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芪黄益肾汤治疗慢性肾衰竭肾气虚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72例慢性肾衰竭属肾气虚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36例,对照组36例。在一般对症治疗基础上,治疗组给予芪黄益肾汤口服,对照组给予海昆肾喜胶囊口服,疗程为2个月,观察两组治疗前后中医候积分、血肌酐变化。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6.11%;对照组总有效率为69.45%,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后血肌酐降低,两者治疗前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与对照组治疗前后变化比较也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中医候总有效率是94.45%,对照组为63.89%,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倦怠乏力、气短懒言、食少纳呆、脘腹胀满、口淡不渴等候积分治疗后与治疗前比较明显降低,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改善倦怠乏力、食少纳呆、脘腹胀满、口淡不渴等候积分的程度大于对照组,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芪黄益肾汤应用于肾气虚型慢性肾衰竭患者,可以改善患者临床症状,降低患者血肌酐水平,延缓慢性肾衰竭进展,在临床应用中具有重要意义。

  • 标签: 慢性肾衰竭 脾肾气虚证 中药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针对老年失眠气血两虚症患者使用归汤联合针灸治疗效果。方法:选择本院 2016年 5月至 2019年 5月期间接收并治疗老年失眠气血两虚患者 100例,采用随机分配方式,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各 50例。其中对照组采用常规西药治疗,观察组采用归汤联合针灸治疗,对比两组 PSQI评分。结果:两组采用不同治疗措施后,观察组 PSQI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两组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含义( P<0.05)。结论:针对老年失眠气血两虚患者采用归汤联合针灸治疗效果显著,可改善其睡眠质量,有效提高生活质量,该治疗方法具有临床推广使用价值。

  • 标签: 归脾汤 针灸 气血两虚证 老年失眠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归汤加减配合针刺治疗心两虚型失眠症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72例心两虚型失眠症患者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6例。对照组予归汤加减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的治疗基础上行针刺治疗。15d为1个疗程,治疗2个疗程,观察PSQI的评分量表,评价临床疗效。结果治疗组病例的睡眠质量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归汤加减配合针刺治疗心两虚型失眠症疗效显著,值得临床推广。

  • 标签: 针刺 归脾汤 失眠症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灸药联合治疗眩晕急性加重肾阳虚的临床效果。方法:本次研究以90例临床患者为例,入院时间均在2022年1-12月之间,采取随机抽签的方式进行分组,分别设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分45例,对照组患者仅用常规中药治疗,而观察组患者则再加入中医针灸治疗,比较两组治疗效果的差异。结果:从治疗效果来看,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为95.56%,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的75.56%,组间差异明显(P<0.05);随访中发现,观察组患者的复发率为2.22%,仅有2例复发,而对照组患者的复发率为15.56%,有7例复发,组间差异明显(P<0.05)。结论:灸药联合治疗眩晕急性加重肾阳虚确实有较为理想的临床效果,可以在临床中推广与应用。

  • 标签: 灸药联合 眩晕 急性加重 脾肾阳虚
  • 简介:摘要:支气管哮喘是儿童呼吸系统常见的慢性疾病之一,其患病率居高不下,以缠绵难愈、难以根治为病情特点,严重危害儿童身心健康。导师基于“肺相关”理论,认为儿童哮喘的发生与肺两脏密切相关,为元气之本,肺为气化之源,“宣肺平喘,降气化痰”是治疗哮喘发作期的基本方法,缓解期则以“益气固表,培土生金”为主要治疗原则。本篇阐述导师运用“肺同治”法治疗儿童哮喘经验,为论治哮喘提供新的临床思路,以期对儿科临床治疗有所启发。

  • 标签: 支气管哮喘 儿童 肺脾同治 临床经验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胃百合汤治疗胃溃疡胃不和的临床疗效及特点。方法本次研究所选病例均为我院收治的胃溃疡胃不和患者,共100例,病例选取的时间是2017年1月至2018年5月,采用随机分组的方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50例。对照组患者施予常规西医治疗,观察组患者施予胃百合汤治疗。观察对比两组的临床治疗效果,不良反映情况以及腹痛、反酸等临床症状消失的时间。结果经治疗后,观察组的治疗有效率为96.00%,对照组的治疗有效率为84.00%,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4.00%,对照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4.00%,观察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腹痛、反酸等临床症状消失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P<0.05)。结论胃百合汤在治疗胃溃疡胃不合中的临床效果显著,副作用小,且能缩短症状缓解时间,值得临床推广及应用。

  • 标签: 肝胃百合汤 胃溃疡 肝胃不合证 临床疗效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郁气滞型绝经前后诸患者采用清解郁汤加减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对本院2020年5月-2021年5月收治的80例郁气滞型绝经前后诸患者分组(各组40例)探究,对照组采用西药治疗,观察组同时采用清解郁汤治疗,观察两组中医症候积分、MENQOL评分。结果:治疗前,两组中医症候积分、MENQOL评分对比无差异(P>0.05);治疗后,观察组中医症候积分、MENQOL评分较对照组低,数据差异明显(P<0.05)。结论:清解郁汤可显著减少本研究患者临床症状,提高生活质量,可推广。

  • 标签: 清肝解郁汤 肝郁气滞 绝经 生活质量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心理护理对慢性胃炎胃不和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2018年1月~2019年12月期间收治的慢性胃炎胃不和患者,共计100例,以随机数字表法对其进行分组,分为观察组(50例)和对照组(50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患者在此基础上强化心理护理,比较两组患者护理前后SDS评分、SAS评分改善情况以及护理满意度。结果:两组患者护理前SAS评分与SDS评分接近,P>0.05,护理后各评分均有所降低,表明负性情绪得到缓解,而观察组患者评分下降更多,心理护理效果更好,P

  • 标签: 心理护理 慢性胃炎 肝胃不和证 护理满意度
  • 简介:基金项目广西科技厅课题《白花丹醌制剂新药临床前研究》桂科计字(2009)92号3-1摘要目的探讨白花丹醌对实验性血瘀纤维化大鼠血清学改变及侯动态变化。方法将SD大鼠40只在进行腹腔注射二甲基亚硝胺、第二周大鼠尾静脉注射去甲肾上腺素及每八天大鼠尾静脉注射小牛血清白蛋白的基础上供给加入酒精的饮用水,并喂以高脂低蛋白饲料建立血瘀纤维化大鼠模型,第九周处死动物,检测血清谷丙氨酸转换酶(ALT)、谷草氨基酸转换酶(AST)活性、透明质酸(HA)、层粘连蛋白(LN)、Ⅳ型胶原(CⅣ)、总胆红素(TBIL)的含量改变及在整个实验过程中观察动物行为、体征、排便等改变。结果检测表明血清中ALT、AST、TBIL、HA、LN、CIV的含量及侯变化与空白对照组存在显著性差异。结论实验过程中血清学改变及侯动态变化反应了与血瘀纤维化动物模型的建立成正性关系。

  • 标签: 血瘀证肝纤维化模型 血清学 证侯
  • 简介:关于乌梅丸病机,历代探讨良多,有上热下寒、寒热错杂、热阳郁等诸般说法,争论至今,大多数学者多主“上热下寒”“寒热错杂”论。此说法概念固然不错,然却过于笼统。笔者认为,乌梅丸病机应从中医理论的独有规律出发,将其纳入五脏范畴而言,将其病机具化为热脾寒,并对其形成机理做一简要探讨。由此衍生出乌梅丸是治疗热脾寒泄泻主方的认识。

  • 标签: 乌梅丸 病机 肝热脾寒 泄泻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柴胡疏肝散治疗郁气滞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50例郁气滞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简单随机平行对照方法,以服用柴胡疏肝散与不服用柴胡疏肝散为分组依据,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各25例。对照组25例予常规郁气滞治疗。治疗组25例在常规郁气滞治疗的基础上配合柴胡疏肝散,水煎服,1剂/d,水煎200ML,分早晚口服。连续治疗4周为1疗程。观察治疗前后患者临床症状和心电图的变化,进而对患者进行郁气滞的临床疗效评估。结果郁气滞症状疗效治疗组显效10例,有效12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88.0%。对照组显效4例,有效12例,无效9例,总有效率64.0%。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前后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前后各项生化常规检查均无明显异常。结论柴胡疏肝散能明显改善郁气滞患者的临床症状,疗效显著,值得临床推广。

  • 标签: 柴胡疏肝散 肝郁气滞证 疗效分析
  • 简介:摘要:咳嗽是内科呼吸系统常见的疾病,本有利于排除呼吸道有害物质和分泌物的一种机体防御反射,但慢性咳嗽病因隐匿,易反复发作,病程缠绵,严重影响了人们的生活质量和健康指数的提高 [1]。中医认为咳嗽是由于肺失宣降,肺气上逆所导致的,病位在肺,与相关,久则伤肾,将咳嗽划分为外感、内伤两大类。《医学心悟》指出:“肺体属金,譬若钟然,钟非叩不鸣,风寒暑湿燥火六淫之邪,自外击之则鸣,劳欲情志,饮食炙煿之火自内攻之则亦鸣。”就此提出咳嗽是由于内、外病邪犯肺,肺脏为驱邪外出所产生的一系列的病理反应。

  • 标签: 李英杰 肝脾 论治 咳嗽 经验
  • 简介:目的探讨保留脾脏、远端静脉肾静脉分流手术治疗外型门脉高压的效果.方法本组手术患儿15例,术前经多普勒超声检查门静脉主干呈海绵窦样改变.术中首先经小肠系膜Ⅲ级静脉和静脉分支行静脉压力测定及造影.然后将胰腺上下缘及背侧游离;将胰腺内走行的静脉游离,结扎切断与胰腺之间的细小分支,远端至静脉与肠系膜上静脉或肠系膜下静脉汇合处,近端至门;最后将静脉距肠系膜上或下静脉0.5cm处切断,闭合肠系膜上静脉侧断端,将静脉与左肾静脉端一侧吻合;同时结扎胃冠状静脉、胃左静脉和胃网膜左静脉而保留胃短血管.结果15例患儿实施远端-肾分流手术,手术时间平均3.5h,手术失血10~30ml;无需输血者.分流前肠系膜上静脉和静脉压力平均值分别为28.4cmH2O和28.1cmH2O,分流后平均值分别为24.7cmH2O和12.6cmH2O,静脉压力明显降低(P<0.01).分流后脾脏缩小,被膜皱缩.2例手术后患儿出现乳糜腹,保守治疗1个月后自然消失.患儿随诊6个月~2年无再发消化道出血者,脾脏大小均回缩.血红蛋白、白细胞、血小板均在正常水平.超声多普勒检查,肾静脉吻合口通畅.结论远端静脉-肾静脉分流术是治疗小儿外型门静脉高压的有效途径之一,具有保留脾脏,贲门胃底血液可通过胃短动脉流向静脉使该区域保持低压状态,预防再发消化道出血,不降低肠系膜上静脉压力等优点.

  • 标签: 高血压 门静脉 外科学 脾肾分流术 外科
  • 简介:摘要目的在外伤性的破裂中应用血管介入技术展开临床疗效分析。方法在2012—2016年8月期间,随机选取在我院接受治疗的37例患者展开动脉栓塞止血治疗及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诊断。结果经过DSA检测,破裂、破裂及挫伤分别有19例、17例及1例。对36例破裂的患者展开超选择动脉栓塞止血,所有患者均一次止血成功。结论对外伤性的破裂患者采取血管介入技术展开治疗,效果较理想,值得推广。

  • 标签: 外伤 肝脾破裂 介入技术
  • 简介:摘要目的对B超检查在职业健康监护中的应用及价值进行探讨;方法通过对B超在职业健康监护中的价值;常见对肝脏有毒害化学物质;职业健康监护中B超的检查方法及化学物所致的损害B超影像学表现等四个方面进行分析,证实B超检查在职业健康监护中的重要地位;结果B超能够准确测定多种化学物质所致的损害,对损害程度具有诊断意义;结论B超检查对职业健康监护具重要的指导意义,尤其是在损伤的预测和诊断中具有重要价值。

  • 标签: 肝脾B超 职业健康监护 化学物质 价值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外伤性破裂的临床特点与急诊治疗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1年1月至2012年1月收治的86例外伤破裂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其诊断方法、非手术指征及手术方式。结果10例保守治疗治愈,76例手术患者中,69例一期治愈,6例因出现皮下脂肪液化二期愈合,2例因延误病情抢救无效死亡。结论严格选择适应,合理采用保守治疗与手术治疗方案是保证急诊治疗成功率的关键。

  • 标签: 外伤性肝脾破裂 临床特点 急诊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分析迟发性破裂出血合并破裂出血的临床治疗观察和护理情况。方法对我院2015年1月至2017年12月三年期间,我院接受治疗的30例外伤胸腹部损伤所致的迟发性破裂损伤患者进行观察分析,同时对护理方法和效果进行相应的追踪记录。结果30例患者的临床病例均显示得到及时抢救和护理,同时患者均全部痊愈后出院,对破裂出血的临床外伤因素做了相应的统计分析显示多为车祸和跌落伤所致,同时外伤后迟发破裂出血的时间分布中在10天内。结论在迟发性破裂出血的临床治疗中和护理中,要注意早期的抗休克和复苏护理,同时做好术后护理,做好肺部感染的防护和心理护理。

  • 标签: 肝破裂 脾破裂 护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