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美国心脏学会(AHA)颁布降低高危患儿心血管相关危险因素的报告(Circulation,2006,114:2710.)。该报告对8种极早期有心血管危险因素的相关疾病予以总结。这8种疾病分别是:(1)家族性高脂血症;(2)糖尿病:1型与2型;(3)慢性肾脏疾病;(4)心脏移植;(5)川崎病;(6)先天性心脏病;(7)慢性炎症性疾病;(8)儿童期癌症。这些有心血管危险的疾病处理流程大体可分为5步。

  • 标签: 心血管危险因素 相关危险因素 患儿 高危 家族性高脂血症 慢性炎症性疾病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对李桥镇卫生院孕妇建册时初筛发现的高危因素进行分析,进一步完善高危妊娠的管理。方法 按北京市孕期高危因素初筛表对每个建立《北京市母子健康手册》的孕妇进行严格筛查,并按低风险、一般风险、较高风险、高风险追访、管理。结论:随着高危妊娠人群的增多,应将妇幼保健工作前移至孕前乃至婚前,提高早孕建册率,早发现、早干预、加强高危孕妇随访,保障母婴安全。

  • 标签: 建《北京市母子健康手册》 高危因素 高危管理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对1313例高危儿的随访情况进行分析,探讨现存的问题,更加规范化、科学化高危儿的管理。方法选择2014年1月—2016年1月就诊的1313例高危儿进行研究,分析各类高危因素构成比、各类高危因素患儿随访次数、失访情况及原因。结果高危因素中早产或低出生体重、窒息或缺血缺氧性脑病所占比例高;仅随访1次的高危儿占55.9%,随着高危儿年龄增长,各类高危因素患儿的失访率也随之增高;失访原因以家长对随访重要性认识不足为主要原因。结论应定期总结并分析高危儿的随访情况,加大对高危儿家长的宣教力度,降低失访率,完善随访体系,从而减少高危儿后遗症的发生。

  • 标签: 高危儿 随访情况 系统管理 高危儿后遗症
  • 简介:摘要目的总结分析高危妊娠的危险因素,探讨有效的预防措施,为降低全市孕产妇病死率,围产儿病死率和病残儿出生率制定对策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2013年3月—2015年6月内蒙古扎兰屯市产前检查及高危孕产妇网络直报系统的孕妇相关信息进行统计分析。结果2013年3月—2015年6月全市共报出高危妊娠3856例,排在前6位的高危因素是年龄≥35岁、难产史、体重<40kg或>80kg、轻度贫血、妊娠合并高血压或糖尿病和胎位不正,共3091例,占80.16%。高危因素主要集中在孕妇本人基本情况方面,而胎儿因素及内科合并症则较少。经规范追踪服务及管理,高危妊娠不良结局并不高。结论加强高危妊娠因素控制,能够有效地保证孕产妇和围生儿的生命安全与健康。

  • 标签: 高危妊娠 高危因素。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导致康复科高危病人跌倒的相关因素,并找出防止他们跌倒的措施。方法在本院接接受治疗的22名病人作为本研究的对象,研究他们在住院期间发生跌倒的情况,并找出相应的解决措施。结果在这22名病人中,有8名病人是在下床的时候发生了跌倒的情况,其中63岁以上的病人有12名,存在一定行为认知困难的病人有5名。结论在本院接受治疗的病人中引发病人发生高危跌倒的原因主要是病人的年龄比较大,并且存在一定身体功能困难或者是行为认知上存在一定的困难。针对这些因素,相关的医护工作人员要采用相应的办法减少病人发生高危跌倒的情况,进而使护理工作开展的更好。

  • 标签: 康复科 高危跌倒患者 危险因素 分析 对策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研究产后出血危险因素高危评分系统临床价值。方法这次研究对象共58例,分为两组,其中研究组29例,采用产后出血危险因素高危评分系统,对照组29例,不采用产后出血危险因素高危评分系统;分析研究两组孕妇的出血危险因素,并评价产后出血高危因素评分系统的效果。结果研究组2出血率为3.45%,对照组出血率为10.34%,明显高于研究组;研究输红细胞率为3.45%,输血小板率为0,对照组输红细胞率为6.90%,输血小板率为3.45%,明显高于研究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产后出血危险因素高危评分系统能够有效降低孕妇的产后出血率、输红细胞率以及输血小板率,值得推广。

  • 标签: 产后出血危险因素 高危评分系统 临床价值
  • 简介:摘要目的针对西山社区脑卒中高危人群分析其患病危险因素,并有针对性地提出有效防控措施,使脑卒中患病率有效降低。方法收集2011年1月—2012年1月期间西山社区的325例脑卒中高危患者资料,采用彩超进行颈动脉彩超检查,对比具有合并症、不同年龄、合并慢性病种患者形成斑块、增厚颈动脉内膜、发生颈动脉狭窄等症状的情况,并分析脑卒中患者患病影响因素。结果年龄、高脂饮食、高血压和形成颈动脉斑块等因素与发生脑卒中的高危群体具有回归关系。结论脑卒中高危人群患病的危险因素为高脂饮食、高龄及患有高血压及形成颈动脉斑块,因此对社区居民加强脑卒中防控,通过对高血压人群加强管理、使社区居民形成有利于健康的饮食及行为习惯。

  • 标签: 社区卫生服务 脑卒中 危险因素
  • 简介:【摘 要】目的:分析脑卒中高危人群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因素。方法:通过抽样的方式对本地区 264例脑卒中高危群体实施颈动脉超声检测,再以超声检测结果分为无斑块组( 124例)与斑块组( 140例),分析两组患者的结果情况。结果:糖尿病、年龄、性别均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形成有一定的关联性,差异对比明显,有统计学意义 P< 0.05。结论:对脑卒中高危人群实施颈动脉超声硬化相关危险因素筛查与干预可以控制以及预防脑卒中情况的产生,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 标签: 脑卒中 高危人群 颈动脉粥样硬化 危险因素
  • 简介:摘要目的调查广西老年人群心血管病高危对象的心血管病危险因素及流行特点。方法60岁以上的项目点常住心血管疾病高危居民,采取整群分层抽样,符合下列标准之一:(1)心肌梗死病史、接受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接受冠状动脉搭桥手术、脑卒中病史;(2)高血压、血脂异常;(3)筛查对象十年心血管病患病风险≥20%的高危对象。结果(1)纳入调查68 324人,男29 542人(43.2%)、女38 782(56.8%);高危对象20 999人,男9 486人(32.1%)、女性11 513人(29.7%);(2)高血压患病率为50.2%(男51.20%、女49.4%,P<0.05)、糖尿病患病率为24.1%(男24.1%、女24.1%,P>0.05,);(3)吸烟率为14.0%(男32.1%、女0.1%,P<0.05);(4)超重率为42.2%(男44.6%、女40.4%,P<0.05),肥胖率9.0%(男8.6%、女9.3%,P<0.05);(5)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平均值分别:4.70 mmol/L(男性4.49 mmol/L、女性4.90 mmol/L,P<0.05)、2.73 mmol/L(男性2.63 mmol/L、女性2.82 mmol/L,P<0.05)。结论广西老年人心血管病高危对象的检出率较高;高血压患病率、知晓率与控制率及吸烟率均低于全国水平,糖尿病控制率普遍偏低;老年男性的超重率高于女性,女性肥胖率、TC、LDL-C水平高于男性。

  • 标签: 心血管病 危险因素 特点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高危妊娠的危险因素,加强高危妊娠的筛查,并根据具体情况提出合理有效的预防措施,降低孕产妇的死亡率和围产儿的死亡率。方法调查2015年10月1日-2016年9月30日在顺义区北石槽镇卫生院建立母子保健档案,在北京市各二级以上医院进行产前检查和分娩的孕产妇,通过定期监测随访,进行总结分析。结果建册检查的264例孕妇,筛查出高危妊娠孕妇162例,高危妊娠的发生率61.36%。162例高危妊娠孕产妇有34例高危因素发生在孕早期,占20.99%,有45例的孕产妇高危因素发生在孕中期,占27.78%,有83例孕产妇的高危因素发生在孕晚期,占51.23%。结论通过对高危妊娠孕产妇的危险因素分析与预防,能够降低高危妊娠的发生率,提高产妇与胎儿的生命健康安全。

  • 标签: 高危妊娠 危险因素 预防
  • 简介:【 摘要】 目的:通过干预措施预防高危产妇术后出血的危险,分析干预前后的对比情况,检验临床效果。方法:分析 2014-2016年我院产妇 1760例患者作为主要的研究对象,其中高危产妇 46例,作为观察组;选取其余的 1721位患者中的 50例患者作为对照组,分析两组患者的资料进行分析对比,分析高危产妇手术后的主要出血原因,进行预防性的干预。结论:对高危产妇产后出血的危险因素(流产史、凝血功能异常、子宫状况异常、双胎或巨大儿、妊娠并发症、剖宫产、子宫收缩乏力、产道受损以及胎盘异常)进行干预,能够较好地预防产后出血,进而改善患者的预后。

  • 标签: 高危产妇 产后出血 危险因素 预防 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产后出血危险因素高危评分系统的临床价值。方法将50例产后出血患者设为观察组,选取同期的50例健康产妇为对照组。对比两组产妇的产次、宫高、前置胎盘、产前PLT、妊娠期高血压、分娩方式、胎盘粘连或植入等7项独立危险因素情况,并评价产后出血高危评分表的临床价值。结果两组产妇在上述7项危险因素方面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产后出血高危评分的总分≥6或者产前评分≥4的产妇应进行产后出血重点监护;产后出血危险因素高危评分系统对于预测产后出血有较高的临床价值。

  • 标签: 产后出血 危险因素 评分系统
  • 简介:摘要目的探健康管理对高血压高危人群危险因素干预的效果分析。方法对定点调研医院的高血压患者进行系统的管理和干预,选取2017年1月到2019年1月进行治疗的80患者,平均分为2组,普通组和干预组,对比干预前后所有高血压患者发病的危险因素控制情况和血压控制情况。结果通过对比分析,健康教育后对高血压危险因素了解情况优越于教育前,排除心理影响,相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健康管理教育后,对高血压患者加强综合管理,增加了患者的依从性,提高了治疗效果。

  • 标签: 健康管理 对高血压高危人群 危险因素 效果研究
  • 简介:[ 摘要 ] 目的 : 探 健康管理对高血压高危人群危险因素干预的效果分析 。 方法 : 对 定点调研医院 的高血压患者进行系统的管理和干预, 选取 2017 年 1 月到 2019 年 1 月进行治疗的 80 患者,平均分为 2 组,普通组和干预组, 对比 干预前后所有高血压患者发病的危险因素控制情况和血压控制情况。结果 : 通过对比分析,健康教育后对高血压危险因素了解情况优越于教育前,排除心理影响,相比较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健康管理教育后,对高血压患者加强综合管理,增加了患者的依从性,提高了治疗效果。

  • 标签: 健康管理 对高血压高危人群 危险因素 效果研究
  • 简介:【摘要】 目的:分析产后抑郁症高危产妇的危险因素,观察护理干预效果。方法:分别以 73 例产后抑郁症高危产妇( A 组)、 75 例产后无抑郁症产妇( B 组)为研究对象,分析导致产后抑郁的危险因素,同时,给予 A 组产妇护理干预,观察护理效果。结果: A 组出现不良妊娠结局占比、伴有孕期并发症占比、不满意婴儿性别占比、婴儿状况不良占比、不了解抑郁知识占比均高于 B 组,差异显著( P < 0.05 ); A 组产妇干预后 EPDS 评分显著低于干预前( P < 0.05 )。结论:产后抑郁症的发生与妊娠结局、孕期并发症、婴儿性别等多种因素密切相关,给予产后抑郁症高危产妇护理干预后,可有效减轻其抑郁程度,促进产妇康复。

  • 标签: 产后抑郁症 高危产妇 危险因素 护理干预
  • 简介:摘要:目的 了解近5年母婴同室新生儿转NICU治疗的疾病种类分布及相关危险因素,为临床早期识别新生儿疾病提供参考。方法 对2017年1月1日至2022年7月31日从母婴同室转NICU的849例新生儿进行回顾性分析,了解其疾病分布情况,分析分娩方式、产次及孕周对发病情况的影响。结果 ①其中分娩方式为剖宫产的新生儿占77.15%,足月新生儿占76.33%,一胎患者新生儿占60.54%,新生儿因高胆红素血症转NICU治疗的新生儿占72.79%,②足月新生儿因高胆红素血症、感染及其他疾病转NICU治疗较早产儿明显增多,因肺炎及低血糖转NICU治疗较早产儿明显减少。③一胎患者新生儿因高胆红素血症、低血糖及感染转NICU 治疗较二胎患者新生儿明显增多,因肺炎及其他疾病转NICU治疗较二胎患者新生儿明显减少。④剖宫产患者生儿因低血糖、肺炎及其他疾病转NICU治疗较顺产患者新生儿明显增多,因高胆红素血症及感染转NICU治疗较顺产患者新生儿明显减少。⑤新生儿肺炎费用平均水平最高 结论  现分娩方式以剖宫产为主,新生儿多因高胆红素血症、肺炎及低血糖转儿科,因此在临床工作中医务人员应加强相关疾病观察,做到早发现、早治疗,减少家庭经济负担,保障新生儿安全,提高患者满意度。

  • 标签: 母婴同室 新生儿 NIC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