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29 个结果
  • 简介:<正>威廉·皮于1939年5月28日给德·扎·曼努伊尔斯基写了一封信。原信如下:曼努伊尔斯基同志:有关流亡者被捕一事我在取得季米特洛夫同志同意的情况下,于4月5日曾向贝利亚同志提出一项同他举行一次会谈的书面请求,我想在会谈中向他讲述一下被捕的流亡者的一系列情况。我和共产国

  • 标签: 共产国际执行委员会 共产党领导 德国 苏联共产党 季米特洛夫 斯大林
  • 简介:2017年11月7日,国际刑警组织秘书长斯托在多哈出席首届重大赛事安保会议并发表讲话。施托指出,当前重大国际赛事面临的安全威胁严峻复杂,2016年欧洲杯期间的足球流氓和里约奥运会期间的网络犯罪等就是鲜明例证,这使得各个执法组织间的合作变得前所未有地重要。

  • 标签: 国际刑警组织 国际赛事 秘书长 安保 安全威胁 网络犯罪
  • 简介:从传统公共行政到新公共行政,是公共行政理论发展历程中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范式转变。与传统公共行政追求经济与效率的价值取向不同,新公共行政更加强调社会公平与正义。新公共行政理论的出现,既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产物,也是学科发展融合的智慧结晶。作为新公共行政思想的主要贡献者和学派发展的领军人物,弗雷德里森的学术思想博大精深,包括社会公平复合理论、基于公共行政的治理理论、公共性理论、行政伦理观、动态开放的组织理论等。研究弗雷德里森的新公共行政思想,对于我国未来的经济社会改革具有一定的启发和借鉴意义。

  • 标签: 弗雷德里克森 新公共行政 公平正义
  • 简介:罗德里·麦克法夸尔(RoderickMacFarquhar),中文名叫马若德,哈佛大学政府系荣休教授,中国政治和中国史研究专家,曾任哈佛大学费正清中国研究中心主任、英国广播公司主播和英国议会下院议员。他是国际上当代中国研究领域著名刊物《中国季刊》的创办者和首任编辑。其代表作有《中国政治》、《文化大革命的起源》(共3卷)、《毛泽东最后的革命》以及与费正清合编的《剑桥中国史》第14、

  • 标签: 当代中国研究 德里克 中国模式 海外学者 麦克 英国广播公司
  • 简介:哈贝马斯试图从概念上界定使解放实践制度化的政治形式,这代表着批判理论向前迈出了坚实的一步,这主要是通过构建一种不以对外在自然的工具性统治为前提或理由的理论框架来完成的。为了完成这一任务,在第一代法兰福学派理论家的论述中,工具理性批判所具有的政治潜能应当通过劳动这一中介使人类实现内在自然与外在自然的协调,G.D.H.柯尔的“自由意志论社会主义”为此提供了充分的理论基础。

  • 标签: 批判理论 人的解放 自然 劳动 自由意志论社会主义
  • 简介:为了促进服刑人员改造质量的提高。新疆兵团农三师皮恰松地监狱四监区于2004年开通了首部“亲情电话”。后来又陆续设置了三部电话。这些电话开通以来,服刑人员共拨、接电话1000余人次。与服刑人员通话的有其亲朋好友、革命军人、社会人士等等。这一切汇成一片爱的海洋,在呼唤着走过歧路的浪子们早日回归。这些电话架起了服刑人员与社会沟通的一座座“连心桥”。被称之为“沟通心灵的‘空中桥梁’”。

  • 标签: 新疆兵团 心灵沟通 电话 服刑人员 改造质量 皮恰克松地监狱
  • 简介:为了让人们特别是青年学生更好地牢记历史、珍视和平,红旗文稿杂志社、求是网、中宣部《时事报告》杂志社、教育部《思想理论教育导刊》杂志社、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宣教局、共青团中央宣传部和《中国青年》杂志社、中国移动咪咕数字传媒有限公司将共同举办"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有奖知识竞赛活动。此次活动时间自2015年7月1日开始至9月30日结束。

  • 标签: 知识竞赛活动 时事报告 数字传媒 中国抗日战争史 思想理论教育 青年学生
  • 简介:中央编译局德籍专家、德国爱尔福特师范大学教授、《马克思恩格斯全集》历史考证版第二版(MEGA2)编辑人员埃·考普夫(EikeKopf)先生2010年6月2日应邀出席中央编译局马列部“马列著作编译论坛”,就马克思恩格斯的早期著作和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等问题发表演讲。考普夫教授认为,马克思恩格斯1848年以前的著作已经指出,不能简单根据死记硬背的结论来解决具体问题。他高度赞扬中国共产党掌握了马克思主义的要义,在建设社会主义的过程中取得了巨大成就,对全世界的社会主义的未来具有巨大意义。他阐述了对《共产党宣言》中“消灭私有制”的理解,指出无论是理解马克思恩格斯的理论,还是对它们的应用,都不能够脱离具体的历史的条件。他还对中国未来的社会主义建设提出了自己的建议。现将考普夫先生的有关观点整理如下。文中的小标题是编译者所附加。

  • 标签: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社会主义建设 中国共产党 早期著作 德国 中央编译局
  • 简介:校园安全问题是美国教育界非常关注的一个问题。即便在同一所中学,学生对校园安全可能也会有不同的体验。与女生相比,男生的人身安全感较低而社会-情感安全感较高。与以英语为母语的学生相比,非以英语为母语的学生更加缺乏人身安全感,而在社会-情感安全感方面差别不大。与参加课外活动的学生相比,不参加课外活动的学生虽更加缺乏人身安全感却享有较高的社会-情感安全感。对于学校物理环境评价较高的学生,具有较高的人身安全感和社会-情感安全感。对于不同母语和年级的学生而言,学校物理环境对他们人身安全感的影响不同。与之相似,对于不同性别、年级、种族和课外活动参与情况的学生而言,学校物理环境对于他们社会-情感安全感的影响不同。学校物理环境对美国中学生校园安全感影响之实证研究结论对于我国校园安全建设同样具有重要的启示。

  • 标签: 校园安全 人身安全感 物理环境 美国 中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