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26 个结果
  • 简介:近年来,东部经济体制转轨基本完成,推行私有化的托管局已于1994年底完成任务而解散,尚有2500家大型国有企业等待出售;经济开始复苏和增长:东部国内生产总值增长,1993年5.8%,1994年8.5%,1995年6.5%;失业状况稍有改善,但失业率仍高达16.8%。1991—1995年联邦公用财政向东部提供8480亿马克资助,但只有47%—48%用于经济基础设施和生产投资,以致至今未形成东部自主经济体系;50%以上的资金用于改善生活,收买民心上,但居民情绪迄今不顺。联邦支援东部的上述款项中,至少每年有50亿马克“流入私人腰包”。为此,联邦政府决定在全国进行反腐败清查,并把清查东部五州各级官员作为重点。应艾伯特基金会的邀请,作者自1995年8月16日至1996年2月16日在德进行了研究访问。特别是对其东部的社会经济进行了考察研究。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 标签: 德国统一 经济考察 结构调整 私有化 劳动生产率 手工业企业
  • 简介:文章试图以“地区多元主义”来解释德国民社党的崛起,并涉及了地区多元主义的关键组成部分、相对范围等内容。更多还原

  • 标签: 德国 民主社会主义党 地区多元主义
  • 简介:计算机制是决定社会救济标淮幅度的关键性因素,科学的计算机制依赖于对程序、价值、利益等维度复杂的取舍,传统被认为是立法机关的专属裁量界域,法院对结果仅具有限的审查权。德国联邦宪法法院2010年初"哈茨IV"案的判决既遵循了传统对结果的审慎审查,同时又对结果产生的计算机制进行了以恣意为切入点的实质性审查,并最终以实质性审查的结论推翻了先前合理性审查的结论,判决受到民众欢迎,但也引发了权力越界的争议。

  • 标签: 德国 “哈茨IV”法案 社会救助 审慎审查 恣意 反多数难题
  • 简介:德国企业内职业培训是其双元制职业培训的核心组成部分,本文尝试从以下几个维度对它进行分析和解读:基于经济学视角,分析企业内职业培训的成本收益关系;基于社会机制视角,探讨参与培训的合作伙伴之间的关系和互动机制;基于质量控制与管理视角,考察培训的质量控制机制和方法。本文认为,德国企业内职业培训之所以能够长期有效运作,既有经济合理性方面的原因,有社会合作伙伴的支持与协作,也有较为有效的质量保障体系的作用;它依靠的是这些因素共同作用所形成的体系力量。

  • 标签: 德国 职业培训 成本与收益 社会合作 质量保障
  • 简介:德国虽然在19世纪初才开始其城市化和工业革命的进程,但异军突起,速度快,只用了短短几十年的时间就完成了城市化的进程。其中引起了许多剧烈的社会变迁,不仅推动了德国人口分布和就业结构的转变,也推进了德国政治结构的转变,使社会的整合功能加强,广大人民的文化观念也发生了巨大的转变。

  • 标签: 城市化 社会变迁 整合功能
  • 简介:1990年10月,两个德国统一了。从国际法意义上来说,两个德国并存的历史从此结束。然而,思想观念是无法随着政治经济体制的转变而同时被割断的,今天德国的发展面临着一个无法回避的现实:整整40年,两个德国在意识形态、政治制度、经济体制和社会文化等各个方面,都朝着完全不同、甚至对立的方向发展,由此造成的双方人民在心想观念上以及相应的社会文化生活上的巨大差异和鸿沟,并没有随着统一而自动消失。

  • 标签: 社会文化生活 鸿沟 东西部 政治经济体制 德国统一 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