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6
11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甘利欣针联合松泰斯针治疗抗结核药引起的药物性肝炎效果。方法在2012年1月至2014年12月期间,选取收治于我院的40例抗结核药引起的药物性肝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数字随机分组方式将其均分成观察组20例和对照组20例。其中给予观察组患者甘利欣针联合松泰斯针治疗。对照组患者给予门冬氨酸钾镁针联合甘利欣针静脉滴注。两组患者共治疗10天,比较治疗效果。结果经过不同治疗后观察组患者效果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间比较差异显著。结论针对于抗结核药引起的药物性肝炎患者治疗中选择采用甘利欣针联合松泰斯针治疗具有较好的治疗效果,改善患者肝功能情况,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 标签: 甘利欣 松泰斯 药物性肝炎 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析在药物性肝病患者治疗过程中应用多烯磷脂酰胆碱胶囊合并还原型谷胱甘肽药物的临床疗效。方法:从2020年10月-2021年

  • 标签:
  • 简介:目的观察两性霉素B(amphotericinB,AMB)治疗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霉脑)对肝功能的影响。方法将40例霉脑患者分2组:合并HBV感染组(n=13)和非HBV感染组(n=27),在AMB治疗过程中,观察比较2组肝功能指标的变化。结果40例患者中30例(75%)ALT异常升高,22例(55%)AST异常升高,5例(12.5%)出现血清TBIL异常;其中HBV感染组92.3%出现ALT异常升高,非HBV感染组(66.7%)的ALT异常升高,两者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AMB治疗霉脑引起中毒性肝炎的发生率较高,特别是合并HBV感染者。对使用AMB的患者应定期进行肝功能的监测,以避免可能出现严重的中毒性肝损害。

  • 标签: 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 两性霉素B 药物性肝炎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对社区慢性病患者药物性肝炎患者实施健康教育的方法。方法 接受治疗的肝炎患者300例,按照入选的先后顺序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干预组,对照组150例采用传统健康教育,干预组则按照健康教育路径表进行健康教育。结果 干预组患者相关健康知识掌握以及对工作满意度方面明显高于对照组(p

  • 标签: 临床路径 健康教育 肝炎 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促红细胞生成素(EPO)联合甲泼尼龙治疗急性药物性间质性肾炎(AIN)的疗效。方法将我院2005年5月至2006年9月收治的40例急性药物性间质性肾炎进行随机分组,分成实验组与对照组,两组患者各20例,其中实验组患者采用促红细胞生成素联合甲泼尼龙进行治疗;对照组患者只使用甲泼尼龙进行治疗。在治疗过程中,对两组肾炎患者的少尿期、多尿期、血尿、蛋白尿消失时间以及肾功能恢复时间进行观察,并将两组肾炎患者的结果进行对比。结果实验组中患者的少尿期、多尿期、血尿和蛋白尿消失时间以及肾功能恢复时间均低于对照组,其中实验组20例患者中,完全缓解的患者有17例,部分缓解的3例;对照组患者中,完全缓解的患者有9例,部分缓解的11例。两组肾炎患者的比较结果存在明显的差异,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促红细胞生成素联合甲泼尼龙治疗急性药物性间质性肾炎的治疗效果比甲泼尼龙更好。

  • 标签: 促红细胞生成素 甲泼尼龙 急性药物性间质性肾炎中图分类号R2 文献标号A 文章编号2095-7165(2015)10-0040-01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对抗结核药物引起的药物性肝损伤患者采取门冬氨酸鸟氨酸与异甘草酸镁联合治疗的效果。方法:我院收治结核病患者54例进行随机分组,每组26例,门冬氨酸鸟氨酸治疗为对照组,观察组为门冬氨酸鸟氨酸与异甘草酸镁联合治疗。结果:治疗后两组肝功能指标均有所下降,但观察组下降情况较为显著,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临床治疗中使用门冬氨酸鸟氨酸与异甘草酸镁联合治疗服用抗结核药物期间所引起的人体肝功能损伤患者,疗愈效果显著,具有推广意义。

  • 标签: 抗结核药 药物性肝损伤 门冬氨酸鸟氨酸 异甘草酸镁
  • 简介:【摘要】目的:化学发光免疫测定技术应用于肺结核药物性肝损患者的生化免疫检验中的准确性探讨。方法:研究时间起于2021年10月,止于2023年12月,参考对象具体构成为:接受生化免疫检验疑似肺结核药物性肝损患者血清72份,之后对于血清样本应用放射免疫测定技术和化学发光免疫测定技术,收集患者临床资料病理检查结果,回顾性分析放射免疫测定技术和化学发光免疫测定技术的检验准确率。结果:病理检查结果分析,72例疑似肺结核药物性肝损患者阳性50例、阴性22例;两种诊断技术效能,化学发光免疫测定技术特异性高于放射免疫测定技术,但不存在显著差异,化学发光免疫测定技术灵敏性和准确性均高于放射免疫测定技术,P<0.05;血清指标检测结果分析,化学发光免疫测定技术白蛋白、血清胆碱酯酶、脂蛋白所含胆固醇的总和血清指标检测水平高于放射免疫测定技术,P<0.05。结论:肺结核药物性肝损患者临床应用化学发光免疫测定技术开展生化免疫检验,可以优化诊断准确率。

  • 标签: 肺结核患者 药物性肝损 化学发光免疫测定技术 生化免疫检验
  • 简介:目的探索药物性肝损伤(DILI)患者治疗的不同阶段血清氨基酸水平的变化差异,探讨其临床意义及可用于DILI早期诊断及疗效评价的氨基酸类生物标志物。方法收集21例健康志愿者(健康组)及24例DILI患者不同阶段(初诊、治疗、转归)的血清标本,采用稳定同位素iTRAQ标记方法联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技术检测血清氨基酸进行定量并分析其差异。结果在血清中共定量氨基酸28种,与健康组比较,DILI患者共有14种氨基酸浓度在诊疗不同阶段发生显著性改变;其中异亮氨酸、亮氨酸、苯丙氨酸及丝氨酸的浓度在初诊时显著升高,随治疗进程降低,逐渐接近于正常水平。结论4种氨基酸中,苯丙氨酸与DILI的相关性更高,可能为DILI早期诊断及治疗效果评价的潜在生物标志物。

  • 标签: 液相色谱-串联质谱 氨基酸 药物性肝损伤 稳定同位素标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