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6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采用定量CT技术测量中国健康体检人群脊柱骨密度,探讨其与血红蛋白及人血白蛋白的相关性。方法本研究数据来自中国健康定量CT大数据项目数据(China Biobank),脊柱骨密度测量采用 QCT Pro图像分析系统,所有合作中心均采用欧洲脊柱体模(NO.145)进行质量控制。选取符合入组标准的50 053例健康体检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年龄分为7组,收集研究对象一般资料、脊柱骨密度、人血白蛋白、血红蛋白,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Pearson相关分析、多分类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骨密度与血红蛋白、人血白蛋白相关性。结果健康体检者骨密度随年龄增长均降低(P<0.05),血红蛋白、人血白蛋白、体质指数(BMI)在不同年龄组之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线性相关分析显示不同年龄段男性健康体检者骨密度与血红蛋白呈正相关(分别r=0.086、0.101、0.076、0.090、0.072、0.123、0.100;均P<0.01);而女性健康体检者部分年龄组骨密度与血红蛋白相关(分别40~49岁组:r=-0.027;70~79岁组:r=-0.077;均P<0.05);部分年龄段健康体检者骨密度与血白蛋白相关(其中男性分别为30~39岁组:r=-0.048;40~49岁组r=-0.027;70~79岁组r=-0.051;女性分别为30~39岁组:r=-0.044;40~49岁组r=-0.042;50~59岁组r=-0.086;70~79岁组r=-0.070;均P<0.05)。多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校正年龄、BMI后血红蛋白水平是男性健康体检者骨密度正常(OR=1.022,95%CI:1.017~1.027)、骨密度减少(OR=1.012,95%CI:1.007~1.016)的保护因素;血白蛋白是女性健康体检者骨密度正常(OR=0.926,95%CI:0.905~0.948)、骨密度减少(OR=1.006,95%CI:0.951~1.011)危险因素。结论中国健康体检人群骨密度与血红蛋白、人血白蛋白存在相关性。血红蛋白是男性健康体检者骨密度保护因素,人血白蛋白是女性健康体检者骨密度危险因素。

  • 标签: 骨密度 血红蛋白 血白蛋白 相关性
  • 简介:摘要目的建立中国健康成年女性人群定量CT(QCT)腰椎骨密度(BMD)正常参考值,并探究其地区差异。方法收集中国健康定量CT大数据项目符合纳入标准的健康女性人群35 431例。采用美国 Mindways 的定量CT系统,测量L1、L2椎体中心层面BMD,取平均值。单因素方差分析比较不同年龄段之间和不同地区之间的女性腰椎BMD差异。按10岁年龄间隔,同年龄段不同地区之间两两比较。结果中国健康成年女性人群峰值骨密度出现在20~29岁年龄段[东北(183.01±24.58)mg/cm3、华北(188.93±24.80)mg/cm3、华东(187.54±27.71)mg/cm3、华南(186.22±33.72)mg/cm3、华中(176.33±24.91)mg/cm3、西南(182.25±28.00)mg/cm3],随后随年龄增加呈下降趋势。各地区BMD水平随着年龄增长而降低,70岁以前,华中和西南地区BMD[(176.23±24.91)至(90.38±28.12)mg/cm3,(182.25±28.00)至(88.55±25.68)mg/cm3]始终处于较低水平,低于东北[(183.01±24.58)至(99.69±27.85)mg/cm3)、华北(188.93±24.80)至(95.89±26.12)mg/cm3]、华东[(187.54±27.71)至(95.65±27.86)mg/cm3]地区(P<0.01);≥70岁各地区BMD趋于一致(P>0.05)。华中和西南地区在40~60岁年龄段BMD值接近(P>0.05),≥60岁各地区BMD均低于骨量异常值(均P<0.05)。≥50岁女性西南地区骨质疏松检出率最高(25.65%),华北地区最低(17.30%)。结论建立了中国健康女性人群的QCT骨密度参考值数据库,西南地区BMD值最低,华南地区BMD值最高。

  • 标签: 骨质疏松 健康成年女性 定量CT 骨密度
  •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中国健康定量CT(QCT)大数据项目2018—2019年入组人群的基线特征。方法以中国健康定量CT大数据项目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符合标准的入组人群为研究对象,骨密度和腹内脂肪的测量采用Mindways的定量CT Pro Model 4系统。描述性分析入组人群的年龄、性别、地区分布以及身高、体重、腹围、血压、血常规及血生化等健康指标的基线情况,并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分性别对骨密度和腹内脂肪年龄变化趋势进行趋势检验。结果经对主要指标的纳入排除标准及异常值筛选后,最终86 113例纳入本研究,入组率为92.47%,其中女性35 431例(41.1%),男性50 682例(58.9%),男女比值为1.43。总体年龄为(50.3±12.7)岁,男性为(50.2±12.8)岁,女性为(50.4±12.5)岁,性别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按地区划分,华东地区入组最多,共43 833例(50.90%),其次为华中地区16 434例(19.08%),东北地区最低2 914例(3.38%)。与主要研究结局相关的健康信息指标入组率基本在70%以上,且两性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女性骨密度为(139.33±46.76)mg/cm3,男性为(135.90±36.48)mg/cm3,不同性别骨密度整体表现为随年龄递减趋势(均P<0.001);女性腹内脂肪面积为(116.39±56.23)cm2,男性为(191.67±77.07)cm2,不同性别整体表现为随年龄递增趋势(均P<0.001)。结论基于QCT测量的基线骨密度和腹内脂肪均存在性别差异且年龄趋势不同,健康信息指标也有性别差异;此外,由于纳入数据的地区差异,也需考虑地区因素。

  • 标签: 健康状况 内脏脂肪组织 骨密度 定量CT 大数据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合成MRI对业余马拉松运动员参加全程马拉松赛前后膝关节结构和软骨改变定量检测的价值。方法2019年10月至2020年1月间招募广东省珠海市业余马拉松爱好者26名。在全程马拉松运动前1周、运动后48 h内对其右膝关节进行扫描,扫描序列包含三维各向同性快速自旋回波质子密度加权(3D CUBE PD)序列和合成MRI序列,后者扫描后获得常规对比加权图像T1WI、T2WI、质子密度(PD)加权像、短时反转恢复序列(STIR)以及T1、T2、PD 3种定量图谱。以3D-CUBE-PD序列为参照,评估合成MRI对膝关节病变的检出情况。将膝关节软骨分为股骨内侧髁中央承重区(CMFC)、股骨内侧髁后部非承重区(PMFC)、股骨外侧髁中央承重区(CLFC)、股骨外侧髁后部非承重区(PLFC)、胫骨内侧平台(MTP)、胫骨外侧平台(LTP)、髌骨及滑车8个亚区,基于合成MRI,由2名医师对各软骨亚区分别独立测量其T1、T2、PD值。采用ICC评价观察者间测量数据的一致性,马拉松运动前后膝关节软骨T1、T2及PD值的比较采用Wilcoxon符号秩和检验。结果2名医师对膝关节软骨的T1、T2及PD值测量的一致性好,ICC值分别为0.912、0.933及0.954。合成MRI序列可检出所有软骨损伤(3名)和关节积液(15名),9名半月板损伤者检出7名。膝关节软骨整体T1、T2及PD值在运动前均高于运动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T1值除髌骨和滑车软骨外,其他区域均有统计学意义,T2值CMFC、LTP、MTP亚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合成MRI技术对膝关节结构病变有较好的显示能力,其定量参数T1、T2、PD值可有助于检测马拉松远动前后膝关节软骨的改变。

  • 标签: 膝关节 软骨 磁共振成像 马拉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MAGiC STIR序列在强直性脊柱炎(AS)患者骶髂关节骨髓水肿(BME)中的诊断价值。方法前瞻性连续收集2019年9月至2020年1月在中山大学附属第五医院确诊的AS患者22例。对所有患者均行骶髂关节MR常规序列和MAGiC序列扫描。在斜冠状面图像上将每个骶髂关节分为4个区域。两名从事骨肌影像诊断的高、中年资医师(医师1、医师2)采用Hermann-Braun评分系统分别独立对T2WI脂肪抑制(FS)序列和MAGiC 短时反转恢复序列(STIR)图像进行BME评分,并统计两个序列检出BME的区域个数,意见不同时通过协商达成一致。医师2于两周后对MAGiC STIR序列图像再次进行BME评分。采用组内相关系数(ICC)分析MAGiC STIR序列BME评分医师内和医师间的一致性以及MAGiC STIR序列检出BME区域个数的医师间一致性;采用Wilcoxon符号秩和检验比较两个序列BME评分的差异。采用χ²检验比较两个序列检出BME区域个数的差异。以T2WI FS序列结果作为参考标准,计算MAGiC STIR序列诊断BME的ROC曲线下面积和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结果本研究最终纳入19例AS患者,共计38个骶髂关节,划分为152个区域。MAGiC STIR序列医师间及医师内BME评分的一致性好(ICC=0.936,95%CI 0.912~0.953,P<0.001;ICC=0.910,95%CI 0.878~0.934,P<0.001);两组序列BME评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Z=-3.132,P=0.002)。MAGiC STIR序列检出BME区域个数的医师间一致性好(ICC=0.876,95%CI 0.833~0.909,P<0.001);两个序列检出BME区域个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²=0.244,P=0.622)。MAGiC STIR序列诊断BME的曲线下面积为0.920(P<0.001),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及阴性预测值分别为82.0%、95.1%、89.1%和91.5%。结论MAGiC STIR序列可用于评估AS患者骶髂关节炎BME,且灵敏度和特异度较高。

  • 标签: 骨髓 水肿 骶髂关节炎 磁共振成像 MAGiC序列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MR集合序列(magnetic resonance image compilation,MAGiC)用于青年志愿者骶髂关节扫描的可行性。材料与方法30名青年志愿者分别行骶髂关节MRI常规序列和MAGiC序列扫描。首先由2名研究者分别对常规序列(T1WI-FSE、T2WI-FSE、STIR)和MAGiC序列(T1WI、T2WI、STIR)图像质量进行评分,采用Kappa检验评价一致性。然后测量信号噪声比(signal noise ratio,SNR)和对比噪声比(carrier to noise ratio,CNR);最后利用MAGiC T2-mapping序列测量骶髂关节面下骨髓T2值。结果60侧骶髂关节纳入本研究。常规序列和MAGiC序列图像质量评分有显著差异(P<0.05);观察者间一致性检验Kappa> 0.60。MAGiC序列图像的SNR和CNR均优于常规序列(P<0.05)。MAGiC T2-mapping测得骶髂关节面下骨质的T2值(83±8) ms,且髂侧稍高于骶侧(P<0.05)。结论青年志愿者骶髂关节MAGiC序列的图像质量评分较常规序列稍低,但SNR和CNR较优且能获得多组定量参数,可用于骶髂关节MR扫描。

  • 标签: 磁共振成像 骶髂关节 诊断技术和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