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对LeCoeur骨盆三联术治疗17髋大龄发育性髋关节脱位儿童的随访分析,探讨治疗大龄发育性髋关节脱位的疗效。方法对本院15例17髋年龄大于6周岁,平均年龄7.5岁,采用LeCoeur骨盆三联术治疗,术后石膏固定6~8周,然后开始行髋关节功能锻炼,平均随访13月,对髋关节的评价采用Makay功能评价和髋关节X线的Severin评价。结果15例17髋发育性髋关节脱位患儿,末次随访结果髋关节功能采用Makay功能评价优7髋,良6髋,可2,差2例,优良率76.5%;髋关节X线的Severin评价,优8髋,良6髋,可2差,1例,优良率82.4%。结论对于年龄大龄6周岁的发育性髋关节脱位,采用LeCoeur骨盆三联术及股骨术,只要术前积极准备设计周到,临床效果良好。

  • 标签: Le Coeur骨盆截骨 股骨截骨 大龄髋关节脱位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计算机辅助骨盆及3D打印导板用于发育性髋关节脱位(developmental dysplasia of the hip,DDH)手术的可行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17年12月接受计算机辅助骨盆Salter术的DDH患儿(计算机辅助组)18例及接受常规骨盆Salter术的DDH患儿(常规组)25例。男11例,女32例,年龄(3.2±2.5)岁(范围1~11岁);国际髋关节发育不良研究所(International Hip Dysplasia Institute,IHDI)分型1型20例、2型9例、3型12例、4型2例;均为单侧脱位,左侧18例、右侧25例。计算机辅助组依据CT片上髋臼旋转角(acetabular tilt angle,ATA)和性髋臼指数(bony acetabular index,BAI)制订方案,使用Mimics软件模拟操作并制作3D打印导板。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日本骨科协会(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JOA)髋关节评分。于末次随访X线片上比较两组的髋臼指数(acetabular index,AI)、中心边缘(central edge,CE)角及头臼指数(acetabulum head index,AHI),在三维CT片上比较手术前后计算机辅助组ATA的变化。结果计算机辅助组随访(2.3±0.2)年(范围2.0~2.5年)、常规组随访(2.8±0.15)年(范围2.5~3.0年)。计算机辅助组手术时间为(127±20.6) min,较常规组的(103±13.2) min长(t=4.657,P<0.001);计算机辅助组术中出血量为(157±17.5) ml、常规组为(151±15.3) ml,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195,P=0.239)。术后2年计算机辅助组髋关节JOA评分为(86.7±8.5)分,常规组为(84.8±10.0)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628,P=0.533)。末次随访时计算机辅助组CE角为36.8°±5.2°,大于常规组的31.8°±4.4°(t=3.414,P<0.001);AI为23.5°±5.5°,与常规组(25.2°±4.2°)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150,P=0.257);AHI为85.8%±6.6%,大于常规组的80.4%±8.3%(t=2.284,P=0.028);患侧ATA为12.3°±1.4°,与健侧(11.8°±2.8°)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614,P=0.547)。结论基于特定解剖参数的计算机辅助术前规划可直观模拟过程,并制造个体化3D打印导板。与常规骨盆Salter术相比,对DDH患儿采用计算机辅助骨盆可以达到更精准的影像学矫正,进而获得更佳的头臼匹配关系。

  • 标签: 外科手术,计算机辅助 骨盆 截骨术 髋臼 髋脱位,先天性
  • 简介:髋臼发育不良指髋臼对股骨头的覆盖不全,关节有半脱位或脱位的趋势。Chiari骨盆内移术由Chiari于1955年提出,该手术是将远端内移,以增加股骨头外侧的包容,使身体的负重力线移向内侧,增强了髋外展肌群的力量,

  • 标签: CHIARI骨盆内移截骨术 髋臼发育不良 治疗 股骨头 半脱位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骶骨结合腰椎-骨盆撑开三角固定治疗纵向移位的骶骨骨折畸形愈合及不连的手术方法和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4月至2020年1月采用后环骶骨治疗的9例骨盆骨折畸形愈合及不连患者资料,男5例、女4例;年龄为(30.67±10.06)岁(范围14~45岁)。骨盆骨折AO/OTA分型C1.3型8例,C3.3型1例。受伤至手术时间(12.8±18.92)个月(范围3~60个月)。一侧骨盆纵向移位(3.8±0.57)cm(范围2.5~4.1 cm)。9例均采用后环骶骨、前环耻骨上下支或不及腰椎-骨盆撑开三角固定矫正一侧骨盆纵向移位。测量骨盆纵向移位矫正情况,末次随访时采用Majeed评分标准及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估患者疗效。结果9例均顺利完成手术,随访时间(12.00±9.95)个月(范围6~36个月)。1例术后一侧骨盆残留移位1.5 cm(术前较健侧相差3.2 cm)外,8例残留移位0.1~0.7 cm。末次随访时骨盆骨折Majeed评分由术前44.0(33.5,76)分升至91.0(80.5,92.5)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67,P<0.001),步态明显改善;VAS由术前(6.00±1.41)分降至(1.22±0.97)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8.73,P<0.001)。无一例发生感染、钢板断裂、螺钉松动、医源性神经及血管损伤等并发症。结论骶骨结合腰椎-骨盆撑开三角固定治疗骶骨骨折造成的骨盆畸形愈合和不连,能矫正骨盆纵向移位、矫正肢体不等长、重建骨盆环的稳定性。

  • 标签: 骨盆 骶骨 骨折 骨折固定术,内 修复外科手术
  • 简介:目的探讨Dega骨盆术治疗发育性髋关节脱位并发症的发生原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1年12月至2006年12月采用Dega骨盆术治疗的发育性髋关节脱位病例59例(72髋),对其并发症情况进行分析。结果59例(72髋)中,发生并发症7例(7髋),其中3髋出现股骨头缺血性坏死,均为男性,并有闭合复位病史,手术年龄均小于2岁;3髋发生半脱位,1髋为髂骨部位嵌入骨块移位,1髋为髂骨远端下翻不充分,1髋为再脱位术后关节囊不能紧缩缝合;1髋活动受限,与髂骨远端下翻过多及股骨短缩不充分有关。结论Dega骨盆术发生并发症的原因主要与术前对髋关节脱位的病理变化了解不充分,术中没有掌握好髂骨要领及头臼压力过大有关。

  • 标签: 髋脱位/外科学 髋脱位/并发症 骨盆骨/外科学
  • 简介:大年龄儿童发育性髋关节脱位一般是指6岁以上儿童,由于患儿持续负重,髋臼、股骨头的形态发生了较大的变化,软组织也随着股骨头的逐渐上移而明显变形。2001年以来作者采用切开复位,Chiari骨盆内移并加盖术治疗32例,疗效较好,现报告如下。

  • 标签: 髋脱位 骨盆骨 外科学 临床治疗
  • 简介:摘要胫骨高位(HighTibialOsteotomyHTO)是治疗膝关节内侧骨关节炎的有效方法。主要针对的还是膝关节内侧单间室骨关节炎,旨在通过纠正下肢力学轴线,将胫骨近端的内翻纠正为轻度外翻,减轻膝关节内侧间室承受的压力,缓解患者症状,避免已有损伤的软骨遭受进一步破坏,推迟或避免全膝关节置换手术。近年来,该技术不断完善,扩大了适应证,如膝关节内翻畸形伴发内侧间室骨关节炎、股骨内侧髁软骨损伤、内侧半月板缺失、剥脱性软骨炎,以及前交叉韧带、后交叉韧带和后外侧复合体等慢性韧带不稳定所引发的相应临床症状,还有胫骨平台骨折畸形愈合后导致的下肢力线异常1。

  • 标签: 骨关节炎 胫骨高位截骨
  • 简介:目的应用骨盆及粗隆下联合术治疗儿童Perthes病的疗效分析。方法2003年5月至2008年10月应用此方法治疗儿童Perthes病43例,年龄从3岁至12岁,平均年龄8岁,按Catterall分类分别属Ⅱ类15例,Ⅲ类20例,Ⅳ类8例。结果应用Mose法评判优36例,良6例,差1例,优良率达97.67%。结论应用骨盆及粗隆下联合术治疗儿童Perthes病疗效佳治愈率高。

  • 标签: 骨盆及粗隆下联合截骨术术 Perthes病 Catterall分类 Mose法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对儿童先天性髋关节脱位实施髋臼成形式骨盆术治疗效果。方法:研究时间为2019年1月至2020年1月,抽取先天性髋关节脱位儿童70例,依照随机数字表法分组,各35例。参照组采取闭合复位治疗,实验组采取髋臼成形式骨盆术治疗。检验CE角度、髋臼指数、股骨颈前倾角、髋关节功能、各手术指标。结果:实验组患者的CE角度高于参照组,髋臼指数、股骨颈前倾角低于参照组,组间差异明显(p<0.05)。实验组患者的髋关节活动度、髋关节屈曲程度、Harris评分高于参照组,愈合时间短于参照组,两组数据有明显差异(p<0.05)。结论:对儿童先天性髋关节脱位实施髋臼成形式骨盆术治疗,髋关节改善明显,各手术指标逐渐恢复正常。

  • 标签: 儿童 先天性髋关节脱位 髋臼成形式 骨盆截骨术
  • 简介:

  • 标签:
  • 简介:目的:研究第1跖骨双+Akin治疗成人重度拇外翻畸形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对2014年06月至2016年12月在我院足踝外科住院手术治疗的35例41足采用第1跖骨双+Akin的患者进行回顾性研究。所有患者均于术前、术后及末次随访拍摄负重位足部正侧位x线片,并进行AOFAS评分。测量术前、术后和末次随访正位x线片上HVA、1-2IMA和DMAA,记录术前和末次随访AOFAS评分。末次随访HVA〉15°认为拇外翻畸形复发。结果:35例患者41足共随访34例40足(1例单足拇外翻手术患者失访),平均随访19.2月(9—38月)。HVA、1-2IMA和DMAA从术前43.2°(38°~54°)、18.6°(13°~26°)和14.9°(12°~27°)到术后6.9°(1°~13°)、8.6°(4°-14°)和7.2°(5.9°-9.0°);AOFAS评分从术前47.5分(39~61分)分到术后82.1分(75—92分)。无拇外翻畸形复发。平均愈合时间7.6w(6~11w),无不愈合或延迟愈合发生。1例患者出现伤口裂开及表浅感染,给予换药、口服抗生素后愈合。结论:第1跖骨双+Akin可以很好的矫正拇外翻畸形的HVA、1—2IMA和DMAA,临床愈合疗效满意。

  • 标签: 双截骨 Akin截骨 重度 拇外翻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微创跖骨近端闭合楔形术(proximal closing wedge osteotomy,PCWO)联合Akin术治疗重度外翻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6年8月至2018年8月重度外翻患者45例(50足),其中男14例,女31例;年龄(40.1±13.0)岁(范围17~67岁)。50足均采用微创PCWO联合Akin术治疗。术前、术后3个月、6个月、12个月、末次随访时均通过X线片测量外翻角(hallux valgus angle,HVA),第一、二跖骨间角(intermetatarsal angle,IMA),跖骨远端关节角(distal metatarsal articular angle,DMAA),跖趾关节远端固定角(distal articular set angle,DASA),趾骨间角(interphalangeal angle,IPA),参照美国足踝外科学会(American Orthopedic Foot and Ankle Society,AOFAS)评分和Olerud-Molander主观功能评分(Olerud-Molander ankle score,OMA)标准进行疗效评定,测量术前、末次随访时第一跖骨的绝对长度、相对长度并计算前后差值。结果45例术后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8.20±2.04)个月(范围12~22个月)。无复发病例,无转移性跖痛。术前,术后3、6、12个月及末次随访的HVA分别为42.83°±4.63°、12.83°±1.53°、13.49°±1.33°、14.08°±1.49°、14.12°±1.35°,术后各节点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术后3、6、12个月及末次随访的IMA分别为18.29°±0.94°、7.84°±1.22°、8.31°±1.03°、9.01°±1.08°、9.09°±1.11°,术后各节点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术后3、6、12个月及末次随访的AOFAS评分分别为(50.64±7.94)分、(88.80±2.68)分、(90.10±3.51)分、(91.20±3.89)分、(91.37±3.71)分,术后各节点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术后3、6、12个月及末次随访的OMA评分为(61.00±7.00)分、(90.90±5.02)分、(91.60±4.57)分、(93.20±3.61)分、(93.48±4.91)分,术后各节点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与术前比较,第一跖骨绝对短缩3.03 mm,相对短缩0.72 mm。结论微创PCWO联合Akin术治疗重度外翻可有效矫正外翻畸形,并且手术切口小,安全性高,疗效确切,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 标签: 拇趾外翻 截骨术 外科手术,微创性 治疗结果
  • 简介:背景:随着我国老年人口的不断增长,老年性[足母]外翻越来越多见。老年性[足母]外翻一般畸形严重,很难依靠单一术矫正足部的全部畸形。目的:观察第1跖骨远端Chevron术结合趾骨Akin术治疗老年性外翻的临床疗效。方法:2012年8月至2015年10月采用第1跖骨远端Chevron术结合趾骨Akin术治疗老年性[足母]外翻患者138例(253足),男31例(45足),女107例(208足);年龄65~92岁,平均(77.8±2.3)岁。分别于术前1d、术后7d、术后6周、末次随访时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AOFAS的Maryland第1跖趾关节百分评分法进行疼痛评分和功能评定。术前、术后6周、末次随访时拍摄足负重位X线片,测量和记录HVA角、IMA角、DMAA角变化情况,并进行影像学评定。结果:138例全部获得随访,随访时间2~5年,平均(3.6±0.5)年。无一例出现处迟延愈合和不愈合,无跖骨头坏死。所有患者术后7d、术后6周、末次随访时足部疼痛明显改善,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以末次随访时更显著(P〈0.01)。AOFAS的Maryland第1跖趾关节百分评分法功能评定,总优良率为96.8%。HVA角、IMA角、DMAA角均较术前改善明显(P〈0.05)。末次随访时发现各角度均较术后6周有一定程度的丢失,但无统计学差异,患者亦无临床症状。结论:运用第1跖骨远端Chevron术结合趾骨Akin术治疗老年性[足母]外翻的临床疗效明显。手术在单一切口下即可完成,操作相对简单,适宜推广应用。

  • 标签: 截骨术 [足母]外翻
  • 简介:目的评估儿童Perthes病骨盆三联术中应用可吸收棒内固定治疗的可行性、疗效及优势。方法收集2007年4月至2014年12月间由本院收治的74例(79髋)儿童Perthes病的患儿,按Catterall分型:Ⅲ型59髋,Ⅳ型20髋,均采用PolLeCoeur骨盆三联联合可吸收棒内固定术治疗。结果术后随访14个月至7年9个月(平均46个月),根据Mckay标准,本组病例术后髋关节功能优51例(53髋),良15例(17髋),可8例(9髋),优良率为88.61%。术后随访X线片显示骨盆处固定良好,无植块松动移位及吸收病例发生。患髋髋臼覆盖率由术前75.06%的平均值增加至术后的95.7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2.06,P〈0.001);术前患髋骺高比平均为65.49%,术后平均为80.8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8.13,P〈0.001);CE角由术前平均16.22°增加至34.4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4.58,P〈0.001);而Sharp角则由术前的41.46°降至术后的24.1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1.44,P〈0.001)。结论可吸收棒代替克氏针或金属螺钉应用于儿童Perthes病三联术中髂骨处的固定,疗效满意,操作简单,固定牢靠,无明显不良反应,可避免二次手术创伤。

  • 标签: Peflhes病 三联截骨 内固定 可吸收棒 儿童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中重度拇外翻患者,选用Scarf术联合Akin术的疗效。方法:选50例中重度拇外翻患者分2组。对照组行Scarf术,观察组行Scarf+Akin术。对比并发症、足功能等指标。结果:较之对照组,观察组TSP(颈侧籽位置评分)、IMA(第1、2跖骨间角)、AOFAS(足功能评分)、HVA(拇外翻角)、并发症发生率均优(P<0.05)。结论:Scarf+Akin术的应用,可以很好矫正畸形,缓解临床症状,疗效确切,并发症发生率低,值得推广。

  • 标签: Scarf截骨术 Akin截骨术 中重度拇外翻 足功能
  • 简介:本文讨论胫骨骨折治疗过程中腓骨接骨与的得失.通过Medline以"腓骨骨折"和"腓骨术"进行检索及相关文献追踪,并结合我院的治疗经验进行讨论.伴有胫骨远端关节面移位骨折的胫腓骨远端骨折为腓骨固定的经典适应证,但在胫骨骨折时,腓骨骨折本身一般不波及下胫腓关节,不影响踝关节的稳定性,不主张对腓骨下1/3骨折进行常规固定.胫骨畸形愈合或萎缩性不连可以考虑腓骨辅助治疗.但在对胫骨骨折治疗时,无论对腓骨接骨与,无为而治为上策.

  • 标签: 腓骨 胫骨 骨折 接骨术 截骨术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新型角度可调式导向器在股骨远端内侧闭合术中实现快速精准的可行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19年7月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西安市红会医院中西医结合骨科收治的14例(17膝)行股骨远端内侧闭合治疗的膝关节外翻畸形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性3例,女性11例,年龄(41.4±16.4)岁(范围:18~56岁)。体重指数(23.5±3.5)kg/m2(范围:18.1~28.9 kg/m2)。术前利用Solidworks软件行精确术前测量,计算旋转角度和旋转半径;术中均在自主设计的角度可调式导向器辅助下行导针置入,根据测量参数调节导向器,将导向器与面贴紧,顺导针孔钻入导针,透视确认导针的位置良好,即完成导针的置入;在导针引导下进行后使用Tomofix接骨板固定。记录导针放至满意位置所需置入次数、时间和透视次数,矫形后皮质与皮质、面与面的对合情况,块计划厚度与实际最大厚度,块上下面的面积,股骨远端后方角,力线的矫正情况等;应用美国膝关节学会评分(AKSS)、Tegner评分等评价术后膝关节功能恢复情况,并观察并发症及骨折愈合情况。手术前后测量指标和评分的比较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或Kruskal-Wallis秩和检验。结果所有病例导针均置入满意位置,前2枚导针一次置入即成功的10膝,经1次调整达满意的5膝,2次调整的2膝。导针置入所需时间平均为82.4 s(范围:51~125 s),平均透视1.5次(范围:1~5次)。块上、下面的面积分别为(5.52±0.52)cm2、(5.36±0.49)cm2;术前计划测得块厚度(11.3±1.9)mm,实际截取的厚度为(8.1±1.7)mm。股骨远端后方角术前为(85.2±2.6)°,术后为(85.5±1.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401,P>0.05)。所有患者术后6个月均获得随访,AKSS、Tegner评分均较术前明显提高(P值均<0.05),力线矫正均在目标范围内。其中3膝发生合页点断裂,处均达性愈合,未发生内固定断裂、延迟愈合或不愈合等并发症。结论新型角度可调式导向器可以快速准确的按术前计划置入导针,术中无需透视力线、可以保证皮质与皮质、面与面的良好对合,不会造成矢状面畸形,值得在临床中应用和推广。

  • 标签: 截骨术 治疗结果 膝外翻 股骨远端闭合截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