五人格与学业归因的主要特点进行了总结,并初步分析了该样本大五人格与学业归因之间的关系,对学校教学与心理指导工作有一定意义。研究表明,学前教育系学生的具有自身的人格特点与归因倾向,并且能力归因与开放性、背景归因与外向性显著正相关,背景归因与尽责性显著负相关。

  • 标签: 大五人格 归因
  • 简介: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对350名大学生的归因方式、气质性乐观与心理幸福感(即抑郁、生活满意度)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归因方式问卷的总分与气质性乐观、生活满意度呈显著负相关,与抑郁呈显著正相关,气质性乐观与抑郁呈显著负相关,与生活满意度呈显著正相关;(2)归因方式的自身性雏度上,乐观者、悲观者的归因方式无显著性差异;持久性和整体性维度上,对可控性低水平事件的归因方式无显著性差异,对中、高水平事件,悲观者的归因方式比乐观者更悲观;(3)归因方式对抑郁、生活满意度的影响以气质性乐观为中介变量。

  • 标签: 归因方式 气质性乐观 悲观 心理幸福感
  • 简介:该研究采用问卷法探讨中学生自我概念、学业归因与学业成绩的关系,并分别对初中生和高中生建立了因果关系模型。两模型区别在于:(1)学业成绩对初中生自我概念的影响大于对高中生的;(2)高中生学业自我概念受内部控制、非学业自我概念受未知方控制直接影响。研究还表明:(1)初中生的学业自我概念显著高于高中生的;(2)学业自我概念、一般自我概念与学业成绩高低一致;(3)内部控制源与有势力的他人控制源显著相关。

  • 标签: 自我概念 学业成败归因 学业成绩
  • 简介:未来时间洞察力是指向未来的人格特点,是时间心理学和人格心理学的交点。本研究探讨未来时间洞察力和人格之间的关系问题。从人格心理学中选择了自我同一性和归因取向作为研究内容。采用问卷法对118名大学生进行调查,问卷包括“大学生一般未来时间洞察力量表”、“自我同一性测试量表”、“归因风格调查问卷”。相关分析和多元回归分析结果发现:(1)大学生自我同一性状态和未来时间洞察力相关显著,并且自我同一性整合程度越高,未来时间洞察力越高;(2)归因取向和未来时间洞察力的相关不显著;(3)性别、年级、专业和未来时间洞察力、自我同一性状态以及归因取向相关不显著。根据结果得出结论为自我同一性影响未来时间洞察力,归因取向对未来时间洞察力影响甚微。

  • 标签: 未来时间洞察力 自我同一性 归因取向 关系研究
  • 简介:为使大学生减少人际冲突,培养正确的人际关系成败归因方式,在人际关系方面获得更好的发展。本文基于归因理论来调查、分析大学生对人际关系归因的现状特点,研究表明,大学生把成功的人际交往倾向于内部的(能力、努力)归因,而把失败的人际交往倾向于外部的(背景、运气)归因。据此研究,改善大学生人际关系归因策略要遵循双向性原则和辨证性原则;让学生学习和掌握归因理论;优化归因策略,做出有利归因;指导学生理论联系:重视同辈辅导,消除错误归因;实际抵制外在因素的影响,进行合理归因

  • 标签: 大学生 人际关系 内外归因 对策
  • 简介:我国目前的法律导致了监狱中押犯获得减刑要比假释容易得多,现实中,未达到原判刑期而提前释放的大多是减刑释放,这种现象与法理相悖,又存在着许多弊端,导致了罪犯的改造流于形式,致使近年来重新犯罪率不断攀升,而且重新犯罪是更恶性的犯罪,对于构建和谐稳定的社会秩序消极影响很大,然而假释这种制度不仅对于巩固罪犯改造成效降低重新犯罪率,而且从法理上来说也是可行的。因此,本文在分析了减刑与假释的弊利之后,提出了建立假释为主减刑为辅的罪犯累进处遇模式,以求更好的提高改造质量,降低重新犯罪率,从改造罪犯的角度更好地服务于我国构建和谐社会。

  • 标签: 减刑 假释 制度
  • 简介:西方组织公平领域的主流观点认为要想提高员工的分配公平感,应着力提高分配过程的公平性以及上下级互动的公平性,即程序公平和互动公平。本研究发现:在中国组织情境下,较之程序公平和互动公平(人际公平、信息公平),分配制度公平对员工分配公平感的解释力最强;在分配制度不公平的情境下,程序公平和人际公平才会影响分配公平感,仅仅起到亡羊补牢的作用。

  • 标签: 组织公平 分配公平感 分配制度公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