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阳性强化法对提高CSSD工作人员手卫生依从性的效果。方法对该院CSSD内的工作人员,包括护士、工勤人员、实习护生在同样培训手卫生相关知识并考核合格的情况下,并且具备相同的手卫生设施和资源的前提下采用阳性强化法干预其手卫生,比较干预前后手卫生的依从性。结果阳性强化法干预后观察组手卫生依从性86.26%,高于对照组54.4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06×103,P<0.01),其中以工勤人员干预效果最明显(χ2=1.92×103,P<0.01);观察组各手卫生时刻除"如厕前后、任何污染手部的活动之后"外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其中以"每次接触清洁物品前、污染物品后"和"完成一个处理工作流程后"两个时刻手卫生依从性提高最多,分别从干预前24.94%到干预后82.02%(χ2=1.86×103,P<0.01)和从干预前34.88%到干预后81.02%(χ2=1.37×103,P<0.01)结论运用阳性强化法对CSSD工作人员手卫生行为进行干预能使工作人员手卫生依从性得到明显提高,并能长期保持在较高水平。

  • 标签: 阳性强化 CSSD工作人员 手卫生 医院感染
  • 简介:摘要:目的:明确 基层慢性病预防控制工作人员职业紧张状况。 方法:对 2 80 名基层慢性病防控人员采用一般情况调查表和职业紧张量表( OSI-R )进行调查分析,从职业任务、个体紧张反应、个体应对资源得分情况,了解职业紧张度的影响因素。结果: 对 280 名 基层慢性病防控人员职业紧张量表职业任务、个体紧张反应、个体应对资源得分进行统计发现,其职业任务、个体紧张反应、个体应对资源分别为 188.35±25.25 、 101.18±18.47 、 133.08±25.03 。且职业任务、个体紧张反应、个体应对资源得分随着学历的上升而上升,且不同学历者的数据 P 小于 0.05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我国基层慢性病防控人员的紧张水平处于中等偏上的水平,通过提高人员的知识水平,能够有效缓解其职业紧张情绪。

  • 标签: 慢性病 预防 控制 职业紧张
  • 简介:摘要探讨影响消毒供应中心工作人员手卫生依从性的相关因素,提高工作人员手卫生的依从性,降低医院感染的发生率,提高护理质量。

  • 标签: 消毒供应中心 手卫生 依从性
  • 简介:摘要重症监护室(ICU)是医院内危重患者集中的场所,对于工作在其中的护理人员来说,在这样的环境之中,其在实施临床护理的过程中往往会面临着来自生物、化学、物理及社会心理等方面的危害因素的影响,而给其身心健康带来极大的危害。本文主要就对重症监护室护理人员的生物、化学、物理等职业危害因素进行了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生物因素的防护策略、化学因素的防护策略、物理因素的防护策略,以期为加强重症监护室护理人员职业危害管理,降低重症监护室护理人员职业危害事件发生率,提供参考。

  • 标签: 重症监护室 护理人员 职业危害 防护策略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总结消毒供应中心护士的常见职业危险因素,加强消毒供应中心护士的职业防护教育,提高自身的防护意识,采取相对应的防护措施,做好对个人的防护,将职业危险度降到最低。

  • 标签: 消毒供应中心 职业危险 防护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和探讨当前检验科工作人员对生物安全防护掌握程度,提出意见和解决方法方法运用社会学问卷调查。结果不同资历的工作人员在生物安全知识中存在差异。结论须加强检验科生物安全教育与监督

  • 标签: 生物安全管理 生物安全防护 ISO15189
  • 简介:摘要目的仔细探究噪音控制对医院消毒供应中心工作人员的职业防护作用。方法通过相关的数据进行选择分析,将2016年5月到2018年6月在本院消毒供应室工作的28名消供人员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性5例,女性23例;年龄最大53岁,年龄最小的工作人员34岁,平均年龄为(38.78±2.63)岁;工作年资最长20年,最短1年,平均工作年资为(10.12±1.36)年。具体的措施其中包含供应中心设计,增强对于工作人员的宣传教育措施,医院的消毒供应中心设备和仪器需要定期的保养更新等。以下针对每年消毒供应室的工作人员进行文件调查。

  • 标签: 噪音控制 医院消毒 工作人员 职业防护
  • 简介:目的提高国际旅行卫生保健中心工作人员的职业安全防护意识,并探讨相应的安全防护措施。方法分析国际旅行卫生保健中心日常工作中潜在的职业危险因素,提出防护对策、具体措施。结果旅保中心工作人员职业危险因素较多,有机械性伤害、物理化学因素、多元性及难以预测性危险因素。结论增强自我防护意识、严格执行各项标准操作规程、遵守普遍性防护原则及掌握职业性损伤后的正确处理是做好旅保中心安全防护工作的关键。

  • 标签: 旅保中心 职业危险 防护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分析消毒供应中心存在的职业危害,并制定相应的防护措施。方法分析工作中可能遇到的危险因素,并提出了相应的防护措施。结果医务人员在遇到器械及心理等危险因素,应采取相应防护措施。结论加强学科建设及职业安全培训,增强自我保护意识,消毒仪器应严格按标准操作等,从而减少职业伤害。

  • 标签: 职业危害 防护措施
  • 简介:【摘要】目的:调查手术室工作人员血源性职业暴露及其防护认知现状。方法:选取云南省4所三级综合医院手术室168名工作人员为研究对象,调查其血源性职业暴露及其防护认知现状调查。结果:2020年1月~2020年12月手术室发生血源性职业暴露21例,发生率为12.5%;操作不规范、防范意识不足、工作疲倦等是手术室工作人员发生血源性职业暴露的主要原因;医生、护士、工勤人员血源性职业暴露防护认知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其中医生、护士防护知识干预工勤人员(P<0.05)。结论:应根据手术室工作人员发生血源性职业暴露的因素,采取针对性的培训,降低职业暴露风险,提高手术室工作人员防范意识和职业暴露防护水平,保证手术室工作人员安全。

  • 标签: 手术室 工作人员 血源性 职业暴露 职业防护
  • 简介:【摘要】新冠病毒变异株奥密克戎造成社会面广泛传播,苏州金阊新城体育馆方舱医院于2022年4月8日开仓,5月7日毕仓共收治602人。所有方舱工作人员均闭环管理于驻地酒店,对于驻地酒店感控管理总结如下:1.建立完备的组织结构和职责分工;建立驻地酒店管理小组,全面负责驻地酒店的感控工作。2.感染防控的三级网络架构;3.建章立制加强规范化管理;4.从严从紧狠抓感控措施落实落地;5.加强院感知识培训考核;6.每日督查形成问题清单,严格督促落实整改。通过多种院感措施的落实,着力做好驻地酒店感控管理工作

  • 标签:
  • 简介:9月19日,市卫生监督所召开全市放射工作人员职业健康管理工作会议。各区(市)卫生监督机构、市直医疗卫生机构和市直管企业分管放射工作的负责人参加了会议。会议传达了《放射工作人员职业健康管理办法》,对放射工作人员职业健康管理工作进行部署。

  • 标签: 放射工作人员 卫生监督所 职业健康 管理工作 卫生监督机构 医疗卫生机构
  • 简介:摘要目的调查静脉药物调配中心(PIVAS)工作人员工作满意度情况,分析其工作满意度现状及影响因素。方法2018年3—5月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在哈尔滨市4所三甲教学医院选取105名PIVAS工作人员为调查对象,采用明尼苏达工作满意度短式量表(MSQ)评价工作满意度,通过问卷调查的方法收集数据,并分析其工作满意度的影响因素。本次调查共发放105份问卷,回收有效问卷98份,有效回收率为93.33%。结果98名PIVAS工作人员的MSQ总体满意度标准化得分为(4.09±0.57)分;其中内部满意度维度为(4.13±0.59)分,外部满意度维度(4.03±0.65)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217,P<0.05)。多重线性回归分析显示,婚姻状况、工作年限是PIVAS工作人员工作满意度的影响因素。结论PIVAS工作人员外部满意度低于内部满意度,已婚和工作年限长的工作人员的满意度相对较低,建议PIVAS管理者要积极处理好工作人员之间的关系,重点关注已婚和工作年限长的工作人员工作满意度。

  • 标签: 数据收集 静脉药物调配中心 工作满意度 影响因素
  • 简介:摘要:目的 研究合并结核高发区开展粉尘工作人员肺结核病筛查诊治工作效果。方法 统计分析江西省赣州市上犹县矽肺合并肺结核发病情况和上一年度结核病疫情,按照纳入和排除标准,纳入2022年~2023年结核病疫情防控重点村特殊人员共203名,作为筛查对象。统计筛查结果。针对被诊断出的肺结核患者,进行规范化治疗和管理,评估治疗效果、生活质量改善情况。结果 2022年至2023年共筛查对象203例,其中胸片异常人员检出186例,胸片异常检出率为91.63%,经分枝杆菌培养鉴定等综合诊断出肺结核患者11例(经过xpert检出MTB、利福平敏感)、1例非结核分枝杆菌,所占比例分别为5.42%、0.49%,符合矽肺且无活动性肺结核病灶影像的结核潜伏感染者47例。所占比例为23.15%。治疗6个月后,11例肺结核患者显效6例(54.55%),有效3例(27.27%),无效2例(18.18%),临床治疗有效率为81.82%。治疗6个月后肺结核患者的生活质量评分,对比治疗前[(79.13±5.07)分对比(67.44±4.08)分,显著升高(p<0.05)。结论 合并结核高发区开展粉尘工作人员肺结核病筛查,有助于早期检出肺结核、矽肺且无活动性肺结核病灶影像的结核潜伏感染者,及时予以规范化隔离治疗和管理,可显著改善患者预后,提高生活质量,利于减少疾病传播,控制结核病疫情。Comment by 龙宇0712: 数据不足以支撑研究结论,故不予录用

  • 标签: 结核高发区 粉尘工作人员 肺结核病 筛查 管理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低剂量X射线电离辐射对放射工作人员甲状腺功能的影响。方法于2021年1至12月,将武汉市部分三甲医院1 039名医务人员作为调查对象,其中518名放射工作人员作为暴露组,521名非放射工作人员作为对照组。收集两组人群的一般情况,测量甲状腺功能5项指标:总甲状腺素(TT4)、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TT3)、游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FT3)、促甲状腺激素(TSH)、游离甲状腺素(FT4),同时收集暴露组接触电离辐射的年累积剂量。采用Pearson χ2检验、独立样本t检验对两组人群一般情况、甲状腺功能5项指标及异常率等进行比较,采用线性回归模型分析暴露组年累积剂量与甲状腺功能5项指标的关联性,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暴露组甲状腺功能异常的影响因素。结果对照组与暴露组工作人员的TT4水平分别为(7.95±1.07)μg/dl和(8.26±1.41)μg/dl,FT4水平分别为(16.33±2.19)pmol/L和(17.15±2.42)pmol/L,甲状腺功能异常率分别为4.80%(25/521)和8.49%(44/518),以上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线性回归分析显示,暴露组年累积剂量与TT4、TT3、FT4、TSH均存在明显关联(P<0.05),年累积剂量每增加1 mSv,放射工作人员TT4升高1.661 μg/dl,FT4升高1.422 pmol/L,TT3降低0.113 ng/ml,TSH降低0.731 μIU/ml。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放射工作人员年龄越大,甲状腺功能异常的风险越高(OR=1.080,95%CI:1.016~1.148,P=0.013);年累积剂量越大,甲状腺功能异常的风险也越高(OR=6.400,95%CI:1.796~22.811,P=0.004)。结论低剂量X射线电离辐射年累积剂量与放射工作人员甲状腺功能TT4、FT4存在正向关联,与TT3、TSH存在负向关联;年龄、年累积剂量越大,甲状腺功能异常的风险越高。

  • 标签: 放射 X射线 低剂量电离辐射 甲状腺功能
  • 作者: 王桂 李世霞 陈玥 徐畅 刘宁波 刘俊田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2-12-13
  • 出处:《国际生物医学工程杂志》 2022年第01期
  • 机构: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预防科,国家肿瘤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天津市"肿瘤防治"重点实验室,天津市恶性肿瘤临床医学研究中心 300060,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医务处,国家肿瘤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天津市"肿瘤防治"重点实验室天津市恶性肿瘤临床医学研究中心 300060,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放射治疗科,国家肿瘤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天津市"肿瘤防治"重点实验室,天津市恶性肿瘤临床医学研究中心 300060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低剂量电离辐射对放射工作人员血细胞参数的影响。方法选取从事放射相关工作的124名人员入观察组,并依照工作岗位将其分为医师、物理师、技师、维修人员4个亚组。同时在同医院选取130名非放射相关工作人员入对照组。采集2016—2019年间所有研究对象的外周血的血细胞参数,分析比较放射组和对照组以及对照组4个亚组间的血细胞参数差异,并比较血细胞参数差异与累积辐射剂量的相关性。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的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计数、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计数均较低(均P<0.05)。不同工种间累积辐射剂量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相关性分析显示,外周血细胞的血细胞参数与累积辐射剂量无明显相关性。物理师组与技师组和维修人员组之间4年间的红细胞计数变化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但上述差异与累积辐射剂量无关(均P>0.05)。结论在相同暴露及防护条件下,不同放射相关工作人员的血细胞计数差异不明显,长期累积辐射剂量与血细胞参数无明显相关性。因此,外周血细胞参数不能再作为反映辐射损伤的良好指标,亟需寻找更方便、直观、敏感的辐射损伤指标。

  • 标签: 低剂量电离辐射 放射工作人员 外周血血细胞 职业健康
  • 作者: 欧鹏 李瑛 谭凌 林旻洁 张永红 陈燕 朱洁婷 朱蓉 杨一峰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0-09-15
  • 出处:《中华医学教育杂志》 2020年第09期
  • 机构: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麻醉科,长沙 410011,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肾内科,长沙 410011,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心血管外科,长沙 410011,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临床技能训练中心,长沙 410011,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感染科,长沙 410011,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长沙 410011,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血管外科,长沙 410011
  • 简介:摘要目的调查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期间医院工作人员自身防护知识现状,研究开展现场培训对医院工作人员掌握自身防护知识的效果,为有效降低医务人员感染提供依据。方法选择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2020年1月30日至2月19日参加自身防护知识培训的全部2 137名学员为研究对象,在保证安全的情况下分批次对医院工作人员进行现场培训,在培训前后分别采用调查问卷了解工作人员自身防护知识现状,调查其对现场培训的满意程度。结果培训前,72.8%(1 556/2 137)的人员未接受过穿脱防护服培训,85.5%(1 827/2 137)的人员未穿过防护服,只有16.8%(359/2 137)的人员认为如果接触确诊病例肯定会进行个人防护,84.4%(1 804/2 137)的人员认为需要进行自身防护现场培训。培训前后分别完成测试2 137例和1 930例。培训后测试所有项目正确率均得到提高,特别是手卫生正确率提高最明显,由培训前的38.6%(825/2 137)提高到73.3%(1 414/1 930),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培训后调查结果显示,绝大部分参加培训的人员认为现场培训非常有必要,对培训内容及安排非常满意、培训效果非常符合自己的预期,现场培训可以提高其应对新冠肺炎的信心。结论现场培训前医院工作人员自身防护意识和能力不足,在确保安全的情况下,开展现场培训可以较好地提高医院工作人员自身防护意识和防护能力,增强抗击疫情的信心。

  • 标签: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 自身防护 现场培训 培训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