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测定11种抗菌药物对鼠疫(简称鼠疫)的最低抑浓度(minimum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MIC),建立鼠疫MIC测定方法,掌握常用抗生素对鼠疫的抑范围,为鼠疫的临床治疗提供基线数据。方法根据美国临床和实验室标准协会(Clinical Labor Standard Institution,CLSI)药敏试验方法中的琼脂稀释法,分别测定氧氟沙星、环丙沙星、复方新诺明(甲氧苄啶-磺胺甲恶唑)、硫酸卡那霉素、硫酸链霉素、头孢曲松钠、氨苄青霉素钠、氯霉素、盐酸壮观霉素、头孢呋辛钠、盐酸四环素共11种抗菌药物对118株鼠疫的MIC,并计算MIC50、MIC90(能抑制50%、90%细菌生长的最低药物浓度)。以纸片扩散法的检测结果作为对照观察两者的一致性。118株鼠疫分离自青海省鼠疫自然疫源地,由青海省地方病预防控制所保存。结果检测的118株鼠疫,未发现具有单个或多个抗菌药物抗性的菌株,与纸片扩散法结果一致,并获得11种抗菌药物对118株的MIC50、MIC90。结论成功建立了鼠疫MIC测定方法,该方法能高通量测定抗菌药物对鼠疫的MIC,评价鼠疫对抗生素的敏感性,是一种高效、经济、实用的实验手段。

  • 标签: 鼠疫(耶尔森氏)杆菌 最低抑菌浓度 测定方法
  •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青藏高原鼠疫自然疫源地鼠疫(简称鼠疫)病原学特征。方法以青藏高原1954-2016年不同地区及宿主、媒介体内分离的1 378株鼠疫作为实验对象,采用常规技术与分子生物学技术对其进行表型特征、质粒谱、基因组分型等研究,并对青藏高原鼠疫病原学、地理分布等特征进行探讨。结果青藏高原鼠疫含6个生化型,分别为青藏高原型、祁连山型、冈底斯山型、昆仑山A型、昆仑山B型、川青高原型。本研究发现青藏高原型菌株不仅分布在藏北高原,在藏南地区也有分布,且冈底斯山型在藏南地区也有分布。79.97%(1 102/1 378)的鼠疫有4个毒力因子(荚膜抗原、鼠疫菌素、毒力抗原、色素沉着因子)。青藏高原鼠疫菌株携带有12种质粒,组成17种质粒谱,具有分类属性的最大质粒共有3种,形成了各自相对独立的分布区。鼠疫差异片段(DFR)分型的研究表明,1 378株中5、8、14、19、32和44型为主要基因组型,主要基因组型具有明显的地理分布特征。结论被试菌株均具备青藏高原鼠疫病原体特性。青藏高原鼠疫自然疫源地内主要宿主、传播媒介及鼠疫生态地理景观的多态性可能导致了鼠疫生化性状、质粒谱、基因组型等多样性。

  • 标签: 鼠疫(耶尔森氏)杆菌 病原学 鼠疫自然疫源地 预防控制
  •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甘肃喜马拉雅旱獭鼠疫疫源地夏河、碌曲县鼠疫主要宿主动物感染状况,为探索该疫源地鼠疫流行状态提供依据。方法2014 - 2018年,现场采集20世纪50 - 60年代鼠疫活跃疫源地甘肃夏河、碌曲县鼠疫主要宿主动物肠回盲部及内容物、咽拭子(或舌根部)、血液样本,分别进行分离、毒力测定及鼠疫F1抗体检测。结果958份回盲部及内容物样本检出24株,检率为2.51%,分别为13株小肠结肠炎(Yersinia enterocolitia,Y.e)、1株克氏(Yersinia kristensenii,Y.k)、2株弗氏/中间(Yersinia frederiksenii/intermedia,Y.f/i)、6株中间(Yersinia intermedia,Y.i)、1株奥氏(Yersinia aldouae,Y.a)、1株Yersinia massiliensis(Y.m)。958份咽拭子(或舌根部)样本检出19株,检率为1.98%,分别为8株Y.e、1株假结核(Yersinia pseudotuberculosis,Y.p)、4株Y.k、1株Y.f/i、4株Y.i、1株Yersinia ruckeri(Y.r)。检出的21株Y.e均没有致病性,毒力型别有ail-ystA-ystB+yadA-virF-rfbc-、ail-ystA-ystB-yadA-virF-rfbc-两种,分别占9.52%(2/21)、90.48%(19/21)。1 079份血清样本F1抗体检测结果均为阴性。结论夏河、碌曲县鼠疫主要宿主动物咽部及肠道内广泛存在群,检出的Y.e均为非致病性菌株。本次调查结果为进一步研究该疫源地鼠疫在宿主动物和其生存环境中如何保存提供了线索。

  • 标签: 喜马拉雅旱獭鼠疫疫源地 致病性耶尔森菌 调查分析
  • 简介:[目的]建立检测鼠疫(鼠疫杆菌)的胶体金标记免疫层析方法.[方法]采用柠檬酸三钠还原法制备胶体金颗粒,并标记鼠疫杆菌的抗体,制成免疫层析检测试纸条,进行特异性和敏感性评价,并对面粉、土壤、奶粉、淀粉等不同材料进行模拟添加鼠疫检测.[结果]用多种不同的常见细菌或近缘细菌进行测试,未出现非特异性反应,检测鼠疫杆菌的灵敏度为1×105cfu/ml,对水、土壤、奶粉、面粉、淀粉、酵母粉等不同材料中鼠疫杆菌进行检测也取得同样结果,10~15min即可得到结果.[结论]建立了1种可以用于现场快速检测鼠疫杆菌的胶体金免疫层析方法,为进一步大规模应用奠定了基础.

  • 标签: 鼠疫杆菌 胶体金 免疫层析法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鼠疫(鼠疫)在巨噬细胞内连续传代诱导后的表型变化情况。方法布氏田鼠型鼠疫201株在小鼠巨噬细胞Raw264.7中连续传代50次后,获得诱导株(201-MI)。通过巨噬细胞内生存能力、生长曲线测定、生物膜形成能力、酸生存能力、过氧化氢生存能力、对Raw264.7及HeLa细胞的毒力以及小鼠攻毒等实验,比较野生株201和诱导株201-MI的特定表型差异。并利用全基因组测序初步分析了201株与201-MI株的遗传差异。结果与野生型201株相比,201-MI株的巨噬细胞生存能力显著增强,在铁(Fe)缺乏培养基中生长较快,酸生存及过氧化氢耐受能力增强,生物膜形成能力减弱,对Raw264.7和HeLa细胞的损伤程度降低,但对小鼠毒力减弱(皮下攻毒与腹腔攻毒)。比较基因组分析未发现201-MI株存在基因片段的缺失,但存在一些小的插入/缺失(Indel)和单核苷酸突变(SNP)。结论巨噬细胞连续传代诱导后,鼠疫出现了一些表型变化,可能反映了其巨噬细胞压力下的适应性进化。对诱导菌株进行后续多组学研究将有助于了解这些变化的遗传机制,以及鼠疫-巨噬细胞相互作用的生物学过程。

  • 标签: 鼠疫菌 巨噬细胞 适应性变化 毒力
  • 简介:摘要:鼠疫是由鼠疫引起的甲类传染病,对人类的身心健康危害极大。对于快速准确的诊断出病原体是极其重要的。以下我将对分子生物学技术在鼠疫检测中的地位进行阐述。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内蒙古自治区(简称内蒙古)15株鼠疫(简称鼠疫)差异区段(DFR)分型情况。方法对2019年内蒙古高原长爪沙鼠鼠疫自然疫源地鄂托克旗、达茂旗和松辽平原达乌尔黄鼠鼠疫自然疫源地正镶白旗分离的15株鼠疫,采用PCR技术扩增,并进行DFR分型。结果来自鄂托克旗的2株鼠疫共同缺失DFR位点1、6、7、13、15、16、17、18、23,来自达茂旗和正镶白旗的13株鼠疫共同缺失DFR位点1、6、7、12、13、15、16、17、18、23。通过与DFR位点分布和基因型结果比对,分别归类为基因型G17和G20。结论内蒙古高原长爪沙鼠鼠疫自然疫源地和松辽平原达乌尔黄鼠鼠疫自然疫源地鼠疫DFR分型与历史菌株基因型相同。

  • 标签: 耶尔森菌,鼠疫 差异区段 基因分型
  •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内蒙古自治区鼠疫自然疫源地鼠疫鼠疫)对11种抗生素的耐药情况,为科学有效地选择抗生素治疗鼠疫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收集137株分离自内蒙古自治区鼠疫自然疫源地不同时间、不同地区、不同宿主和媒介的鼠疫,采用美国临床和实验室标准协会(Clinical and Laboratory Standard Institute,CLSI)药敏试验方法中的琼脂稀释法,分别测定氧氟沙星、环丙沙星、硫酸卡那霉素、硫酸链霉素、头孢曲松钠、氨苄青霉素钠、氯霉素、盐酸壮观霉素、头孢呋辛钠、盐酸四环素、磺胺甲恶唑-甲氧苄啶共11种抗生素对137株鼠疫的最低抑浓度(MIC),计算MIC50、MIC90(能抑制50%、90%细菌生长的最低药物浓度);并根据CLSI标准判定其敏感性。结果检测的137株鼠疫未发现对氧氟沙星、环丙沙星、硫酸卡那霉素、硫酸链霉素、头孢曲松钠、氨苄青霉素钠、氯霉素、盐酸壮观霉素、头孢呋辛钠、盐酸四环素和磺胺甲恶唑-甲氧苄啶具有单独或多重耐药性。根据CLSI标准,137株鼠疫对11种抗生素均敏感;其中,氧氟沙星、环丙沙星、头孢曲松钠及磺胺甲恶唑-甲氧苄啶的抗菌活性较高,MIC90均< 0.250 μg/ml;盐酸壮观霉素的抗菌活性最低,MIC90为16.000 μg/ml。结论内蒙古自治区鼠疫自然疫源地内分离的鼠疫未发现对11种抗生素具有单独或多重耐药性,应对鼠疫进行持续的耐药监测,为临床用药提供依据。

  • 标签: 鼠疫(耶尔森氏)杆菌 最低抑菌浓度 耐药性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甘肃省鼠疫鼠疫)的规律成簇的间隔短回文重复序列(CRISPR)位点多态性及地区分布。方法选取1962-2014年分离的203株鼠疫,培养并提取DNA。采用3对CRISPR引物对菌株DNA进行PCR扩增,对PCR产物进行测序。根据菌株CRISPR位点的间区序列种类和排列情况,确定菌株的基因型(类群),采用BioNumerics 5.10软件进行聚类分析。结果203株鼠疫发现有16种间区序列,包括YPa位点9种、YPb位点4种、YPc位点3种,发现新的间区序列a1′。共发现5个CRISPR基因簇,分别为Cb2、Ca7、Ca7′、CaΔ5′、Ca35′。不同的基因簇呈现区域性特征:Cb2主要分布在会宁县、平川区,Ca7主要分布阿克塞哈萨克族自治县;Ca7′主要分布在夏河县;Ca35′主要分布肃北蒙古族自治县、玉门市;CaΔ5′主要集中在肃南裕固族自治县。结论CRISPR分子分型方法能够较好地区分甘肃省不同疫源地的菌株,且各基因簇呈现一定的区域性特征。对研究甘肃省鼠疫进化规律和人间疫情分子生物学溯源有一定意义。

  • 标签: 鼠疫耶尔森菌 规律成簇的间隔短回文重复序列 基因型
  • 简介:采用试管二倍稀释法测定了16种中草药单方及5种复方制剂对鲁氏(Yersiniaruckeri)的最小抑浓度(MIC)。结果表明,黄芩(RadixScutellariae)和诃子(FructusChebulae)对鲁氏的抑菌作用最强,MIC均为0.028g·mL^-1,可作为防治水产养殖动物病害的主要备选中草药;大黄(RadixetRhizomaRhei)的抑菌作用较强,其MIC值为0.227g·mL^-1,也可作为候选药物;青蒿(HerbaArtemisiae)、金樱子(FructusRosaeLaevigatae)、连翘(FructusForsythiae)、茵陈(HerbaArtemisiaeScopariae)、五倍子(GallaChinensis)及金银花(FlosLonicerae)的抑菌作用较弱,其MIC值均为0.455g·mL^-1。5种复方制剂中,大黄、黄柏(CortexPhel-lodendri)和黄芩3种中草药以5:3:2的比例配伍对鲁氏具有最佳抑菌作用,其MIC值为0.057g·mL^-1,抑效果弱于黄芩,但远强于大黄单独使用,可为该细菌性疾病的防治提供复方配伍参考。

  • 标签: 中草药 鲁氏耶尔森菌 最小抑菌浓度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检验腹泻患者粪便中小肠结肠炎的作用。方法以2016.8-2017.5期间经检查确诊为腹泻的194例患者为本次观察对象,所有患者入院后取其新鲜粪便,分别行培养法、PT-PCR法对小肠结肠炎进行检验,并根据检验方法的不同范围分为观察组(PT-PCR法)、对照组(培养法),观察不同检验方式患者小肠结肠炎检出情况。结果观察组病菌检出阳性率为19.6%高于对照组阳性率10.3%,观察组用于病菌检验价值高,P<0.05。结论临床对腹泻患者粪便中小肠结肠炎检验使用PT-PCR法,具有较高的检出率。

  • 标签: 检验 耶尔森菌 粪便 腹泻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腹泻粪便中小肠结肠炎检验的临床价值。方法随机收集本院接诊的90例腹泻患者,2016年2月至2017年12月为研究时段,以就诊顺序奇偶性分组,分试验组、对照组,每组样本容量45例。对照组采纳培养法检测,试验组采纳RT-PCR法检验。比较诊断阳性率。结果与对照组诊断阳性率比较,试验组较高,具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RT-PCR检测法应用于腹泻粪便中小肠结肠炎的检验,应用价值更高,效果确切,值得借鉴。

  • 标签: 腹泻 小肠结肠炎 耶尔森菌 临床价值
  • 简介:摘要小肠结肠炎是重要的食源性致病菌,如何有效地检测该是预防和减少食品安全问题的关键环节。本文较为系统地介绍了利用常规分离鉴定、免疫学、分子生物学和生物质谱等技术手段检测小肠结肠炎的方法,最后对小肠结肠炎检测技术的现状进行分析,并对发展趋势进行了预测。

  • 标签: 耶尔森氏菌 分离鉴定 免疫学技术 分子生物学技术 生物质谱技术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腹泻粪便进行小肠结肠炎检验的价值。方法:2020.8-2021.12,选取在本院就诊的160例腹泻患者为对象,经患者同意后,采集患者的腹泻粪便(2份),样本1采用传统培养方法检验,样本2采用 RT-PCR 方法检验,比较检出结果。结果:样本2的阳性检出率92.50%大于样本1 的76.88%,比值显示有差异(P<0.05)。结论:对腹泻患者提供的粪便样本进行小肠结肠炎检验时采用RT-PCR 方法,检验准确性高,可辅助临床早期为患者提供对症治疗。

  • 标签: 腹泻 粪便样本 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 RT-PCR 方法 传统培养方法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腹泻粪便中小肠结肠炎检验的价值。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400例腹泻患者为研究对象,并分别以反转录PCR(RT-PCR)、培养法进行小肠结肠炎检验,对比分析检验结果。结果:RT-PCR对小肠结肠炎的检出率更高(p

  • 标签: 腹泻 粪便 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腹泻粪便中小肠结肠炎检验运用不同方法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16年4月-2018年4月期间32例腹泻患者为研究对象,分别运用RT-PCR法和培养法检验小肠结肠炎,对比分析两种方法检测结果。结果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检验,与培养法相比,RT-PCR法的阳性率较高,对比差异明显(P<0.05);同时,10例阳性患者中,儿童占有较高的比例,并且主要为阑尾炎、胃肠炎。结论临床上运用RT-PCR法检测腹泻粪便中小肠结肠炎可以提高检出率。

  • 标签: 小肠结肠炎 耶尔森菌 腹泻 聚合酶链反应
  • 简介:摘要: 目的: 分析探讨检验腹泻粪便中小肠结肠炎的临床作用。 方法: 抽取 2018 年 3 月 1 日 -2018 年 9 月 1 日我院收治的 70 例腹泻患者进行研究,以检验方法的不同将 70 例患者分成实验组( n=35 例)和常规组( n=35 例),采集 70 例患者的新鲜粪便, 实验组腹泻患者的检测方法为培养法,常规组腹泻患者的检测方法为 RT-PCR 法, 比较两种检测方法的结果。 结果: 经检测比较,实验组检出小肠结肠炎阳性 33 例,阳性率为 94.29% ,阴性 2 例,阴性率为 5.71% ;常规组检出小肠结肠炎阳性 27 例,阳性率为 77.14% ,阴性 8 例,阴性率为 22.86% 。实验组检出小肠结肠炎的阳性率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 P < 0.05 ,可判定研究具有意义。 结论: 在腹泻患者粪便的检验中, 应用培养法进行检验 ,能够提高小肠结肠炎阳性率,有利于检验准确率的提高,可为疾病的判断提供参考依据。

  • 标签: 检验 腹泻 粪便 小肠结肠炎 耶尔森菌 临床作用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腹泻粪便中小肠结肠炎的检验方法与效果。方法收集2015年3月——2017年12月我院感染性疾病科收治的腹泻50例患者临床资料,回顾性分析培养法与RT-PCR法在本组小肠结肠炎的检验结果。结果RT-PCR法阳性检出率明显(24.00%)明显高于培养法(8.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相较于培养法而言,采用RT-PCR法检验腹泻粪便中小肠结肠炎效果更加突出,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标签: 小肠结肠炎 耶尔森菌 腹泻 检验价值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腹泻粪便中小肠结肠炎检验的价值。方法:对2020年7月—2021年12月我中心收到的腹泻粪便标本进行研究,根据腹泻粪便标本的来源者进行筛选,筛选后获得标本679例,将这679例标本作为研究对象。以RT-PCR法对所有腹泻粪便标本进行小肠结肠炎检验。观察小肠结肠炎的检验结果、阳性与阴性患者临床资料的差异。结果:679例标本中小肠结肠炎检出率达到7.81%。小肠结肠炎检验阳性患者中的未成年人多、肠外并发症的发生率高,与阴性患者相比有差异,P<0.05。结论:腹泻粪便中存在一定的小肠结肠炎检出率,尤其是在未成年患者中,并且小肠结肠炎有较高的几率导致肠外并发症。

  • 标签: []腹泻 粪便 小肠结肠炎耶尔森氏菌 检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