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0
194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回顾快速检测降钙索原(PCT)的指标在急诊发热的抗生素应用方面的指导意义。方法回顾了近2年多在我院急诊就诊的3109例发热急诊病人,根据是否测定降钙素原分为A组和B组,A组为PCT检测组603例,B组为PCT未检测组2506做对照组。从而比较患者的抗生素应用情况。结果A组抗生素应用比例仅占22.89%,而B组发热病人抗生素的应用比例为68.99%,两组比较,A组应用抗生素的比例明显降低,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快速降钙素原检测可以指导抗生素的合理应用,避免或减少抗生素的滥用。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临床操作结合理论学习法在创伤、手外科教学中的运用。方法根据实习、规培生的实习时间,紧扣教学大纲,尽早进行独立临床操作,并将临床操作和理论学习相结合。结果学生在短暂的实习期内都能掌握教学大纲要求的临床操作技能。结论在创伤、手外科教学中将临床操作和理论学习相结合的方法,让学生能够更加具体、直观、形象的理解和掌握相关知识,并且能够尽早解决临床实际问题。

  • 标签: 临床操作 教学方法 手外科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多种西药合用不良反应,为确保西药合理用药提供相应的解决对策。方法选取自2015年4月至2015年12月在我院治疗的需要多种西药合用的患者188例,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94人,对照组不进行任何干预,观察组对患者的用药情况进行干预,观察两组患者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13%,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9.15%,两组结果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14.32,P<0.05)。结论对需要多种西药合用的患者进行必要的护理干预,可有效减少不良反应发生率,保证治疗的安全性。

  • 标签: 多种西药合用 不良反应 对策探讨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风险管理性护理对ICU患者深静脉血栓发生风险的预防效果。方法随机将本院164例Ⅱ型呼吸衰竭患者分为常规组(采用常规护理)与风险管理组(采用风险管理性护理),对两组进行研究观察,记录两组患者深静脉血栓发生及两组患者知识问卷得分情况。结果风险管理组深静脉血栓发生率(8.54%)明显低于常规组(28.05)(P<0.05);风险管理组静脉血栓发生原因主要与制动、卧床时间过长、高龄及三高有关,常规组静脉血栓发生原因主要与血栓史、制动、卧床时间过长、高龄及三高有关,两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护理后风险管理组的得分(95.65±4.72)明显高于常规组(84.33±4.68)(P<0.05)。结论风险管理性护理可以减少Ⅱ型呼吸衰竭患者深静脉血栓的形成,提高患者对疾病掌握程度,使其了解正确护理方式,提高生存质量。

  • 标签: ICU患者 Ⅱ型呼吸衰竭 风险管理性护理 深静脉血栓 预防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PBL(以问题为基础)模式联合理论强化对心胸外科临床实习生实习质量的影响。方法以随机数字表法将72例心胸外科临床实习生分为两组,分别接受PBL模式教学(对照组36例)及PBL模式联合强化理论教学(观察组36例),对比两组实习生实习质量差异。结果观察组实习生平均出科成绩(92.4±3.6)分,与对照组实习生对比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实习生教学满意度94.4%(34/36),与对照组实习生对比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BL教学模式联合理论强化能有效提升心胸外科临床实习生的实习质量,实习生考核成绩及教学满意度均显著提升,值得推广。

  • 标签: PBL教学模式 理论强化教学模式 心胸外科 实习质量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氟喹诺酮类药物的不良反应及合理用药措施。方法对120例伴随氟喹诺酮类药物不良反应患者的年龄、性别、给药方法、不良反应的发生时间、不良反应表现以及转归的方式进行分析和统计。结果女性患者的不良反应率高于男性患者,年龄跨度在31到40岁之间的患者不良反应率最高,单独给药方式的不良反应发生率高于联合用药,静脉注射给药途径的不良反应患者较多,年龄跨度在18岁到40岁之间患者不良反应发生时间相对较长,但恢复时间却相对较短,不良反应临床症状表现最为明显的是患者皮肤系统,经治疗,患者转归效率为98.3%。结论给予患者用氟喹诺酮类药物时,应该结合患者病史,严格分析此类药物的适用证和禁忌症,从而将此类药物的不良反应率控制在最低。

  • 标签: 氟喹诺酮类 不良反应 合理用药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我院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患者抗菌药物不合理使用情况。方法以2018年1月—2018年9月我院呼吸内科67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患者的门诊处方和住院医嘱为研究对象,观察抗菌药物使用情况,予以处方点评,分析不合理用药。结果67例患者中,56例处方/医嘱中应用抗菌药物,抗菌药物使用率83.58%,主要用抗菌药物包括莫西沙星、哌拉西林钠他唑巴坦钠、左氧氟沙星、头孢哌酮钠舒巴坦钠等。其中,61例用药合理合理率91.04%,6例用药不合理,包括无指征用药2例,给药起点过高1例,换药频繁1例,联合用药不当1例,药品选择不当1例,不合理率8.96%。结论我院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抗菌药物使用基本合理,个别不足,有待加强使用管理及药学干预,进一步保障用药合理及安全。

  • 标签: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急性加重期 抗菌药物 不合理用药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溃疡性结肠炎采用糖皮质激素施治的临床效果。方法纳入符合标准的56例溃疡性结肠炎患者进行前瞻性对照研究,研究时间段为2015年10月—2017年12月。采用单双号分组法将入选者平均分入对照组和观察组,两组患者均接受常规治疗,对照组加用氨基水杨酸制剂,观察组加用氨基水杨酸制剂+糖皮质激素。观察并对比两组整体治疗效果和破损黏膜修复情况。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6.43%,高于对照组的75.00%(P<0.05);观察组黏膜修复优良率为82.14%,略高于对照组的75.00%(P>0.05)。结论临床治疗溃疡性结肠炎采用糖皮质激素+氨基水杨酸制剂的效果更佳,能加快破损黏膜修复进展,可大力推广。

  • 标签: 溃疡性结肠炎 糖皮质激素 疗效对比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氟喹诺酮类药物的不良反应及合理用药措施。方法对120例伴随氟喹诺酮类药物不良反应患者的年龄、性别、给药方法、不良反应的发生时间、不良反应表现以及转归的方式进行分析和统计。结果女性患者的不良反应率高于男性患者,年龄跨度在31到40岁之间的患者不良反应率最高,单独给药方式的不良反应发生率高于联合用药,静脉注射给药途径的不良反应患者较多,年龄跨度在18岁到40岁之间患者不良反应发生时间相对较长,但恢复时间却相对较短,不良反应临床症状表现最为明显的是患者皮肤系统,经治疗,患者转归效率为98.3%。结论给予患者用氟喹诺酮类药物时,应该结合患者病史,严格分析此类药物的适用证和禁忌症,从而将此类药物的不良反应率控制在最低。

  • 标签: 氟喹诺酮类 不良反应 合理用药
  • 简介:摘要目的对药品合理分类和药品监督制度在医院西药房管理中的意义和作用进行分析和探讨。方法将医院的西药房管理作为研究对象,分析药品的合理分类以及药品监管制度在改进前后的不同应用效果,并对管理中的差错率和患者的满意度进行调查分析,从而探讨改进工作的意义。结果在进行药品合理分类和药品监管制度的改建后,管理差错率由原来的2.81%降低到现在的0.72%,患者的满意度由原来的87.23%提升到了96.17%,改进前后差异对比明显,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医院西药房的管理当中,积极的进行药品的合理分类和监管措施的改进,可以有效的降低管理的差错率并提高患者的满意度,所以说进行药品的合理分类和监管措施的改进意义重大。

  • 标签: 药品合理分类 药品监管制度 医院西药房管理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临床药物分析研究第三代头孢菌素类抗菌药物的药理作用。方法随机抽取2016年4月—2018年4月我院住院部经第三代头孢菌素类抗菌药物治疗的260例病人,选取对象均为成年人,对不同种类药物的使用频次、用法用量和不良反应进行观察对比。结果我院第三代头孢菌素类抗菌药物不同种类间的使用频次和用量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不良反应率间对比差异不显著(P>0.05),应用较为合理。结论对第三代头孢菌素类抗菌药物的应用应根据临床实际进行选择,用药时应注意不同药物的用法用量,以减少不良反应发生率。

  • 标签: 第三代 头孢菌素 药理作用 用药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第三代头孢菌素类抗菌药物的药理分析和合理应用评价。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7年1月到2017年12月第三代头孢菌素类抗菌药物的使用方法及使用频度,并作药物分析与合理应用情况作评价。结果第三代头孢菌素类抗菌药物的使用频度明显低于第一代头孢菌素类抗菌药物使用频度(P<0.05),第三代头孢菌素类抗菌药物的使用频度高于第二代头孢菌素类抗菌药物使用频度(P<0.05);头孢曲松药物、头孢他啶药物、头孢哌酮钠舒巴坦钠药物均属于第三代头孢菌素类抗菌常用药物,且以选择肌内注射或者静脉滴注作为成人常用用药方式,头孢曲松药物、头孢他啶药物、头孢哌酮钠舒巴坦钠药物间的药理特征存有明显差异(P<0.05)。结论临床应严格了解掌握第三代头孢菌素类抗菌药物中各种药物的药理知识分析,以更有效保障临床用药合理

  • 标签: 第三代头孢菌素类抗菌药物 药理分析 合理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