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幽门螺旋杆菌是一种厌氧菌,是导致慢性胃炎及消化性溃疡的主要原因之一,与胃癌以及胃糜烂的发生紧密相关。在诊断及根除治疗的基础上,进行精准的幽门螺杆菌检测,侵入性试验和非侵入性试验已成为常用的方法。侵入性检测方法可监测胃肠道肿瘤和癌前病变,一般采用内镜和内镜得到的组织样本。而非侵入性检测方法,不用通过内镜进行检测,其中一些检测方法还可以通过检测到的细菌进行细菌毒力、耐药性的测定。长期服药就会出现耐药性,如想彻底根除,采用传统的三联疗法效果并不显著,彻底根除幽门螺旋杆菌面临着具大的挑战,也是以后研究的重点,也需要广大研究人员研究出更有效药物及治疗方案。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 探讨布鲁氏杆菌病在人群中流行的预防措施。方法 整理某市2015-2022年布鲁氏杆菌病疫情资料,基于文献查找下了解疾病相关知识,对患病人员病症表现进行观察,分析疾病在人群中流行的特点,总结预防措施。结果 某市2015年-2022年布鲁氏杆菌病发总数502例,发病率为0.22/10万-3.33/10万。5月-6月为布病病发高峰时期,患病人数可占某市2015-2022年布病患病总数的59.68%(149/502);3月-9月全年病发集中时期,患病人数占据某市2015年-2022年不变患病总数的70.32%(353/502)。K市平均年病发率最高(2.56/10万);其次为B区、E取、F县,分别为(1.51/10万)、(1.93/10万)、(1.60/10万)。患病人员中,青壮年较多(年龄5-73岁),30岁-65岁为主要患病人群,患者数量占据总数的80.28%(403/502),其中男/女患各占据73.70%(297/403)和26.30%(106/403)。结论 结合地区实施针对性预防措施对减少布鲁氏杆菌病发病率有着显著效果和积极意义。

  • 标签: 布鲁氏杆菌病 流行病学 预防 健康教育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双歧杆菌四联活菌片辅助埃索美拉唑四联疗法对幽门螺杆菌阳性胃溃疡的临床效果。方法本次研究将幽门螺杆菌阳性胃溃疡患者作为对象,选取的患者病例数为60例,要求住院时间是2018年1月到2019年1月。将60例患者分成两组,按治疗方式的不同进行分配组别。接受埃索美拉唑四联疗法治疗干预的30例患者编排为对照组,在此之上进行双歧杆菌四联活菌片治疗干预的另外30例患者设定为实验组。针对两组患者取得的治疗效果进行分析。结果对照组30例患者的治疗有效率要差于实验组,P<0.05可以证明比较差异是有统计学意义的。结论接受双歧杆菌四联活菌片辅助埃索美拉唑四联疗法干预的幽门螺杆菌阳性胃溃疡患者取得的效果较好,具有推广使用的价值。

  • 标签: 双歧杆菌四联活菌片 埃索美拉唑 四联疗法 幽门螺杆菌阳性胃溃疡
  •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鲍曼不动杆菌在临床标本中的分布及对常用抗菌药物的耐药现状,特别是对泛耐药的鲍曼不动杆菌的耐药分析。方法对临床标本中分离出的细菌进行系统检验,用西门子公司Microscan全自动细菌鉴定仪将细菌鉴定到种。并根据美国临床实验室标准化委员会(CLSI)的标准,用世界卫生组织细菌耐药中心推荐的WHONETS的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得出结果。结果本院6年内共分出鲍曼不动杆菌数为722株。主要分布在痰(84.1%)、伤口分泌物(5.0%)、尿(中段尿)(3.5%)、血(1.5%)等标本中,其中从呼吸道感染患者痰中分离的鲍曼不动占第一位。抗菌药物方面,鲍曼不动杆菌对头孢哌酮/舒巴坦、亚胺培南的敏感性较高,但对临床常用抗菌药物显示高水平耐药。同时,发现泛耐药的鲍曼不动杆菌26例,这些都需要引起临床及检验人员的注意。结论鲍曼不动杆菌的感染分布已扩大化,且对临床常用抗菌药物出现高水平耐药,泛耐药的鲍曼不动杆菌检出率也在逐年增加,因此临床医师应重视鲍曼不动杆菌的检出率,根据体外药敏试验结果谨慎选用抗菌药物,有效控制院内感染。

  • 标签: 泛耐药的鲍曼不动杆菌 耐药性 合理用药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研究双歧杆菌四联活菌联合三联及四联疗法对幽门螺杆菌(Hp)的治疗效果。方法消化性溃疡(PU)+Hp阳性患者随机分为4组,三联疗法组(A1)、四联疗法组(B1)、三联疗法+双歧杆菌组(A2)、四联疗法+双歧杆菌(B2)。三联疗法泮托拉唑40mg+阿莫西林1.0g+克拉霉素0.5g,2次/d。四联疗法三联疗法+枸橼酸铋钾220mg,3次/d。疗程均为10d。停药4周后复查Hp,阴性者判定为Hp根除。结果A1、A2、B1、B2组Hp根除率分别为64.4%、76.7%、86.7%、94.7%。A1和A2组、B1组和B2组比较根除率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2组与B1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①三联疗法或四联疗法联合益生菌能提高Hp根除率,说明益生菌能抑制Hp。②益生菌作用有限尚不能替代铋剂。

  • 标签: 幽门螺杆菌 益生菌 双歧杆菌四联活菌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微生态制剂双歧杆菌杆菌三联活菌片治疗小儿菌群失调所致功能性腹泻的疗效。方法将136例患菌群失调所致功能性腹泻的小儿随机分为治疗组124例,对照组112例,分别给与双歧杆菌杆菌三联活菌片及枯草杆菌杆菌二联活菌多维颗粒临床治疗。疗程均为3天。持续观察期为7天,观察双歧杆菌杆菌三联活菌片治疗小儿菌群失调所致功能性腹泻疗效及不安全性。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7.1%%,对照组为%76.79%。结论双歧杆菌杆菌三联活菌片治疗小儿菌群失调所致腹泻疗效确切,有益健康,安全无毒,加快患儿康复,减轻患儿家长经济及心理压力。

  • 标签: 双歧杆菌乳杆菌三联活菌片 微生态制剂 小儿菌群失调所致功能性腹泻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探讨赖氨葡锌颗粒联合蒙脱石散和双歧杆菌杆菌三联活菌颗粒对小儿腹泻的治疗效果。方法:在2019.7月~2020.7月这个时间段中开展本次研究,选择的研究对象为我院收治的腹泻患儿70例,并根据不同的治疗方案进行平均分组。对照组采用蒙脱石散联合双歧杆菌杆菌三联活菌颗粒进行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增加赖氨葡锌颗粒进行治疗,对比两组不同的治疗效果。结果:在治疗效果和治疗满意度上观察组的数据要优于对照组;而在治疗安全性方面观察组的安全性也比较高(P<0.05)。结论:在对小儿腹泻进行治疗的过程中,采用赖氨葡锌颗粒、蒙脱石散以及双歧杆菌杆菌三联活菌联合用药治疗效果更优,值得在临床上进行推广。

  • 标签: 小儿腹泻 赖氨葡锌颗粒 蒙脱石散 双歧杆菌乳杆菌三联活菌
  • 简介:摘要目的总结14例神经型布氏杆菌病患者的护理。方法神经型布氏杆菌病以神经系统损害为特征,本组患者症状多见头痛呕吐、烦躁抽搐、意识障碍、下肢肌力减弱、共济失调等。着重神经系统症状的护理,减轻神经性疼痛、头痛,做好呕吐、抽搐发作时护理,2例下肢肌力为0的患者指导进行康复干预,做好出院用药及健康指导,防止本病复发。结果本组患者神经痛、头痛、呕吐、抽搐症状均不同程度缓解,所有患者随访1年均无复发。结论对神经型布氏杆菌病患者展开高效、科学的护理,可以有效减缓病患的病痛程度,有利于患者的康复。

  • 标签: 布氏杆菌病 神经型 神经系统 护理
  • 简介:流行病学资料强烈提示,幽门螺杆菌(H.pylori)感染是胃癌发生的重要因素之一,国际癌症联合会将其定义为Ⅰ类致癌原。尽管目前关于H.pylori感染导致胃癌发生的机制并不十分清楚,但早在H.pylori致癌假说提出之前,长期低胃酸分泌可诱发胃癌的结论早已得到公认,故推测H.pylori感染相关的低胃酸分泌在H.pylori致癌机制中起到了关键的作用。H.pylori感染诱导产生的持续性胃黏膜免疫炎症反应可以引起T细胞释放大量细胞因子,最终导致胃黏膜的损伤和生理功能(胃酸分泌)的改变。目前认为,H.pylori感染患者中仅少部分进展至胃癌,宿主的胃酸分泌状态和胃内共栖菌群构成是决定H.pylori感染患者不同临床结局的重要因素。因此,本文将重点讨论H.pylori相关低胃酸分泌与胃癌的关系,以及胃内菌群在其中的作用。

  • 标签: 螺杆菌 幽门 胃肿瘤 胃酸分泌 胃内菌群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替加环素在鲍曼溶血不动杆菌中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选取2014年10月-2015年10月医院诊治的80例鲍曼溶血不动杆菌感染患者资料进行分析,将患者根据随机数字方法分为两组,每组40例。对照组采用头孢哌酮舒巴坦加依替米星治疗,实验组采用替加环素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前白细胞及降钙素原水平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治疗后白细胞及降钙素原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临床总有效率为95%(38/40),显著高于对照组的65%(26/40)(P<0.05);实验组细菌清除率为90%(36/40),显著高于对照组的62.5(25/40)(P<0.05)。结论鲍曼溶血不动杆菌感染患者采用替加环素治疗效果理想,能改善炎症反应,提高病原清除率,值得推广应用。

  • 标签: 替加环素 鲍曼溶血不动杆菌 治疗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对胃溃疡患者选择根除幽门螺杆菌方法完成治疗后获得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我院2014年09月~2016年09月收治的胃溃疡患者182例作为本次实验对比观察对象;观察组91例以及对照组91例患者的分组依据为胃溃疡治疗方法的不同;对照组常规治疗;观察组常规治疗+根除幽门螺杆菌;通过对比胃溃疡治疗总有效率、胃溃疡复发率以及HP根除率等,以突出根除幽门螺杆菌治疗胃溃疡疾病的临床价值。结果在胃溃疡治疗总有效率、胃溃疡复发率以及HP根除率几方面,两组胃溃疡患者之间的差异显著(P<0.05)。结论对于胃溃疡患者,治疗方法选择根除幽门螺杆菌,在提高胃溃疡患者疾病治疗总有效率、HP根除率以及降低疾病复发率几方面,均较为满意。

  • 标签: 根除幽门螺杆菌 胃溃疡 临床价值
  • 简介:

  • 标签:
  • 简介:目的了解某院临床分离的肠杆菌科细菌感染分布及对常用抗菌药物的耐药性。方法对该院2005年1月—2012年6月临床分离的肠杆菌科细菌的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共分离肠杆菌科细菌5538株,标本来源前3位依次为:尿液(35.63%,1973株),呼吸道(32.38%,1793株),伤口分泌物、引流液及脓液(10.88%,603株);居前5位的病原菌分别为大肠埃希菌(49.41%,2736株)、肺炎克雷伯菌(25.30%,1401株)、阴沟肠杆菌(6.37%,353株)、奇异变形杆菌(4.24%,235株)和沙门菌属(4.17%,231株)。绝大多数肠杆菌科细菌对亚胺培南和美罗培南的耐药率〈2%;阿米卡星和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对肠杆菌科细菌仍保持较好的抗菌活性,耐药率〈10%。痰标本分离的大肠埃希菌耐药率明显高于血和尿标本分离的大肠埃希菌(均P〈0.05)。结论该院肠杆菌科细菌主要分离自尿和呼吸道标本;对各类抗菌药物呈现不同程度耐药,碳青霉烯类药物仍是肠杆菌科细菌最敏感的抗菌药物,但已出现碳青霉烯耐药株,应引起重视。

  • 标签: 肠杆菌科细菌 碳青霉烯类药 医院感染 病原菌 抗药性 微生物
  • 简介:摘要:胃息肉是一种突出到管腔中的病变,在胃镜检查中越来越多见,与大多数癌症由息肉发展而来的结肠癌相比,大多数胃息肉的恶性潜能较低。然而,胃息肉也可能导致癌症,我们将重点关注胃息肉的病因,特别是它们与幽门螺杆菌的关系。

  • 标签: 胃息肉 幽门螺旋杆菌 治疗 预防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对布氏杆菌病(以下简称布病)的治疗案例的研究,分析如何通过有效的护理的提升布病的治疗效果;方法运用案例分析的方式,对30名布病患者进行护理观察,然后对效果做出总结;结果所有患者都得到了有效的治疗,顺利出院;结论及时有效的运用恰当的护理方式,对于减少布病引起的并发症,提升治疗效果,加快患者的痊愈时间是非常有效的。

  • 标签: 布氏杆菌病 护理 关节疼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