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6
301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前庭性偏头痛(vestibular migraine,VM)患者的脑干听觉诱发电位(brainstem auditory evoked potential,BAEP)临床表现,评估VM患者的脑干功能,为VM的临床诊断提供参考。方法本研究为前瞻性试验研究。选取2017年7月至2020年12月就诊于南京医科大学康达学院附属连云港中医院的60例VM患者作为研究组,其中男性9例,女性51例,年龄21~77岁;同期选取40例健康成人作为对照组,其中男性8例,女性32例,年龄25~75岁。分别进行BAEP检查,比较研究组与对照组BAEP各项指标。结果研究组部分VM患者出现BAEP结果异常,异常率为46.67%(28/60),高于对照组的10.00%(4/4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4.828,P<0.05);研究组Ⅰ、Ⅲ、Ⅴ波潜伏期分别为(1.83±0.24)ms、(4.18±0.25)ms、(6.02±0.35)ms,均长于对照组的(1.72±0.20)ms、(3.90±0.27)ms、(5.73±0.26)ms,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研究组Ⅰ~Ⅲ波、Ⅲ~Ⅴ波、Ⅰ~Ⅴ波波间期分别为(2.21±0.22)ms、(1.94±0.11)ms、(4.07±0.33)ms,均长于对照组的(2.05±0.09)ms、(1.82±0.10)ms、(3.87±0.20)ms,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对于VM患者,BAEP能够早期发现病变部位和程度,是一种有效的脑干功能检查评估方法,有助于VM患者的临床诊断及病情评估。

  • 标签: 前庭性偏头痛 脑干听觉诱发电位 临床研究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高压氧综合治疗脑干损伤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取我院2013年1月~2015年1月收治的脑干损伤患者36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8例,对照组给予患者常规治疗,观察组给予患者高压氧综合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患者治愈6例,显效8例,有效2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为88.9%;对照组治愈3例,显效6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为66.7%;其中观察组未发生病死病例,对照组有2例病死病例;两组疗效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平均觉醒时间为(17.5±2.1)d;对照组患者的平均觉醒时间为(29.3±3.8);两组觉醒时间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高压氧综合治疗脑干损伤的临床效果显著,病死率低,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标签: 高压氧 脑干损伤 安全性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MRI和11C-蛋氨酸(methionine,MET) PET不同模态下肿瘤容积关系对脑干胶质瘤(brainstem glioma,BSG)患者的预后价值。材料与方法选取2015年3月至2016年7月期间在我院就诊的BSG患者共41例。BSG患者术前进行11C-MET PET和MRI基线扫描,并在我院进行了神经外科手术。利用MRI增强T1加权图像和PET图像,在后处理工作站自动计算肿瘤的增强体积(enhancement volume,EV)和肿瘤代谢体积(metabolic tumor volume,MTV)的三维容积数据,然后计算EV与MTV的比值。采用Kaplan-Meier法和Cox回归模型,研究影响总生存期的预后因素。结果EV/MTV≤50%的患者在肿瘤切除3个月(P=0.015 )和12个月(P=0.018)的生存期明显高于EV/MTV> 50%的患者。此外,EV (P=0.036)、EV/MT比值(P=0.018)、肿瘤分级(P=0.003)和辅助治疗(P=0.003)是影响患者整体生存的重要预后因素。结论在BSG患者中,肿瘤EV/MTV≤50%患者术后预后较好。与单一影像学指标,EV/MTV比值能够提供更多潜在的预后价值信息。

  • 标签: 神经胶质瘤 脑干 磁共振成像 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摄影术 预后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突发性聋患者治疗前后听性脑干反应的变化特点及与预后的关系。方法对34例突发性聋患者治疗前后进行听性脑干反应和纯音听阈测试。结果ABR检测的阳性率为100%,94.1%为内耳型(32/34),5.9%表现为混合型(2/34),表明本病主要损害外周段听神经。治疗后部分病人随着临床听力恢复,消失的I、III、V波出现,潜伏期和波间期正常。结论ABR有助于病变定位及评价治疗效果,较好反映了听神经和脑干功能状态,对突发性聋的诊断、治疗与预后评价均具有重要价值。

  • 标签: 突发性聋听性脑干反应预后
  • 简介:摘要整体护理是从北美护理诊断协会(NANDA)引进的一种新的护理模式,是一种以护理对象为中心,以现代护理观为指导,以解决病人问题为目的,按护理程序对病人进行个体化的护理实践活动。脑干出血在脑出血患者中最为凶险,死亡率最高。我科于2015年8月收治一位脑干出血并发不完全肠梗阻的病人,病人病情临床少见,病情复杂,通过运用整体护理的工作方法,为病人提供生理、心理、社会等全面的照顾,病人肠梗阻缓解,无其他并发症发生,恢复较好。现将护理体会汇报如下

  • 标签: 整体护理 脑干出血 肠梗阻
  • 简介:摘要目的对36例三维适形放疗脑干胶质瘤患者的临床效果及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研究。方法选取我院自2012年1月至2015年1月收治的36例三维适形放疗脑干胶质瘤患者,临床中均针对患者局部病灶进行三维适形放疗,放疗方式为每次1.8Gy,一天一次,一周进行放疗5次,连续放疗6周,总剂量为54Gy。观察患者放疗期间的症状及体征变化、不良反应等,对患者放疗效果进行评价。结果36例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约为75%,且随访复诊显示,患者1、2、3年生存率分别为75.0%、44.4%、25.0%,与单纯进行外科手术治疗患者相比存在较大差异,P<0.05,具有统计意义。结论三维适形放疗进行脑干胶质瘤治疗具有较好的效果,值得临床推广和应用。

  • 标签: 三维适形放疗 脑干胶质瘤 临床效果
  • 简介:目的:探讨脑干听觉诱发电位技术对后颅凹肿瘤术中监护的临床意义。方法:对16例后颅凹肿瘤患者进行术前检查,术中监护,并对BAEP各波波形、潜伏期进行分析。结果:Ⅰ、Ⅲ、Ⅴ波潜伏期延长10例伴Ⅰ—Ⅲ、Ⅲ—Ⅴ或Ⅰ—Ⅴ波波间期延长;波形分化不良或波幅较低6例;手术操作牵拉可引起BAEP不同程度变化。结论:后颅凹占位病变术中的BAEP监护,对保护听觉和脑干功能及术后功能的评估有重要意义。

  • 标签: 脑干听觉诱发电位 后颅凹肿瘤 术中监护
  • 简介:摘要:目的:针对高血压脑干出血病人的围手术期护理经验以及护理方法进行综合性分析方法:以随机选取的方式,选取2020年2月到2021年2月进入我院进行高血压脑干出血治疗的60例病人作为研究样本,并通过分组讨论之后,对比不同护理方案,对治疗效果产生的影响结果:选择围手术期护理方案的病人,治疗效果相对较高,而且从两组病人的护理有效率,护理满意度并发症发生情况来看,研究组病人占有更大的优势。结论:围手术期护理模式,在高血压脑干出血病人的护理干预工作当中,可以获得比较明显的效果在促进病人恢复效率的同时缩短术后恢复的时间。

  • 标签: 高血压 脑干出血 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听性脑干诱发反应(ABR)-V波消失的双耳极重度听力损失患儿的临床特征及内耳MR特征。方法回顾性收集2018年7月~2022年5月先天性感音神经性听力损失双侧ABR-V波消失患儿,其中男58例,女41例,共99例190耳。所有患者均已行内耳磁共振成像评估,同时收集到了部分患儿的围产期病史:早产、高胆红素血症、出生低体质量、出生窒息史、外耳畸形、先兆流产、耳聋家族史、孕期病毒感染。结果在收集到有围产期病史的67例患儿中,出生时高胆红素血症的病史24例(35.8%);出生低体质量病史12例(17.9%),早产11例(16.4%),先兆流产10例(14.9%),孕期病毒感染10例(14.9%),出生窒息史5例(7.5%),耳聋家族史4例(6%),外耳畸形1例(1.5%)。性别、年龄、围产期高危因素和内耳畸形无相关性(P>0.05)。在190例患耳中,畸形的耳数为43例,总体比例为22.6%,其中单发畸形17例(8.9%),两种及两种畸形多发的为26耳(13.7%),在43例畸形耳中,总共出现了畸形次数为81次:蜗神经发育不良有35耳,占所有耳数的18.4%,半规管发育不良20耳(10.5%),耳蜗异常12耳(6.3%),大前庭导水管11耳(5.8%),前庭畸形3耳1.5%。半规管异常与蜗神经发育不良(P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MR酰胺质子转移成像(APTWI)预测脑干胶质瘤(BSG)病理分级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8月至2020年6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就诊且术前2周同时接受MRI及APTWI并具有病理分级结果的41例BSG患者的资料。41例患者中高级别BSG 20例、低级别BSG 21例,结合常规MR图像,在APTWI图像上获得肿瘤实质区的酰胺质子转移(APT)信号强度(%)。采用χ²检验或独立样本t检验分析高级别与低级别BSG患者的性别分布、年龄、APT信号强度的差异;并绘制受试者操作特征(ROC)曲线,预测APT信号强度鉴别诊断高、低级别BSG效能,并计算约登指数,得出最佳诊断阈值;结合Hosmer-Lemeshow拟合优度检验分析APT信号强度的预测能力。结果高级别与低级别BSG患者年龄[分别为(23±18)岁、(20±17)岁,t=0.97,P=0.340]及性别分布(男/女分别为9/11、9/12,χ²=0.02,P=0.89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高级别BSG的APT信号强度[(3.9±0.9)%]明显高于低级别BSG[(2.8±0.9)%],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4.16,P<0.001)。APT信号强度区分高、低级别BSG的曲线下面积为0.836,以2.85%为APT信号强度的最佳诊断阈值,其鉴别诊断高、低级别BSG的灵敏度为90.0%,特异度为71.4%。Hosmer-Lemeshow拟合优度检验显示APTWI对BSG级别具有良好的预测能力(χ²=13.33,P=0.101)。结论APTWI有助于鉴别BSG的高、低级别,对预测BSG的病理分级具有较好的临床应用潜力。

  • 标签: 胶质瘤 脑干 酰胺质子转移成像 病理分级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头颈部肿瘤患者放疗后出现放射性脑干损伤的临床特征,分析其预后,为了解其疾病特点提供临床资料。方法收集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2013年8月至2021年9月的放射性脑干损伤13例患者一般资料和放疗相关资料,回顾性分析其临床特征、影像学特征、治疗以及转归。结果13例患者中女性4例,男性9例,发病年龄29~66(48.15±10.23)岁,中位放疗剂量以及次数为70 Gy和33次,从首次放疗到出现脑干病灶的中位潜伏时间为24个月。放射性脑干损伤患者主要临床表现为吞咽困难、饮水呛咳、构音不清以及头晕、行走不稳。MRI影像学特征为T1WI低信号、T2WI高信号,不规则强化。中位随访时间为45个月,7例治疗后好转,6例无效,其中3例死亡。接受激素治疗者预后与接受贝伐珠单抗治疗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79)。结论放射性脑干损伤患者常表现为后组颅神经损伤及共济失调。病灶高发于脑桥、延髓,呈T1WI低信号、T2WI高信号,半数患者接受治疗后病情好转,激素治疗与贝伐珠单抗治疗对其预后无明显差异。

  • 标签: 放射性脑损伤 临床特征 转归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前庭诱发肌源性电位(VEMPs)是否可用于肯尼迪病(KD)脑干受累评估。方法本研究为病例对照研究,收集北京大学第三医院自2018年11月至2020年9月KD患者20例(KD组),年龄和性别匹配的健康受试者20名(健康对照组)。所有受试者均检测三种类型VEMPs,包括胸锁乳突肌(SCMM)记录的 c-VEMP,参数p13、n23;咬肌记录的m-VEMP,参数p11;下斜肌记录的o-VEMP,参数n10、p15;记录各波的潜伏期,c-VEMP波间期、两侧差,校正波幅及波幅非对称比;同时行双侧SCMM针极肌电图检测;并使用脊髓和球部肌肉萎缩功能评定量表(SBMAFRS)评估。结果KD组患者c-VEMP的p13潜伏期[(15.5±1.4)ms]和n23潜伏期[(25.5±1.4)ms]均明显长于健康对照组[(13.3±0.9)ms,(22.5±1.0)ms](均P<0.05);双侧P13差值[(2.3±0.6)ms],与健康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KD患者c-、m-、o-VEMP的异常率分别为75%(15/20),30%(6/20),20%(4/20)。KD患者c-VEMP潜伏期与病程呈正相关(左:r=0.715、0.695,右:r=0.708、0.715,均P<0.05);与SBMAFRS评分呈负相关(左:r=-0.701,-0.694,右:r=-0.644,-0.685,均P<0.05)。KD组SCMM针极肌电图的异常率:安静状态下出现自发电位者15%(3/20)、大力收缩募集单纯相者45%(9/20)。结论c-VEMP的潜伏期是检测KD球部功能受累的敏感工具,损伤程度随病程延长而加重。o-VEMP和m-VEMP的损伤表明部分KD患者出现上脑干受累。

  • 标签: 前庭诱发肌源性电位 肯尼迪病 胸锁乳突肌 SBMAFRS评分 脑干
  • 简介:摘要回顾性分析2020年6月于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确诊的1例婴儿期起病的伴脑干和脊髓受累及乳酸升高的脑白质病(LBSL)患儿的临床资料。患儿,女,1岁2个月,因"发育落后10个月,间断抽搐1个月"就诊;体格检查:四肢肌力Ⅲ级,肌张力稍高,双侧膝腱反射活跃,双侧跟腱反射正常,双侧巴氏征阳性;头颅磁共振成像(MRI)示双侧大脑半球萎缩并弥漫性异常信号;全外显子基因检测结果显示患儿DARS2基因发现2处杂合变异。中国人群尚未见早发型LBSL基因变异患儿的报道,国外文献共检索到6篇相关病例报道,患儿均有精神运动发育障碍及其他脑病表现,均发现头部影像学受累及DARS2基因变异。因此,对发育落后、癫痫及头颅MRI示双侧大脑半球弥漫性异常信号的患儿,建议行基因检测明确诊断,指导产前诊断及遗传咨询。

  • 标签: 脑白质病 脑干和脊髓受累 乳酸增高 早发型 DARS2基因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主要针对脑干听觉诱发电位V波反应阈识别伪聋的价值进行有效的研究以及分析。方法:选择我院2017年12月-2018年12月,接纳的32例(60只耳)噪声工作者以及同一时期的32例(64只耳)正常听觉人群作为此次研究对象,噪声工作者为观察组,正常听觉人群为正常组,两组研究对象均实施脑干听觉诱发电位(BAEP)、纯听力以及声导抗测定。结果:正常组V波反应阈F10-20dB,作为其客观听阈,观察组主观听阈与检测听阈相同25例,其中听力正常6例(20.2%),听力下降19例(64.2%),两者都不符合的则考虑为伪聋5例(15.6%)。结论:应用脑干听觉诱发电位(BAEP)、纯听力以及声导抗联合测定,在一定程度上能有效地识别伪聋,对人体的听力情况也能做出相对合理、客观的评定。

  • 标签: 脑干听觉诱发电位 V波反应阈 伪聋 识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