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9
176 个结果
  • 简介:为了探索和揭示2.5MaBP前后东亚季风演变历史及植被演替对气候演化的响应,对南海南部大洋钻探ODP1143站(9°22’N、113°17’E)深海柱状样的上部135~95m(3.0~2.0MaBP)共146个孢粉样品进行了分析研究,时间分辨率为7ka/样,孢粉谱显示沉积率变化显著,以2.6MaBP为界可明显分为两个阶段,与前一阶段3.0~2.6MaBP相比,2.6~2.0MaBP时段各类型花粉及孢子沉积率均有显著提高。该结果表明2.6MaBP南海海平面有显著下降,可与北半球冰盖形成、东亚季风增强相对应。2.6MaBP以后,各类型孢粉沉积率高低变化揭示南海海平面有多次上升和下降,代表了多次冰期-间冰期旋回。该结果与深海氧同位素分期相对应。频谱分析表明3.0~2.0MaBP存在0.1Ma(偏心率)和46.9ka(斜率)的周期。

  • 标签: 孢粉沉积率 3.0~2.0MaBP ODP1143站 南海南部
  • 简介:1会议基本情况2016年4月18—19日,全球气候服务框架(GFCS)2016—2018年业务与资源计划(ORP)专题组第2次会议在瑞士日内瓦召开。中国气象局国家气候中心高荣博士(业务科技处处长兼气候服务室主任)代表郑国光局长参会。美国、英国、俄罗斯、中国、澳大利亚、苏丹、尼日利亚、印度、印度尼西亚以及政府间气候服务委员会(IBCS)、世界气象组织(WMO)、

  • 标签: 全球气候 服务框架 资源计划 会议总结 业务 专题
  • 简介:近年来,国外在钻头材料、设计、制造等领域的技术创新持续不断,破岩效率不断提升,从而不断提高钻井效率,缩短钻井周期,降低钻井成本,提高井身质量和作业安全性。通过持续的研发投入,多家公司的钻头产品不断推陈出新,引领了钻头技术的发展。

  • 标签: 技术创新 破岩效率 钻头 科技进展 石油 钻井效率
  • 简介:利用集合经验模态分解(EEMD)方法研究了登陆中国热带风暴频数的非平稳年际和年代际变化主要周期型。对1951—2006年登陆中国的热带风暴频数序列进行分解,分别得到包含有准4年(C01)、6~7年(C02)的年际周期分量和14~16年(C03)的年代际周期分量的时间变化型。这些分量给出了登陆中国热带风暴频数在不同时间尺度上独立的变化特征,其中C01周期分量强度最大,且与ENSO有关。登陆中国的热带风暴频数趋势分量不显著,表明近56年来登陆中国热带风暴无明显增加(减少)趋势。这些周期分量与夏季海平面气压场的相关分析表明,登陆中国热带风暴频数年代际变化与南半球热带和中高纬度环流系统的相互作用密切相关。

  • 标签: 登陆热带风暴 中国 集合经验模态分解(EEMD) 海平面气压场
  • 简介:据AAPGBull,2005年第4期报道:除加拿大以外,可看到所有产油国的30122个砂岩油藏和10481个碳酸盐岩油藏的平均孔隙度和深度的关系曲线。加拿大阿尔伯达单独有5534个砂岩油藏和2830个碳酸盐岩油藏图。文中所展示的平均孔渗关系曲线不包括加拿大的油藏,可以看到砂岩油藏和碳酸盐岩油藏的主要相同和不同之处,并讨论了控制储层特征的主要因素。

  • 标签: 碳酸盐岩油藏 平均孔隙度 砂岩油藏 全球范围 渗透率 展望
  • 简介:日本海洋研究开发机构、夏威夷大学和牛津大学的联合研究小组利用他们开发的高解析度全球气候模型,首次在实验室成功再现了2015—2016年发生的平流层赤道准两年周期性振荡(QBO)的崩溃。该模型有助改善热带和中纬度地区的季节性天气预报。

  • 标签: 全球气候模型 周期性振荡 天气预报 平流层 赤道 研究开发机构
  • 简介:1概况2017年4月5—7日,全球气候观测系统(GCOS)/WCRP陆地气候观测小组(TOPC)第19次会议(TOPC-19)在奥地利维也纳技术大学大地测量与地理信息系(GEO)举行,国家气候中心马丽娟作为WMO全球冰冻圈观测项目(GCW)综合产品组专家,受GCOS秘书长CarolinRichter邀请参加此次会议。

  • 标签: 全球气候观测系统 观测项目 冰冻圈 WMO 会议简介 陆地
  • 简介:1会议概况2016年4月18—22日,WMO信息系统中心专家组(ET—WISC)及其全球信息系统中心任务组(TT—GISC)联合会议在澳大利亚墨尔本举行。澳大利亚、巴西、中国、法国、德国、日本、韩国、摩洛哥、俄罗斯、英国、美国等GISC代表,以及ET—WISC成员、WMO基本系统委员会(CBS)信息系统和服务实施协调组组长和WMO秘书处官员共24人与会。中国气象局国家气象信息中心李湘、王鹏应邀参加了会议。

  • 标签: 全球信息系统 WMO 专家组 会议简介 中国气象局 气象信息中心
  • 简介:摘要: 当代科学实验建筑不再是单一的功能性场所,它趋于复合化、多元化,不仅要满足科研实验的功能,同时要兼具成果转化、平台共享、交流展示、绿色节能等多重属性。且与普通民用建筑不同,科研实验建筑需要各专业对特定的设计内容进行量身定制,同时随着科研技术的日新月异,对建筑的适应性、灵活性、可持续性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 标签: 科研实验建筑 定制化 功能 空间 工艺
  • 简介:现今油藏复杂性的不断增加要求准确了解地层元素组分和矿物含量,特别是非常规油气藏,定量测量矿物和有机碳含量对资源评价至关重要。岩性扫描成像测井仪器结合非弹性和俘获伽马能谱测量的优点,大幅提高地层元素测量的精度,并能独立地定量确定总有机碳含量(TOC),使得TOC测井成为现实,

  • 标签: 测井仪器 复杂岩性储层 扫描成像 常规油气 评价精度 科技进展
  • 简介:俄罗斯东西伯利亚—太平洋输油管道系统一期工程成功应用干线管道监测系统,解决了管道线路长,途经冻土区、地震高发区(8级)、滑坡地带等多种恶劣自然条件下的管道安全运营问题,通过对影响管道状态的各种参数进行经常性的监测,有助于消除这些地区地质活动对管道造成的不利影响。干线管道监测系统是根据管道线路的航天监测、航空目测和陆地地质考察、

  • 标签: 干线管道 监测系统 管道线路 输油管道 科技进展 恶劣自然条件
  • 简介:首届海峡两岸低碳农业发展战略与技术对策研讨会于2010年6月在福州市召开.会议总结了近年来两岸在农业应对气候变化方面的战略研究、固碳增汇模式与关键技术、废弃资源利用与节能减排、微生物资源开发与应用技术等方面的成果和进展,并提出了新时期两岸低碳农业发展的战略与技术对策.

  • 标签: 海峡两岸 低碳农业 发展战略
  • 简介:12000-2005年发现的31个大油气田的大地构造背景:对今后发现的启示全世界的油气储量大约有55%是由921个大油气田提供的。在这921个大油气田中,有31个(7个大油田和24个大气田)是在2000~2005年期间发现的,而其余890个大油气田则发现于1868~2000年。从大油气田数量、规模和油气田比例看,2000~2005年的发现都符合1965年以来的长期下降趋势。这31个大油气田的大地构造背景类型也符合我们早先对1868~2000年期间所发现大油气田的研究结果。

  • 标签: 油气勘探 AAPG 创新思维 论文摘要 大地构造背景 大油气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