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3
50 个结果
  • 简介:借助超景深视频显微镜、扫描电镜、拉曼光谱仪等现代检测分析仪器对湖北柳树沟墓群出土的一件汉代薄胎残损铜镜进行了检测分析。分析包括基体的微观腐蚀形貌、合金成分、金相组织及表面锈蚀物的物相和元素组成,从而确定了此面铜镜的腐蚀程度、材质、组织结构及表面锈蚀物类型。在此基础上,采用表面清洁、点焊粘接、补全、随色及缓蚀封护等保护修复措施恢复了铜镜的器型,展现了文物原貌。

  • 标签: 文物保护修复 汉代铜镜 科学分析 保护修复 湖北柳树沟墓群
  • 简介:长期以来,关于潮湿环境下土遗址加固保护的适用材料问题一直是困扰我国文物保护和考古界的难点,至今尚没有成熟的规范可以参考。福建昙石山遗址作为我国东南沿海地区典型潮湿环境下的遗址,近年来在遗址本体加固保护过程中,在加固材料的选取上,按照基础成分的不同分别对四类主要加固剂进行施工试验,通过大量的室内和现场局部试验,证明基本成分为长链烷基、烷氧基硅氧烷小分子和主要成分为含有乙氧基团的聚硅酸乙酯混合物以及主要成分为水玻璃和硅氧烷共聚物的加固剂材料加固效果较好,可用于潮湿环境下昙石山遗址的本体加固保护,这对推进我国潮湿环境下土遗址保护工作的全面发展无疑也是一次有益的尝试和探索。

  • 标签: 潮湿环境 昙石山遗址 加固 保护 材料筛选
  • 简介:关于青铜质双面回鹘文钱币,国际与国内学者已相继译出了钱币上回鹘文相同的钱文。即钱面文字为:阙·毗伽·卜古·回鹘天可汗(Kuibilgaboguuighurt(a)ngriqaxan):钱背文字意为:奉王命颁行(elturmisy(a)r(i)r-inga)①。这样的译法已为大家所公认。对于钱币为回纥(鹘)哪位可汗所铸,目前有三种不同的观点,过去,我国和日本钱币学家均认为是回纥牟羽可汗所铸,如彭信威先生在《前接书》中就认为两面回纥文钱是磨延啜之子牟羽所铸。

  • 标签: 双面回鹘文钱币 中国 文物考古 钱币铭文 形制
  • 简介:本文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为切入点,对河北“国”情况进行了简要说明,并对河北的旅游发展提出建议,期望借“国”字招牌,发挥“国”优势,大力发展河北的文化旅游事业,让旅游者能够从中汲取历史文化精华,获得丰富的精神享受。

  • 标签: 河北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文化旅游
  • 简介:麦积山石窟所藏《秦州雄武军陇城县第六瑞应寺再葬佛舍利》碑,为宋代靖康年间刻。碑文主要介绍了瑞应寺的初建、西魏大统元年修建麦积山、隋文帝时建舍利塔赐瑞应寺及寺院的情况。从中反映出麦积山的兴衰及其历史的变迁状况,为我们研究秦州及麦积山的历史提供了重要的资料。

  • 标签: 秦州雄武军 陇城 瑞应寺 舍利
  • 简介:文献中汪汉地区存在“有南赤龙”与“有南之国”的传说,但没有受到学者充分的重视.近年来,叶家山、文峰塔墓地的重大考古发现,揭示出周代曾与周代“南”氏、南之间的关系.使得重新检视“有南之国”传说变得具有价值。分析传世文本,可见此传说内容有两个突出特点,一是与南有关,二是与商人有关。理解湖北地区两周时期的考古发现时,在充分重视曾国与西周王室之间的密切关系之外.还要注意这个地区的商要素。虽然还不太清楚其中的关系和机刺。但商要素在这个地区的存在和对于区域发展的影响力.是毋庸置疑的。本研究的文献主证是明清时期的晚期文献,这类文献如何在考古学中加以应用,目前的讨论不多,学者一般会弃而不用。但随着考古发现的增多,文献方面的理论探索工作也应该有相应的推进。本文尝试以“有南”相关问题的文献利用为例,对考古学研究中晚期文献的“可信”与“可用”、适用性与使用路径等问题加以初步探讨。

  • 标签: 有南氏 有南赤龙 邓国
  • 简介:2008年10月.广西上思县思阳镇广元村发现明(清)代古墓,广西文物考古研究所人员进行了现场抢救性考古发掘,出土了两口四面以白石灰为主、粗砂和粘土为辅(可能混合糯米浆)夯实而成的保护层外椁(以下简称“椁”),内有木质一棺一椁的三合棺椁。密封和保存程度如此完好的此类构造的棺椁.在广西来说尚属首次发现,在国内亦非常罕见。

  • 标签: 出土文物 考古清理 文物保护 上思县 广西 现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