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0
385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对预防性护理管理在降低呼吸内科老年患者感染的效果进行分析研究。方法对我院2014年1月—2015年1月期间所收治的366例老年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所采用的护理方法的不同,将其平均分为观察者和对照组两个小组,对于观察组中的183例患者采用预防性护理管理,对于对照组中的183例患者则采用常规的护理措施,对于两个小组的患者出现呼吸内科感染的情况进行对比分析。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的患者感染为5.56%,明显低于对照组的35.52%;并且观察组患者护理满意度为95.63%,明显高于对照组的护理满意度80.8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预防性护理管理在降低呼吸内科老年患者感染方面具有十分显著的效果,不仅能够有效地降低患者感染的发生,同时还提高患者的护理满意度,以减少不必要的医学纠纷,因此在临床应用上值得进一步推广。

  • 标签: 预防性护理管理 呼吸内科 老年患者 感染率 效果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高分辨磁共振诊断直肠癌浸润深度(T分期)的效果。方法随机选择2015年4月—2016年1月在本院接受治疗的直肠癌患者50例参与研究,应用高分辨磁共振进行诊断,分析结果。结果两名医生对T分期诊断的总体准确性为84%、88%;对T1-2、T3-4的诊断鉴别准确性为90%、94%。结论高分辨磁共振能够有效诊断出直肠癌浸润深度,帮助临床正确选择手术方式,值得推广。

  • 标签: 直肠癌 浸润深度 高分辨率磁共振 诊断
  • 简介:摘要目的探索改进内镜消毒流程是否可以降低医院感染发生,为临床诊断中降低医院感染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取2010年4月至2013年5月医院的内镜抽检结果以及在同期该医院病人感染的发生情况,改进内镜消毒流程后,统计2013年7月至2016年7月该医院内镜抽检结果以及同时间段医院病人感染的发生情况,抽检内镜及其附件500件,调查病人1000例,对比流程改进前后的医院感染发生,数据采用SPSS18.0软件进行分析统计。结果改进内镜清洗消毒流程后,明显的提高了合格,有效的降低了医院感染和内镜细菌阳性,有利于提高临床患者的疗效。结论内镜清洗消毒流程可显著降低医院感染发生,值得推广。

  • 标签: 内镜消毒清洗 流程改进 医院感染 效果观察
  • 简介:摘要目的对比腹腔镜手术对于老年胆结石患者并发症发生的影响。方法应用随机分组方法将2016年9月至2017年9月我院收治的老年胆结石患者100例平均分为两组,每组50例,给予对照组开腹手术,给予观察组腹腔镜手术,对比研究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切口长度、住院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生存质量与并发症发生。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的手术时间、切口长度、住院时间、术中出血量与并发症发生显著较低,术后生存质量显著较高,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对老年胆结石患者给予腹腔镜手术治疗,不仅能够缩短手术时间,切口长度较低,减少术中出血量,能让患者尽快康复出院,而且还能降低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改善患者术后生存质量临床上推广应用很有价值。

  • 标签: 腹腔镜手术 老年胆结石 并发症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应用手术室护理管理降低骨科手术患者医院感染发生。方法此次以随机数字表法将2016年1月—2017年6月于我院行骨科手术治疗患者60例分组为对照组实行常规手术室护理管理,观察组实行全面规范化手术室护理管理;对两组患者各项研究数据详细记录并作对比分析。结果观察组骨科手术患者医院感染发生比对照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实行手术室护理管理对骨科手术患者医院感染发生降低有着积极作用。

  • 标签: 手术室护理管理 骨科手术 医院感染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品管圈活动在降低偏瘫腹泻患者肛周皮肤损伤中作用和效果。方法采用连续入组的方式选取本科室2016年1月至12月满足纳入条件的腹泻患者40例为实验组;采用连续入组的方式选取2015年1月至12月符合纳入条件的腹泻患者40例为对照组。实验组应用品管圈活动制定的个体化护理方案进行护理,对照组采用常规的护理方法进行护理,对两组的肛周皮肤护理效果进行比较。结果实验组腹泻患者肛周皮肤损伤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品管圈活动在降低脑卒中偏瘫腹泻患者肛周皮肤损伤的应用中效果显著。本次活动制定的个体化护理方案,使肛周损伤的护理更加清晰,为制定标准的护理指引提供依据。

  • 标签: 品管圈 偏瘫 肛周皮肤 损伤率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开展品管圈活动对提高急诊危重患者科间交接规范的效果。方法选择2014年1~12月我科收治的进行急诊-ICU转运的危重患者33例为改善前组,选择2015年1~12月我科收治的进行急诊-ICU转运危重患者33例改善后组。比较活动前后两组急诊危重患者科间交接规范及品管手法、团队凝聚力、解决问题能力、沟通协调、责任心及积极性6个方面的评分。结果改善前组急诊危重患者科间交接规范为57.6%,改善后组急诊危重患者科间交接规范为89.6%,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95.4333,P<0.05)。活动后各项评分均较活动前提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品管圈可提高急诊危重患者科间交接规范,且提高了护理人员的积极性和责任心,增强了团队凝聚力。

  • 标签: 品管圈 急诊危重患者 科间交接 规范率
  • 简介:摘要目的总结跟骨骨折切口缝合方式对切口愈合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1年12月至2015年5月,80例(单侧)跟骨外侧入路治疗跟骨骨折两种不同缝合方式切口愈合情况,随机分为A/B两组,其中A组采用改良横褥式间断缝合,B组采用常规间断外翻缝合方式自中间向两端缝合。对两组患者的切口愈合情况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A组在切口的愈合方面高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使用间断横褥式缝合可提高跟骨骨折切口的愈合,降低术后切口皮瓣坏死

  • 标签: 跟骨 骨折 顺序 并发症 切口坏死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柳州市新生儿B族链球菌(GBS)感染情况。方法收集我市三家医院2016年6月—2018年3月1928名新生儿的标本,采用细菌培养的方法分离并用法国梅里埃VITEK-2compact全自动微生物鉴定仪进行鉴定。用纸片扩散法(K-B法)进行药敏试验,参照2017版美国临床和实验室标准化协会(CLSI)标准判定药敏结果,采用WHONET5.6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本组样本B族链球菌感染为6.22%。药敏试验显示B族链球菌对青霉素、利奈唑胺、万古霉素的耐药为0,对左氧氟沙星、环丙沙星、红霉素和克林霉素的耐药分别为57.2%、47.2、65.8%和55.8%,对氨苄西林、头孢呋辛、头孢唑啉、头孢曲松都保持很高的敏感度。结论B族链球菌是新生儿肺炎重要的病源菌,青霉素仍可作为新生儿治疗B族链球菌感染的首选治疗药物。

  • 标签: 新生儿 B族链球菌 药敏试验
  • 简介:摘要目的对应用QCC管理方法,降低妇科术后医院感染发生的效果进行评价。方法以运用品管圈的管理方法前、后二时段,进行分组,将影响因素进行降序排列,制作柏拉图。结果以医院感染的规范防治为目标,找出妇科术后医院感染发生的影响因素,制定相关防治措施,取得了明显的效果。结论QCC活动的实施,提高了医护人员的观察和创新力,发挥参与管理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提升个人综合素质,持续改善服务品质,降低妇科术后医院感染发生

  • 标签: 品管圈 医院感染 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品管圈活动在提高肿瘤住院患者预防跌倒措施知晓的应用效果。方法成立品管圈,确立“提高肿瘤住院患者预防跌倒措施知晓”活动主题,通过品管圈活动,比较活动前后肿瘤科住院患者预防跌倒措施知晓。结果品管圈活动使肿瘤住院患者预防跌倒措施知晓从73%提高到92%;护理人员预防跌倒考核成绩由平均73.5分提高至平均95.2分;进步和目标均有提升。结论开展品管圈活动有效地提高肿瘤住院患者预防跌倒措施知晓,保证了患者的安全。

  • 标签: 跌倒 预防措施 知晓率 品管圈 肿瘤住院患者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在医院供应室进行护理质量控制对降低医院感染发生的临床效果。方法采取随机实验法,以我院在2015年2月-2016年9月所收治的125例住院患者为对照组患者,以我院在2016年1月-2017年1月所收治的129例住院患者为实验组患者,对照组患者不实施供应室护理质量控制,对实验组患者实施供应室护理质量控制措施,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恢复情况。结果经过一定时间的护理干预后,实验组患者的护理质量明显优于对照组,医院感染发生明显低于对照组,结果差异明显。结论在医院供应室实施护理质量控制可以降低医院感染发生,提高了整体的护理质量,在临床上具有广泛的推广意义。

  • 标签: 供应室护理质量控制 护理质量 医院感染发生率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超高分辨CT靶扫描对肺结节的诊断价值。方法将我院收治的121例肺结节患者分别予以常规与局部CT靶扫描,并采取512矩阵及超高分辨1024矩阵重建,对比两种方式下患者病灶分叶、毛刺、肿块密度以及邻近胸膜改变情况,并对病灶形态重建和观察局部支气管改变情况。结果两种方式下结节病灶分叶深浅对比存在差异,但通过弧度对比划分分叶深浅并无明显差异;51例动态增强扫描CT值测量两种方式无明显差异;应用超高分辨CT靶扫描更接近术后病理形态与有助于对恶性肿瘤的定性诊断。结论采取超高分辨CT靶扫描诊断肺结节,其对肺小结节的立体形态、局部支气管病变的显示较常规高分辨扫描更清晰,应用该法有助于对肺微小结节与局灶磨玻璃影的定性诊断。

  • 标签: 超高分辨率 CT靶扫描 肺结节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品管圈活动在普外科住院患者健康教育知晓中的应用效果。方法成立品管圈活动小组,对2018年1月—2018年4月普外科收治的140例住院患者,发放问卷调查,进行现状把握,设定目标,找出主要因,拟定对策,组织实施。结果实施品管圈活动后不仅获得有形成果,目标达成142%;更为重要的是获得许多无形成果。结论品管圈的实施不仅提高了健康教育的知晓,同时也增强了大家的团队凝聚力和工作的热情。

  • 标签: 品管圈活动 普外科 健康教育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在冠心病患者中开展系统健康教育的效果。方法选取在本院接受治疗的冠心病患者,选取时间为2015年5月至2016年12月,病例数共计为190例。在入院后均接受系统健康教育,对比全体患者入院时以及出院后3个月的治疗知晓的差异。结果在完成系统健康教育之后,全体患者的冠心病知识、健康行为等均显著比入院时有所改善(P<0.05)。结论临床上对冠心病住院患者实施系统健康教育能够获得良好的效果,有利于改善患者的健康行为以及疾病知识知晓

  • 标签: 系统健康教育 冠心病 治疗知晓率 健康行为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优质护理对肺心病患者肺部真菌感染发生的影响。方法选取2015年4月—2017年4月于我院收治肺心病患者86例,运用随机数字表法划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措施,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采取优质护理,观察两组患者肺部真菌感染发生情况以及护理满意度。结果观察组患者肺部真菌感染发生为9.30%显著低于对照组30.23%(P<0.05),观察组患者护理满意度为90.70%显著高于对照组69.77%(P<0.05)。结论优质护理可有效预防肺心病患者肺部真菌感染,改善真菌感染发生情况,提高护理满意度,值得临床进一步应用推广。

  • 标签: 优质护理 肺心病 真菌感染
  •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桂林市灵川县儿童家长对预防接种知识的知晓情况。方法于2016年3~5月随机抽取来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进行预防接种的600名儿童家长进行问卷调查,并做统计分析。结果儿童家长对预防接种知识总体知晓为46.67%。随着文化程度、家庭年收入的升高,知晓升高(P<0.01);常住人口知晓高于流动人口(P<0.01);2次及以上接种者知晓高于首次接种者(P<0.01);但不同年龄知晓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8)。结论我县0~6岁儿童家长对整体接种疫苗前后的注意事项知晓相对较高,而对单个疫苗接种后的不良反应以及全程接种针次等的知晓较低,可作为今后宣传教育的重点;文化水平较低、经济状况较差的儿童家长是今后健康教育的重点人群。

  • 标签: 儿童家长 预防接种知识 知晓率 健康教育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和分析常规护理和产后护理对母乳喂养情况产生的影响。方法此次抽取2017年1月—2017年12月在我院分娩的产妇(2700例)当分析的对象,以入院顺序分乙组、甲组,每组1350例。此次研究乙组产妇是常规护理,研究甲组产后进行产后护理,对两组产妇的母乳喂养以及持续时间进行总结。结果甲组产妇的母乳喂养大于乙组,差异显著(χ2=137.230,P=0.000)。甲组母乳喂养产妇的母乳喂养时间大于乙组,差异显著(t=82.346,P=0.000)。结论对于产妇来说,产后护理可提高母乳喂养,增加母乳喂养持续时间。

  • 标签: 母乳喂养 持续时间 常规护理 产后护理 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不同临床标本对微生物检验阳性结果的影响及其原因。方法收集我院2015年上、下半年临床标本各3500份,其中包括呼吸道标本2532份、非呼吸道标本231份、血培养标本183份和大便标本554份,对两个不同时段的每类标本进行生物检验,对比阳性,并分析影响检验结果的因素。结果2015上半年呼吸道标本、非呼吸道标本检验阳性显著低于下半年(P<0.05);上半年血培养标本阳性明显高于下半年(P<0.05);上下半年大便标本阳性检出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不同临床标本微生物检验阳性结果各不相同,医务人员应分析其影响因素,并保证为临床病症的诊断、治疗提供出即科学又准确的依据。

  • 标签: 微生物检验 阳性率 影响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