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3
47 个结果
  • 简介:基于青海省公路沿线附近青海境内50个气象站点2004—2015年能见度地面观测资料和DEM数据,采用梯度距离平方反比空间插值方法,进行能见度的时空特征分析,在此基础上结合大雾、大风沙尘暴、短时强降水等观测资料,对能见度变化成因进行天气学分析。结果表明:(1)青海省公路沿线年、季、月、日平均能见度大体呈东西低、中间高的空间分布特征,其中玉树东部、果洛州、海南州、海北西部、海西中东部地区平均能见度最好,有利于公路交通线路的安全运行,而西宁地区、海东市、黄南州、海北中东部、格尔木地区平均能见度最差,对公路交通运行安全影响较大,应注意防范;(2)全省年平均能见度在17.4~48.8km之间,能见度的月变化特征显著,但日变化特征不明显;(3)造成青海省能见度时空变化的主要天气现象有大雾、大风沙尘暴和短时强降水。

  • 标签: 青海省 能见度 变化特征 成因
  • 简介:1前言气象事业是科技型的基础性社会公益事业,不断地增强气象部门为经济建设的服务能力,是发展地方经济的需要,也是提高人民生活质量的需要,作为劳动和技术密集性的气象事业,人的素质是气象事业发展的重要因素,是整个气象事业的核心竞争力所在,人才资源的开发与优化、以及人才队伍结构的合理调整与气象事业的兴衰息息相关。

  • 标签: 人才结构调整 不利因素 气象系统 气象事业发展 海南州 人民生活质量
  • 简介:利用1961—2010年塔里木灌区—阿拉尔垦区逐日蒸发皿蒸发量、平均气温、最高气温、最低气温、平均相对湿度、日照时数和平均风速等气象要素,采用气候倾向率、距平和相关性方法分析了塔里木灌区—阿拉尔垦区蒸发皿蒸发量(PanEvaporation,E)的变化特征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961—2010年塔里木灌区—阿拉尔垦区蒸发皿蒸发量的年际波动较大,呈"高—低—高—低"的年代际变化,E整体呈减少的趋势(P〈0.01),减少幅度为62.4mm/10a,E累积减少了312.0mm。近50a塔里木灌区—阿拉尔垦区四季蒸发皿蒸发量呈"夏季〉春季〉秋季〉冬季"的时间分布,冬季和夏季E的减少幅度较大(P〈0.01),春季E的减少幅度较小(P〈0.05),秋季E的减少幅度不明显(P〉0.05),春季、夏季、秋季、冬季E累积减少了81.5mm、182.5mm、28.5mm和198.0mm。塔里木灌区—阿拉尔垦区年蒸发皿蒸发量减少与平均风速减小和平均相对湿度增大有关,与气温、降水量和日照时数无关;四季蒸发皿蒸发量减少是由气温升高(降低)、日照时数减少、降水量增加(减少)、平均风速减小和平均相对湿度增大共同造成的,春季、秋季E受气温和日照时数影响较小。

  • 标签: 塔里木灌区—阿拉尔垦区 蒸发皿蒸发量 气象要素 相关分析
  • 简介:利用2012年夏季山西省太原、大同、临汾3个温室气体观测站的近地面O_3及相关前体物NOx、NO2、NO、CO观测数据及同期气象观测资料,分析山西省夏季O_3体积分数与污染状况、O_3的时间变化特征及O_3与其前体物体积分数的相关性,同时分析气温、相对湿度、风速、降水和日照时数等气象因素对O_3体积分数的影响。结果表明:山西太原、大同、临汾3个城市的O_3小时体积分数与日最大8h平均体积分数都有超标情况发生,夏季O_3污染以临汾最严重、大同相对最轻;一日内O_3小时体积分数最大值出现在15:00左右,最小值出现在06:00左右,日变化呈单峰型分布,其中临汾O_3小时体积分数的昼夜变化振幅最大、大同最小;各城市NOx、NO2、NO、CO等前体物体积分数均呈现白天低、夜间高的日变化过程,与O_3日变化呈负相关;气温是影响夏季O_3体积分数的最重要因素,其次为相对湿度,风速贡献最小,夏季O_3体积分数高值多在高温低湿的午后,且太原、临汾O_3体积分数受局地气象因素影响比大同显著。

  • 标签: O3 前体物 气象因素 变化特征
  • 简介:Kaya恒等式是目前分析碳排放驱动因素的主流分析方法,在解释全球历史排放变化原因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Kaya恒等式具有数学形式简单、分解无残差、对碳排放变化推动因素解释力强等优点,但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第一,Kaya恒等式只能解释碳排放量流量变化,无法解释存量变化;第二,Kaya恒等式中的驱动因素多为表象驱动因素,对排放总量的实际影响难以确定;第三,利用Kaya恒等式理论得出的政策建议具有模糊性和非理性,需要结合其他因素分析检验。

  • 标签: 碳排放 驱动因素 Kaya恒等式 局限性
  • 简介:以清浩发展机制(CDM)广西珠江流域治理再造林项目为例,对项目及其5种造林模式临时核证减排量(temporarycertifiedemissionreduction,缩写为tCER)和长期核证减排量(long—termcertifiedemissionreduction,缩写为1CER)成本的动态变化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从项目期初到期末,整个项目及5种造林模式人工林的tCER成本均逐渐降低,其中项目成本由第一承诺期末的40.33¥/tCO2降至最后承诺期末的13,34¥/tCO2;1CER成本先降低后升高,在第一承诺期末均降至最小值,项目成本由第一承诺期末的40.33¥/tCO2增加至最后承诺期末的105.27¥/tCO2;各造林模式tCER和1CER成本均以枫香+杉木、枫香十马尾松较高,马尾松+荷木、马尾松+栎类较低,桉树最低;贴现率对项目tCER和1CER、桉树tCER、枫香+杉木1CER成本影响均较大,而对马尾松+栎类tCER和1CER成本影响均较小;对桉树一个轮伐期内的tCER成本进行了敏感性分析,单位面积碳贮量的变化对其影响较大;考虑木材收益时,项目期末tCER净现值为13.11¥/tCO2,从中反映了该CDM项目实施是可行的。

  • 标签: 清洁发展机制 造林再造林 碳汇 成本
  • 简介:文章利用2009—2011年包头市5家医院497例急性心肌梗塞的临床资料及同时气象资料,对包头市急性心肌梗塞的发病规律与气温、气压、相对湿度等气象要素进行相关分析。发现包头市急性心肌梗塞发病具有明显的季节变化和年龄变化,冬春季发病率高,夏季发病率低,60~70岁为高发年龄段;急性心肌梗塞发病与月平均气温和湿度呈负相关,与月平均气压呈正相关,气压上升、湿度下降、气温剧降使急性心肌梗塞发病率增加。

  • 标签: 急性心肌梗塞 气象因素 相关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