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8
345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建立广西崇左市肝癌高危人群队列和高发家系标本数据库。方法依照患者自愿原则,在广西崇左市肝癌高发现场对肝癌高发年龄段常住居民进行防癌筛查和流行病学调查。对所有研究对象均进行血清HBsAg,ALT,AFP等生化指标检测,乙肝病毒阳性的对象列为肝癌高危人群队列,选取肝癌高发家系并匹配相应对照家系,所有资料按要求进行质控,并录入数据库。结果共收集了16000多人次的血清、血浆和有核细胞及其基础资料,并将最终生化检测结果及相关资料录入专用数据库进行保存和管理,标本也进行科学合理保存。结论建立广西崇左市肝癌高危人群队列和高发家系标本数据库,为未来区域性高发肿瘤的相关研究提供样本资源和参考作用;通过肝癌高危人群列队的建立,为未来肝癌病因研究提供一定的样本支持;通过这次对建立数据库的初步成功摸索,累计样本和资料的科学有效管理经验,为未来建立更加完善数据管理系统提供依据与参考。

  • 标签: 肝癌高危人群 队列建立 高发家系 标本数据库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老年人群基线维生素D3与心血管疾病发病风险的关联及其强度。方法本研究利用中国老年人健康长寿影响因素调查(CLHLS)数据库,入选2011—2014年调查的≥60岁老年人1 383例,年龄(84.9±12.1)岁,男性662例,女性721例。队列人群共随访4 149人/年,每例随访者平均随访3年。随访结局为维生素D3与心血管疾病发生的关联及其强度。结果1 383例非心血管疾病人群经3年随访发生心血管疾病196例(14.2%)。调整年龄、性别、体质指数、吸烟、饮酒、总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收缩压、空腹血糖、尿酸等因素后,Cox比例风险模型结果显示,维生素D3水平每升高1 mmol/L,心血管疾病发病风险下降2.0%(HR=0.98,95%CI:0.97~0.99);60~79岁、80~99岁和100岁及以上老年人群的心血管疾病分别下降1.9%(HR=0.981,95%CI:0.968~0.994)、2.8%(HR=0.972,95%CI:0.956~0.989)和10.5%(HR=0.895,95%CI:0.830~0.965)。结论维生素D3与心血管疾病发生相关,老年人群维持较高水平的维生素D3可能是预防和控制心血管疾病的有效措施之一。

  • 标签: 维生素D3 心血管疾病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人工流产对再次妊娠发生死胎死产的影响。方法基于2010至2017年云南省“国家免费孕前优生检查”项目登记计划妊娠妇女的基本信息、病史、体格检查及其他检查结果,追踪随访妊娠结局。运用SPSS20.0和SAS9.4描述研究对象的基本特征、死胎死产发生率,并进行分层分析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最终纳入研究174 782例,死胎死产发生率为0.64%(1119/174 782);人工流产组(暴露组)的死胎死产发生率为0.83%(333/40 216),显著高于无人工流产组(非暴露组)发生率为0.58%(786/134 566)。非条件多因素logistic回归结果显示,与非暴露组相比,暴露组人工流产1次和≥2次者死胎死产发生率高20%~40%(OR=1.22,95% CI=1.05~1.41; OR=1.33,95% CI=1.08~1.64)。2011至2016年死胎死产率低于2010年(OR=0.66,95% CI=0.51~0.85)。此外,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死胎死产发生率与民族、年龄、学历、产次、孕前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BMI)有关,与母亲职业、自然流产史、早产史、死胎死产史无统计学关联。结论既往人工流产将增加其后妊娠死胎死产的风险,民族、年龄、文化程度、产次、孕前BMI与死胎死产发生的风险有关,孕前超重和肥胖是发生死胎死产的危险因素。

  • 标签: 人工流产 妊娠结局 死胎死产 前瞻性研究 影响因素
  • 简介:【摘 要】目的:早期亲子互动对1岁内婴儿社会性反应影响的前瞻性队列研究。方法:研究筛选出于2021年1月-2021年12月期间我中心随访的1岁内婴儿为研究对象,共计80例,评价早期亲子互动行为对1岁内婴儿社会性反应发育情况的影响。结果:分娩年龄≥35岁、家庭年收入低、早产、低出生体重会导致早期亲子互动得分偏低,早期亲子互动少是影响1岁内婴儿社会性反应发育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分析表明,早期亲子互动较少会增加1岁内婴儿社会性反应发育不良的风险的几率,对婴儿的发育会产生一定的不利影响,加强早期亲子互动对促进婴儿认知、心理、语言等健康发育至关重要。

  • 标签: 早期 亲子互动 1岁内婴儿 社会性反应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血液检测指标及其变化情况与空腹血糖受损的关系,进行风险预测研究。方法以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在山东第一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健康管理中心进行健康体检、2次体检时间间隔6个月及以上、第1年进行健康体检时无糖尿病史且空腹血糖正常者为研究对象,以第2年空腹血糖水平为因变量,分别以第1年一般检查和血液检查指标、第2年一般检查和血液检查指标的变化量为自变量构建模型。首先使用随机森林模型筛选自变量,然后拟合Logistic回归模型计算自变量的效应值。结果共纳入研究对象4 416人,经1年随访,基线血糖正常者中3.45%(133/3 851)发展为糖尿病前期血糖,0.42%(16/3 851)发展为糖尿病血糖。利用血液检测指标预测1年后空腹血糖变化情况的灵敏度为67.1%,特异度为100.0%,年龄偏大(OR值为1.024,95%CI 1.014~1.035)、收缩压偏高(OR值为1.018,95%CI 1.011~1.025)、体质量指数偏高(OR值为1.079,95%CI 1.036~1.125)、尿酸偏高(OR值为1.003,95%CI 1.002~1.005)、谷氨酰转肽酶偏高(OR值为1.006,95%CI 1.003~1.010)、肌酐偏低(OR值为0.971,95%CI 0.957~0.985)、AST/ALT偏低(OR值为0.614,95%CI 0.411~0.917)、估算的肾小球滤过率偏低(OR值为0.972,95%CI 0.958~0.988)者1年后出现空腹血糖受损的可能性大。利用血液检测指标的变化情况预测1年后空腹血糖变化情况的灵敏度为65.2%,特异度为99.7%,1年内三酰甘油升高(OR值为1.152,95%CI 1.057~1.257)、碱性磷酸酶升高(OR值为1.021,95%CI 1.012~1.030)、白蛋白升高(OR值为1.087,95%CI 1.029~1.148)、AST升高(OR值为1.006,95%CI 1.003~1.009)、体质量增加(OR值为1.049,95%CI 1.019~1.081)者出现空腹血糖受损的可能性大。结论年龄偏大、收缩压偏高、体质量指数偏高、尿酸偏高、谷氨酰转肽酶偏高、肌酐偏低、AST/ALT偏低、估算的肾小球滤过率偏低者1年后出现空腹血糖受损的可能性大,1年内三酰甘油升高、碱性磷酸酶升高、白蛋白升高、AST升高、体质量增加者出现空腹血糖受损的可能性大。当体检者出现以上情况时,应注意监测血糖,及时进行干预,以阻止或延缓糖尿病的发生发展。

  • 标签: 空腹血糖 血液检测 风险预测 随机森林
  • 简介:摘要孤独症谱系障碍(ASD)是一组起病于儿童早期的严重神经发育障碍性疾病。早期识别、早期干预是该领域公认的有效策略。ASD同胞是罹患ASD的高危人群,开展ASD同胞出生后的队列研究,同时构建多中心数据共享机制,是寻找ASD早期诊断相关生物标志物的高效方法。现就目前国内外已开展的ASD同胞前瞻性队列早期行为学及脑影像学研究发现进行综述,以期探讨其在ASD早期发现、早期诊断中的潜在价值。

  • 标签: 孤独症谱系障碍同胞 前瞻性队列 行为学 脑影像学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海南百岁老人抑郁症状与全因死亡风险间的关联。方法基于中国海南百岁老人队列研究,对纳入基线且资料完整的1 002人随访其生存与死亡结局。抑郁症状根据简易老年抑郁量表(GDS-15)调查获得评分,并划分成正常(≤5分)、轻度抑郁(6~9分)和重度抑郁(≥10分)。采用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抑郁症状与全因死亡风险间的关联强度。结果截至2021年5月31日,随访时间M(Q1,Q3)为4.16(1.31,5.04)年,死亡人数为522人,死亡密度为152.39/1 000人年。多因素Cox比例风险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在控制人口社会学特征、生活方式等协变量后,GDS-15评分每增加1分,全因死亡风险增加3.1%(HR=1.031,95%CI:1.002~1.061);与正常百岁老人相比,重度抑郁者死亡风险增高35.9%(HR=1.359,95%CI:1.023~1.806),重度抑郁者平均减寿1.94年。在女性百岁老人中,相比于正常组,轻度抑郁和重度抑郁组死亡风险分别增加29.3%(HR=1.293,95%CI:1.053~1.590)和42.3%(HR=1.423,95%CI:1.047~1.935),重度抑郁者平均减寿1.71年。结论海南百岁老人中抑郁症状与全因死亡风险增高及减寿相关。

  • 标签: 百岁老人 抑郁 全因死亡 队列研究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海南百岁老人甲状旁腺激素(PTH)水平与全因死亡之间的关联。方法基于中国海南百岁老人队列研究,对完成基线调查且资料完整的1 002人跟踪随访其生存和死亡结局。基线血清PTH水平作为自变量,分别以连续变量、二分类变量和四分类变量纳入模型,进行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基线PTH水平与全因死亡之间的关联。结果截至2021年5月31日,研究随访时间M(Q1,Q3)为4.16(1.31,5.04)年,死亡人数为522人,总死亡率为52.10%。多因素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结果显示,PTH每增加10 pg/ml,全因死亡风险增加3.7%,HR值为1.037(95%CI:1.007~1.067);PTH水平高的Q4组全因死亡风险是PTH水平低的Q1组的1.458(95%CI:1.131~1.878)倍。结论海南百岁老人中,PTH水平的升高与全因死亡风险增加相关,可作为社区长寿老人死亡风险预测的参考指标。

  • 标签: 百岁老人 甲状旁腺激素 全因死亡 队列研究
  • 作者: 夏敏 洪明晃 仇小强 林英姿 张维森 高培松 李志斌 胡志坚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3-03-15
  • 出处:《中华流行病学杂志》 2023年第01期
  • 机构:中山大学公共卫生学院营养学系,广州 510080 广东省营养膳食与健康重点实验室,广州 510080,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广州 510060,广西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教研室,南宁 530021,海南医学院热带医学院,海口 571199,广州市第十二人民医院分子流行病研究中心,广州 510515,深圳市罗湖医院集团罗湖区人民医院,深圳 518000,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厦门 361003,福建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福州 350122
  • 简介:摘要随着生活行为方式、自然和社会环境的急剧变化,我国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慢性病)的流行现状及相关危险因素也发生了巨大的改变。全国各地各类慢性病的流行特征及其危险因素分布不尽相同,而华南地区独特的气候、饮食及生活方式对慢性病发生发展的影响至今尚不明确。因此,亟需通过区域性大型队列的建设,为区域重大疾病的病因学研究、早期预测和干预策略提供本土化人群证据,也为国家重大慢性病防治策略的制定提供依据。华南区域自然人群慢性病前瞻性队列于2017年12月正式启动,覆盖广东省、广西壮族自治区、福建省和海南省,以35~74岁常住居民为主要研究对象,包括城市与农村、汉族与以壮族为代表的少数民族多类型自然人群。本队列围绕华南区域常见重大慢性病建立集健康信息和生物样本为一体的精准医学大数据平台,并开展长期随访。现已建立116 520人的基线数据库,年龄为(54.9±12.5)岁,女性71 077人(61.0%)。基线数据库包括问卷调查、体格检查数据以及生物样本。本文对华南区域自然人群慢性病前瞻性队列设计的理念、研究进展和随访设想作简要介绍。

  • 标签: 自然人群 队列研究 慢性非传染性疾病 华南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小学一年级学生远视储备及其与近视眼累积发病率之间的纵向关联。方法队列研究。纳入“安阳儿童眼病研究”中2011年2月至2017年7月基线时未患近视眼且完成随访的小学一年级学生2 628人(2 628只眼),其中男生1 515人,女生1 113人,年龄(7.16±0.40)岁。每年均采用1%盐酸环喷托酯滴眼液进行睫状肌麻痹后电脑验光获得远视储备数据,并对基线时远视储备范围不同的学生分别进行分析;采用眼生物测量仪获得眼轴长度、前房深度、角膜曲率半径和晶状体厚度等参数,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进行比较。定性资料采用频数和百分比描述,组间比较采用χ²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采用线性回归分析基线远视储备与5年后屈光度数之间的关联。结果小学一年级未患近视眼学生的远视储备为(+1.09±0.78)D,眼轴长度、前房深度、角膜曲率半径和晶状体厚度分别为(22.66±0.72)、(2.88±0.24)、(7.80±0.25)和(3.62±0.19)mm。小学一年级未患近视眼的学生随访1~5年近视眼累积发病率分别为8.5%、21.5%、35.6%、47.6%和64.1%,在3、4、5年时女生明显高于男生。基线时远视储备分别为>+2.00 D、>+1.50 D且≤+2.00 D、>+1.00 D且≤+1.50 D、>+0.50 D且≤+1.00 D、>0.00 D且≤+0.50 D、>-0.50 D且≤0.00 D的学生,5年近视眼累积发病率分别为和4.6%、26.3%、52.3%、78.6%、92.6%和94.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²=490.59,P<0.001)。基线远视储备与5年后屈光度数之间的回归方程为:5年后屈光度数=-3.135+1.692·基线远视储备(R2=0.454,P<0.001)。结论远视储备越小的学生其近视眼累积发病率越高。监测儿童远视储备并及早保护以减少其消耗,及时发现近视眼高危儿童,对于防止近视眼的发生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于2022年3月15日优先出版在中华医学会杂志社优秀科研成果优先出版平台)

  • 标签: 远视 近视 发病率 轴长度,眼 儿童 纵向研究
  • 简介:摘要目的评估胸腺肽α1辅助治疗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新冠肺炎)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方法,收集2020年1月31日至3月4日上海援鄂医疗队在武汉市第三医院收治的95例新冠肺炎确诊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入院后是否使用胸腺肽α1治疗分为胸腺肽组和非胸腺肽组,比较两组的28 d病死率(主要结局)及入院28 d无呼吸机天数、入院后淋巴细胞计数(LYM)、C-反应蛋白(CRP)水平(次要结局)。使用Kaplan-Meier生存曲线进行28 d生存分析;采用Cox回归模型计算胸腺肽α1对患者28 d生存情况的影响。结果95例患者中,胸腺肽组31例,非胸腺肽组64例;入院28 d死亡29例,其中胸腺肽组死亡11例(35.5%),非胸腺肽组死亡18例(28.1%)。Kaplan-Meier生存曲线结果提示,入院后使用胸腺肽α1可以改善新冠肺炎患者28 d生存情况,但单因素Cox模型分析显示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风险比(HR)=0.48,95%可信区间(95%CI)为0.20~1.14,P=0.098〕;多因素Cox模型分析显示,使用胸腺肽α1是改善28 d病死率的因素(HR=0.15,95%CI为0.04~0.55,P=0.004),同时高龄(HR=1.10,95%CI为1.05~1.15,P<0.001)、合并肾功能不全(HR=42.35,95%CI为2.77~648.64,P=0.007)、入院时LYM降低(HR=0.15,95%CI为0.04~0.60,P=0.007)及使用甲泼尼龙(HR=4.59,95%CI为1.26~16.67,P=0.021)也是28 d病死率增加的危险因素;而免疫球蛋白及抗病毒药物阿比多尔、更昔洛韦的使用并不影响28 d病死率。经年龄、性别、LYM等因素调整后,多因素Cox权重分析模型进一步显示,胸腺肽α1能够显著改善新冠肺炎患者28 d生存情况(HR=0.45,95%CI为0.25~0.84,P=0.012)。在次要结局方面,胸腺肽组与非胸腺肽组入院28 d无呼吸机天数(d:17.97±13.56比20.09±12.67)和入院7 d后LYM上升幅度〔×109/L:-0.07(-0.23,0.43)比0.12(-0.54,0.41)〕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但胸腺肽组入院7 d后CRP下降幅度明显大于非胸腺肽组〔mg/L:39.99(8.44,82.22)比0.53(-7.78,22.93),P<0.05〕。结论胸腺肽α1辅助治疗可能会改善新冠肺炎患者28 d病死率及炎症反应。

  • 标签: 胸腺肽α1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 预后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血液检测指标及其变化情况与空腹血糖受损的关系,进行风险预测研究。方法以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在山东第一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健康管理中心进行健康体检、2次体检时间间隔6个月及以上、第1年进行健康体检时无糖尿病史且空腹血糖正常者为研究对象,以第2年空腹血糖水平为因变量,分别以第1年一般检查和血液检查指标、第2年一般检查和血液检查指标的变化量为自变量构建模型。首先使用随机森林模型筛选自变量,然后拟合Logistic回归模型计算自变量的效应值。结果共纳入研究对象4 416人,经1年随访,基线血糖正常者中3.45%(133/3 851)发展为糖尿病前期血糖,0.42%(16/3 851)发展为糖尿病血糖。利用血液检测指标预测1年后空腹血糖变化情况的灵敏度为67.1%,特异度为100.0%,年龄偏大(OR值为1.024,95%CI 1.014~1.035)、收缩压偏高(OR值为1.018,95%CI 1.011~1.025)、体质量指数偏高(OR值为1.079,95%CI 1.036~1.125)、尿酸偏高(OR值为1.003,95%CI 1.002~1.005)、谷氨酰转肽酶偏高(OR值为1.006,95%CI 1.003~1.010)、肌酐偏低(OR值为0.971,95%CI 0.957~0.985)、AST/ALT偏低(OR值为0.614,95%CI 0.411~0.917)、估算的肾小球滤过率偏低(OR值为0.972,95%CI 0.958~0.988)者1年后出现空腹血糖受损的可能性大。利用血液检测指标的变化情况预测1年后空腹血糖变化情况的灵敏度为65.2%,特异度为99.7%,1年内三酰甘油升高(OR值为1.152,95%CI 1.057~1.257)、碱性磷酸酶升高(OR值为1.021,95%CI 1.012~1.030)、白蛋白升高(OR值为1.087,95%CI 1.029~1.148)、AST升高(OR值为1.006,95%CI 1.003~1.009)、体质量增加(OR值为1.049,95%CI 1.019~1.081)者出现空腹血糖受损的可能性大。结论年龄偏大、收缩压偏高、体质量指数偏高、尿酸偏高、谷氨酰转肽酶偏高、肌酐偏低、AST/ALT偏低、估算的肾小球滤过率偏低者1年后出现空腹血糖受损的可能性大,1年内三酰甘油升高、碱性磷酸酶升高、白蛋白升高、AST升高、体质量增加者出现空腹血糖受损的可能性大。当体检者出现以上情况时,应注意监测血糖,及时进行干预,以阻止或延缓糖尿病的发生发展。

  • 标签: 空腹血糖 血液检测 风险预测 随机森林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中国汉族人群腓骨肌萎缩症(CMT)致病基因的分布特点,并与2013年北京大学第三医院总结的CMT基因分布数据进行比较,分析8年来CMT基因分布比例的异同。方法收集2007年1月至2021年3月于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和中日友好医院诊治的CMT及其相关疾病家系520个,采用多重连接探针扩增技术检测外周髓鞘蛋白22(PMP22)基因重复和缺失突变后,采用二代基因测序包或全外显子组测序技术对上述家系的先证者进行基因检测,对阳性结果采用Sanger一代测序的方法验证。结果在520个家系中,确定了336个CMT家系的基因诊断,确诊比例从2013年的48.6%(51/105)增加到2021年的64.6%(336/520;χ2=9.54,P=0.003),其中PMP22基因重复占26.7%(139/520)、缝隙连接蛋白B1(GJB1)基因突变占8.8%(46/520)、线粒体融合蛋白2(MFN2)基因突变占5.0%(26/520)、髓鞘蛋白零(MPZ)基因突变占2.3%(12/520)、PMP22基因点突变占2.1%(11/520)、热休克蛋白B1基因突变占1.9%(10/520)、神经节苷脂诱导分化相关蛋白1(GDAP1)基因突变占1.9%(10/520)、SH3结构域和四三肽重复序列2(SH3TC2)基因突变占1.5%(8/520)、免疫球蛋白mu-DNA结合蛋白2(IGHMBP2)基因突变占1.3%(7/520)、MORC家族CW型锌指2(MORC2)基因突变占1.2%(6/520)、山梨醇脱氢酶(SORD)基因突变占1.0%(5/520),其余非常少见的基因突变家系有16个(16/520,3.1%),未确诊家系184个(184/520,35.4%)。结论与2013年相比,影响CMT最常见的3种基因仍然为PMP22、GJB1和MFN2基因,但MPZ基因突变患者的比例与其他基因如SH3TC2、GDAP1基因的差距越来越小。近年新发现的CMT致病基因如MORC2及SORD基因所占比例与IGHMBP2基因接近,应予以重视。二代测序技术提高了CMT的诊断效率,尤其是对于常染色体隐性突变导致的CMT诊断价值很大。

  • 标签: 夏科-马里-图斯病 周围神经系统疾病 遗传
  • 简介:摘要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简称慢阻肺)居全球致死性疾病第3位。近年来,为推进对慢阻肺进展的认识及为慢阻肺个体化治疗提供依据,国内外开展了一系列大型的慢阻肺队列研究,包括COPDGene、ECLIPSE、SPIROMICS和COMPASS研究。本文简要介绍以上4个队列的基本情况,并重点阐述肺功能检查在队列研究中的应用状况,主要内容包括:(1)肺功能指标的稳定性及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随时间的变化;(2)支气管舒张剂反应性作为慢阻肺表型特征的探索;(3)小气道功能指标、衍生指标及非肺量计检查指标的应用;(4)特殊类型的肺功能障碍;(5)肺功能与临床预后、影像学、生物标志物等因素的相关性分析。通过学习,加深对慢阻肺异质性和复杂性的认识和理解,延伸及拓展肺功能在慢阻肺的应用研究,为今后提高我国慢阻肺临床研究质量提供参考。

  • 标签: 呼吸功能试验 肺疾病,慢性阻塞性 队列研究
  • 简介:摘要目的对重庆市6个区县开展的中国医用诊断X射线工作者肿瘤效应队列研究项目进行预调查与分析,为在全国范围内开展调查积累经验。方法以1995年随访调查的名单为依据,选取1950年至1980年于重庆市6个区县医院工作的126名医务人员作为调查对象,65名从事过放射工作的医务人员作为放射组,其中男性54名、女性11名;61名未从事过放射工作的医务人员作为对照组,其中男性54名、女性7名。核实1995年随访调查信息,采用回顾性和前瞻性队列相结合的方法查清队列成员新发的恶性肿瘤情况、死亡原因和从事放射工作的变化情况等信息。组间计数资料的比较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的比较采用Student t检验,均采用双侧检验。结果预调查结果显示,共有95名队列成员完成了随访,其中放射组59名、对照组36名。1950年至2019年期间患肿瘤的患者共18例,其中放射组13例、对照组5例。因肿瘤死亡的患者15例,其中放射组10例、对照组5例。队列成员共死亡33名,失访31名,失访率为24.6%(31/126)。对照组的失访率高达41.0%(25/61),高于放射组(9.2%,6/65),2组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7.104, P<0.001)。预调查中队列成员姓名错误率20.0%(19/95),出生年份错误率78.9%(75/95)。预调查中还存在问卷填写不完整等问题。结论预调查为在全国开展X射线工作者肿瘤效应队列研究提供了可供参考的解决方案,如补充混杂因素调查、利用各地区资源开展工作、建立在线填报系统等。

  • 标签: 流行病学 辐射致癌 医用X射线工作者 预调查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血尿酸水平与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患病的相关性。方法构建中南大学湘雅医院职工体检队列,2012年2月1日至2013年1月29日期间,选取3 479例无NAFLD的医院职工作为研究对象,通过问卷调查、体格检查、腹部超声检查、血脂、血糖、肝肾功能等实验室检测收集基线资料。2013年2月1日至2018年12月31日间,每年体检时进行随访,共随访6年。以血尿酸水平作为观察指标并按照四分位数分为A、B、C、D四组,分别计算总体人群及不同性别四组间NAFLD累积发病率。以是否发生NAFLD作为结局指标,尿酸四组为观察指标,年龄、体质指数、高血脂、高血糖、高血压、肌酐、丙氨酸氨基转移酶作为混杂因素,构建4个Cox回归分析模型,探索不同血尿酸水平分组与NAFLD之间的关系。按性别进行分层,构建3个Cox回归分析模型,探讨不同性别间血尿酸水平分组与NAFLD之间的关系。结果四组NAFLD 6年累积发病率分别为1.2%、3.1%、4.9%、12%(χ2=114.710,P<0.05),其中女性职工A、B、C、D四组6年累积发病率分别为1.0%、2.9%、4.1%、10.9%(χ2=71.241,P<0.05)。B、C、D三组的NAFLD的发病风险是A组的2.04(1.01~4.11)、2.24(1.13~4.44)、3.89(1.94~7.80)倍(均P<0.05);女性职工中,B、C、D三组的NAFLD的发病风险是A组的2.21(1.02~4.77)、2.39(1.10~5.19)、4.49(1.99~10.15)倍(均P<0.05)。结论随着血尿酸水平增高,体检人群NAFLD发病风险增高,这一趋势主要表现在女性中。

  • 标签: 尿酸 非酒精性脂肪肝 队列研究 Cox回归分析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我国人群携带载脂蛋白E的HDL-C(APOE-HDL-C)与冠心病发病风险的关系。方法选择中国多省市心血管病队列研究中参加2002年或2007年心血管病危险因素调查并随访至2013年12月31日的研究对象5 417人(排除基线有心血管病者)。检测研究对象基线APOE-HDL-C和总HDL-C水平。计算APOE-HDL-C/总HDL-C比值。采用Cox比例风险模型分析HDL-C相关指标与冠心病发病风险的关系。结果研究对象平均随访6.8年,发生急性冠心病事件100例。调整潜在混杂因素后,基线HDL-C相关指标与冠心病发病风险显著负相关。与APOE-HDL-C/总HDL-C比值最低四分位组相比,最高四分位组的急性冠心病事件发病相对风险降低74%(HR=0.26,95%CI:0.12~0.71)。APOE-HDL-C/总HDL-C比值最高分位组的个体冠心病预测发病绝对风险最低[0.48%(0.44%~0.52%)],显著低于HDL-C最高分位组个体冠心病预测发病绝对风险[0.83%(0.78%~0.88%)]。结论基线APOE-HDL-C/总HDL-C比值与急性冠心病事件发病风险显著负相关。APOE-HDL-C/总HDL-C比值升高者的冠心病预测发病绝对风险显著低于总HDL-C升高者。研究结果提示APOE-HDL-C可作为反映HDL抗动脉粥样硬化功能的新生物标志物。

  • 标签: 携带载脂蛋白E的高密度脂蛋白 冠心病 发病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