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由于南方多山,以往遥感调查采用植被覆盖度计算方法受山体阴影等地物干扰影响较大,为了减少干扰,本文用复合植被指数(VBSI)替换了传统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利用其能降低山体阴影等地物干扰影响特点,使用卫星影像对永定县水土流失进行遥感调查,总结出更适合山地丘陵地区遥感调查方法。

  • 标签: 遥感调查 植被覆盖度 VBSI 山体阴影
  • 简介:北方土石山区现有轻度以上水土流失面积13.49万km^2,其中水蚀面积约占95%,水蚀区虽以轻度侵蚀为主,但水土流失仍然是该区主要生态环境问题,不仅制约山区经济发展,而且严重影响下游经济发达地区水资源安全和生态安全,加强区域水土保持已成为区域发展迫切要求。北方土石山区水土保持,在新时代背景下,应更加关注坡耕地改造、“坡林地”水土保持、“节水型”措施和生态“清洁型”小流域建设。依据自然地带性规律、区域经济发展和社会需求,北方土石山区可分为8个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区,各区应当结合实际情况采取有针对性综合治理对策。

  • 标签: 水土流失 治理对策 北方土石山区
  • 简介:在对安溪崩岗侵蚀区全面调查基础上,选择4种不同植被配置模式,分别从植被种类、数量及生长状况等方面进行调查,同时利用乔木层径级、灌草层物种数、重要值、Simpson指数、Shannon-Wiener指数、Pielou指数等方面对恢复效果进行评价。结果表明:马尾松+相思模式径阶水平分布均匀,且树木长势良好。崩岗区灌草层植被种类单一,芒萁作为一种先锋物种在崩岗植被恢复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马尾松+相思和马尾松+桉树模式物种丰富度指数、Simpson、Shannon—wiener、Pielou指数都较高,适合应用于崩岗侵蚀区植被恢复。.

  • 标签: 安溪 崩岗侵蚀 植被配置 恢复效果
  • 简介:为了了解坝系工程在新疆小流域治理中应用效果,考察阿勒泰将军沟以坝系工程措施为主小流域治理模式效果和问题。结果表明:坝系工程在短期内能有效地降低洪水流速,拦挡泥沙;但将军沟植被稀少,沟壑纵横,季节性洪水冲刷,导致坝系损毁严重,单纯坝系工程并不能有效地抑制水土流失,且造成投资浪费。提出在新疆特殊自然地理环境条件下,必须以生态修复为主,坝系工程为辅助措施,因害设防,才能达到减轻水土流失目的。

  • 标签: 坝系工程 小流域治理 治理模式
  • 简介:通过实地调查、试验,依据研究数据和调查结果,分析和评价在福建省内陆丘陵山区高速公路建设对当地及周边农业资源影响。

  • 标签: 丘陵山区 高速公路建设 水土保持效益
  • 简介:华北平原作为我国粮食主产区,土壤水分是制约作物生长主要限制因子。本文首次运用土壤水分指数数据,对华北平原土壤水分以及灌溉特征进行空间分析,旨在为区域尺度农田旱情以及农作物产量实时监测预报提供相关参考。研究基于1993—2002年华北平原逐旬降雨数据和主动微波遥感反演土壤水分指数数据,应用地统计分析方法,分析典型干旱年(1999年)该区表层土壤水分时空变异特征,并提取和分析小麦生长期内灌溉信息;通过对逐旬降水和土壤水分数据空间叠置分析,提取区域内灌溉信息。结果表明:1999年降水量比多年(1993—2002年)平均量少约140mm;1999年土壤水分变化降水变化整体保持一致,低于多年平均水平,春季和夏季,土壤水分减少尤为明显,土壤干旱非常普遍;小麦生长期内,大部分地区均存在不同程度灌溉,其中中部地区灌溉次数最少,占研究区面积65%左右南部和北部地区灌溉次数多为2~3旬次。采用降水量和遥感水分监测数据,可以分析土壤水分变化原因,提取灌溉范围和时间特征,并可为旱情遥感监测提供科学参考。

  • 标签: 土壤水分 时空变异特征 降水 灌溉 华北平原
  • 简介:以2005年在滇、黔、桂岩溶石漠化区科学考察活动取得成果和近年来水土流失石漠化遥感解译资料为依据,分析西南岩溶石漠化地区水土流失现状,揭示了西南岩溶石漠化地区水土流失问题严重性过程特殊性。根据西南岩溶石漠化地区生态环境特点当前水土流失防治中存在问题,提出了水土流失综合防治对策。

  • 标签: 岩溶 石漠化 水土流失 中国西南
  • 简介:在南方红壤区水土流失生态安全综合科学考察基础上,分析南方红壤丘陵区水土流失现状、特点、成因、危害以及近50年来演变趋势。结果表明:南方红壤考察区目前有水土流失面积13.12万km^2,占红壤考察区土地面积15.06%。近50年来,南方8省水土流失面积在1985年前呈增加趋势,1985年以后呈现递减趋势。针对水土流失特点危害,提出水土流失治理综合治理对策。认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是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根本保证;科学规划、分区治理、实施战略性推进是综合治理前提,推行生态补偿机制、实施重大工程是综合治理契机;水土保持科技进步是综合防治水土流失催化剂。

  • 标签: 水土流失 综合治理对策 南方红壤丘陵区
  • 简介:以元谋县干热河谷为调查对象,对99条冲沟进行了样方调查,利用SPSS和Excel软件分析冲沟各指标间及其植被盖度关系。研究结果表明:(1)无论从总体还是局部来看,沟长和沟宽均呈现极显著正相关关系,总体、沙地村、金雷村和苴林村相关系数分别为0.591、0.551、0.548和0.579;沟深沟底坡度也呈现出极显著正相关关系,相关系数分别为0.566、0.633、0.448和0.758;其他指标均呈现总体局部不一致现象;(2)在沟长小于60m范围内,沟宽有随着沟长增加而增加趋势;在沟底坡度0~80°范围内,沟深有随着沟底坡度增大而增加趋势;(3)海拔和沟底坡度植被盖度相关系数分别为0.481、-0.526,相关性显著,植被盖度大地方都出现在海拔高或者沟底坡度低地方。本研究将为该区植被恢复模式选择提供一定理论支撑,为区域水土流失治理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 标签: 元谋干热河谷 沟底坡度 海拔 植被盖度 相关分析
  • 简介:分析龙川江流域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状况下,运用生态足迹理论和计算方法,建立龙川江流域水资源生态足迹和生态承载力计算模型,进行评估各用水方式下水资源生态足迹和生态承载力特征。结果表明,在考虑外流域调水情景下,龙川江流域水资源处于盈余状态,提高了水资源生态承载力;水资源生态承载力大于水资源生态足迹,水资源利用方式处于相对可持续利用状态。

  • 标签: 生态足迹 生态承载力 典型流域 滇中地区 龙川江
  • 简介:“5·12”汶川特大地震造成灾区地表松动,使处于雨季灾区面临山洪灾害严峻挑战。通过对比历史上灾区和近邻地区已发生山洪灾害历史状况,分析灾区山洪灾害重点防范月份,绘制灾区山洪灾害高、次高、中、低易发区分布位置,提出了不同风险区防范山洪灾害应对措施,供汶川特大地震灾后山洪灾害预警参考。

  • 标签: 地震 山洪灾害 风险图 应对措施 汶川
  • 简介:在坡地上通过坡面水系工程设计建设,可改变水系紊乱局面,达到控制水土流失、涵养水源、利用坡面径流水资源、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实现旱涝保收目的;其技术方法简单、实用、值得基层单位推产。

  • 标签: 低丘红壤 工程措施 坡面径流水 资源
  • 简介:本文根据泉州市水资源、水土流失现状及存在问题,水土流失对水资源影响,探讨水土保持保护水资源对策措施

  • 标签: 水土保持 水资源 泉州市
  • 简介:采用集水区对比分析方法,探讨凉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不同森林类型对溪流水化学特征影响。结果表明:保护区内各集水区溪流水均呈弱酸性至中性;主要离子中阳离子均以Ca^2+质量浓度最高,Na^+次之,阴离子均以HCO3^-质量浓度最高,SO4^2-次之;不同集水区溪流水中TP月平均质量浓度为0.031—0.077μg/L,TN为0.682-0.942mg/L,NO3^-N质量浓度高于NW4^+-N;Fe月平均质量浓度为0.030-0.037mg/L,Mn为0.010~0.012mg/L。溪流水化学季节变化规律表现为:除HCO3^-、SO4^2-、Ca^2+、Fe和Mn外,其他元素在融雪期(4、5月)含量均较高;大多数元素在雨季质量浓度比9月份低,而TN、TP、Fe、Mn表现为9月份质量浓度低于雨季。保护区内原始阔叶红松林集水区溪流水质为最优,其他研究集水区溪流中溶解物质含量增高,但除TP和SO4^2-(P〈0.05)外,差异性均不显著。说明凉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虽进行过森林采伐和人工造林等人为干扰,但对于溪流水质并没有显著影响。

  • 标签: 溪流水化学 集水区 原始阔叶红松林 凉水自然保护区
  • 简介:强度水土流失区采用以类芦为主栽草种治理措施,仅一年时间就能长成高大类芦植丛,改变水土流失区恶劣生境,为芒萁及其他乡土草种、灌木快速侵入、生长创造条件,形成多草种、多灌木、乔木植被群落,并为鸟类、昆虫及野生动物栖息、繁衍创造了一定生境条件,逐步恢复水土流失地生物多样性.

  • 标签: 水土流失 治理 生物多样性 分析
  • 简介:以小兴安岭阔叶红松林林隙为研究对象,采用地统计学方法对林隙0-20cm和20-40cm土层土壤物理性质微环境异质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阔叶红松林林隙表层土壤含水量、饱和持水量、毛管持水量和孔隙度均大于下层,但土壤密度相反;表层土壤物理性质有相对高极差和变异系数。土壤物理性质总空间异质性程度和由空间自相关引起异质性均为表层土壤高于下层。土壤含水量表现出明显各向异性,土壤孔隙度趋近于各向同性,其他3个物理因子随空间距离增大而表现出各向异性。表层土壤物理性质在空间自相关范围内变异函数相互影响较小。不同层次土壤物理性质空间分布均以中低等级斑块为主,相对较高等级斑块仅分布在0-20cm土层中,并位于林隙中心以北范围内。

  • 标签: 阔叶红松林 林隙 土壤物理性质 微环境异质性
  • 简介:依据LY/T1721—2008《森林生态服务功能评估规范》,应用分布式测算方法,从涵养水源、保育土壤、固碳释氧、林木积累营养物质、净化大气环境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等6个方面,对东北和内蒙古重点国有林区天然林保护工程实施带来生态效益及价值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天保工程实施期间,调节水量和固土量分别增加157.57亿和2.38亿t,保肥物质量、固碳量、释氧量及林木积累营养物质量分别增加1717.74万、1573.03万、3808.19万和127.83万t,提供负离子增加6.70×1025个,吸收污染物(SO2、HF、NOx)增加4.29亿kg,吸滞TSP增加1473.32亿kg;2)每年天保工程生态效益总价值增加6366.45亿元,相当于天保工程总投资3.53倍。东北和内蒙古重点国有林区天保工程实施,显现出巨大生态效益和可持续发展潜力,以期为后续天保工程实施提供科学参考。

  • 标签: 重点国有林区 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 生态效益 东北 内蒙古
  • 简介:根据西南喀斯特地区土地利用和土地覆被特点,探讨喀斯特土地石漠化本质特征。以贵州省普定县后寨河地区为案例,根据研究区不同季节影像特征,在概念上阐明土地覆被土地利用和石漠化之间关系,并提出在判断喀斯特石漠化时要考虑地表土地利用和土地覆被特征;指出研究区石漠化土地为全年植被盖度低于10%植被贫瘠区灰色覆被,从生态演替角度把单峰型季节性绿色覆被即草坡划归为潜在石漠化土地。基于土地利用/土地覆被石漠化分类评价方法,能够使所划分石漠化土地具有明确含义,无疑会更为准确并具有更强实用性,对石漠化土地治理更具有针对性。

  • 标签: 土地利用 土地覆被 土地石漠化 后寨河地区
  • 简介:本研究以福建霞美为实例,构建了示范区水土保持生态景观模式,并取得显著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提出区域水土保持生态景观是一个有机整体,必须依据坡面径流调控理论,把水土保持措施结合到农业措施中去;指出在侵蚀坡地上重建植被,必须注重近地表林下植被建设,避免造成"空中绿化"现象;要充分考虑地带性规律对群落影响,合理地配置先锋植物群落,以免造成群落退化.构建示范区水土保持生态景观模式、方法和理论在闽南乃至我国南方有借鉴意义.

  • 标签: 模式 水土保持 景观 丘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