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近年来,随着临床上缺血性脑血管病(ICVD)发病率的增加,越来越迫切地需要对其发病机制进行深入研究,并制定出相应的、有效的防治措施.目前,已就此进行了大量的动物实验研究,而动物实验研究的基础和起点是建立一种可严格控制的生理指标,具有良好的重复性和稳定性,同时能与人脑梗死相似的脑缺血动物模型,这直接关系到动物实验研究的科学和指导意义.由于大脑中动脉(MCA)是临床上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易患部位,因此,国内外学者对大鼠由大脑中动脉闭塞(MCAO)所致的局灶脑缺血动物模型进行了大量研究,经过几十年的不懈努力,大鼠MCAO模型的建立已经逐渐成熟,作者就几种大鼠MCAO常用模型建立的原理、方法、用途及其优缺点作一综述.

  • 标签: 局灶性脑缺血模型 动物实验研究 缺血性脑血管病 大鼠 发病机制 防治措施
  • 简介:老年退行心脏瓣膜病(SDHVD)的临床表现与风湿心脏瓣膜病相近,比较容易漏诊、误诊,延误治疗时机,给患者及家属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近年来,多普勒彩超的普及给该病的诊断提供了极大的有利条件。现将我院利用多普勒彩超诊断老年心脏瓣膜病的临床资料整理报道如下。

  • 标签: 彩色多普勒超声 老年退行性心脏瓣膜病
  • 简介:目的探讨老年人群血压变异与衰弱的相关。方法选择2018年1~10月青岛大学附属医院老年医学科住院的老年患者93例,依据Fried衰弱量表分为衰弱组31例,衰弱前期组31例,无衰弱组31例。各组进行24h动态血压监测,并分析24h、昼间、夜间收缩压和舒张压变异性,判断血压变异性与老年衰弱的关系。结果衰弱组年龄≥80岁、服药种数≥5种及共病数量≥2种比例明显高于无衰弱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衰弱前期组和无衰弱组24h收缩压、昼间收缩压较衰弱组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3组24h舒张压、昼间舒张压、夜间收缩压和夜间舒张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相关分析显示,24h收缩压标准差、昼间收缩压标准差、夜间收缩压标准差与衰弱呈正相关(r=0.686,P=0.000;r=0.633,P=0.000;r=0.580,P=0.000),24h脉压差、昼间脉压差、夜间脉压差与衰弱呈正相关(r=0.479,P=0.001;r=0.447,P=0.002;r=0.399,P=0.007)。24h舒张压负荷值、昼间舒张压负荷值及夜间舒张压负荷值与衰弱呈负相关(r=-0.593,P=0.000;r=-0.637,P=0.000;r=-0.467,P=0.001)。结论老年人血压变异与衰弱具有相关

  • 标签: 血压监测 便携式 蛋白质能量营养不良 糖尿病 肾病 睡眠呼吸暂停 阻塞性
  • 简介:观察研究(observationalstudy)又称非实验研究(non—experimentalstudy),是指没有加入研究人员的任何干预(试验的或其他方面)措施,允许事件自然发展的研究过程^[1]。医学研究中有很大部分是观察的研究,多用于评估教育项目和研究可能造成疾病或损害的危险因素,由于人的内在特点或实施条件涉及医学伦理等原因,这类研究通常不能实现随机化。因此,与随机对照试验相比,观察研究更容易受到偏倚风险影响,发生选择偏倚的风险大于实验研究。

  • 标签: META分析 评价工具 随机对照试验 实验性研究 选择性偏倚 质量
  • 简介:脑卒中可分为缺血性脑卒中和出血性脑卒中。前者大多是因为大脑动脉狭窄阻塞、血栓形成导致大脑局部缺血。后者多由于各种原因引起的动脉瘤。动脉瘤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肿瘤.而是动脉壁局部变得薄弱、扩张,甚至可破裂引起出血。有研究指出,如果动脉瘤直径大于7mm,那么动脉瘤发生破裂出血的几率就增大了。动脉瘤破裂出血还有其他诱发的危险因素.

  • 标签: 脑动脉瘤 遗传早现现象 动脉瘤破裂出血 遗传性 出血性脑卒中 缺血性脑卒中
  • 简介:目的探讨老年患者破裂颅内动脉瘤的临床特点和血管内治疗的方法。方法选择35例年龄≥60岁患者共39个颅内动脉瘤,全部经全脑血管造影明确诊断。对37个动脉瘤采用了血管内治疗,其中9例宽颈动脉瘤采用三维弹簧圈成篮技术、联合支架或球囊重构形技术;1例梭形动脉瘤患者,采用支架贴覆治疗;其余动脉瘤患者采用单纯栓塞治疗。结果对39个动脉瘤的37个成功实施血管内治疗术,成功率为94.9%;栓塞动脉瘤36个,一期达致密栓塞25个,占69.4%。35例患者中,术后良好23例,遗留不同程度的神经功能障碍9例,死亡3例。结论血管内治疗是老年破裂颅内动脉瘤患者首选的治疗方法,但对患者相关慢性疾病的处理和术后血管痉挛的治疗,应给予足够重视。

  • 标签: 栓塞 治疗性 颅内动脉瘤 动脉瘤 破裂 预后
  • 简介:摘要本文针对重症监护室获得肌无力相关概念、引发机制、影响因素、临床诊断方式、治疗方式、护理干预方式等各个方面展开分析研究,进一步对其发展现状加以分析,针对当前临床医护人员对此类病症的错误认识加以完善和修正,提出有效的护理干预措施,保证治疗工作和护理工作的顺利开展,提高认识,降低疾病发生率。

  • 标签: 重症监护室 获得性肌无力 研究 现状 发展
  • 简介:摘要目的中西医联合治疗难治肺结核的疗效观察。方法本文选取48例难治肺结核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采用常规西医疗法,治疗组采用中西医结合方法,对比两组的临床症状治疗效果以及X线下检测结果。结果治疗组在治疗两个月后、四个月后、半年后三个不同时间点的痰塗阴转率、痰培阴转率、空洞闭合、病灶吸收效果明显高于同时间点对照组的痰塗阴转率、痰培阴转率、空洞闭合、病灶吸收效果,两组结果对比存在显著差异(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难治肺结核患者采用中西医结合方法后,可以有效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促进痰液阴转率,同时有效促进病灶吸收,病情好转。

  • 标签: 中西医联合 难治性肺结核 疗效
  • 简介:高血压病(原发性高血压)是常见的心血管疾病^[1],原发性高血压的发病率在我国呈逐年增加的趋势,原发性高血压在21世纪心血管病中占第一位,病因复杂,既往研究认为生物因素在高血压病的发生,发展中起主要作用。近年来随着生物医学模式转变,人们开始重视心理因素对疾病发生,发展的作用。高血压病是一种被公认的心身疾病。Buell提出A型行为类型与高血压病的发病有关,本文采用A型行为问卷,焦虑抑郁自评量表对高血压病人和正常人对照进行测试,以分析高血压病与A型性格的相关

  • 标签: 原发性高血压 性格 心理学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高龄急性化脓胆管炎的护理体会。方法对入院患者采用积极抗感染,抗休克补液治疗后,立即进行手术治疗,细致地进行术前术后护理,结果38例患者均进行手术治疗,除1例因术中死亡外,无手术后死亡病例。

  • 标签: 高龄急性 胆管炎 护理
  • 简介:目的:研究风心病的易患因素、发病率及死亡原因。方法:分类统计1985~1999年在我科住院的风湿心脏病病人的易患因素、发病率及死亡原因等。结果:该病占心内科平均年总住院率的6.9%(582/8412);以青壮年居多,占71.1%;农民发病率最高为44%(256/582)。风心病15年间总死亡率为7.9%,死亡原因以泵衰竭为主,其次为猝死。结论:重视风湿热的预防和早期诊治,是降低风心病发病率的关键,防治重点在农村。心瓣膜病一旦发生,应积极动员作手术或介入治疗,延长寿命,提高生存质量。

  • 标签: 风湿性心脏病 调查报告 心电图 并发症 诱发因素
  • 简介:目的比较房室结折返心动过速患者行选择射频消融(RFCA)慢径路术前、术后心脏各部分腔内电生理改变.方法对房室结折返心动过速患者在选择慢径路RFCA前、后分别进行腔内电生理检查.记录RFCA前、后希氏束电图(HIS)、心房有效不应期(A-ERP)、心室有效不应期(V-ERP)、房室前传文氏阻滞点(AVN-WKB)、室房逆传文氏阻滞点(VAN-WKB)、房室结前传有效不应期(AVN-ERP)和房室结逆传有效不应期(VAV-ERP),将RFCA前、后心脏各部分电生理参数进行分析比较.结果RFCA前、后HIS电图A-ERP、V-ERP、AVN-ERP及VAN-WKB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AVN-WKB、VAN-ERP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选择RFCA慢径路对房室结双径路疗效肯定.在RFCA前、后(急性期)房室前传、逆传电生理均有一定改变.这与RFCA改变了房室结的部分结构,如大部分病例慢径路消失有关,不同消融部位对房室结传导电生理改变产生不同结果.

  • 标签: 射频消融 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 电生理
  • 简介:摘要目的中老年高血压患者7d家庭自测收缩血压波动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相关研究。方法选择100例中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为研究对象。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仪测量所有患者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并根据检查结果分为颈动脉硬化组(n=45)和非硬化组(n=55);同时对所有患者行7d家庭自测血压监测。以7d家庭自测血压读数的标准差(SD)代表BPV值。根据7d家庭自测血压变异性(用标准差表示)的二分位法,将颈动脉粥样硬化组患者分为高变异组和低变异组2组。结果高BPV组的颈动脉斑块检出率(30.0%)明显高于低BPV组(16.0%)。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7dSCV与颈动脉IMT独立相关(P<0.05)。结论7d家庭自测血压患者BPV升高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有明显相关,BPV是颈动脉粥样硬化的重要影响因素。

  • 标签: 家庭自测血压 血压波动性 颈动脉粥样硬化
  • 简介:目的探讨血浆非对称二甲基精氨酸(ADMA)与2型糖尿病患者脑微出血(CMB)的相关。方法122例2型糖尿病患者采用3.0TMRI确定是否存在CMB,并分为CMB组27例,非CMB组95例。应用ELISA法检测患者血浆ADMA水平。结果CMB组较非CMB组年龄偏大[(62.25±8.01)岁vs(57.68±11.15)岁,P=0.020)],高血压比例高[(77.8%vs44.2%,P=0.002)],血浆ADMA升高[(1.6(1.2,2.0)μmol/Lvs1.3(1.1,1.5)μmol/L,P=0.004)],估算肾小球滤过率[81(70,94)ml/(min·1.73m2)vs99(82,112)ml/(min·1.73m2),P=0.000]降低。血浆高ADMA水平是CMB存在及部位(深部/幕下型)独立危险因素(OR=3.564,95%CI:1.038~12.235,P=0.043;OR=8.657,95%CI:1.896~39.517,P=0.005)。结论2型糖尿病患者血浆ADMA水平与CMB的存在及CMB发生位置密切相关。

  • 标签: 糖尿病 2型 脑出血 高血压 肾小球滤过率
  • 简介:目的:研究高脂血症与微量元素钙、镁、锌的关系.方法:受试者93例,分为正常对照组及观察组,受试者均测定血清微量元素钙、镁、锌.结果:观察组血清中钙元素含量与对照组虽有不同,但无显著差异(P>0.05);高胆固醇组血清镁含量低于正常对照组,差异显著(P<0.01).结论:血清中钙、镁、锌元素的水平与高脂血症有密切关系.

  • 标签: 血清 微量元素 高脂血症
  • 简介:目的连续床旁血液净化治疗的安全管理与护理探讨。方法选择2016年4月至2017年4月期间我院收治的40例连续床旁血液净化治疗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并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给予安全管理及护理干预。结果观察组的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率为5.0%(1/20),对照组的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率为20.0%(4/20),组间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焦虑改善状况明显优于对照组,50分以下人群显著多于对照组,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给予连续床旁血液净化治疗能显著改善患者的感染率,提升患者的生活质量。

  • 标签: 连续性血液净化 风险因素 护理风险管理
  • 简介:目的探讨老龄大鼠局灶脑缺血周围DNA损伤特点.方法应用HE染色、原位末端标记法(TUNEL)标记、原位分子杂交、免疫组织化学等方法,分别对缺血4、24h和5d组大鼠脑组织中坏死细胞、凋亡细胞、p53mR.NA、p53蛋白阳性细胞密度及空间分布进行观察和比较.结果不同时间点病灶周围每高倍视野TUNEL、p53蛋白、p53mRNA的阳性细胞数分别为4h:8.0±1.5、25.1±2.6、10.3±1.9;24h:20.5±2.4、60.0±4.8、22.0±1.8;5d:2.1±0.4、3.6±1.4、3.5±0.8.p53基因主要在形态完整和可逆损伤细胞中表达、分布范围较TUNEL细胞广泛.结论局灶脑缺血后,缺血周围DNA损伤区大于凋亡区,p53基因表达范围可能代表病理意义上的半暗带;p53主要发挥DNA修复作用.

  • 标签: 脑缺血 DNA损伤 P53基因 半暗带 HE染色法 原位末端标记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