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5
296 个结果
  • 简介:目的:将黄芩苷牛血清白蛋白(bovineserumalbumin,BSA)载入壳聚糖温敏凝胶,构建双缓释体系,检测凝胶对药物的体外释放情况.方法:采用乳化缩聚法制备黄芩苷-明胶微球(gelatinmicrospheres,GMS);用不同配比的壳聚糖溶液β-甘油磷酸钠(β-glycerophosphate,β-GP)溶液制备壳聚糖温敏凝胶,观察在37℃的成胶情况,选择最佳配比;在此基础上,将不同浓度的黄芩苷-GMS与BSA共混于壳聚糖凝胶溶液,测定载药后的成胶情况及黄芩苷BSA的体外释放情况.结果:成功制备了黄芩苷-GMS,载药率5.62%,包封率72.05%;1.8%壳聚糖溶液与9%的β-GP混合10min后可获得状态良好的凝胶;加载两种药物后的凝胶溶液相转变时间未发生改变;30d时低浓度组累积释放了63.79%,两个较高浓度组分别释放了74.86%、77.63%.结论:壳聚糖温敏凝胶可以同时负载黄芩苷-GMSBSA两种药物,在室温下呈溶液状态,37℃下经过10min可转变成半固体凝胶,在体外释药可达30d.黄芩苷牛血清白蛋白双缓释制剂的制备释药性能检测为牙周组织修复再生药物的研制提供了基础.

  • 标签: 壳聚糖温敏凝胶 牛血清白蛋白 黄芩苷明胶微球 体外释放
  • 简介:人牙可溶性蛋白是由多种细胞外基质生物活性蛋白组成,但这方面的研究还不全面。而且,它们在牙再生中的作用也不清楚。本研究采用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法(LC-MS/MS)分析147种EDTA萃取的牙蛋白(ESTPs),发现了29种未在牙齿中报道过的蛋白成分。

  • 标签: 可溶性蛋白 牙齿再生 蛋白组分 人牙 牙本质 能力
  • 简介:目的:探讨不同的表面处理方法粘接剂对钛网-硅橡胶剪切粘接强度的影响。方法:钛网表面分别选用打磨、打磨+喷砂、打磨+喷砂+PermabondPOP的表面处理方式,粘接剂选用Permabond731、Permabond4C10两种,参照GB/T13936-2014测定钛网硅橡胶之间的剪切粘接强度,并采用光学显微镜观察粘接界面的破坏类型。结果:不同表面处理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组(1.98±0.14MPa)显著高于B组(0.26±0.11MPa)A组(0.17±0.08MPa);F组(2.58±0.16MPa)显著高于E组(0.41±0.19MPa)D组(0.21±0.10MPa)。两种粘接剂的组间剪切粘接强度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粘接剂种类表面处理方法间有交互效应(P〈0.05),表面喷砂联合使用PermabondPOP底涂剂后采用Permabond4C10粘接,得到的剪切粘接强度最大。A组到F组试样内聚破坏率依次为0%,0%,42.85%,0%,0%,85.71%。结论:两种粘接剂均可获得较好的粘接力,其中Permabond4C10粘接性能优于Permabond731。同时钛网表面进行喷砂,并联合使用相应的底涂剂可提高钛网与硅橡胶之间的粘接强度,是一种有效的表面处理方式。

  • 标签: 硅橡胶 钛网 剪切粘接强度
  • 简介:目的:建立口腔癌细胞/成纤维细胞三维共培养模型。方法:体外分离培养口腔黏膜正常成纤维细胞(NFs),与口腔癌细胞Cal27共培养构建三维模型,通过HE及免疫荧光染色观察三维共培养模型中Cal27NFs的生长情况及之间的相互关系。结果:通过原代培养成功获取NFs。三维共培养悬浮培养4d,胶原凝胶收缩,Cal27细胞呈单层生长;胶原凝胶转移到支架上,气液相界面培养条件下,Cal27细胞呈多层生长,培养3d时癌细胞基底部出现类基底膜样结构,培养9d时基底膜样结构趋于完整。结论:三维气液相界面培养模型不同于二维细胞培养,其构建了类似于人体口腔组织的上皮层及其下面的间质细胞层,使口腔癌细胞在生长模式上更接近人体组织,从而为研究口腔癌的侵袭转移提供新的方法手段。

  • 标签: 三维共培养 气液相界面培养 口腔癌细胞 成纤维细胞
  • 简介:目的探讨COX-2Survivin在人成釉细胞瘤(ameloblastoma,AB)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收集2010年3月至2012年10月在承德医学院附属医院口腔科行手术治疗的20例AB患者的肿瘤组织标本以及20例唇裂患者的正常唇红黏膜组织标本,采用蛋白质印记法(WesternBlot)检测其中COX-2Survivin的表达。采用SPSS19.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结果AB中COX-2Survivin的表达明显高于正常口腔黏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COX-2Survivin的表达呈正相关(r=0.778,P〈0.05)。结论COX-2Survivin在AB中高表达,呈现一致性,且明显高于正常口腔黏膜;COX-2Survivin可能与AB的发生发展有关。

  • 标签: 成釉细胞瘤 COX-2 SURVIVIN 蛋白质印记法
  • 简介:目的研究在不同愈合时间负载条件下微型种植体支抗-骨界面压力侧非压力侧的组织学变化.方法选用纯种Beagle犬8只,在其上颌根间牙槽骨中植入86颗微型种植体支抗,分别进行即刻负载、愈合2周、愈合4周、愈合12周后加载150g300g牵引力,定期注射荧光标志物,加载2个月后处死动物.标记种植体的压力侧非压力侧,两侧分别进行种植体颈部骨结合率(BIC)、骨充填率(BSA)矿物沉积率(MAR)的测量以及HE染色组织形态观察,以BICBSA作为骨整合能力的观察指标.结果即刻负载组愈合2周负载300克组压力侧的骨整合能力、矿物沉积率骨改建活跃程度均小于非压力侧,其余各组则相反.不同负载力值组间比较无显著性差异.结论微型种植体支抗-骨界面颈部即刻负载时压力侧的骨整合骨改建较非压力侧低,随着愈合时间的延长,压力侧相对增强,非压力侧相对降低,而负载力值对界面的影响较小.

  • 标签: 种植体支抗 骨整合 组织学
  • 简介:目的:检测miR-34a在口腔鳞癌组织中的表达,探讨其是否可以通过调节SATB2的表达影响口腔鳞癌的增殖、迁移侵袭。方法:采用实时定量RT-PCR的方法检验口腔鳞癌正常组织、细胞中miR-34a基因的表达水平;在过表达SATB2的HN6细胞中转染miR-34amimic质粒后,采用CCK-8实验检测细胞增殖能力的变化,流式细胞术检验细胞周期,细胞划痕实验Transwell实验检测细胞迁移能力的变化,细胞侵袭实验检测miR-34a对细胞侵袭能力的影响;同时提取细胞内总蛋白,采用Westernblot的方法检测与侵袭相关的基质金属蛋白酶(MMP)-2、MMP-9以及SATB2的表达;通过裸鼠荷瘤模型检验miR-34a对SATB2表达及移植瘤生长的影响。结果:miR-34a在口腔鳞癌组织口腔鳞癌细胞系HN6中呈低表达,而在癌旁组织人口腔角质形成细胞中呈高表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过表达SATB2的HN6细胞中转染miR-34amimic质粒后,细胞的增殖,迁移侵袭能力明显减弱;在裸鼠皮下荷瘤实验中,转染了miR-34amimic质粒的过表达SATB2的HN6细胞所成的瘤体较对照组明显减小(P<0.05)。结论:miR-34a可以通过抑制SATB2的表达来抑制口腔鳞癌的增殖、迁移侵袭。

  • 标签: MIR-34A SATB2 口腔鳞癌 HN6细胞
  • 简介:目的:制备石墨烯(G)/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PLGA)三维多孔复合支架,研究G/PLGA三维多孔复合支架作为骨组织支架材料的可行性。方法:不同质量比的G与PLGA(0,0.5‰,5‰)均匀混合,利用碳酸氢钠致孔制备多孔G/PLGA三维复合支架。通过CCK-8检测、细胞骨架染色、碱性磷酸酶(ALP)活性分析以及RT-PCR实验检测支架材料的细胞毒性及其对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黏附、增殖及分化的影响。结果:扫描电镜结果显示所制备的G/PLGA三维支架材料具有连通的多孔结构,G在支架中均匀分布。CCK-8检测结果显示G/PLGA三维支架无明显细胞毒性。与单纯PLGA支架组相比,G/PLGA三维多孔支架组的BMSCs表达ALP活性有所增加,成骨相关基因表达随G含量升高呈明显上调,其中含有5‰G的复合三维多孔支架的促成骨分化作用最明显。结论:本实验所制备的G/PLGA三维多孔支架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能够促进BMSCs体外成骨分化,有望作为新型骨组织工程支架材料。

  • 标签: 石墨烯 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 多孔支架 骨组织工程
  • 简介:在再生医学领域,诱导多能干细胞(iPSCs)能够分化为矿化形成细胞,将它与生物活性支架材料结合,可用作组织工程骨代用品。本研究对小鼠iPSCs的多能性成骨分化能力进行了鉴定。为提高iPSCs的成骨分化能力,将转录因子核基质蛋白SATB2基因转入iPSCs。

  • 标签: 颅骨缺损 蚕丝支架 小鼠 多能干细胞 临界 治愈
  • 简介:目的:探讨在龋病学实验课中联合运用Simodont虚拟仿真系统KaVo仿真头模的教学效果。方法在中山大学光华口腔医学院口腔临床医学专业2009级五年制本科生的龋病学实验课中联合应用Simodont系统KaVo仿真头模。教学步骤如下:(1)将学生随机分入两组,每组28人;(2)学生完成龋病临床知识考核表;(3)指导学生学习龋病临床技能考核表Simodont操作手册;(4)第一组学生使用Simodont系统培训,第二组学生使用KaVo仿真头模培训,制备改良型Ⅱ类V类龋洞洞型,进行评分;(5)两组学生互换培训系统,再次制备改良型Ⅱ类V类龋洞洞型,并评分;(6)学生填写教学问卷;(7)收集数据、统计学分析。结果两组学生龋病临床知识的考核成绩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学生经过Simodont系统KaVo仿真头模联合培训后,制备改良型Ⅱ类V类龋洞洞型的评分比较仅使用单一培训系统的学生更高(P〈0.05)。问卷结果表明,学生高度认同“Simodont系统安全性好,节约培训时间,可反复练习。Simodont系统与KaVo仿真头模联合应用能获得更理想的教学效果”。结论在龋病学实验课中联合应用Simodont系统KaVo仿真头模可较单一培训系统更好地提升学生龋洞制备的考核成绩,是一种值得推广的教学模式。

  • 标签: Simodont系统 KaVo仿真头模 龋病学 实验教学 教学效果
  • 简介:目的:比较研究磁性附着体、球帽附着体传统卡环固位体在下颌可摘局部义齿修复中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45例牙列缺损患者分别行磁性附着体、球帽附着体传统卡环固位的下颌可摘局部义齿修复,对患者的满意度基牙的牙周健康情况进行3年随访。结果:患者满意度比较结果显示磁性附着体组球帽附着体组分别与传统卡环固位组在美观性、固位情况、舒适程度方面有差异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磁性附着体组与球帽附着体组固位情况舒适程度有差异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牙龈指数临床检测结果显示磁性附着体组、球帽附着体组、传统卡环固位组组间两两比较其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基牙松动度临床检测结果显示磁性附着体组、球帽附着体组、传统卡环固位组组间两两比较其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牙周袋深度临床检测结果显示磁性附着体组球帽附着体组与传统卡环固位组均有差异,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牙槽骨高度X线测量结果显示磁性附着体组、球帽附着体组、传统卡环固位组组间两两比较其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磁性附着体在修复下颌覆盖义齿时能够提供满意的固位力,更好的保护基牙牙周组织健康,较之球帽附着体具有一定的优越性;下颌使用精密附着体固位的覆盖义齿较传统卡环固位的可摘局部义齿在临床疗效上具有一定的优越性。

  • 标签: 磁性附着体 球帽附着体 卡环可摘局部义齿 覆盖义齿 牙周组织
  • 简介:目的探讨表皮生长因子(epidermalgrowthfactor,EGF)及其受体(epidermalgrowthfactorreceptor,EGFR)与口腔黏膜癌变的关系.方法①以30例健康成年人唾液样本为对照,通过放射免疫法对12例上皮异常增生患者、40例口腔鳞癌(oralsquamouscellcarcinoma,OSCC)患者唾液EGF含量进行测定分析.②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10例正常口腔黏膜,16例上皮异常增生,30例OSCC上皮组织中EGFR的表达水平.结果①上皮异常增生组唾液EGF含量[(5.12±4.30)μg/L]显著高于口腔鳞癌[(2.35±1.00)μg/L]正常对照组[(2.18±1.02)μg/L](P〈0.01),OSCC正常对照组无显著性差异.②上皮异常增生组织中EGFR的表达高于正常黏膜(P〈0.05).OSCC中EGFR的表达显著高于正常黏膜(P〈0.01).OSCC组上皮异常增生组织中EGFR的表达无显著性差异.结论EGFEGFR可能参与口腔黏膜癌变的早期阶段.

  • 标签: 表皮生长因子 上皮异常增生 口腔鳞癌
  • 简介:目的:研究电解液不同Ca、P浓度对纯钛表面微弧氧化膜结构特性的影响。方法:根据电解液中Ca、P浓度的不同,将纯钛试件分成A、BC共3组,通过微弧氧化技术制备纯钛表面氧化膜,D组作对照组。使用扫描电镜(SEM)检测氧化膜的表面及横断面形貌,用X射线能谱仪(EDS)检测氧化膜的元素成分,用X射线衍射仪(XRD)检测氧化膜的晶相结构。结果:微弧氧化处理后,钛表面形成微孔结构的氧化膜。A组膜层厚度为5μm,BC组膜层厚度为10μm。高Ca、P浓度组微弧氧化膜的Ca、P含量高于低Ca、P浓度组(P〈0.05、P〈0.01)。微弧氧化膜的主要成分是金红石、锐钛矿羟基磷灰石。结论:利用微弧氧化技术在纯钛表面形成含羟基磷灰石的多孔氧化膜,氧化膜的Ca、P含量与电解液的Ca、P含量有关。

  • 标签: 微弧氧化 表面处理
  • 简介:目的:探讨用微型种植体作为正畸支抗压低伸长磨牙,同时用XIVE种植体修复对(牙合)缺失牙的可行性.方法:选择7例下颌第一磨牙缺失,对颌牙伸长>2.5mm种植修复的患者.在对颌伸长的第一磨牙的近中腭侧远中颊侧各植入1枚微型种植体.用橡皮链挂在颊、腭侧的种植体上,以压低伸长的对颌牙齿,定期更换并进行临床检查.同时缺牙区植入XIVE种植体,常规种植治疗.结果:7例患者中,1枚微型种植钉松动脱落,余6例患者伸长牙平均压低3mm,平均压低时间为5个月,经种植修复后均获得满意的临床效果.结论:针对下颌第一磨牙缺失对颌牙伸长较多的病例,微型种植体支抗种植体的联合应用,能达到良好的修复效果.

  • 标签: 种植 微型种植体 种植体支抗 压低磨牙 XIVE种植体 牙列缺损
  • 简介:该文旨在评价PET在诊断唾液腺恶性肿瘤中的价值。对48例唾液腺恶性肿瘤患者进行回顾性研究,其中男28例.女20例,平均年龄58岁,共接受61次PET扫描.13次系初次诊断,另48次系48例患者随访过程中怀疑肿瘤复发或转移而行的检查。结果:在初次诊断的13例患者中,经PET检查.12例表现为原发灶FDG代谢增强,CT、MRI检查,11例显示阳性,2例可疑。PET检测到6例颈淋巴结转移2例远处转移患者,

  • 标签: 恶性肿瘤患者 PET扫描 唾液腺 FDG 价值 检测
  • 简介:大脑中与感觉、运动、学习、语言和认知有关的系统都集中于大脑皮层,面部初级感觉运动皮层在控制颌面运动功能时发挥重要作用。口腔环境改变时,可以引发初级感觉运动皮层结构改变及功能重组,初级感觉运动皮层的神经可塑性反应了神经系统对新环境的适应能力。大脑皮层中初级感觉运动皮层的神经可塑性研究对于揭示大脑活动规律、实施临床矫治干预均具有重要意义。

  • 标签: 运动皮层 面部初级感觉 口腔环境 功能重组 神经可塑性 皮层可塑性
  • 简介:研究目的:本研究的目的是评价经过阳极氧化、循环预矿化、加热处理钛膜(APHTM)的生物活性,采用组织学分析显微CT扫描(Micro-CT)比较APHTM未处理钛膜(NTTM)的引导骨再生能力。材料与方法:制备APHTM样品并浸泡于模拟体液中2天,然后用场发射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接着用X射线能谱分析钙磷酸盐的沉淀情况。体内实验中,在大鼠颅骨构造临界尺寸缺损(直径8mm).用APHTM或NTTM覆盖处理(每一组n=14)。在2周4周后活检进行组织学检查(n=3)。将骨荧光标记物在第3周(茜素红)第5周(钙黄绿素)分别注射入每组三只大鼠,在第7周进行组织学分析,第8周进行Micro-CT扫描(n=5)。结果:APHTM具有较高的生物活性.于模拟体液浸泡2天后.APHTM表面特征性地遍布致密的纳米片状晶体、钙磷浓度增加。在2周4周,APHTM组显示新生骨紧密贴附于膜上.而NTTM样品组在膜新生骨之间形成结缔组织间隔。在荧光分析中也发现了同样的规律。Micro-CT分析显示.APHTM组较NTTM组骨量低,但骨矿化密度更高(P〈005)。结论:结果表明,用APH处理钛膜可促进膜与新成骨之间紧密贴合,从而提高骨再生结构的稳定性。还需要进一步体内体外实验验证该结论。

  • 标签: 引导骨再生 骨缺损模型 钛膜 Micro-CT扫描 大鼠 表面改性
  • 简介:不进行机械预备的情况下,使用粘接银汞合金方法进行窝沟封闭,并且与树脂窝沟封闭进行了5年临床效果的对比。术后6个月、1年、2年5年临床检查两组无差异。尽管单纯用银汞合金行窝沟封闭可能并不具备优越性,但是可以用于保守窝洞预备型周围窝沟的封闭,即“预防性银汞合金充填”。另外,当银汞合金与粘接剂共同使用时,不必要求传统的银汞合金充填窝洞的固位型洞缘90°角。

  • 标签: 粘接银汞合金窝沟封闭 树脂窝沟封闭 粘接剂 粘接充填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