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长期饮酒可导致血小板减少的临床特征及治疗。方法通过半年来我区治疗酒精所致精神和行为障碍的267例,从年龄分布、饮酒年限对肝损伤的程度及血小板减少程度进行临床分析。结果根据血小板计数并结合病史、体格检查确诊血小板减少。结论饮酒者血小板在肝中破坏和清除。饮酒者血小板减少发病为慢性型。酒精所致精神和行为障碍合并血小板减少通过“升血小板胶囊”治疗有效。

  • 标签: 饮酒 血小板减少 肝损伤 &ldquo 升血小板胶囊&rdquo 治疗
  • 简介:摘要肌肉减少是肝硬化患者常见的并发,对患者的临床结局和预后具有不良影响,需要予以足够重视,及早发现,积极诊治。临床上,可遵循发现可疑病例(筛查)—评估—确诊—严重程度评估的诊断流程。针对肝硬化及其并发治疗基础上,合理的营养干预和运动是目前肝硬化合并肌少治疗的重要措施,激素补充、针对骨骼肌代谢途径药物治疗的作用尚需要进一步证实。

  • 标签: 肝硬化 肌少症 评估 治疗 策略
  • 简介:【摘要】:目的 针对 EDTA诱导假性血小板减少的临床检验诊断展开分析探讨,方法 选取我院 2018年 9月 ~2019年 7月收治的 20例 EDTA诱导假性血小板减少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患者的临床检验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临床检验显示,手工法血小板计数结果为 142

  • 标签: EDTA 假性血小板减少症 临床检验
  • 简介:【摘要】目的:评析对肝癌相关性肌肉减少患者开展护理干预的临床价值。方法:此研究的60例诊断肝癌相关性肌肉减少患者选取时间为2020/1-2021/1,运用不同护理模式随机分为开展常规护理的对照组(n=30)和加用护理干预的实验组(n=30),评价患者生活质量改善效果。结果:护理前,组间各评分无差异(P>0.05),护理后,实验组患者生活质量从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肝功能、术后并发(腹腔感染、肺部感染、胸腹水、切口感染、胆瘘、压疮等)、住院时间、住院费用、情绪状况、身体状况、社会功能等等进行统计学分析均有显著提升,存在差异(

  • 标签:
  • 简介:摘要在临床抗结核治疗工作中,我们常会使用利福平作为一线抗痨药物。在使用中我们发现利福平有其一定的毒副作用,常见的有肝功能损害、胃肠道反应、肾功能损害,有少数病例会出现血小板减少。以下是对我院2010—2012年间收治的数例使用利福平后出现血小板减少病人临床资料进行综合分析,对其治疗体会与大家进行分享,探讨病因,以此使大家重视药物毒副反应,慎重使用药物。

  • 标签: 利福平 血小板减少症 药物副反应 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 针对 EDTA诱导假性血小板减少的临床检验诊断展开分析探讨,方法 选取我院 2018年

  • 标签:
  • 简介:目的探讨妊娠相关血小板减少(PAT)对母婴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4年1月至2008年12月57例妊娠相关血小板减少孕妇(研究组)的临床资料,选择同期50例血小板计数正常孕妇为对照组,比较2组的妊娠结局。结果研究组剖宫产、早产、产后出血、新生儿窒息的发生率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剖宫产率:56.1%vs40.0%;早产率:10.5%vs8.0%;产后出血率:7.0%vs4.0%;新生儿窒息率1.8%V82.0%,均P〉0.05)。结论妊娠相关血小板减少多数预后良好,不需特殊处理,但要定期复查血小板计数;对于重度血小板减少患者,应酌情予以肾上腺皮质激素、丙种球蛋白或输血小板制剂等治疗,从而降低母婴并发

  • 标签: 妊娠 血小板减少 妊娠结局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血小板减少疗效。方法将60例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治疗组30例,对照组30例,治疗组用地塞米松针10mg日一次,1-2周中根据血小板情况调整剂量,减量致维持量,同时结合中医辨证口服中药。对照组只用地塞米松针,计量、时间同治疗组。.

  • 标签: 血小板减少症 中西医结合 治疗
  • 简介:摘要免疫性血小板减少(immune thrombocytopenia,ITP)是一种因血小板减少而引发一系列出血表现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发病机制尚不明确。其治疗以药物为主,一线药物有糖皮质激素和静脉滴注免疫球蛋白;二线治疗药物包括促血小板生成类药物、利妥昔单抗等;免疫抑制剂及脾切术需要严格掌握适应证;在临床试验中的新型药物包括脾脏酪氨酸激酶抑制剂、细胞因子等。联合治疗能进一步改善儿童慢性、难治性ITP的预后。该文对儿童ITP的治疗进展进行综述,为临床规范诊治提供参考依据。

  • 标签: 儿童 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 促血小板生成素 利妥昔单抗
  • 简介:

  • 标签:
  • 简介:众所周知.长期高血糖是导致糖尿病慢性并发(尤其是微血管并发)最重要的危险因素。近年的许多研究还表明:糖尿病慢性并发的发生与发展不仅与血糖整体水平升高有关.而且与血糖的波动性也有密切关系.血糖波动性越高.慢性并发的危险性越大。控制波动性高血糖.可以降低或延缓糖尿病慢性并发的发生与发展。

  • 标签: 糖尿病慢性并发症 血糖波动 微血管并发症 波动性 危险因素 高血糖
  • 简介:目的探讨妊娠相关性血小板减少(PAT)患者的临床特点。方法选择2012年1月至2013年12月在自贡市第一人民医院产科分娩的60例PAT患者为研究对象,纳入血小板减少组(妊娠期检查发现2次以上血小板计数〈100×10^9/L)。选择同期在同一家医院分娩的60例正常孕妇纳入血小板正常组(血小板计数≥100×10^9/L)。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比较两组孕妇的分娩方式、麻醉方式、产前凝血功能、产时出血量及所产新生儿出生时情况,并观察血小板减少组患者治疗情况、产后血小板恢复情况等。本研究遵循的程序符合自贡市第一人民医院人体试验委员会制定的伦理学标准,得到该委员会批准,分组征得受试对象知情同意,并与之签署临床研究知情同意书。两组孕妇年龄、分娩孕龄及初产妇与经产妇所占比例等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果①两组孕妇分娩方式及剖宫产时麻醉方式构成比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x2=29.40,42.57;P〈0.05)。血小板减少组分娩方式以剖宫产为主,并且其中剖宫产分娩者的麻醉方式以全身麻醉为主。血小板正常组分娩方式以阴道分娩为主,其中剖宫产分娩者的麻醉方式全部采用持续硬膜外麻醉或蛛网膜下腔麻醉。②血小板减少组孕妇剖宫产率及剖宫产时全身麻醉率均有随血小板减少程度增加而增加的趋势(x2=3.11,P=0.04;x2=17.51,P=0.00)。③两组孕妇产前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G)和阴道分娩及剖宫产产时出血量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1.24,1.61,0.42,0.93,1.58;P〉0.05)。④两组孕妇所产新生儿出生体质量及血小板计数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0.860,1.206;P〉0.05)。⑤本组血小板减少组孕妇产前及产后未做特殊治疗�

  • 标签: 妊娠 血小板减少 妊娠合并症 妊娠结局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新生儿血小板减少临床情况。方法研究我院2015年2月至2016年7月期间随机抽取的58例新生儿血小板减少患儿,分析其病因、特点、治疗与效果状况。结果在病因上,感染性疾病为53.44%,出血性疾病为37.93%,其他为8.62%;疾病表现上,皮肤出血点者18.97%,脑出血者8.62%,呕血与便血者6.9%,脐部出血6.9%,皮下血肿3.45%,肺出血3.45%,其他无症状51.72%;疾病类型上,早发型39.66%,晚发型60.34%;治愈率91.38%,病死率5.17%。结论新生儿血小板减少在病因与临床表现上较为多样,通过专业的治疗可以得到较好的恢复效果。

  • 标签: 新生儿血小板减少症 病因 临床表现 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探析新生儿血小板减少的相关因素分析。方法选取我院接收的伴有血小板减少80例新生儿为研究资料,予以实验室检查、围产期因素和临床诊断等,对新生儿血小板减少的相关因素进行分析。结果在本研究新生儿血小板减少80例中,生后3天内血小板减少的早发型血小板减少30例,晚发型血小板减少50例。新生儿血小板减少的相关因素具有多样复杂化特点,早产儿血小板减少与免疫性疾病、胎膜早破和妊高具有显著关联性;而足月儿血小板减少和羊水污染具有显著关联性,肺炎与窒息和新生儿早发型血小板减少具有显著关联性;新生儿的体重≥2500g、院内外感染和晚发型血小板减少具有显著关联性。结论导致新生儿血小板减少形成的相关因素多样复杂化,致此通过分析能够对新生儿血小板减少的关联性进行分析。

  • 标签: 血小板减少症 新生儿 相关因素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化疗后白细胞减少的临床护理要点。方法:收治66例化疗后白细胞减少患者作为本次研究的核心,依据计算机软件法分组,一组是对照组,33例,实施常规护理,一组是观察组,33例,实施临床护理,对比两组患者的生存质量以及血清前白蛋白含量、血清白蛋白含量。结果:观察组生存质量明显高于对照组(p

  • 标签: 血清前白蛋白含量 白细胞减少症 血清白蛋白含量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不育患者血清性激素水平对精液质量的预测价值。方法: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诊治的不育患者119例作为不育组,健康男性100例作为正常对照组。对比两组研究对象的外周血清性激素、精液质量参数的差异。不育组分为无精组27例、有精组92例,对比其外周血清性激素水平差异。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外周血清性激素水平对不育患者精子数量的预测价值。结果:不育组患者血清中T、E2的水平低于正常对照组,LH、FSH、PRL的水平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不育组患者精液参数中前向运动精子(PR)、精子活动率、精子密度的水平均低于正常对照组(P<0.05)。无精组患者血清中E2的水平低于有精组,LH、FSH、PRL的水平高于有精组(P<0.05),两组间T水平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ROC曲线显示,血清LH、FSH、PRL、E2水平均对不育患者精子数量具有一定预测价值。结论:不育患者性激素及精液质量均出现明显改变,且血清LH、FSH、PRL、E2水平均对患者的精液质量具有一定预测价值。

  • 标签: 不育症 性激素 精子质量 精液参数
  • 简介:摘要目的对一圆头精子家系的DPY19L2基因进行变异分析,明确其遗传学病因。方法应用全外显子组捕获测序及生物信息学技术对该家系基因组进行分析,Sanger测序及实时荧光定量PCR(quantitative real-time PCR, qRT-PCR)技术对致病基因的变异进行验证。结果全外显子组测序分析、Sanger测序及qRT-PCR验证显示家系两患者及其母亲均存在DPY19L2基因c.384dup(p.Glu129*)杂合变异,两例患者及父亲存在覆盖DPY19L2基因全长约164.5 kb的大片段杂合缺失。结论两例圆头精子患者DPY19L2基因c.384dup(p.Glu129*)变异及DPY19L2基因缺失是其致病原因,符合常染色体隐性遗传规律。

  • 标签: 圆头精子症 全外显子组测序 DPY19L2基因 基因变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