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介绍一种老年髋臼骨折臼顶压缩或移位的CT分型,并评价基于此分型进行臼顶压缩或移位骨折复位的效果及术后功能。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2月至2019年12月期间河南省洛阳正骨医院郑州院区骨盆创伤外科收治的20例合并臼顶压缩或移位的老年髋臼骨折患者资料。男8例,女12例;年龄为65~78岁,平均71.5岁。按冠状位CT对其臼顶压缩或移位进行分型,以臼顶骨折线为界将臼顶分为内外侧,A型(3例):臼顶整体移位;B型(8例):臼顶内侧压缩;C型(4例):臼顶内外侧均有压缩或移位;D型(5例):臼顶粉碎性骨折,内外侧之间有嵌顿骨块。根据不同分型采用不同复位方法:A型骨刀截骨复位;B型顶棒顶压复位;C型首先用顶棒复位内侧部分,然后用骨刀复位外侧部分;D型骨折首先处理嵌顿骨块,然后用顶棒复位内侧部分,最后如果外侧移位则用骨刀复位外侧部分。所有患者均应用钢板、螺钉固定。评价患者术后骨折复位效果及患肢功能。结果术后CT检查有18例患者复位后骨折台阶≤3 mm,2例复位后骨折台阶>3 mm。20例患者术后获平均27个月(18~36个月)随访。所有患者骨折均获愈合,愈合时间平均为4个月(3~5个月)。末次随访时患侧髋关节Harris评分平均为85分(70~100分)。4例患者最终行髋关节置换术。4例患者出现创伤性关节炎,但不影响髋关节功能。结论老年髋臼骨折臼顶压缩或移位的CT分型对臼顶骨折复位具有重要指导作用。

  • 标签: 髋臼 骨折 臼顶 CT分型 老年人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胰管支架近端移位的原因及内镜下治疗方式方法。方法2007年4月至2015年1月共967例胆胰疾病患者于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消化内镜中心置入胰管支架,10例出现胰管支架移位。比较胰管线状支架及胰管单猪尾支架移位发生率,并总结不同类型支架的取出方法。结果胰管线状支架移位率较单猪尾支架更高[3.23%(7/217)比0.40% (3/750)]。对于3例移位的单猪尾支架,2例用活检钳直接取出,另外1例未取出,改再置入一单猪尾支架,术后无不适。对于7例移位的胰管线状支架,2例在导丝引导下通过网篮和球囊将支架拖出乳头口,另外5例导丝引导下用球囊将支架拖出乳头口,后用圈套器一次性成功取出。结论胰管线状支架比单猪尾支架更容易移位移位后的胰管线状支架可在导丝引导下通过球囊和(或)网篮直接取出,移位后的胰管单猪尾支架可通过活检钳直接取出。

  • 标签: 支架 移位 胰管单猪尾支架 胰管线状支架 近端取出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关节镜辅助下手术治疗儿童跟骨关节内移位骨折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18年6月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骨科收治的11例儿童跟骨骨折患者资料。男6例,女5例;年龄8~12岁,平均10.6岁;左足7例,右足4例;骨折按照Sanders分型:Ⅱ型10例,Ⅲ型1例。根据骨折程度在距下关节镜辅助下行撬拨复位及单纯克氏针内固定8例,克氏针+空心拉力螺钉固定3例。术后以石膏托或支具固定患足1个月,术后4~6周复查X线片见骨折愈合后取出克氏针。通过测量并比较患儿术前、术后Böhler角、Gissane角以评价跟骨解剖形态,采用美国足踝外科协会(AOFAS)的踝-后足评分评价患儿术后功能。结果11例患儿均获随访,时间12~19个月,平均14个月。所有患儿均未植骨,手术时间50~75 min,平均63 min。切口均一期愈合,无切口感染发生。骨折均在2~3个月内愈合,无延迟愈合及不愈合。末次随访时Böhler角(28.4°±2.9°)、Gissane角(125.6°±3.1°)较术前(11.8°±5.4°、138.8°±6.3°)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AOFAS的踝-后足评分为89.6分。结论关节镜辅助下经皮撬拨复位,结合克氏针、空心拉力螺钉固定可以有效复位、固定儿童跟骨关节内移位骨折,手术创伤较小,疗效良好。

  • 标签: 关节镜 跟骨骨折 儿童 移位
  • 简介:摘要目的优化基于微波辅助的快速超薄切片染色的关键参数,建立一种快速超薄切片染色方法。方法使用微波组织处理仪以不同功率及染色时间分别用乙酸双氧铀(uranium acetate,UA)和枸橼酸铅(lead citrate,LC)对细胞超薄切片进行染色,通过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并拍照细胞超微结构,评价两种染色剂的最佳染色条件,组合UA和LC最佳微波染色条件,获得最佳UA和LC双染色参数。用腺病毒、肠道病毒71型、疱疹病毒和流感病毒感染的细胞样本验证超薄切片快速染色效果。结果微波组织处理仪优选微波辅助超薄切片染色条件分别为功率200 W、UA染色30 s、LC染色20 s;或者功率300 W、UA染色30 s、LC染色30 s。LC浓度1∶6稀释仍可获得满意的染色效果。参数可推广至家用微波炉应用,最佳染色条件为功率320 W,UA染色30 s、LC染色30 s。结论获得了微波辅助的超薄切片染色最佳参数,可应用于细胞、病毒超薄切片的快速染色

  • 标签: 超薄切片 微波 快速染色 透射电子显微镜
  • 简介:摘要:幼儿在幼儿园的教育活动是十分重要的,而音乐的教育又是幼儿园所有教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音乐的教育中,戏曲舞台的展示更是重要,在这之中,队形图谱的有效运用可以促进幼儿的全面和谐发展,也可以在幼儿园的戏曲舞台中发挥着特殊的功效。因为幼儿的年龄和生活经验等方面的经历较少,所以他们在教育的活动中往往注意力会难以集中,就算参加也是被动的接受。在这时,图谱的运用,就能够帮助幼儿对戏剧舞台产生一定的记忆,从而进一步去激发幼儿参与音乐活动的兴趣,笔者将在接下来的文章中介绍队形图谱在幼儿园戏剧舞台空间移位活动中的教学探索。

  • 标签: 欣赏图谱 设计图谱 实行图谱 理解图谱
  • 简介:【摘要】目的 :研究正畸联合纤维带固定保持治疗牙周病伴有松动牙移位的效果。 方法 :选取 2018 年 2 月 -2018 年 12 月收治牙周病患者共 40 例,根据随机抽样法选取实验组 20 例( 28 颗牙)、对照组 20 例( 25 颗牙)进行治疗,实验组采取正畸联合纤维带固定治疗方法,对照组采取单纯正畸治疗方法。对比治疗前后两组患者治疗有效率、牙周探诊深度( PD )、牙松动度( TM )和探诊出血率( BOP )。 结果 :研究得出实验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两组患者 PD 、 BOP 与 TM 均较治疗前降低, 实验组患者各项数据均优于对照组,P< 0.05,有比较价值。 结论 :正畸联合纤维带固定保持治疗牙周病伴有松动牙移位可以有效降低 牙周探诊深度和探诊出血率,改善牙松动度,提升治疗效果和患者生活质量。

  • 标签: 正畸 纤维带固定 牙周病 松动牙移位 效果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介绍一种使用髓内钉固定尺骨、克氏针交叉固定桡骨治疗儿童严重移位的尺桡骨远端移行区骨折的方法。方法自2016年1月至2018年12月我科治疗11例严重移位的尺桡骨远端移行区骨折患者(排除尺桡骨干、远端及骨骺骨折病例)。手术均在C臂机透视下闭合复位,以髓内钉固定尺骨远端骨折端、克氏针避开骺板交叉固定桡骨远端骨折端,术后用长臂屈肘位管型石膏固定4~6周。平均随访时间为12个月(6~15个月)。结果所有病例均获得骨折愈合,桡骨平均12周(11~16周),尺骨平均10周(9~13周)。所有骨折复位均良好,内固定物位置满意,固定牢固,均未损伤骨骺,随访期间未发现有内固定物移位、断裂及钉道的感染。所有患儿骨折端未发现有畸形愈合、延迟愈合、不愈合及前臂、腕关节活动受限、骨骺损伤等并发症。结论髓内钉固定尺骨联合交叉克氏针固定桡骨治疗儿童严重移位的尺桡骨远端移行区骨折,不固定骨骺,效果可靠,术后并发症少,是一种安全、微创且有效的手术方法。

  • 标签: 骨折 儿童 尺骨髓内针 桡骨克氏针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改良苏木精-伊红(hematoxylin-eosin,HE)染色在病理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丽水市妇幼保健院2018年1月至2019年1月行病理检查的石蜡切片组织标本500份,分别对石蜡切片组织标本进行常规HE染色(对照组)、改良HE染色(观察组),比较两组染色优片率、染色质量评分,并比较两种染色方法病理检查对各疾病的诊断结果。结果观察组胃肠道活检组织、骨组织、腹腔脏器组织、甲状腺活检组织的染色优片率分别为95.51%(85/89)、94.87%(111/117)、96.74%(208/215)、94.94%(75/79),均高于对照组的82.02%(73/89)、85.47%(100/117)、91.16%(196/215)、83.54%(66/79)(χ2=8.114、5.834、5.895、5.339,均P<0.05)。观察组各类标本的组织结构清晰度、细胞核染色效果、细胞质染色效果、细胞核质对比效果评分均高于对照组(t=7.146、7.301、7.499、7.566,8.062、8.225、8.287、8.250,10.954、11.044、10.786、11.305,10.941、11.222、10.996、10.750,均P<0.05)。观察组对胃肠道病变、骨病、腹腔脏器病变、甲状腺病变的诊断准确率分别为96.63%(86/89)、96.58%(113/117)、98.14%(211/215)、96.20%(76/79),均高于对照组的84.27%(75/89)、88.89%(104/117)、93.49%(201/215)、86.08%(68/79)(χ2=7.869、5.138、5.798、5.016,均P<0.05)。结论改良HE染色在病理诊断中具有良好的应用价值,可提高石蜡切片组织标本的染色质量,有利于提高病理诊断的准确性。

  • 标签: 染色与标记 活组织检查 显微切片术 石蜡包埋 实验室技术和方法 病理学,临床 诊断
  • 简介:摘要:本文围绕凝胶染色腈纶生产,对有色污水的排放、以及相关防污减排措施进行了分析研究,这些措施的有效落实对于实现企业节能减排、安全文明生产、构建环境友好型企业,提高企业竞争实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 标签: 凝胶染色 腈纶生产 有色污水 防污减排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角膜层间染色术的手术特点及对角膜白斑的改善效果。方法回顾性系列病例研究。收集2014年10月至2018年7月于北京爱尔英智眼科医院诊断为角膜白斑并行角膜层间染色术的患者30例(30只眼),其中男性17例,女性13例,年龄(31.50±15.66)岁。所有患者术前及术后均行眼部外观像、裂隙灯显微镜眼前节照相、B超、前节相干光层析成像术检查。观察术后角膜染色效果,调查术者及患者对于手术效果的满意度,观察常见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所有患者均无术中并发症。术后1~3 d角膜上皮均完全愈合。所有患者随访时间为(30.68±18.02)个月(12.37~58.10个月),随访期内均无染色剂渗透进入前房的情况,也未见前房炎性反应发生。18例(72.0%)患者角膜颜色及外观维持良好;7例(28.0%)出现角膜轻微褪色,其中1例在染色术后4年因原发病造成眼球持续萎缩和角膜带状变性,行美容性眼球摘除联合义眼台植入术;本组病例中术者对所有病例的外观改善程度满意,患者满意度调查报告亦显示:22例患者(88.0%)对术后外观基本满意。随访期内所有病例均未见明显并发症发生。结论角膜层间染色术操作简单,对眼部组织损伤小,术后恢复快,治疗角膜白斑效果较好。(中华眼科杂志,2020,56:465-472)

  • 标签: 角膜混浊 着色剂 治疗效果 角膜染色术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牙周病致前牙移位采用口腔正畸的方案进行治疗,观察其临床效果。方法:在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经颅磁刺激(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TMS)研究颈7神经交叉移位术后健侧半球与偏瘫肢体神经通路建立的情况,从而阐明该治疗方案的解剖学基础。方法自2016年1月至2016年8月,我们采用健侧颈7神经移位术重建7例偏瘫患者的肢体功能,术后进行随访。分别于术前及术后3、6、12、24个月,通过TMS刺激健侧半球,记录偏瘫肢体肱三头肌、桡侧腕伸肌动作诱发电位的波幅。记录检查结果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术前及术后3个月刺激健侧大脑半球,偏瘫侧肱三头肌、桡侧腕伸肌均未记录到电生理反应。术后6、12、24个月均记录到偏瘫肢体肱三头肌动作诱发电位;术后12、24个月动作诱发电位的波幅大于术后6个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2、24个月动作诱发电位波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2、24个月记录到偏瘫肢体桡侧腕伸肌动作诱发电位,波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健侧颈7神经移位术后12个月,神经生长达到稳定状态,健侧中枢与偏瘫肢体的神经通路形成。

  • 标签: 卒中 经颅磁刺激 脑损伤后遗症 偏瘫 颈7神经移位术
  • 简介:【摘要】目的:口腔正畸治疗方法使用在牙周病症形成的牙移位患者治疗,观察该种方法的治疗效果。方法:抽选我院牙周病症形成牙移位患者为观察对象,时间段设置为 2016年 5月 -2018年 5月,分析抽选的 53例患者治疗前后各项指标情况。结果:( 1)分析 53例患者治疗前后的各项指标情况,主要从牙槽骨高度、前牙覆盖、牙周袋探疹深度、前牙覆牙合、探疹出血指标分析,治疗后都有明显改善。治疗前后数据有差异,( P<0.05)。( 2) 56例患者采用口腔正畸治疗后,牙齿松动情况有改善,牙周缝隙全部恢复正常,牙齿的咬合也有改善,更为重要的牙齿美观性更高。结论:口腔正畸术治疗方法使用在牙周病症形成的牙移位患者治疗效果明显,该种方法值得在临床上推荐。

  • 标签: 牙周病 前牙移位 口腔正畸
  • 作者: 傅开元 胡敏 余强 杨驰 程勇 龙星 张志光 刘洪臣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0-09-04
  • 出处:《中华口腔医学杂志》 2020年第09期
  • 机构:北京大学口腔医学院·口腔医院颞下颌关节病口颌面疼痛诊治中心 国家口腔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 口腔数字化医疗技术和材料国家工程实验室 口腔数字医学北京市重点实验室100081,解放军总医院口腔颌面外科,北京 100853,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放射科 上海市口腔医学重点实验室 上海市口腔医学研究所 国家口腔疾病临床研究中心 200011,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口腔颌面外科 上海市口腔医学重点实验室 上海市口腔医学研究所 国家口腔疾病临床研究中心 200011,武汉大学口腔医学院放射科 430079,武汉大学口腔医学院口腔颌面外科 430079,中山大学光华口腔医学院·附属口
  • 简介:【摘要】目的 分析 PCR技术、抗酸染色法在肺结核病理学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 2018年 10月 -2019年 7月本院收治的 78例肺结核患者为研究对象, 78例患者均进行 PCR技术以及抗酸染色法诊断,并观察比较两种检验结果。结果 PCR技术检出 74例肺结核患者,检出率为 94.87%,抗酸染色法检出 51例肺结核患者,检出率为 65.34%;同时 PCR技术检出 74例患者中,发现 65例耐药结核菌感染,抗酸染色法发现 22例耐药结核菌感染,两种检验结果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 在肺结核病理学诊断中, PCR技术更优于抗酸染色法,其检检出率高,能有效发现耐药性结核菌感染,对临床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 标签: PCR技术 抗酸染色法 肺结核 病理学 耐药结核菌感染 诊断分析
  • 简介:摘要人类基因组不是呈单纯的线性结构,而是通过复杂的折叠和组装成三维结构。染色结构捕获技术能检测染色质的三维结构。多种肿瘤的Hi-C测序数据表明,在肿瘤的进展过程中染色质拓扑结构发生变化,且与拷贝数变异相关。基因组隔室的转化和基因的表达量相关。但是目前对肿瘤染色质三维结构的研究结论过于宏观,尚处于探索阶段,难以立即应用于临床,需要进一步研究。

  • 标签: 染色质结构 肿瘤 拓扑结构域 拷贝数变异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特殊染色结合免疫组化技术诊断肿瘤病理的临床价值。方法:将60例肿瘤患者分组,研究组行特殊染色结合免疫组化技术诊断,对照组行免疫组化技术诊断。结果:护理后,研究组阳性率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差异显著(P<0.05)。结论:相较于单纯使用免疫组化技术诊断,肿瘤患者行特殊染色结合免疫组化技术诊断,具有较高准确率,能够有效提升肿瘤患者疾病诊断准确率,值得推广。

  • 标签: 特殊染色 免疫组化技术 肿瘤病理 临床价值
  • 简介:【摘要】目的 研究对牙周病致前牙移位患者实施口腔正畸治疗的效果。方法 选取我院于 2018年 12月至 2019年 12月间收治的 48例牙周病致前牙移位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 n=24)与对照组( n=24)。观察组患者接受口腔正畸治疗,对照组患者接受常规牙周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前牙覆盖距离、前牙覆盖颌深度、牙槽骨高度、牙周袋深度及出血指数数据,得出结论。结果 发现在接受治疗后患者的前牙覆盖距离、前牙覆盖颌深度、牙槽骨高度、牙周袋深度及出血指数等相关数据出现一定程度的改善,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患者,各项数据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 通过对牙周病致前牙移位患者实施口腔正畸治疗,能够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同时有效降低患者的出血指数,改善患者的牙周情况,值得在后续的临床上进行推广应用。

  • 标签: 牙周病致前牙移位 口腔正畸 前牙覆盖
  • 简介:

  •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