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1
212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应用乙肝病毒血清检验采用化学发光法与酶联免疫法的效果对比。方法选取2018年1月-2018年5月我院门诊以及住院患者中疑似乙肝患者64例作为研究对象。采集空腹静脉血,分别进行化学发光检测法和酶联免疫检测法,观察并对比两种检测方法阳性检出率。结果采用化学发光法检测的32例疑似乙肝患者中,阳性乙肝患者为17例,阴性患者为15例,化学发光法阳性检出率为51%,显著高于酶联免疫法的36%,差异有统计意义(P<0.05)。结论乙肝病毒血清检验,采用化学发光法检验结果阳性率高,提高临床对乙肝患者确诊率,能够准确地对乙肝患者进行定性与定量检测,值得在临床上进行推广应用。

  • 标签: 乙肝病毒血清学检验 化学发光法 酶联免疫法
  • 简介:目的比较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患者微波消融与手术切除的疗效、安全性与经济性。方法选择2014年1月至2017年2月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经颈部超声检查高度怀疑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并行超声引导下细针穿刺活检病理确诊为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的89例患者。49例患者行微波消融(微波消融组),40例患者行外科手术(外科手术组)。采用t检验比较2组患者手术时间、住院费用及住院时间;采用χ^2检验比较2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采用t检验分别比较2组患者手术前后甲状腺相关激素浓度。结果微波消融组患者手术时间、住院费用、住院时间均低于外科手术组患者[(55.85±5.05)minvs(25.73±9.46)min,(25435.91±5763.35)元vs(11307.48±3884.62)元,(6.78±3.03)dvs(2.92±0.78)d],且差异均有统计意义(t=-18.985、-13.084、-7.747,P均<0.001)。2组患者均无重要并发症发生,且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意义[6.1%(3/49)vs10.0%(4/40),χ^2=-0.452,P=0.779]。微波消融组患者术后血清游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FT3)、游离甲状腺素(FT4)、促甲状腺激素(TSH)浓度较术前有所升高,但差异均无统计意义。外科手术组患者术后FT3、FT4浓度较术前有所降低[(4.5±0.50)pmol/Lvs(3.90±0.72)pmol/L,(13.94±2.41)pmol/Lvs(12.69±2.88)pmol/L],TSH浓度较术前有所升高[(3.66±6.29)mIU/Lvs(10.12±15.61)mIU/L],且差异均有统计意义(t=6.214,P<0.001;t=2.808,P=0.008;t=-3.035,P=0.004)。结论超声引导下经皮微波消融治疗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较手术切除创伤小、美观、经济,且疗效确切,为不愿手术切除的患者提供了新的治疗方案。

  • 标签: 甲状腺肿瘤 消融技术 普通外科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化学发光法与酶联免疫法对乙肝病毒标志物血清检测结果的对照分析。方法选取2016年5月-2018年5月的疑似乙肝病毒携带者86例作为研究对象,对全部患者进行静脉血样采集,并采用化学发光法与酶联免疫法对其乙肝病毒标志物进行血清检查,对两组患者检出的阳性率进行对照分析。结果采用化学发光法对疑似乙肝病毒患者的血清标志物进行检测之后,检出的阳性率为72.09%,采用酶联免疫法对疑似乙肝病毒患者的血清标志物进行检测的阳性率为54.69%,说明实验组患者检出阳性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具有明显的差异性,具有统计意义(P<0.05)。结论采用化学发光法对疑似乙肝病毒患者进行检测,相对于采用酶联免疫法具有显著的优势,值得在医学临床领域广泛推广。

  • 标签: 化学发光法 酶联免疫法 乙肝病毒 血清学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评价接种乙肝疫苗对乙型病毒性肝炎所具有的临床预防效果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方法随机选取2016年8月~2017年8月期间与本院接受乙肝疫苗接种的适龄婴幼儿共85例作为本次观察对象,所有婴幼儿均在本院按常规注射程序接受乙肝疫苗接种,并对其初次接受疫苗接种及疫苗接种全程结束后的机体乙型病毒抗体浓度、乙型肝炎表面抗体阳转率及不良反应情况进行统计观察。结果相较于首次接种,接种完成后的所有婴幼儿乙型病毒抗体浓度、乙型肝炎表面抗体阳转率均有明显提升,P<0.05;85例婴幼儿在疫苗接种过程中共出现不良反应11例,发生率为12.94%。结论乙肝疫苗的接种可有效增加接种者体内乙肝病毒抗体数量,起到较好的预防作用,需要在基础公共卫生医疗中贯彻实行。

  • 标签: 乙型病毒性肝炎 乙肝疫苗接种 接种效果 不良反应
  • 简介:摘要: 目的:对 采取阴道镜检查后配合宫颈细胞检查对 妇科门诊宫颈癌高危人群进行 宫颈癌筛查的临床价值进行探讨。方法:选择我院 2018 年 1 月— 2018 年 8 月妇科门诊的 50 例合并宫颈癌高危患者,进行阴道镜和宫颈细胞检查, 以最终病理检查为诊断“金标准”,对 阴道镜、宫颈细胞检查在宫颈癌中筛查灵敏度、特异度及阳性符合率进行探究。结果: 纳入研究的 50 例宫颈癌高危患者,经病理诊断后明确诊断为宫颈癌 5 例,占 10% ; 阴道镜检查在宫颈癌中筛查灵敏度为 50.98% ,特异度为 94.64% ,阳性合格率为 88.89% ; 细胞检查在宫颈癌中筛查灵敏度为72.55% , 特异度为90.48% , 阳性符合率为88.11% ,因此在宫颈癌筛查中,细胞检查的灵敏度比阴道镜检查高,特异度检查比阴道镜检查低( P < 0.05 ), 两者检查阳性符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意义( P > 0.05 )。结论: 妇科门诊宫颈癌高危患者筛查宫颈时,细胞检查的灵敏度较高,阴道镜检查的特异度较高, 联合检查具有较大的筛查价值。

  • 标签: 妇科门诊 宫颈癌高危 阴道镜 宫颈细胞学检查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PN)应用当归四逆汤治疗的临床效果及对患者神经传导速度、血液流变指标及生存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2016年1月~2017年1月收治的108例DPN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均分为两组。两组均给予相同的基础治疗,对照组在此基础上予以甲钴胺片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当归四逆汤治疗。记录比较两组中医证候疗效,治疗前后神经传导速度、血液流变指标、生活质量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治疗8周后,观察组中医证候总有效率为90.7%,对照组总有效率为66.7%,差异有统计意义(P<0.01);与治疗前相比,两组治疗8周后正中神经、腓总神经、胫神经的感觉神经传导速度(SNCV)、运动神经传导速度(MNCV)均显著改善,差异有统计意义(P<0.01),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以上指标改善更为显著(P<0.01);与治疗前对比,两组治疗8周后血浆比黏度、全血比黏度、红细胞压积水平均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意义(P<0.01),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下降更为显著(P<0.01)。与治疗前相比,两组治疗8周后生存质量各维度评分均显著改善,差异有统计意义(P<0.01),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改善更为显著(P<0.01)。两组患者在治疗期间均未见不良反应。结论DPN应用当归四逆汤治疗更能有效缓解或消除患者的症状体征、改善神经传导速度和血液流变指标且提高生活质量,疗效更优。

  • 标签: 当归四逆汤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 神经传导速度 血液流变学
  • 简介:

  • 标签:
  • 简介:目的评估初次全髋关节置换术(THA)中应用3D打印钛合金骨小梁金属(TTM)臼杯的中期疗效。方法前瞻性研究2012年5月至2013年6月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普爱医院骨科进行初次THA的19例(20髋)患者,采用非随机对照研究分成TTM臼杯组9例(10髋)和Pinnacle臼杯组10例(10髋)。术后5年影像评估髋臼假体稳定性、髋臼表面与骨界面骨长人能力以及是否伴有骨溶解;Harris评分评估髋关节功能。结果所有患者平均随访5年,Harris评分TTM组优8例,良2例;Pinnacle组优9例,良1例。术后5年TTM组[(92.8±3.1)分]和Pinnacle组[(94.6±2.9)分]的Harris评分分别与术前[(48.2±5.5)分和(46.5±8.7)分]比较均有改善,差异有统计意义(P<0.001),术前、术后5年Harris评分两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意义(P>0.05)。两组术后影像评估术后臼杯稳定、骨长人优异,无松动及骨溶解。TTM组2例术后存在透光线,术后6个月后透光线消失;两组患者均未出现进行性增加的透光线。以假体松动或翻修手术作为终点,两组髋臼假体5年生存率均为100%。结论3D打印钛金属骨小梁臼杯在初次THA后5年中期随访中展现出优异的临床效果,长期随访结果有待进一步临床研究。

  • 标签: 关节成形术 置换 随访研究 3D打印 电子束熔融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血管性痴呆患者采取依达拉奉联合瑞舒伐他汀治疗对其血液流变和血管内皮功能的影响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3月至2018年3月我院收治的血管性痴呆患者84例,按照随机分配原则分成对照组和研究组,对照组采取依达拉奉治疗,研究组采取依达拉奉联合瑞舒伐他汀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血液流动和血管内皮功能相关指标水平。结果研究组血浆黏度、全血高、低切黏度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而血管内皮素-1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于血管性痴呆患者采取依达拉奉联合瑞舒伐他汀治疗,不仅能够改善患者血液流变,还能改善其血管内皮功能,值得进一步的推广和使用。

  • 标签: 血管性痴呆 依达拉奉 瑞舒伐他汀 血液流变学 血管内皮功能 影响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乳腺癌保乳术后两种不同放疗方式的剂量特点及危及器官受照体积。方法2016年1月-2016年12月在我院接受保乳手术早期乳腺癌患者30例,根据术中是否放置银夹标记,其中15例行瘤床同步推量放疗,15例行瘤床电子线补量放疗,运用剂量体积直方图来评价靶区适形度、均匀性和正常组织受照剂量及体积。结果瘤床同步推量和电子线补量计划中CTV和CTVTb适形度和均匀性差异有统计意义;肺脏V20和V10、心脏V30和V10,以及对侧乳腺最大照射剂量和平均照射剂量均无统计意义。结论瘤床调强同步推量放疗在瘤床靶区适形度和均匀性方面优于瘤床电子线补量放疗,且能够减少患者住院天数,临床上值得推广。

  • 标签: 乳腺癌 同步推量放疗 电子线补量放疗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PN)应用当归四逆汤治疗的临床效果及对患者神经传导速度、血液流变指标及生存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2016年1月~2017年1月收治的108例DPN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均分为两组。两组均给予相同的基础治疗,对照组在此基础上予以甲钴胺片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当归四逆汤治疗。记录比较两组中医证候疗效,治疗前后神经传导速度、血液流变指标、生活质量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治疗8周后,观察组中医证候总有效率为90.7%,对照组总有效率为66.7%,差异有统计意义(P<0.01);与治疗前相比,两组治疗8周后正中神经、腓总神经、胫神经的感觉神经传导速度(SNCV)、运动神经传导速度(MNCV)均显著改善,差异有统计意义(P<0.01),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以上指标改善更为显著(P<0.01);与治疗前对比,两组治疗8周后血浆比黏度、全血比黏度、红细胞压积水平均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意义(P<0.01),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下降更为显著(P<0.01)。与治疗前相比,两组治疗8周后生存质量各维度评分均显著改善,差异有统计意义(P<0.01),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改善更为显著(P<0.01)。两组患者在治疗期间均未见不良反应。结论DPN应用当归四逆汤治疗更能有效缓解或消除患者的症状体征、改善神经传导速度和血液流变指标且提高生活质量,疗效更优。

  • 标签: 当归四逆汤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 神经传导速度 血液流变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