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本文对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自然杀伤性T(NKT)细胞功能变化研究进展进行了介绍,主要涉及NKTT细胞来源和分类,及其乙型肝炎病毒感染关系。

  • 标签: 乙型肝炎病毒 自然杀伤性T细胞 感染
  • 简介:已知3种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VEGFR)及其间数量关系影响着血管形成信号转导,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可介导肿瘤血管通透性增加并促进肿瘤血管形成,抑制VEGF和VEGFR手段已用于肿瘤治疔研究.VEGFR对肿瘤血管形成影响还与Tie和Eph内皮酪氨酸家族等其他细胞表面受体相互作用有关.

  • 标签: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 肿瘤血管 VEGFR 血管形成 免疫组化
  • 简介:目的探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传统开腹胆囊切除术治疗结石性胆囊炎疗效及对患者免疫功能影响。方法选取2015年3月至2017年6月我院收治结石性胆囊炎患者96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8例。比较两组手术过程中出血情况、手术花费时间、术后肛门排气时间、手术住院时间,比较两组术前1d、术后第3天血清IgG、IgA、IgM水平变化,比较两组患者治疗期间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术中出血量明显比对照组少(P〈0.05)。观察组手术时间、术后排气时间、住院时间明显比对照组短(P〈0.05)。手术前1d两组血清IgG、IgA、IgM水平无显著差异(P〉0.05);术后3d均显著降低(P〈0.05),且观察组以上指标的恢复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术治疗结石性胆囊炎疗效好,对患者免疫功能影响小且并发症少,值得临床应用。

  • 标签: 腹腔镜胆囊切除术 开腹胆囊切除术 结石性胆囊炎 免疫功能
  • 简介:目的探讨高频电切术氩离子凝固术对胃息肉患者疗效和各项因子比较分析。方法选取我院从2016年5月至2017年5月收治胃息肉患者9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均分为两组,各45例。对照组患者给予高频电切术治疗,观察组患者给予氩离子凝固术治疗。术后比较两组总有效率,一次性切除成功率,胃蛋白酶原Ⅰ(PGⅠ)、胃蛋白酶原Ⅱ(PGⅡ)、胃蛋白酶原比值(PGR)及血清胃泌素-17(G-17)等因子水平,术后2周并发症总发生率以及半年后并发症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88.9%,明显高于对照组68.9%(P〈0.05);观察组一次性切除成功率为92.3%,明显高于对照组81.7%(P〈0.05)。术后,两组PGⅠ、PGR及G-17较治疗前均明显升高(P〈0.05),且观察组PGⅠ、PGR及G-17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前后PGⅡ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2周并发症总发生率为15.6%,明显低于对照组40.0%(P〈0.05)。随访半年后,观察组并发症总发生率为11.6%,明显低于对照组31.8%(P〈0.05)。结论胃镜下氩离子凝固术对胃息肉患者疗效显著,可以明显提高手术成功率,改善胃蛋白酶原和胃泌素水平,且术后并发症较少,安全可靠,值得推广应用。

  • 标签: 胃息肉 氩离子凝固术 高频电切术 临川疗效 胃蛋白酶原 胃泌素-17
  • 简介:非甾体类抗炎药(non-steroidalanti-innammatorydrugs,NSAIDs)由于具有良好止痛、抗炎和退热作用而得到广泛应用.据估计全世界每天有近3000万人服用NSAIDs,美国每年约有40%老年人服用此类药物,而且随着人口老龄化,NSAIDs应用有增加趋势[1].

  • 标签: 幽门螺杆菌感染 非甾体类抗炎药 胃十二指肠黏膜损伤 研究进展
  • 简介:目的比较替比夫定阿德福韦酯治疗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疗效和安全性。方法175例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被随机分为替比夫定组(85例)和阿德福韦酯组(90例),比较两组在治疗后48周时疗效。结果治疗后12周、24周、36周和48周时,替比夫定治疗患者HBVDNA水平低于阿德福韦酯组(P〈0.01),HBVDNA转阴率和ALT复常率均高于阿德福韦酯组(P〈0.05或P〈0.01);治疗后12周、24周和36周HBeAg转阴或血清学转换率和完全应答率也高于阿德福韦酯组(P〈0.05或P〈0.01);治疗48周,替比夫定组有2例,阿德福韦酯组有1例出现病毒学反弹;两组均有良好安全性。结论替比夫定较阿德福韦酯有更强抑制HBV作用,其治疗可提高HBeAg转阴或血清学转换率和完全应答率。

  • 标签: 慢性乙型肝炎 替比夫定 阿德福韦酯 疗效
  • 简介:目的探讨血清脂联素水平、胰岛素抵抗老年人NAFLD及其合并代谢紊乱相关性。方法随机选取NAFLD合并代谢紊乱患者89例,NAFLD患者95例,正常对照80例,测定BMI及临床生化指标并进行肝脏B超检查。放射免疫法测定空腹胰岛素水平,计算HOMA指数,同时ELISA法测定血清脂联素水平。将老年组青年组、老年肥胖组非肥胖组进行比较。结果老年人NAFLD存在胰岛素抵抗及血脂、血糖及肝功能代谢异常,脂联素水平降低,合并代谢紊乱者脂联素水平更低。老年人NAFLD合并代谢紊乱者血清脂联素水平高于年轻患者。老年肥胖及年轻NAFLD容易发生肝功能异常。多元回归分析表明,脂联素BMI、性别及HOMA相关。结论老年人NAFLD及其合并代谢紊乱患者胰岛素抵抗严重,脂联素水平降低;老年肥胖NAFLD患者更容易发生ALT异常。血清脂联素水平BMI、性别及HOMA相关,年龄无显著相关性。

  • 标签: 老年人 非酒精性脂肪肝 代谢紊乱 脂联素
  • 简介:明确肝硬化患者血清IL.6水平腹水发生、内毒素血症及肠道中大肠杆菌量关系,并探讨其可能机制。方法:37例无感染征象肝硬化患者纳入研究,18例健康者作为对照。分别以ELISA法、鲎试验及细菌培养法检测患者及对照者血清IL.6水平、血浆内毒素浓度及肠道太肠杆菌量。结果:肝硬化患者血清IL-6水平、血浆内毒素水平显著高于健康者。肝硬化伴腹水患者血清IL.6水平、粪太肠杆菌量均显著高于无腹水者,并发现血清IL-6水平太肠杆菌量阃存在显著相关性。结论:肝硬化伴腹水患者血清IL-6水平显著升高,肠道中革兰阴性大肠杆菌过度生长以及由此引起细菌移位可能是导致此细胞因子高反应重要因素,提示肝硬化患者血清IL-6水平可作为一个细菌移位指标。

  • 标签: 肝硬化患者 血清IL-6 腹水 内毒素血症 肠杆菌 细菌移位
  • 简介:背景: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是全球主要健康问题之一,其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确,研究显示细胞因子介导免疫应答在其中起关键作用。目的:检测慢性HBV感染患者血清白细胞介素-34(IL-34)水平,探讨IL-34疾病进程相关性。方法:2015年8月-2016年8月在南通大学附属第三人民医院住院治疗90例慢性HBV感染患者[慢性乙型肝炎(CHB)60例,乙型肝炎相关肝硬化30例]纳入研究,30名同期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采用ELISA法检测血清IL-34水平,同时行血清生化和病毒学指标检测,分析IL-34生化、病毒学指标的相关性。结果:对照组相比,CHB组和肝硬化组血清IL-34水平明显升高(P<0.05),肝硬化组较CHB组升高更为显著(P<0.05)。Spearman相关系数分析显示,CHB组血清IL-34水平ALT、AST水平呈显著正相关(rs=0.288,P=0.026;rs=0.385,P=0.002),HBVDNA水平呈显著负相关(rs=-0.325,P=0.011)。结论:慢性HBV感染患者血清IL-34水平显著升高并与疾病进程相关。IL-34可能成为治疗慢性HBV感染免疫学靶点。

  • 标签: 乙型肝炎病毒 乙型肝炎 慢性 肝硬化 白细胞介素34 免疫学
  • 简介:本文从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pylori,Hp)胃食管反流病(GERD)和Barrett食管(BE)流行病学、发生机理、疗效影响等方面阐述了HpGERD、BE关系,介绍了目前仍存在一些争议,建议进一步开展临床和基础研究以逐步解决这些问题。

  • 标签: 幽门螺杆菌 胃食管反流病 BARRETT食管
  • 简介: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是一种常见慢性肝病,发病率呈逐年升高趋势,已逐渐引起人们重视。1998年马歇尔正式提出了“肠-肝轴”概念,肠道内环境肝脏关系密切,越来越多证据表明肠道菌群失调在NAFLD发病机制中起到了重要作用。本文介绍了肠道菌群NAFLD发病机制关系。

  • 标签: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 肠道菌群 发病机制 治疗
  • 简介:目的为探讨B超胃镜检查对预测门脉高压性消化道出血临床价值。方法将入选54例肝硬化患者均经B超胃镜检查,以了解门静脉内径大小及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程度。结果门静脉内径大小食管静脉曲张程度呈正相关(相关系数r=0.411,P<0.05),门脉扩张程度及食管静脉曲张程度上消化道出血呈正相关(相关系数r=0.377,P<0.05)。结论B超门脉内径大小胃镜检查食管静脉曲张程度可作为门脉高压上消化道出血预测指标。

  • 标签: 胃镜检查 上消化道出血 B超 门脉 肝硬化患者 临床价值
  • 简介:目的观察慢性丙型肝炎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HCVRNA含量及其对T淋巴细胞亚群影响,以探讨HCV感染者PBMC中HCVRNA水平及其机体免疫功能关系.方法采用荧光定量PCR(FQ-PCR)技术对128例丙型肝炎患者血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HCVRBA含量进行了检测,同时检测CD3+、CD4+、CD8+、CD4+/CD8+.结果PBMC内HCVRNA阳性组HCVRNA阴性组比较,前者CD32+、CD4+水平降低、CD8+水平增高,CD4+/CD8+比值下降大于后者,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丙型肝炎病毒侵染PBMC后可加重患者细胞免疫功能紊乱.

  • 标签: 外周血单个核细胞 丙型肝炎患者 机体免疫功能 HCV 相关性研究 RNA检测
  • 简介:背景: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是指在多种因素共同作用下,肝细胞逐渐发生脂肪变性临床病理过程。SIRT3棕色脂肪产热有关,肝细胞内可检测到其表达。目的:通过检测NAFLD患者肝活检标本中SIRT3、AMP活化蛋白激酶(AMPK)、乙酰辅酶A羧化酶1(ACC1)和同醇调节元件结合蛋白-1(SREBP—1)表达,探讨SIRT3NAFLD肝细胞脂肪变性关系。方法:从体检人员和部分行肝胆外科手术者中纳入56例NAFLD患者,12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受试者先以超声检查初步诊断脂肪肝程度,然后行肝穿刺活检,确定组织病理学肝细胞脂肪变性程度,以免疫组化方法检测SIRT3、AMPK、ACC1、SREBP-1表达。结果:超声诊断脂肪肝分级组织病理学肝细胞脂肪变性程度一致。脂肪肝患者肝细胞内SIRT3和AMPK表达量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并随脂肪肝程度加重而减低;ACC1和SREBP.1表达量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并随脂肪肝程度加重而增加。结论:SIRT3NAFLD肝细胞脂肪变性呈负相关.其表达降低可能通过下调AMPK表达,使脂肪合成基因ACC1和SREBP-1表达增加,导致肝细胞发生脂肪变性。

  • 标签: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 SIRT3 脂肪变性 超声检查 活组织检查 免疫组织化学
  • 简介:背景:研究表明神经肽S受体1(NPSR1)基因多态性欧洲人群炎症性肠病(IBD)遗传易感性相关,但尚无研究探讨两者在中国人群中相关性。目的:探讨中国汉族人群中NPSR1基因多态性IBD关系。方法:收集武汉大学中南医院457例确诊IBD患者[溃疡性结肠炎(UC)组355例,克罗恩病(CD)组102例]和500名健康对照者,以PCR和测序技术分析NPSR1基因rs323922(C→G突变)、rs740347(G→C突变)位点多态性。结果:UC组对照组间、CD组对照组间rs323922、rs740347位点基因型频率和等位基因频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基因型IBD临床表型相关性分析显示:①rs323922位点突变型CG基因型男性CD(OR:0.441,95%CI:0.230~0.844)和结肠型CD(OR:0.425,95%CI:0.199~0.911)相关,为保护因素。②rs740347位点突变型CC基因型CD早期发病(〈16岁)相关(OR:15.019,95%CI:2.634~86.470),突变型C等位基因结肠型CD相关(OR:2.142,95%CI:1.709~4.294),两者均为危险因素。结论:NPSR1基因rs323922、rs740347位点多态性中国汉族人群IBD遗传易感性无关,但IBD某些临床表型有关。

  • 标签: 炎症性肠病 神经肽S受体1 多态性 单核苷酸 疾病遗传易感性 中国
  • 简介:目的探讨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清胆碱酯酶(CHE)、总胆汁酸(TBA)及全血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2(/中性粒细胞百分比×单核细胞百分比,PLT2/MN)]变化及其肝脏炎症分级及纤维化分期之间相关性。方法检测325例经肝活检检查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清CHE、TBA及PLT2/MN比值变化,并分析它们肝组织炎症分级和纤维化分期相关性。结果肝组织炎症分级G0~G2、G2~G3和G3~G4及纤维化分期S0~S2、S2~S3和S3~S4之间CHE、TBA及PLT2/MN比值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CHE及PLT2/MN比值炎症分级和纤维化分期呈负相关,而TBA之呈正相关。结论CHE、TBA及PLT2/MN比值能较好地反映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肝组织炎症活动和纤维化程度,三个指标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提示早期肝硬化。

  • 标签: 慢性乙型肝炎 胆碱酯酶 胆汁酸 全血细胞计数 炎症分级 纤维化分期
  • 简介:背景:急性胰腺炎(AP)是临床常见急腹症,肠黏膜屏障损伤引起继发感染是AP患者死亡主要原因之一。近年动物模型研究发现高迁移率族蛋白B1(HMGB1)在AP肠黏膜屏障损伤中发挥重要作用。目的:研究HMGB1AP患者肠黏膜屏障损伤关系。方法:纳入2007年12月-2009年3月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和中国人民解放军第101医院收治、确诊AP患者80例,其中重症急性胰腺炎(SAP)38例,轻症急性胰腺炎(MAP)42例,选取30名同期健康体检者作为正常对照组。检测患者血清HMGB1含量,分析其AP病情严重程度、血清内毒素含量、二胺氧化酶(DAO)含量、尿液乳果糖/甘露醇(L/M)比值关系。结果:SAP组和MAP组血清HMGB1含量、内毒素含量、DAO含量和尿液L/M比值对照组相比显著升高(P〈0.05)。患者血清HMGB1含量血清内毒素含量、DAO含量、尿液IMM比值以及Ranson评分、24hAPACHEⅡ评分、BahhazarCT评分均呈正相关(P〈0.001)。结论:血清HMGB1含量可反映AP病情严重程度,并可作为判断AP患者肠黏膜屏障损伤参考指标。

  • 标签: 高迁移率族蛋白B1 胰腺炎 肠黏膜 损伤 内毒素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