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经国务院办公厅批准实施的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项目——“创建青藏高原农牧区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旨在通过15所试点学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促进全省农牧区中等职业教育招生规模持续扩大,办学实力显著增强,办学机制更加灵活,从而提升职业教育服务经济发展、扩大就业、改善民生的能力,该项目自2011年初正式启动实施以来,试点工作进展顺利,目前已初显成效。一是扩大了办学规模。

  • 标签: 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中等职业教育 改革试点工作 青藏高原 农牧区 青海
  • 简介:通过对青藏高原沱沱河盆地五道梁组湖相沉积环境的分析,尝试通过湖相沉积地层记录提取气候变化信息,探索高原腹地中新世古环境变化特点。通过对五道梁组岩石类型及沉积特征研究,识别出了洪积平原、浅湖、滨湖、深湖及盐湖5个沉积相类型。参考现代湖泊特征与古代研究实例,探讨了研究区湖相碳酸盐岩的沉积机制。根据剖面岩相标志及地层叠置样式,证实五道梁组沉积期古湖泊经历了3次由低水位变为高水位的旋回性变化,湖泊最低水位期以石膏层的出现为标志,高水位期发育洪泛泥岩沉积;初步认为五道梁组沉积发育在一个干湿交替的气候期,湖水位变化和湖平面升降主要受气候控制,而构造沉降和湖缘断块隆升是次要控制因素。

  • 标签: 青藏高原 五道梁组 沉积相 古环境
  • 简介:文章以青海祁连县为例,提出了将生态环境优势转化为旅游发展优势,形成祁连地域品牌,注重高原生态旅游的特色“旅游+”产业发展新路径,为青藏高原全域旅游产业提质增效、促进旅游经济协调发展提供借鉴。

  • 标签: 全域旅游 发展路径 祁连县
  • 简介:论藏汉民族的共同渊源──青藏高原古藏人“恰、穆”与中原周人“昭、穆”制度的关系龙西江近年来,众多专家学者在不同研究方向上所取得的发展和突破,使我们了解到;藏汉两个民族存在共同的渊源,自古以来藏族就是中华民族的一个组成部分,藏汉民族同宗同源。一.考古学...

  • 标签: 青藏高原 和田玉 《山海经》 西王母 昭穆制 民族
  • 简介:摘要:利用本文利用NOAA/NCEP再分析资料以及普兰县站点观测资料,分析了近40年青藏高原地区平均气温和降水量的时间和空间变化特征,阐释了全球变暖背景下青藏高原地区气温及降水的变化特征以及普兰县未来的气象发展方向。结果显示:在全球变暖背景下,青藏高原地区气温和降水分布存在明显的时空差异,且不同年份降水量和气温的变化情况也有所不同。普兰县的气温和年蒸发量逐年增高,但是降水量却不断减少,这将导致普兰县的水资源缺少,对环境和气候带来不利影响。

  • 标签: 全球变暖 降水和气温
  • 简介:青藏铁路工程是西北大开发中非常重要的工程,东起格尔木,西至拉萨,全长1118公里,通过的最高点唐古拉山口海拔为5072米。修建一条从内地通往西藏拉萨的铁路,是几代中国人的梦想。建国之初,共和国的决策者们就将修建青藏铁路提上了议事日程。

  • 标签: 决策者 内地 西北大开发 唐古拉山 开工 拉萨
  • 简介:为了进一步认识闪电活动与对流层氮氧化物的关系及更准确地估算中国地区闪电产生的氮氧化物(LNOx)总量,选取人口稀疏,工业生产水平较低的青藏高原地区作为研究区域,基于LIS(LightningImagingSensor)和GOME-2(TheGlobalOzoneMonitoringExperiment-2)卫星探测仪资料,分析了青藏高原中部区域2009年1月至2012年2月闪电与对流层NO2垂直浓度(VCD)月均值资料的时空分布特性和相关性。在此基础上,结合Beirleetal.(2004)的LNOx估算方法,估算了中国内陆地区的LNOx产量。结果表明:青藏高原地区对流层NO2与闪电与在年际趋势、空间分布及季节变化上保持很好的一致性,闪电密度与NO2VCD的线性拟合相关系数为0.84,这表明青藏高原地区NOx受人为源影响小,是研究LNOx的理想区域。基于拟合结果,估算得到中国内陆地区LNOx的年均产量为0.15(0.03-0.38)Tg(N)a^-1。这一结论进一步缩小了以往研究中中国地区LNOx产量估算的不确定范围,有助于更清楚地认识闪电在中国气候变化中的重要作用。

  • 标签: 青藏高原 闪电 LNOx 对流层
  • 简介:通过对四川盆地西部一次持续性暴雨过程的半理想数值模拟,研究了青藏高原热力作用对四川盆地持续性暴雨过程的影响。研究表明,高原的热力作用对于下游地区有着显著的影响,主要表现为:(1)关闭高原地面感热和潜热后,高原地区和四川盆地西部的降水明显减弱,而盆地中东部降水却有所加强,且四川盆地降水的日变化特征稍有减弱;(2)500hPa青藏高原上的短波槽减弱,位于四川盆地中西部的背风槽强度、范围有所减弱,但低层盆地东部的气旋性涡旋加强;(3)涡度收支的定量分析发现,关闭高原热力作用后,盆地东部对流层低层垂直风切变的增强使得夜间倾斜项的正贡献增强,从而使该区域涡旋发展加强,盆地东部降水增强。

  • 标签: 四川盆地 持续性暴雨 数值模拟 青藏高原
  • 简介:青藏高原北部地区新生代陆相地层中湖相碳酸盐岩进行了系统采样分析,以碳氧同位素作为古环境和古气候变化的替代指标,试图从古湖泊演化的角度,阐明高原新生代早期环境演变历史和过程。研究结果表明,该区所有分析样品中生物碎屑灰岩类样品的δ^18O和δ^13C显示最低值,反映它们沉积在一个水体滞留时间短的开放性淡水湖泊系统中。泥晶灰岩类样品的δ^18O和δ^13C之间具有正相关关系,表明它们发育在蒸发作用明显的封闭性成水湖泊体系中,而叠层石灰岩类明显富集^13C可能与微生物活动有关。从始新世到渐新世至中新世,湖相碳酸盐岩δ^18O的值具有逐渐增大的趋势,δ^13C则由古近纪的负值变为新近纪的正值,反映该区古湖泊系统经历了一个由开放到封闭的过程,预示古近纪到新近纪之交高原古气候格局发生了重大变革。

  • 标签: 青藏高原 新生代 碳氧同位素 湖相碳酸盐岩 古气候 古环境
  • 简介:面对特殊的国内外背景,综合客观地分析青藏高原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内外部条件,研究制定适当的、合乎青藏高原现状的经济发展战略对推动青藏高原现代化至关重要.

  • 标签: 西部大开发 青藏高原地区 经济发展战略
  • 简介:基于1979~2014年ERA-Interim逐日再分析温度资料,依据温度递减率插值法,计算出北半球两类对流层顶(热带对流层顶和极地对流层顶)频率数据。对比分析了青藏高原与同纬度地区两类对流层顶频率在季节变化上的差异,并讨论了青藏高原两类对流层顶频率分布与高空温度的关系。结果表明:1)依据温度递减率插值法计算出的再分析两类对流层顶频率可以反映青藏高原两类对流层顶频率季节变化特征:热带对流层顶全年频率高,冷、暖季节差异不明显;极地对流层顶盛夏频率极低,冷、暖季节差异明显。与极地对流层顶频率相比,青藏高原热带对流层顶频率的可信度更高。2)青藏高原和同纬度地区热带(极地)对流层顶频率在暖季增加(减少),在冷季减少(增加)。相比同纬度地区,青藏高原热带(极地)对流层顶频率在冬季偏少(多),其他季节偏多(少)。青藏高原两类对流层顶频率等值线的梯度更大,表明青藏高原对流层顶更易断裂。3)青藏高原两类对流层顶频率与高空温度关系密切。青藏高原对流层中上层(平流层下部)温度升高(降低),有利于青藏高原热带对流层顶频率增加,极地对流层顶频率减少,反之亦然。

  • 标签: 青藏高原 热带对流层顶 极地对流层顶 频率 季节变化 高空温度
  • 简介:有关震积岩一词的去留,文章尝试从术语本身的含义和大家已经接受的含义出发,结合青藏高原东缘湖沼地震学研究进展,对震积岩的相关质疑提出了最新的解释。对比分析震积岩和地震岩,认为这两个术语虽接近,但含义存在明显的不同。震积岩是一个意义明确并广为大家接受的术语。

  • 标签: 震积岩 地震岩 湖沼地震学 软沉积物变形
  • 简介:当前,西部偏远游牧区卫生公共服务不均等已成为一个重要的社会问题。本文通过对青藏高原玉树藏族自治州囊谦县的实地调查,围绕囊谦县卫生公共服务内容展开研究,以人类学的视野分析卫生公共服务的投入及获得的成效,讨论游牧区卫生公共服务中存在的困境与问题,从本位和他位视角探讨如何促进卫生公共服务均等化发展。

  • 标签: 青藏游牧区 卫生公共服务 均等化发展
  • 简介:通过对青藏高原东北部共和盆地典型古土壤一风成砂剖面的释光(OSL)年代测定和沉积物中微量元素的分析,重建了区域全新世千年尺度的气候变化过程。研究表明,除Co、Rb、Sr和Ba以外的12种微量元素所反映的气候变化规律较显著,其含量变化曲线上的峰值段对应于古土壤层而谷值段对应于风成砂层,这一现象可作为气候暖湿、冷干波动的标志;区域金新世气候变化可分为以下阶段:11.8—10.0ka气候寒冷干燥,10.0~9.2ka气候逐渐趋于暖湿,9.2~4.6ka气候相对冷干,4.6~0.7ka气候相对暖湿,0.7ka以来气候明显寒冷干燥;区域全新世气候变化中存在8次寒冷事件,与青藏高原和北大西洋揭示的寒冷期具有明显的对应关系,表明共和盆地千年尺度的气候变化与全球气候变化具有一致性。

  • 标签: 共和盆地 风成沉积 微量元素 气候变化 寒冷事件
  • 简介:本文基于青藏高原果洛藏族自治州久治县白玉乡的实地调查,围绕白玉乡的基础教育现状展开研究.以人类学的视野分析游牧区民族教育发展的成效,讨论其在发展中存在的困境与问题。从本位和他位视角提出解决思路。

  • 标签: 青藏游牧区 教育公共服务 教育均衡发展
  • 简介:为探讨保山地块新生代岩浆侵位时代,揭示其成因和形成动力学机制,重建保山地块新生代演化历史,对保山地块东南缘沧源新生代岩浆岩中部分中酸性岩体和岩墙开展了岩石学、锆石U—Pb年代学和地球化学研究。结果表明,沧源地区新生代中酸性岩体和岩墙均侵位于40-41Ma,与澜沧新生代花岗质侵入岩年龄相当,为保山地块新生代早期岩浆活动的重要组成。沧源和澜沧新生代岩浆岩总体具有较强的轻-重稀土、特别是中-重稀土分馏,无明显Sr、Eu负异常,具高的Sr/Y、La/Yb、Gd/Yb值,与C型埃达克岩类似。样品的^86Sri/^87Sr8为0.7065—0.7103,εNd(t)为-3.6--5.6。沧源新生代岩浆岩很可能来自石榴斜长角闪岩源区在30—40km深度的部分熔融。通过岩相学和地球化学分析,首次在沧源新生代岩浆岩中识别出-41Ma的A型花岗岩。结合区域构造一岩浆研究成果,认为沧源-澜沧新生代岩浆带与青藏高原碰撞导致的东部岩石圈块体南东向挤出作用存在密切联系。

  • 标签: 保山地块 新生代 C型埃达克 A型花岗岩 锆石U-Pb年龄 岩石成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