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对老年直肠癌患者使用放射疗法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分析2018年5月—2020年5月的84例老年直肠癌患者,对84例患者给予放射疗法治疗,并观察治疗后临床效果以及预后康复的情况。结果:经放射疗法治疗后,有13例NC、10例PD、50例PR、11例CR,总有效率为72.62%;经过对84例患者一般健康状况、精神状态以及生理机能评分进行分析发现,治疗前评分分别为(43.56±11.23)分、(46.18±11.09)分、(41.56±9.41)分,治疗后评分为(84.56±8.14)分、(65.78±8.14)分、(66.36±8.09)分,治疗后评分高于治疗前,差异显著(P<0.05);治疗前,84例患者KPS评分为(84.44±1.42)分,治疗后KPS评分为(72.36±6.39)分,治疗前后对比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对老年直肠癌患者进行放射治疗治疗后疗效显著,可明显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促进疾病治疗的进展,有利于改善患者的预后和生活质量。

  • 标签: 老年直肠癌患者 放射治疗 临床疗效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成人泌尿、男性生殖系统软组织肉瘤(STS)与肉瘤样癌的临床病理特征和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73例成人泌尿、男性生殖系统STS和15例肉瘤样癌患者的临床资料。STS组男59例,女14例;中位年龄41(18~78)岁;可测量病灶肿瘤最大径0.5~19.0 cm;肿瘤原发于睾丸及睾丸旁23例,肾23例,前列腺15例,膀胱8例,输尿管3例,其他部位1例;发生淋巴结转移18例,远处转移8例;73例中66例行手术切除治疗,其中3例行新辅助化疗,22例行辅助化疗,5例行辅助放疗;7例未行手术治疗,其中2例行放疗联合化疗,2例行单独化疗,3例行对症支持治疗。肉瘤样癌组男11例,女4例;中位年龄65(23~84)岁;可测量病灶肿瘤最大径0.4~16.9 cm;肿瘤原发于肾6例,膀胱5例,输尿管2例,前列腺2例;发生淋巴结转移2例,远处转移4例;15例中12例行手术切除治疗,其中2例肿瘤原发于肾的患者术前即存在转移,术后行辅助治疗;3例未行手术治疗,其中1例行全身化疗,2例行对症支持治疗。两组患者性别、肿瘤最大径、远处转移、治疗方案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的年龄、肿瘤原发部位、淋巴结转移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分类变量资料采用χ2检验比较,采用Kaplan-Meier法行单因素生存分析,后行多因素Cox分析。结果本研究中位随访时间18.3(0.3~90.4)个月。STS组病理示滑膜肉瘤14例,脂肪肉瘤11例,横纹肌肉瘤15例,平滑肌肉瘤16例,其他类型10例,未具体分类的梭形细胞肉瘤7例。STS组66例行手术治疗者术后肿瘤复发8例,转移14例,复发并转移4例;7例未行手术治疗者均发生进展。肉瘤样癌组10例术前未发生远处转移者中,术后复发3例,转移3例;2例术前已有远处转移者行肾切除术后辅助化疗,其中1例总生存时间(OS)达2年,1例术后2个月复发;3例未行手术治疗者,病情均发生进展。STS组中位OS为59.3(95%CI 24.1~94.5)个月,肉瘤样癌组中位OS为8.7(95%CI 6.1~11.2)个月。STS组总生存预后优于肉瘤样癌组(HR=2.874,95%CI 1.118~7.386,P=0.022)。结论成人泌尿、男性生殖系统STS发病年龄低于肉瘤样癌。STS肿瘤原发于睾丸及睾丸旁、肾最多,肉瘤样癌肿瘤原发于肾最多。STS以平滑肌肉瘤最多。STS与肉瘤样癌应尽早诊断后行手术治疗,无法行手术治疗的患者建议全身治疗。

  • 标签: 软组织肉瘤 肉瘤样癌 临床病理特征 治疗 预后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回顾性研究安罗替尼在治疗软组织肉瘤肺转移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收集2018—2020年间在中国科学院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接受安罗替尼治疗的晚期软组织肉瘤肺转移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实体瘤疗效评价标准1.1版计算客观缓解率(ORR)和疾病控制率(DCR)。记录分析无进展生存(PFS)、总生存(OS)及不良反应。结果共入组21例患者(女12例,男9例),6例(29%)达部分缓解,9例(43%)患者疾病稳定,ORR为29%,DCR为71%,中位PFS为3.2个月(95%CI为2.4~4.0个月),中位OS为8.6个月(95%CI为6.0~11.2个月)。大部分不良事件为1~2级,3~4级不良事件发生率最高的为气胸(10%)。结论安罗替尼治疗晚期软组织肉瘤肺转移表现出良好的肿瘤控制率,耐受性良好,治疗过程中要特别关注肺部相关不良事件的发生。

  • 标签: 软组织肉瘤 肺转移 安罗替尼 治疗结果 不良反应
  • 简介:摘要目的软组织肉瘤是一种罕见的肿瘤,且预后极差,需要深入研究分子机制促进新的治疗策略的发展。方法为了确定软组织肉瘤发生发展过程中的候选基因,我们从基因表达综合数据库下载了GSE2719基因芯片数据集。运用Perl软件和R软件整理数据,分析正常组织与癌组织的差异表达,筛选出具有统计学意义的基因,并用Oncomine数据库进行Meta分析。随后利用R软件对单基因进行差异分析及相关性分析。用STRING工具构建了蛋白质相互作用网络,并用Cytoscape进行了模块分析。基于TCGA数据进行了AZGP1的生存分析。结果共筛选出10个基因:AZGP1、CUX2、CXCL14、NCAM1、PCDH8、PLP1、SCG3、SCG5、SERPINA3、WIF1,其中AZGP1、CXCL14、PLP1、SERPINA3基因在正常组织与癌组织中的差异表达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Meta分析显示AZGP1、CXCL14、SERPINA3基因在肿瘤组织中比正常组织的显著下调(均P<0.05)。单基因差异分析发现AZGP1基因在各类分型中的低表达更显著。相关性分析示AZGP1和PRSS8、TM7SF2基因呈显著正相关性。差异基因的富集功能和途径包括细胞周期相变的调节、有丝分裂细胞周期相变的调控、细胞器裂变、细胞周期过程的负调控、细胞循环和DNA复制。肿瘤组织中AZGP1低表达与肉瘤患者较低的总生存相关。结论AZGP1基因在软组织肉瘤中表达下调,并可能影响患者总生存。

  • 标签: 锌-α2-糖蛋白 软组织肉瘤 基因组学
  • 简介:摘要骨外软骨肉瘤是一种少见的软组织肿瘤,发生于眼眶的去分化软骨肉瘤非常罕见,本文报道1例眼眶肌锥外间隙内去分化软骨肉瘤的临床、病理学资料。

  • 标签: 软骨肉瘤 眼眶 软组织 去分化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混合现实技术在软组织肉瘤外科手术治疗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我院1例36岁腕部巨大平滑肌肉瘤经新辅助化疗后的男性患者,术前行64排螺旋CT平扫、3.0 T MRI平扫,获得DICOM原始数据导入三维重构软件系统。对病灶周围各种组织行可视化边缘检测、分割、提取和测算,并用不同颜色标记从而生成STL格式的三维模型,再将三维模型通过Hololens眼镜映射到真实世界形成混合现实三维影像。术前结合虚拟模型探讨手术规划,预演手术流程,术中实时导航。结果采用CT或MRI数据构建三维模型可区分各组织、器官相对毗邻位置关系及病灶位点,病灶大小可被清晰测量。定位准确并于边界外完整切除肿瘤组织,肿瘤周围血管、神经保留完整。术后肢体感觉、运动功能良好。结论混合现实技术可提供直观的立体图像,可在软组织肉瘤术中协助确定肿瘤边界并切除肿瘤,在软组织肉瘤手术的个体化治疗上具有发展潜力。

  • 标签: 软组织肉瘤 混合现实技术 三维重建 术中导航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真实世界中安罗替尼治疗晚期软组织肉瘤(STS)的疗效与安全性。方法收集本中心2018—2020年间接受安罗替尼治疗的晚期STS患者资料,回顾性分析治疗有效率、无进展生存、总生存和不良反应。结果共纳入患者43例,病理亚型14种,单药治疗27例,联合治疗16例;一线、二线、三线及以上治疗分别为11、16、16例。总客观缓解率(ORR)为16%,疾病控制率(DCR)为67%,中位无进展生存期(mPFS)为8.0个月,中位总生存期(mOS)为29.4个月。腺泡状STS和平滑肌肉瘤疗效最好,ORR分别为83%和10%,DCR均为100%,mPFS为26.5个月和13.8个月。一线、二线、三线及以上治疗的ORR分别为36%、13%、6%;DCR分别为82%、81%、44%;mPFS分别为26.6、10.4、1.3个月。不良反应发生率较高的为高血压、乏力、甲状腺功能减退和胆固醇升高,多为1~2级。结论安罗替尼对晚期STS有一定疗效,腺泡状STS和平滑肌肉瘤疗效最好,前线治疗的疗效可能优于后线。安罗替尼单独使用和联合使用均具有良好安全性。

  • 标签: 安罗替尼 软组织肉瘤 靶向治疗 疗效 安全性
  • 简介:摘要目的探索培唑帕尼治疗中国晚期软组织肉瘤(STS)患者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收集2017—2018年间在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就诊的58例晚期STS患者使用培唑帕尼的临床特征、生存预后疗效等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所有患者均使用了培唑帕尼治疗,其中11例患者以培唑帕尼治疗作为一线治疗(19%),24例患者作为二线治疗(41%),23例患者作为三线及以上治疗(40%)。总体最佳客观缓解率为31%,疾病缓解率为76%,中位无进展生存期为5.1个月(95%CI为3.7~6.5),中位总生存期为13.3个月(95%CI为8.0~18.7)。主要不良反应为毛发变白(95%)及手足综合征(83%),大部分不良反应为轻度及中度。结论培唑帕尼对中国晚期STS人群有效且毒性可耐受,部分不良反应及严重程度等表现出中国患者特征。

  • 标签: 培唑帕尼 软组织肉瘤 中国患者 有效性及安全性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腺泡状软组织肉瘤(alveolar soft part sarcoma,ASPS)是一种少见的软组织恶性肿瘤,多发生于下肢深部软组织,生长缓慢,无疼痛,不引起明显功能障碍,易发生肺、骨、脑转移,脑及肺原发性ASPS极为少见,远期预后差。该文报道2例发生于脑抑或肺内原发的ASPS病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 分析临床在对软组织肉瘤广泛切除皮瓣修复术患者进行术后护理的过程中将细节护理干预进行运用的作用。方法 结合对比护理的方式展开探究,所选入患者为60例,在本院2020年2月至2021年5月所接诊的患者中随机抽选,结合组内盲选的方式,取其中的30例,在治疗过程中展开常规性护理,即对照组,剩下患者在恢复的过程中展开细节护理,即观察组。分析干预效果。结果 结合对两组患者在术后恢复过程中并发症情况、住院时间、护理满意度等对比,观察组均存在优势,P

  • 标签: 细节护理 软组织肉瘤广泛切除皮瓣修复术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骨及软组织小圆细胞肉瘤的病理形态学表现、免疫表型、分子遗传学特征及不同检测技术的诊断价值。方法收集北京大学人民医院2016年1月至2020年3月72例原发于骨及软组织的小圆细胞肉瘤,对其病理形态学表现、免疫组织化学表型及荧光原位杂交(FISH)检测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并对其中13例疑难病例行二代测序检测。结果本组病例年龄分布在4~55岁,以男性为主,其中尤文肉瘤及小细胞骨肉瘤好发于骨组织,以长骨多见,BCOR重排肉瘤、CIC重排肉瘤、滑膜肉瘤及骨外黏液样软骨肉瘤好发于软组织;病理形态均以弥漫浸润的小圆细胞为主,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显示,几乎所有病例均表达波形蛋白和CD99,不同程度地表达神经源性标志物,上皮源性标志物和肌源性标志物表达率低;结合临床特点、形态学、免疫组织化学染色、FISH或二代测序检测诊断尤文肉瘤46例、骨肉瘤14例及透明细胞软组织肉瘤1例;经二代测序诊断3例CIC重排肉瘤及BCOR重排肉瘤、滑膜肉瘤、骨外黏液样软骨肉瘤和FUS-NFATc2融合肉瘤各1例;另有4例经FISH及二代测序检测未发现特异性分子改变,诊断为未分化小圆细胞肿瘤。结论骨及软组织的小圆细胞肉瘤大部分病例结合临床、病理形态表现及免疫表现可以诊断,部分病例需借助FISH、二代测序等分子检测手段协助诊断,其中二代测序检测技术,可为此类肿瘤提供更为精确的分类及诊断。

  • 标签: 骨肿瘤 软组织肿瘤 肉瘤 诊断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双柏散治疗急性软组织损伤的临床疗效。方法:2020年01月-2020年12月于毕节市中医院门诊的120例患,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60例。其中对照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云南白药气雾剂外用,研究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双柏散,统计两组3天和1周的疼痛、肿胀、瘀斑、功能、压痛等变化情况。结果:双柏散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

  • 标签: 双柏散 云南白药气雾剂 急性软组织损伤 伤筋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对软组织肉瘤患者采用术前放疗和术后放疗的效果及并发症发生情况。方法:选取2015年4月~2017年4月本院经病理学检测或术后复发确诊为软组织肉瘤的10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依据随机数表将其分成两组,术前组和术后组,各50例。两组患者均进行常规扩大根治手术切除术,术前组患者单次放射剂量为3Gy共治疗2周;术后组患者于手术后1-3周后开始放射治疗,单次照射剂量为2Gy,共治疗5周,若术后存有残留肿瘤灶,则照射剂量增加至60-70 Gy,结果:术前组患者的3年生存率82.0%明显高于术后组,其3年复发率和转移率分别为14.0%、20.0%与术后组24.0%、32.0%相比明显较低,差异显著(P

  • 标签: 软组织肉瘤 术前放疗 术后放疗 并发症
  • 简介:[摘要] 目的:研析用超声引导下银质针导热疗法治疗软组织疼痛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分析治疗方法比较临床应用价值,研究起于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负压封闭技术治疗创伤后软组织缺损的疗效。方法:选取2018年10月-2020年11月的医院接受创伤后软组织缺损的患者80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成观察组(n=40例)和对照组(n=40例),所有患者均采用常规抗感染治疗,对照组采用传统换药结合手术治疗,观察组采用负压封闭技术治疗,治疗后,对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进行评估,比较两组患者临床指标以及治疗有效率。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患者抗菌药物使用时间,创面愈合时间,住院时间以及换药次数均低于对照组(P

  • 标签: 负压封闭技术 创伤后软组织缺损 创面愈合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鼻咽癌放射治疗(放疗)后颅底软组织坏死患者的诊断和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中南大学湘雅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2015—2019年收治的7例鼻咽癌放疗后颅底软组织坏死且不合并骨组织坏死患者的临床资料。7例患者中男6例,女1例;年龄45~80岁,中位年龄54岁。分析7例患者的临床表现、诊断、治疗及预后。7例患者的主要临床症状包括:头痛7例;听力下降7例;长期鼻部恶臭5例;反复鼻出血2例。7例患者术前均行颅底高分辨率CT、MR以及磁共振血管造影(MRA)检查。7例患者高分辨率CT检查可见鼻咽部软组织病灶,骨皮质完整,颅底软组织病灶与颅底骨面交界处可见小气泡影;MR、MRA检查显示鼻咽部为广泛炎性反应改变,6例可见鼻咽旁不规则坏死腔,病变中心无强化,周围软组织水肿。所有病例均采用全身麻醉内镜下扩大经鼻入路手术切除坏死组织的治疗方式。7例患者均行鼓膜切开置管术;5例行部分或全切患侧咽鼓管软骨段;1例同时行全组鼻窦开放术。7例患者均在围手术期进行抗炎等对症处理,术后随访6个月至3年,观察记录患者恢复情况。结果7例患者手术清除的鼻咽颅底坏死组织经术后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证实为坏死软组织及坏死的软骨组织,无肿瘤复发。全部患者术后症状均得到不同程度的改善,包括:听力提高7例;头痛消失5例,头痛缓解2例;鼻部恶臭消失4例,减轻1例。随访期间5例存活,2例死亡。2例未切除咽鼓管的患者中1例术后3个月再次出现鼻咽坏死灶,之后死于鼻咽大出血;1例术后6个月出现严重颅内感染导致死亡。结论鼻咽癌放疗后颅底软组织坏死诊断需依据患者的放疗病史、临床表现和影像学检查综合分析,颅底高分辨率CT、MR、MRA对于诊断非常重要,早期积极采用内镜下大范围坏死灶清除同时根据咽鼓管软骨受累情况行咽鼓管软骨的部分切除或全切除是治疗放疗后颅底软组织坏死的有效手段,可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 标签: 鼻咽肿瘤 颅底 放射疗法,计算机辅助 坏死 内窥镜检查 耳鼻喉外科手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