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死亡是细胞死亡的一种新概念,随着死亡研究的深入,对死亡与疾病的临床转归与诊疗的相关性有了许多新的认识。死亡区别于凋亡和自噬等细胞程序性死亡,死亡是由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4(GPX4)调控的依赖性可调节性细胞死亡,其发生过程需要的参与,死亡在肿瘤、神经退行性变等多种疾病过程中存在。2019年Nature、Cell等杂志连续发表死亡与临床疾病相关的机制研究,"死亡"日益被临床研究者所关注。因此,了解死亡的主要特征和调控机制,了解体内代谢过程对死亡发生的影响路径和节点,非常有益于理解临床疾病与死亡的相关性,有助于临床诊疗思维的启发和开拓。本文针对死亡及其与临床疾病关系等问题进行文献回顾,以期对死亡这一新概念有比较深入的了解和认识。

  • 标签: 铁死亡 临床疾病 机制
  • 简介:摘要调素调节蛋白(HJV)是目前已知在调控调素(Hepc)中发挥重要作用的上游调节基因。HJV在调节Hepc表达方面扮演重要的角色,虽然目前其机制并不是很了解。HJV是一种负性的引导分子,是BMP-SMAD信号通路的共同受体,上调Hepc的转录,并经历了复杂的细胞内过程本文就HJV表达、功能,及对Hepc的调节作一综述。

  • 标签:
  • 简介:摘要死亡是近年来新发现的一种调节性的细胞死亡方式,主要是由于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lutathione peroxidase 4,GPX4)缺乏、代谢异常、脂质过氧化等原因导致的细胞死亡。目前认为代谢和活性氧代谢是死亡的中心环节。死亡涉及多种生理和病理过程,包括癌细胞死亡、神经毒性、缺血再灌注损伤和T细胞免疫等。研究表明,在多种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可出现不同程度的过载及脂质过氧化等死亡特征。死亡可以通过调节细胞内离子水平及脂质过氧化程度,影响肾脏疾病的进程。因此,有效调控死亡有望成为治疗肾脏疾病的重要策略。该文对死亡的调控机制及其在肾脏疾病中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为肾脏疾病的治疗提供新的理论和思路。

  • 标签: 铁死亡 肾脏疾病 脂质过氧化 急性肾损伤 肾癌
  • 简介:摘要是合成人体内血红蛋白的主要原料之一,合成的血红蛋白主要承担向人体各个组织器官输送氧的功能,并将代谢产生的二氧化碳通过肺部排出体外。因此,如果人体缺的话,可能造成血红蛋白含量及氧气明显减少,大脑中营养素及氧的供应也会因此受到影响。同样小儿如果缺的话,其大脑发育及身体生长速度将会受影响。本文重点,结合小儿发育特点,分析对小儿生长发育的影响。

  • 标签: 小儿 生长发育 影响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磁敏感加权成像(SWI)评价肾脏过量沉积的价值。方法将30只新西兰大白兔随机分为剂组15只(注射右旋糖酐)和对照组15只,于剂注射前第0周及注射后第8周行T2WI和SWI检查。分析对照组和剂组在第0周、第8周影像图像,在相位图上测量肾皮质的相位值并计算角弧度值,并应用普鲁士蓝染色观察肾沉积分布、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测量肾含量。采用Mann-Whitney U或Wilcoxon检验比较两组间的角弧度值差异,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比较两组间的肾含量差异。结果剂组第8周的肾皮质SWI信号强度显著低于髓质,且显著低于剂组第0周和对照组第8周的肾皮质。剂组第8周的肾皮质角弧度值[0.202 3(0.161 8,0.272 5)]明显高于剂组第0周[-0.045 4(-0.013 9,0.008 0)]和对照组第8周[-0.011 2(-0.052 9,-0.001 4)],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Z=-3.408、-4.666,P均<0.05)。剂组第8周的肾皮质内见明显蓝色离子沉积、髓质内见极少量蓝色离子沉积;剂组第8周的肾含量[(135.3±14.1) mg/kg]明显高于对照组第8周[(75.5±9.8) mg/k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3.938,P<0.001)。结论SWI可以定量评价肾脏过量沉积,过量主要沉积于肾皮质,表现为肾皮质SWI信号减低。

  • 标签: 磁敏感加权成像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患有缺铁性贫血的患者,经过静脉注射蔗糖注射液治疗后的疗效。方法选取我院患有缺铁性贫血的患者80例为研究样本,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对照组患者采用口服力蜚能进行治疗,实验组患者采用静脉注射蔗糖注射液进行治疗,两组患者均在血红蛋白和铁蛋白恢复正常值后停止用药,比较两组患者治疗的有效率。结果经过治疗后,实验组患者的显效率和有效率均高于对照组(P<0.05);对照组患者的无效率高于实验组(P<0.05);实验组患者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患有缺铁性贫血的患者,经过静脉注射蔗糖注射液进行治疗后,不但避免了口服补铁制剂对患者肠胃造成的负担,还提高了治疗的有效率,值得推广。

  • 标签: 蔗糖铁注射液 缺铁性贫血 疗效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血液锌原卟啉(ZPP)及代谢指标对骨髓增生异常综合症(MDS)早期诊断价值。方法采用国产ZPP-3800型血液锌原卟啉测定仪,结合代谢指标,对我院1643例MDS和各种不同疾病及300例正常人的血液锌原卟啉含量和代谢各项检测指标,进行综合分析比较找出相关性,最后用统计学t检验处理,求出p值。结果表明MDS锌原卟啉含量较缺贫(IDA)明显减低,而较良、恶性肿瘤,再障(AA)、白血病、其他疾病及正常对照组明显增高,经统计学处理,p<0.01;MDS与慢性病贫血(ACD)结果相近,相互间有明显差异,P>0.05,但血清、总结合力、饱和度、铁蛋白等指标有明显差异;MDS较溶贫、巨幼贫锌原卟啉含量不同程度减低或增高,经统计学处理,p<0.05;而且锌原卟啉可在MDS血红蛋白变化不明显的早期阶段含量明显增高,与疾病预后较为密切相关。结论锌原卟啉对MDS早期有重要诊断价值,但必须结合代谢各指标才能更有效发挥锌原卟啉的诊断及鉴别诊断价值。

  • 标签: 锌原卟啉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症 诊断
  • 简介:本文采用吡咯烷二硫代氨基甲酸胺(APDC)与二乙基二硫代氨基甲酸钠(DDTC)混合物作螯合剂、甲基异丁酮(MIBK)与二甲苯的混合物作萃取剂,将、锰反萃取到水相中,用火焰原子吸收法测定水中微量和锰。

  • 标签: 萃取 火焰原子吸收法
  • 简介:目的探讨血清微量元素锌、含量对儿童骨密度(BMD)的影响。方法选取690例行健康体检的儿童为研究对象,采用超声BMD分析仪检测其BMD情况,比较不同年龄儿童BMD异常率;依据检测结果将690例儿童分为正常BMD组(584例)和低骨量组(106例),检测并比较2组血清微量元素锌、含量,对低骨量组儿童补充缺乏元素治疗后分析BMD改善情况。结果690例儿童中,BMD异常106例(15.36%),3~5岁、5~8岁和〉8~12岁年龄区间儿童BMD异常率分别为25.11%、11.96%和8.94%,3~5岁年龄区间儿童BMD异常例显著高于其他两个年龄区间儿童(P〈0.05)。正常BMD组儿童血清锌、含量均明显高于低骨量组(P〈0.05)。经干预治疗6个月后,低骨量组儿童SOS值明显增加(P〈0.05)。结论血清锌、对儿童BMD有重要影响,临床应重视儿童缺锌、缺的防治,以降低儿童低BMD的发生。

  • 标签: 骨密度 儿童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检测输血患者的血清铁蛋白(serumferritin,SF)水平,评估负荷风险,为临床医生对超负荷患者及时进行祛治疗提供指标。方法42例患者按输血量组别做定期检测血清铁蛋白含量,分析输血量与血清铁蛋白的变化关系,评估超负荷的风险。结果患者悬浮红细胞输注量越多,血清铁蛋白的含量就越高。累计输注悬浮红细胞在10U以上时,血清铁蛋白接近或超过1000ug/L。在输注悬浮红细胞16~20U时,42例患者SF含量最低的也接近1000Ug/L,平均值显著大于1000Ug/L。输注悬浮红细胞16~20U时42例患者SF的95%可信区间为2557.8±1251.7,99%的可信区间为2557.8±1685.8,达到了去治疗的标准。结论长期反复输血患者当输注悬浮红细胞达到一定量时,会造成超负荷。建立血清铁蛋白动态监测机制,评估超负荷风险,可以对患者及时进行有效的去治疗。

  • 标签: 长期输血 红细胞输注量 铁超负荷 血清铁蛋白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48岁男性患者,维持性血液透析11年,继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6年,6个月前接受甲状旁腺切除术及右前臂甲状旁腺自体移植术。不明原因反复腹痛腹泻1年,伴消瘦,颜面部、手背部皮肤呈古铜色。结合实验室及影像学检查诊断为内脏钙化防御(累及肺、肠)及重度过载(累及皮肤、肝、脾)。予以硫代硫酸钠为主的综合治疗,腹痛腹泻症状改善。

  • 标签: 肾透析 血管钙化 内脏钙化防御 铁过载
  • 简介:摘要采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仪715-ICP同时测定电池正极材料磷酸锂回收料中的锂、、磷酸根、铝、锰、镍、钴等元素,固体中各元素浓度含量从几个ppm到百分之三十左右不等,测定结果线性关系大于0.999,相对标准偏差在0.5%-5%.该方法分析速度快,灵敏度高,重现性好,适用公司磷酸锂回收料中金属元素的分析。

  • 标签: 715-ICP 磷酸铁锂回收料 金属元素
  • 简介:摘要采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仪715-ICP同时测定电池正极材料磷酸锂回收料中的锂、、磷酸根、铝、锰、镍、钴等元素,固体中各元素浓度含量从几个ppm到百分之三十左右不等,测定结果线性关系大于0.999,相对标准偏差在0.5%-5%.该方法分析速度快,灵敏度高,重现性好,适用公司磷酸锂回收料中金属元素的分析。

  • 标签: 715-ICP 磷酸铁锂回收料 金属元素
  • 简介:摘要急性肾损伤(acute kidney injury,AKI)是临床常见的急危重症,其发病率高、预后差。近年来,死亡作为一种新型调节性细胞死亡形式被相继报道,其是一种依赖的脂质氢过氧化物累积所致的细胞死亡,受到包括谷胱甘肽和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4的脂质修复系统的严密调控。研究表明,在缺血再灌注、药物、横纹肌溶解所诱导的AKI中存在死亡,有效抑制死亡的发生可以保护肾脏。本文系统综述死亡可能的发生机制及在肾脏疾病中的研究进展,探讨其作为治疗靶点的潜在应用前景。

  • 标签: 急性肾损伤 再灌注损伤 横纹肌溶解 铁死亡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在对产后贫血进行治疗时使用蔗糖注射液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17年4月-2019年4月,在我院收治的48例产后贫血患者,随机抽取各24例,设为对照组和研究组,用蔗糖注射液治疗的为研究组,用口服维缓释片的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治疗效果、以及临床指标。结果研究组的治疗效果87.50%比对照组要好(P<0.05,χ2=6.4538),临床指标RBC(4.73±1.53)×1012/L,Hb(86.29±17.94)g/L、Hct(29.17±7.11)%水平要比对照组要优(P<0.05,t=3.7253、3.3302、2.3585)。结论在对产后贫血进行治疗时使用蔗糖注射液,红细胞血红蛋白水平等恢复正常,有效改善产后贫血,提高治疗效果,具有较高的临床推广应用价值。

  • 标签: 蔗糖铁注射液 产后贫血 维铁缓释片 治疗效果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