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4 个结果
  • 简介:应用常规地面和高空观测资料、NCEP/NCAR1°×1°再分析资料以及山东省122个国家自动站日降水量和小时降水量资料,从日积雪深度和过程总降水量两个角度分别定义第一和第二类极端降雪事件,并进一步对其基本特征进行分析总结。结论如下:(1)山东省极端降雪事件发生在江淮气旋和回流天气形势下,出现在11月(初冬)和2月(早春)的可能性最大,江淮气旋类多出现在2月,回流类多出现在11月。(2)极端降雪事件中鲁东南、鲁西北西部和鲁中北部地区降雪量大且出现极端降雪次数多。江淮气旋类极端降雪过程降水量大值中心出现在鲁东南、鲁中北部和半岛地区,而回流类过程降水量呈现出"南多北少"的分布特征。(3)相比较于江淮气旋类降雪过程,回流类极端降雪过程出现的单站最大降水量更大,且大雨以上量级降水范围更广。通常极端降雪过程中,降水量最大为50.0~59.9mm,多数站点过程降水量为10.0~29.9mm。(4)不同天气系统影响下的两类极端降雪过程地面气旋初生时中心气压值、冷高压中心强度和位置、低空急流的厚度和强度等特征有所不同。(5)回流类极端降雪过程,水汽辐合层次深厚,700hPa与850hPa均有明显的水汽辐合,江淮气旋类极端降雪过程中水汽辐合层次较低,主要位于850hPa附近。对于过程降水量超过50.0mm的极端降雪事件,700hPa和850hPa比湿均达到并超过5g·kg^-1。(6)回流类极端降雪过程伴有不同范围寒潮。

  • 标签: 极端降雪 江淮气旋 降水分布型 水汽特征
  • 简介:根据山东省24个风电场2013年全年每15min的风电输出功率实测数据以及相应的WRF(WeatherResearchandForecasting)气象预测数据和FNL(FinalOperationalGlobalAnalysis)再分析资料,分析了区域大规模风电爬坡现象与大尺度天气系统演变的联系。结果显示,大尺度天气系统,特别是阻塞高压系统,是诱发山东地区大规模风电爬坡的重要因素;爬坡事件的预测应当考虑天气演变的因素。进一步结合旋转门(TheSwingingDoor,TSD)算法重新讨论了爬坡事件的定义与识别,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爬坡事件的特征及其可预报性;并指出风电功率上报、考核制度应当重点考虑爬坡时间段的预测水平,以提高电网运行的稳定性。

  • 标签: 风功率爬坡 天气系统演变 TSD算法 可预报性
  • 简介: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发布手段系统是针对于气象预警和气象产品对外发布的平台.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发布手段系统主要对现有的国家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系统(以下简称国突)信息数据处理中心进行业务对接,实现了收音机手段信息发布的全程监控,可一键在多平台发布天气预报、灾害预警和气象服务信息,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发布手段系统除涉及与终端通信外,还可实现国家级,省、市、县等各级通信,同步预警相关信息及设备信息.

  • 标签: 气象 预警信息 对接
  • 简介:极端干旱事件的模拟和诊断是检验区域气候模式性能、研究其发生机制的重要途径。利用区域气候模式RegCM4对1995年我国西北地区典型的春季极端干旱事件进行数值模拟,并基于NCEP再分析格点资料和西北地区137个测站的降水量资料对模拟效果进行检验,在此基础上,采用波—流理论对此次极端干旱事件发生机制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区域气候模式RegCM4能够较好模拟出此次极端干旱事件的干旱等级空间分布特征,但不同区域的模拟误差有差异;对造成此次极端干旱事件的主要天气气候影响系统模拟非常准确,表明该模式对此次极端干旱事件发生过程具有很好的再现能力。由于1995年春季乌拉尔山高压、蒙古低压偏强,使得我国西北地区辐散下沉气流增强,加之低层强西风气流阻碍水汽的输送,从而使得西北地区水汽通量较常年显著偏小。波—流理论分析表明,300hPa存在自西向东传的波列,且4月瞬变波能量在乌拉尔山区域达到最大,中层乌拉尔山高压脊以北区域辐散的E-P通量导致该区域西风急流增强,是乌拉尔山高压得以发展和维持的原因,从而造成了此次极端干旱事件

  • 标签: 极端干旱事件 数值模拟 波—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