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3
249 个结果
  • 简介:沂南北寨汉墓画像石上所刻画的系列图像,呈现出浓郁的生生气象,展现出我国东汉时期人们的思维方式、观念意识和生存状况.从当代生态美学的视角看,这些画像呈现出一定的生态宇宙意识、生态家园意识和生态共生意识.探究这些意识形成的根源,主要是由于传统的神仙信仰、巫风特色区域文化和汉人的祥瑞观念.这对处于生态文明建设背景下的人们如何继承和发扬优秀传统文化、采取审美的生存方式具有积极的当代意义.

  • 标签: 沂南 汉墓 画像 生态 生存
  • 简介:<正>1984年4月和1990年5月,寿县东津乡柏家台农民在取土时,先后于台南百米处、台东500米处发现一座砖室墓和一座石板墓,编号为M1、M2。墓葬位于寿县城关东郊约3公里,东淝河的西岸,寿蔡公路北约200米(图一)。县博物馆、文管所分别对这两座墓葬进行了清理,现将清理情况简报于后。

  • 标签: 寿县 大泉五十 博物馆 墓葬结构 砖室墓 汉墓
  • 简介:雅安汉墓出土的“双兽搏斗”石雕及其他双兽搏斗题材的遗存是当时南北民族文化交流的反映。现有证据证明这种题材直接来源于云南滇池地区滇文化的影响,而欧亚草原乃至中亚地区流行的同类题材对其也有直接或间接的影响,这有利于“西南丝绸之路”某些相关问题的深入研究。作为墓中的棺座,墓主希望勇猛的有翼龙虎能辟除鬼魅,承载和保护其成功地升往仙境。

  • 标签: 汉代石刻 双兽搏斗 文化交流 升仙
  • 简介:从贵州汉墓出土的大量随葬物品中可以发现,早在我国汉代时,贵州地区当时的农业生产力水平也并不亚于中原地区。究其原因,汉代汉族农耕文化对促进贵州少数民族的发展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汉族农耕文化对贵州当地的少数民族农耕文化产生了较深的影响,有力地推动着贵州的社会发展。

  • 标签: 贵州 汉墓 汉族 农耕文化 影响
  • 简介:早在战国时期就已经出现了对正体文字草化的现象,我们或可谓之草篆,草篆与狭义上的草书还有很大的区别。从目前出土的实物来看,真正意义上的草书大抵能够追溯到西汉中期,这一时期的不少简牍就是以草书写成的,尽管还不是彻头彻尾的草书,然已经出现了很多约定俗成的草法,到西汉晚期已经出现大量成熟的草法。至东

  • 标签: 飞动 隶草 简省 朴茂
  • 简介:马王堆位于长沙市东效,距市中心约4公里。这里原有两个土家,相传为五代楚王马殷|公元907至930年|的莫地,故名“马王堆”。又因两堆东西并列,故又名“马鞍堆”。《太平寰宇记》说是西汉长沙王刘发的母亲程姬及姬的“又女冢”,或名“二姬墓”。发掘结果证明,

  • 标签: 长沙市 马王堆遗址 西汉墓 “马鞍堆” 考古研究
  • 简介:汉代的营口地区是当时辽东郡所属的平郭、安市和文县三个县的所在地,也是当时东北唯一的盐铁重镇。由于地处东北边陲,中原的多次战乱很少波及到这里,因此,在两汉400年间,营口地区一直处在相对安定和平的环境之中,先民们辛勤耕耘、辛勤开拓,为我们留下了一大批宝贵的物质文化遗存。

  • 标签: 设计构思 出土文物 汉墓 营口地区 文化遗存
  • 简介:艺术考古是以考古学的方法和语言表达人类对“美”的认识、创造、前进的历史。“美”存在与永恒之中,离开了考古学的研究,人类的历史研究就不完整了一样;离开来艺术考古学,艺术史的研究也就不完整了。可以说艺术考古影响着艺术的发展历程。近几年来艺术考古逐渐成为艺术院校开设课程之一,作为中国画系的学生,只了解艺术不了解考古是不行的。通过查阅资料和书籍,从汉代墓室壁画出发,在精神层面和物质材料层面对汉墓壁画的造型、笔墨以及色彩等方面进行阐述,总结汉代墓室壁画具有的特点和对中国画发展的影响。

  • 标签: 艺术考古 唐代墓室壁画 中国画
  • 简介:该文在回顾学界对马王堆汉墓出土帛画研究略史的基础上,对学者们关于帛画研究的方法论问题进行了细致梳理与反思,并进而对一些代表性研究论文做了重点解析,并提出美术史研究中"原境"观察与分析视角、方法的重要性。

  • 标签: 马王堆汉墓 帛画 学术史 方法论 “原境”研究
  • 简介:文章所谓“马王堆汉墓遣策”,是对“马王堆一号汉墓遣策”和“马王堆三号汉墓遣策”的总称。马王堆汉墓遣策的发现,在一定程度上为我们提供了一些汉代的文献研究数据,对于我们了解汉代的文字、名物制度、衣食住行及丧葬礼俗等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文章主要通过一些简文中词语的分析来探讨《汉语大词典》辞书释义中的相关问题。

  • 标签: 马王堆汉墓 词语 释义
  • 简介:通过对江苏盱眙大云山汉墓出土漆纱残片的科学分析,可以得知该漆纱残片内部的使用材料为桑蚕丝,其外再髹大漆;编织结构为典型经编纂组结构;其表面可装饰红色朱砂矿物颜料。楚、汉这一类漆纱冠情况概基本如此。同时,结合以往考古材料和文献记载,可以推测漆纱冠这一形制,或起源于楚国,并沿用至汉及后世。

  • 标签: 漆纱 纂组工艺 朱砂染料 楚文化
  • 简介:土公台墓地位于荆门市沙洋县十里铺镇王场村八组一南北向的岗地上。为配合襄荆高速公路建设,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会同荆门市博物馆,在此共发掘西汉中晚期墓葬21座,出土了一批西汉时期文物,为研究该地区的汉代墓葬提供了新材料。

  • 标签: 荆门 土公台 西汉中晚期 墓葬
  • 简介:1981年2月在徐州发掘的龟山汉墓,是西汉第六代楚襄王刘注(即位于公元前128年~前116年)的夫妻合葬墓.此墓由两条墓道、两条甬道及15间墓室构成,均凿山为室,因山为葬,依山为陵,总面积达700余平方米.其工程浩大,气势雄伟,雕凿精细,设置完备,为目前全国发现的最大的汉代王陵墓,令人叹为观止.

  • 标签: 龟山汉墓 厕所设置 卫生保健
  • 简介:墓葬和宗教祭祀场所中的壁画也多有展现孕育期的戏剧形态。流行于秦汉时期的角抵戏在汉墓壁画中就有所体现,著名的如山东临沂金雀山9号西汉墓帛画。该帛画分为天上、人间、地下三部分,角抵戏的场面在人间的第五层。画中三个男子正角抵表演,其中左一人袖手旁立,似裁判;右两人以面具遮面,正在搏击。

  • 标签: 山东临沂 角抵戏 西汉墓 帛画 场面 汉墓壁画
  • 简介:2006年5月下旬,经向上级主管部门批准,我们配合省考古所,对暴露于盖州市南郊的一处沙坑边缘上的部分汉代墓葬进行了调查和抢救性发掘,共清理墓葬8座。这些墓葬均已遭到程度不同的破坏,其中与其他7座墓葬相隔较远的M7(编号06GGM7)保存最为完好,现简报如下。

  • 标签: 发掘简报 辽宁省 汉代墓葬 汉墓 上级主管部门 盖州市
  • 简介:<正>1987年3月至5月,湖北省博物馆、郧阳地区博物馆和丹江口市博物馆联合抢救性发掘了丹江口市肖川区黄峰乡关门岩沿丹江水库降水一线出露的战国两汉墓葬28座。墓地位于肖川区东北2.5公里,在肖川区以北伸入丹江水库的半岛东部。墓葬沿水库边缘自北往南分布于北泰山庙、秦家坡、付家院后、水牛坡、汤家洼、何家沟口五处平

  • 标签: 西汉墓葬 省博物馆 郧阳 车马器 丹江口市 出土文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