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4
70 个结果
  • 简介:一、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分析和它们在现代化中的经历一百年来中国的历史大变动,对它的传统文化进行了全面的严酷的考验。中国的传统文化有自己不同于世界上其他民族的特点。这种特点,照我的看法,就是始终贯穿其中的"人伦"性质,或者说,它主要是沿着对人的人伦本性的自觉来发展和展开的。这种对人伦的自觉,至少可追溯到舜的时代,到了春秋末年孔子、老子、墨子时,开始形成为系统的思想学说,分别代表

  • 标签: 基督教 仁爱观 中国传统文化 儒家 现代化 宗法制度
  • 简介:在白裤瑶的宗教信仰中,一个人成为鬼师需要经历“阴传”,即被神灵附体并传授沟通阴阳两界的知识与技艺的过程,遵循的是瑶族宗教早期阶段所信仰的神授机制。阴传中多样化的神灵附体现象所呈现出的萨满特征,以及神灵意志的唯一性和不可知性所构建的超越性特质,都展现了阴传信仰所带有的原生宗教的巫觋色彩。比较而言,盘瑶师公的宗教职业身份来源于一整套包含仪礼授权、组织纳入和经典训练的世俗人为体系,其制度化宗教的特征更为明显,这与道教的深刻影响息息相关。

  • 标签: 白裤瑶 鬼师 宗教信仰 盘瑶 师公
  • 简介:一、净土宗教观的来源中国的大乘佛教来自印度和西域。较明确的净土信仰是大乘兴起以后的事。但印度佛教出现大乘思想在公元之初,不过净土思想的萌芽应该是更早就有了的。净土佛教的中心观念是企望与恋慕他方佛国,包含着对不清净的此土此世的批判。其实一切宗教当中都有不乐此世愿望超越现世的冲动与要求。企望和羡慕他方世界的念头,

  • 标签: 净土教 隋唐时期 中国 大乘佛教 论著 早期
  • 简介:宗教市场论是新近在西方出现的一种以经济学供需关系解释宗教现象的宗教社会学研究范式,它对当代美国的宗教复兴现象具有较强的解释力。然而,就清末民初与改革开放以来这两个时代里安徽民众信仰基督教的动机与行为表现、基督教会及其所提供的“宗教产品”、“市场区位”与基督教的发展等方面的比较来看,宗教市场论的科学性与普适性值得商榷,其缺陷主要在于忽视了社会文化传统对宗教发展至关重要的影响。

  • 标签: 宗教市场论 基督教 比较分析 安徽
  • 简介:五、儒家仁爱观念的真实内容在简要讨论了儒家和基督教仁爱观的形式之后,现在我们来研究一下它们各自的真实内容。本节先论儒家。"亲亲为仁",儒家的仁叫做"人伦之爱"。孟子说:"人之异于禽兽者几希?庶民去之,君子存之。舜明于庶物,察于人伦,由仁义行,非行仁义也"。(离娄下)意思是说,人与禽兽之别只在于人有人伦并能察于人伦,仁义不是为行而行的,它不过是人对人伦的

  • 标签: 基督教 仁爱观 儒家 人伦文化 宗法人伦 现代化
  • 简介:明末清初,基督教天主教传教士来华,带来了西方科学技术与翻译文本,伊索寓言就是在这种情况下,第一次传入中国。伊索寓言虽然是古希腊多神信仰时代产生的讽刺寓言故事,但在欧洲,用伊索寓言证道的传统,可上溯至公元前4世纪的异教的雄辩家。在圣经新约中也能够找到耶稣鼓励使用比喻的依据。伊索寓言更是中世纪圣坛上频繁使用之喻道故事,在欧洲中古流传的伊索寓言集子超过两千种。

  • 标签: 伊索寓言 明末清初 中国化 基督教 文学 天主教传教士
  • 简介:比较宗教学是发源于国外而在国内还较为薄弱的一门学科。张泽洪《文化传播与仪式象征——中国西南少数民族宗教与道教祭祀仪式比较研究》一书,运用共时与历时多维度的研究方法,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背景下的文化传播,即中国西南少数民族宗教与道教祭祀仪式进行深入比较。该书研究视角、研究方法、研究着力点颇有创新,是中国比较宗教学理论与实践的成功范本。

  • 标签: 比较宗教 中国西南少数民族宗教 道教 文化传播
  • 简介:20世纪著名的存在主义神学家[1]保罗·蒂利希(PaulTillich,1886-1965,也译作田立克)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三卷本共五部的《系统神学》因其庞大辉煌的体系曾被比作是像严丝合缝的金字塔连一个刀片都插不进去,从存在主义的角度阐述了对传统教义神学中的主题——上帝论、基督论、圣灵论、罪论、教会论和终末论的思想。其中,在对罪的阐述中使用'疏离'或'异化'、'恶魔性的力量'等来描述人类的困境,虽然与圣经和传统教义的表述不同,但对我们从个人和群体的角度来

  • 标签: 女性主义神学 存在主义神学 恶纠缠
  • 简介:中国古书中讲“道”的地方很多,如《易经》所言:“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礼运篇》)。“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中庸》),“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抱阳,冲气以为和。”(《老子》),“夫道,有情有信,无为无形。”

  • 标签: “道” 西方传统文化 《道德经》 《圣经》 三生万物 冲气以为和
  • 简介:佛教由印度起源后弘传世界各地。其在中国传承之派别大致有三,即南传、汉传和藏传佛教。三传佛教虽同系佛陀正法,然其教理、典籍、仪式(仪轨)等殊异甚大。佛教从教义上可分为大乘和小乘,汉传和藏传为大乘,南传为小乘,故我们从大小乘之别上可观出小乘之殊异性。而佛教从传承方式上又可分为显乘和密乘,南传和汉传属于显乘,而藏传独属于密乘,故我们从显密乘之别上可观藏传佛教之殊异性。汉传佛教则是大乘显宗,其同南传皆为显乘,异于南传之小乘;其同藏传皆为大乘,异于藏传之密乘。

  • 标签: 南传 汉传 藏传 大乘 小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