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23 个结果
  • 简介:为评价医疗器械极性及非极性可沥滤物同时接触人体时产生重复接触全身毒性的可能性,该研究设计了大鼠胃肠双途径接触试验法并验证其可行性。本研究设计了空白对照组,腹腔注射玉米油组和胃肠双途径接触组(尾静脉注射生理盐水,同时腹腔注射玉米油)。试验期间每天进行临床观察,每周称重。14d后,取血进行临床病理检测、大体病理以及组织病理学检查并将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与对照组相比,双途径接触组各项指标均未见毒性相关性改变。结果表明该试验法能够使大鼠同时充分接触极性及非极性浸提介质又不引起不良病理反应。

  • 标签: 医疗器械 大鼠重复接触全身毒性试验 胃肠外双途径接触法 浸提液注射法 非极性浸提液
  • 简介:目的通过对锁定钢板(LCP)外置与固定支架固定骨折的生物力学的研究分析,为临床应用LCP外置固定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择不同长度的牛小腿骨(胫骨20条形成骨折标本并随机分成两组),分别采用LCP外置固定和固定支架固,观察标本在不同的载荷下承受的轴向压缩、扭转和弯曲作用下变化情况。结果两组在100、200、300、400、500、600、700N载荷轴向压缩值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随着载荷越大则轴向压缩值差距越大。两组在4、6、8、10、12、14N.cm扭转角度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随着载荷越大则扭转角度值差距越大。两组在50、100、150、200、250、300N载荷弯曲位移值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随着载荷越大则弯曲位移值差距越大。结论LCP外置固定骨折在轴向压缩、扭转和弯曲等生物力学方面优于固定支架,其在临床治疗开放性骨折方面有着潜在的应用价值。

  • 标签: 锁定钢板 外固定支架 骨折 生物力学
  • 简介:目的通过系统评价对股骨粗隆间骨折髓内与髓固定围手术期失血特点进行分析,以期了解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围手术期失血的特点,为临床围手术期处理提供必要的数据支撑,提高广大临床医师对股骨粗隆间骨折围手术期失血的重视。方法通过计算机检索Medline、PubMed、Embase、Cochrane图书馆、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万方数据库、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并配合手工检索关于股骨粗隆间骨折髓内与髓固定失血特点的随机对照研究(RCTs)、临床病例对照实验(CCTs)。检索时间均为建库至2014年10月,纳入符合标准的文献,比较两组不同内固定方式的显性失血量、隐性失血量、总失血量,同种内固定方式的显性失血量与隐性失血量。提取相关数据输入RevMan5.2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共4篇文献符合纳入标准,纳入文献的方法学质量评价采用修订后的Jadad量表。系统评价结果显示:髓固定显性失血量与隐性失血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MD=-216.78,95%CI[-322.64,-110.91],P〈0.001);髓内固定显性失血量与隐性失血量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MD=-448.51,95%CI[-651.13,-245.88],P〈0.001);髓内与髓固定显性失血量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MD=144.08,95%CI[34.94,253.22],P=0.01);髓内与髓固定隐性失血量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MD=-128.41,95%CI[-190.74,-66.08],P〈0.001);髓内与髓固定总失血量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MD=28.06,95%CI[-88.68,144.81],P=0.64)。结论据本系统评价结果:无论是髓内固定还是髓固定,其隐性失血量均多于显性失血量;髓内固定与髓固定均具有巨大的隐性失血量,但二者相比,髓内固定的隐性失血量要多于髓固定,因此我们应该更加关注髓内固定的隐性失血;髓内固定与髓固定的总失血量基本一致,对于降低围手术期风险、减少术后并发症、促进术后

  • 标签: 股骨粗隆间骨折 围手术期 失血 系统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