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安多政教史》对研究19世纪安多地区的宗教现状和社会政治状况、格鲁派的寺院分布情况等具有重要的文献参考价值。目前,学术界对《安多政教史》的历史文献价值还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鲜有学者对其文献资料进行文本研究。文章试图应用文献的方法,对《安多政教史》的作者、成书年代、资料来源、内容结构、数据、缺陷以及文本译介等方面加以阐述。

  • 标签: 《安多政教》 历史 文献学
  • 简介:<正>1949年春季,我在江西南昌省立第一中读书,因不满国民党反动统治,邀约梅守诚②和商克宇③二位同学,离校北上,投奔解放区,参加革命。经过长途跋涉,冲破重重险阻,到达鄂豫军区所在地——河南商城,参加鄂豫公

  • 标签: 鄂豫军区 公学 反动统治 鄂公 将革命进行到底 山西新军
  • 简介:<正>《土尔克杂》,原名《土尔克菲扎依力》或《土尔克穆合塔孜尔》。因其包括的内容较广、且属杂记文体和杂史性质的文献,故又多称《杂》。它是我国撒拉族在中世纪时使用的以阿拉伯、波斯文字母为基础的一种拼音文字——土尔克文字写成的手本。它不仅是研究撒拉族历史、宗教、文学和社会风俗习惯的珍贵文献、也是研究撒拉族语言文字难得的珍贵资料。严格说来,《土尔克杂》本身虽然不是旧书面撒拉尔语文献,但它却包含了古代撒拉尔语的语言材料,可以说,很可能中世纪的撒拉尔语和这一文献的语言,是突厥乌古斯部撒鲁尔人13—14世纪使用的语言或方言。

  • 标签: 现代语 维吾尔语 杂学 土耳其语 选释 词汇
  • 简介:本文首先对考据的内涵作了界定,然后讨论清代考据的分期和派别。作者认为前人关于清代学术或经学的分期、派别的意见,只能作为探讨清代考据学分期、派别的参考,而不能简单套用。关于分期,作者认为应分四期:第一期为清初期,包括顺、康两朝,特点是“汉宋兼采”。第二期为清中期,主要包括乾、嘉两朝,作为过渡,雍正朝亦可划入,此期为考据高峰。第三期为清晚期,主要包括道光、咸丰、同治诸朝和光绪二十五年甲骨卜辞发现之前。此期的特点是经今文学重新兴起,倾向于经古文学的正统考据的绝对优势受到挑战,其绝对地位亦受到冲击,但还只限于量的变化,而并不是质的衰落。第四期为清末,即光绪二十五年甲骨卜辞发现以后。甲骨卜辞和敦煌遗书等出土文献新资料的发现受到学者的重视,开始与传世文献结合进行研究(如孙诒让),使清代考据走上了新的阶段,并且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对第三期的评价和第四期的划分,尤为本文新见。关于派别的划分,作者认为关于清初期浙东、浙西两派的划分无异义;分歧主要表现在中期,作者认为传统吴派、皖派、浙东学派的分法,适用于考据,而扬州学派的划分颇多混乱,在考据学上尤其难以成立。根据本文提出的构成学派的三个条件来看,扬州学术实为皖派戴之流衍,并没有多少创新,根本构不成一个独立的学派,特别是从考据角度来看,尤其如此。所以,当如刘师培在皖派戴之后附论扬州学术为妥。

  • 标签: 清代 考据学 分期 文学派别 古文献学史 刘师培
  • 简介:本文系统探讨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赋,集中概括该时期赋的特点,并分析阐述该时期赋论者对赋家及其赋作品的评论与批评,文章特别对在文学批评史和赋史上具有特殊地位和影响的刘勰《文心雕龙》《诠赋》等篇对于赋的贡献作了高度评价。

  • 标签: 魏晋南北朝 赋学特点《诠赋》
  • 简介:钱大昕是清代的汉学大师,乾嘉学派的巨子.他在和中对文字在传统语文研究中的重要作用、的诸多义例、文字史上的诸多重要人物和重要书籍、俗字等多有精彩论述,对清代文字尤其是的影响是巨大而深远的.

  • 标签: 钱大昕 文字学 《说文解字》 史料价值
  • 简介:本文从现代结构的观点对我国传统建筑体系进行了探研。首先对我国古建为什么一直以木构架为主的原因进行了深层次的分析总结,而后对我国古建史籍上关于木构架的三角形应用和砖石结构在我国长期以来发展缓慢的根本原因等两则结论提出不同看法。根据考证,我国在汉代就已成功地将三角形原理用于木构架。砖石结构在我国发展缓慢的根本原因,在于我国一直没能采用合适的砌砖胶泥,如国外早就使用的石灰砂浆。2000多年来所采用的胶泥内缺少起强度作用的细骨料——砂,一直因循使用既无强度、又无黏结力的纯黏土浆,致使砖砌体没有足够承载能力而不能用作建筑物的墙体。

  • 标签: 古建筑的结构学 木构架 三角形原理 砖砌体胶泥
  • 简介:不断发展的西方史学思想,丰富和刷新着人们认识和表述历史的方式,蕴藏着丰富的思想资源。志为史裁,借鉴、引进中外史学思想对于拓宽方志理论思维,创新方志编纂方法,促进方志学科的成熟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作者就历史时间、历史意图、历史话语权、叙述的原点、叙事的本相、配景模式、荒野说等西方历史编纂思想,进行了"史为志用"的引申和联想,通过向历史领域的"引智",为方志理论增添了源头活水。

  • 标签: 史学 西方 借鉴 地方志
  • 简介:伯希和一生之事业,是不需要赞扬的。溢美之词对于接近于平庸的人或常人来说是必需的;而对于具有像伯希和那样素质的人来说,却根本没有必要。这位学者的活动本身就是木羽木羽如生的。我只需对此作一番总结就足矣,无需滥用注释。伯希和的学术活动覆盖了整个中华世界,几乎包括整个阿尔泰社会(蒙古和突厥)、西藏,有时又一直扩大到印度和伊朗。从地理分布的观点来看,我们都知道,伯希和研究的对象是中国。我们应取“中国”于本世纪初的意义,也就是说不仅包括中国中原,也包括其边疆地区,诸如蒙古、新疆和西藏。大家已经看到,我没有提到满洲,伯希和没有重点研究通古斯—满族的历史文明。因为他与其他人一样坚信,阿尔泰语系的3个分支之

  • 标签: 伯希和 阿尔泰学 斯坦因 突厥语 西域探险 国家图书馆
  • 简介:<正>当来自南京的E-mail中出现王华宝编审《古文献问丛稿》的时候,我顿时想起了马克·吐温的一段话:"人的思维是了不起的,只要专注于某一项事业,那就一定会做出连自己都感到吃惊的成绩来。"揣想华宝一定也会认同马克·吐温的说法。就我所知,华宝多年献身于古籍出版事业,他不但在本职工作上勤勤恳恳,多所奉献,而且在业余的学术研究中也精进不已,取得了可观的成绩。谓予不信,这部《丛稿》就是一个见证。

  • 标签: 丛稿 问学 出版事业 马克·吐温 校点本 《宋书》
  • 简介:由于受到学术思想发展的内在理路与外部环境的共同影响,清初朱子在批判王思想的负面作用的同时,也在吸收、借鉴其中的有益因素,以完善自身的思想体系。李光地作为清初朱子融摄王的突出代表,在理学心性论方面对朱、王两家的心性观作了调和,并提出“理即性”的重要命题,试图以性本体改造传统朱子的理本体,使得作为本体的性与人的情感、意识等经验内容和感性因素更加紧密地联系起来,而不再被理解为外在、异己的纯客观原则,进而主张“人欲非恶”,以此缓解天理与人欲、道心与人心之间的紧张和冲突。通过对李光地心性思想的具体分析,可以使我们较为清楚地了解清初朱子融摄王的原因、思路及其可能的实现方式。

  • 标签: 李光地 清初 朱子学 王学 心性论
  • 简介:蒙古国东方与国际问题研究所蒙古论著目录(1968年—1993年)按:该目录系根据蒙古国科学院东方与国际问题研究所编《论著索引(1968年—1993年)》中历史文化部分译出。编译中删去了中苏论战时期形成的带有浓厚意识形态偏见的少数内容,请读者见谅...

  • 标签: 东方学 乌兰巴托 国际问题研究 蒙古学研究 蒙古国 蒙古人民革命
  • 简介:<正>早稻田大学是日本的名牌大学,创立于1882年,当时叫"东京专门学校",1902年改称早稻田大学。早大有9个学部(系),第一文学部成立于1890年。现设有哲学科、文学科和史学科。史学科设有东洋史学专修,其中有中国史、中央亚细亚史、蒙古史等课程。这个部主要培养本科生。早大大学院(研究生院)成立于1951年,专门培养硕士学位、博士学位研究生。

  • 标签: 早稻田大学 文学研究 蒙古学 内蒙古 大学院 亚细亚
  • 简介:《大纲》首次呈现了清代《孟子》学文献资料的全貌,对《孟子》、四书学史均具有重要的目录价值;《大纲》坚持历史和逻辑的统一,宏观研究上贯彻科学归纳法,得出一系列科学结论,并首倡简单性原则和反孤证原则以处理微观争议,具有重要的方法论价值;《大纲》区分宏观研究和微观研究,考察《孟子》中大众文化和精英文化的互动关系而不将眼光局限于学术大家,又注意学者的学术主张和实践的一致与否,从而在写作范式上给人以智慧的启迪;《大纲》对清代《孟子》核心话题的效度进行科学论定,尤其是对戴震、焦循等在理、道、性、良知等概念上反宋儒的训诂工作加以考量,平议清人诠释技术和方法的效度和历史地位,探讨了朱熹《四书集注》仍然占据清代孟研究主导地位的原因,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

  • 标签: 清代 学术史 《孟子》学 科学归纳法 写作范式
  • 简介:整个西方的文学社会由斯达尔夫人首创。法国文学社会研究源远流长,直到今日,法国文学社会学家们以及重要文艺理论家、美学家和社会学家大多论及文艺的社会价值之尺度。法国文学社会学理论在国外现当代同类研究中占有举足重轻之地位。本文将法国文学社会研究划分三个大的时期加入论述:①发生期(18世纪初到19世纪初)②,发展期(从斯达尔夫人到第一次世界大战)③,繁荣期(从第一次世界大战到今)。

  • 标签: 法国文学 第一次世界大战 斯达 二十世纪初 文学社会学 文艺理论家
  • 简介:郑樵是南宋时期著名的历史学家,同时也是我国古代杰出的文献学家。他的《通志》与唐杜佑的《通典》、元马端临的《文献通考》,合称为“三通”,是古代知识分子必读之书,有“士不读三通,是为不通”之说。由此可见,《通志》在中国古代文献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 标签: 《通志》 历史学家 《文献通考》 文献学家 郑樵 杜佑
  • 简介:就文化人类而言,一方面,“田野调查”日益成为其研究的核心内容和界定标识;另一方面,学界对“田野调查”何以成其为“田野调查”,至今未有明晰的界定方法。“田野调查”这种悖论性的长期存在,势必将影响到后续的研究工作。本文尝试通过对人类田野调查的多角度考察与论证,提出了“田野性”这一概念,以期运用“田野性”对广义田野调查进行再认识,达到较准确地对人类田野调查内涵的理解。

  • 标签: 人类学 田野调查 田野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