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心理干预在骨髓穿刺中的应用及效果观察。方法:选取2018年12月-2020年7月进行骨髓穿刺的患者74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成观察组(n=37例)和对照组(n=37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措施,观察组采用心理护理措施,干预后,对患者护理效果进行评估,比较两组患者干预后各评分量表以及满意指标变化。结果:干预后,观察组疼痛程度评分低于对照组(P

  • 标签: 心理干预 骨髓穿刺 疼痛程度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分析骨髓穿刺置管输液在急诊危重症患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从2019年8月-2020年

  • 标签:
  • 简介:摘要骨髓炎是由细菌感染引起的骨骼破坏性炎症,好发于长骨,儿童最常见部位为血供良好的长骨,如胫骨或股骨的干骺端。血源性感染引起的血源性骨髓炎是最常见的类型。长骨干骺端有很多终末小动脉,循环丰富,血流慢,细菌容易形成菌栓滞留繁殖,余元身体其他部位的感染灶如毛囊炎等的致病菌在干骺端血管滞留后,如机体抵抗能力弱时可出现病菌迅速繁殖,侵蚀、破坏骨组织,引起急性炎症。其病理变化主要分为脓液扩散,骨质破坏,死骨形成与反应性骨质增生四个过程。创伤性骨髓炎由开放骨折或外科手术所致。软组织破坏严重,血液循坏破坏是感染加重的重要因素。慢性骨髓炎Cierny-Mader分型可分为四型:Ⅰ型为髓内骨髓炎,病灶局限于骨髓腔,如血源性骨髓炎;Ⅱ型为表浅型骨髓炎,病灶局限于骨的外表面,常伴有难治性的软组织缺损,缺乏软组织保护;Ⅲ型为局限性骨髓炎,有存在明显边界的附着的或浮动的骨片,常伴有Ⅰ型和Ⅱ型骨髓炎的特点;Ⅳ型为弥漫性骨髓炎,病灶累及一整段骨或一整个关节。创伤性骨髓炎治疗的首要步骤是处理感染,感染性病灶要彻底清除,这一步是治疗的重中之重。在感染控制的基础上再进行骨重建。重建的手段包括松质骨移植,骨折内固定,节段性骨移植,人工关节置换等。

  • 标签: 骨髓炎 感染 分型 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原发性骨髓纤维化(PMF)和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伴骨髓纤维化(MDS-MF)患者纤维驱动细胞的差异。方法随机选取MF-0/1、MF-2和MF-3级的初诊PMF和MDS患者各10例,骨髓活检组织切片利用特异性免疫荧光抗体标记Gli1、LeptinR、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CD45和Procollagen Ⅰ,共聚焦显微镜成像后利用Fiji-ImageJ软件计数Gli1+、LeptinR+细胞及α-SMA+、α-SMA+/Gli1+、α-SMA+/LeptinR+和ProcollagenⅠ+/CD45+等纤维驱动细胞。结果MF-2/3级PMF和MDS患者LeptinR+、α-SMA+、α-SMA+/Gli1+和ProcollagenⅠ+/CD45+等细胞计数均显著高于MF-0/1级患者(P<0.05)。但MF-2/3级PMF患者Gli1+、α-SMA+/LeptinR+细胞计数显著高于MF-0/1级PMF患者(P值分别为0.001、0.006),而MDS患者中两组患者两群细胞计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值分别为0.169、0.067)。MF-0/1级患者中,PMF与MDS患者所有纤维驱动细胞计数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MF-2/3级患者中,PMF患者ProcollagenⅠ+/CD45+计数显著高于MDS患者(P=0.007),其他纤维驱动细胞计数相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MF分级及纤维驱动细胞计数与PMF和MDS患者总生存时间无相关性。结论PMF患者α-SMA+细胞来源于Gli1+和LeptinR+细胞,而MDS-MF患者α-SMA+细胞仅来源于Gli1+细胞;PMF患者ProcollagenⅠ+/CD45+细胞计数显著高于MDS-MF患者。

  • 标签: 原发性骨髓纤维化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伴骨髓纤维化 纤维驱动细胞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改良静脉穿刺法在肾内水肿穿刺中的应用效果。方法以2016年1月至2017年12月在本院住院接受传统静脉穿刺的35例肾内水肿患者为对照组,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住院治疗接受改良静脉穿刺法的35例肾内水肿患者为观察组,对比两组静脉穿刺操作时间及一次性穿刺率、疼痛程度、穿刺过程中的舒适度主观感受,并记录相关不良事件(针脱落、渗液、血肿、静脉炎)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患者静脉穿刺一次穿刺成功率为94.29%,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1.43%(P<0.05),而操作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疼痛控制有效率为91.43%,显著高于对照组的62.86%(P<0.05);观察组患者静脉治疗过程中的异物感、活动度、恐惧感VAS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均P<0.05);观察组患者渗液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而两组针脱落、血肿、静脉炎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改良静脉穿刺方法更适合肾内水肿患者治疗需求,操作更安全,有利于保护血管,降低静脉治疗过程中出现的不良事件,提高其舒适性。

  • 标签: 肾内水肿 静脉穿刺 不良事件 舒适度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宫颈癌患者术后三维适形调强放疗(IMRT )过程中骨髓抑制程度与骨髓照射剂量及体积的关系。方法收集2013年1月至2016年1月中国人民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九〇〇医院放疗科收治的宫颈癌根治术后行全盆腔IMRT的患者109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对骨髓进行限量的IMRT (BMS-IMRT )组[共56例(其中,行单纯放疗的有31例,行同步放化疗的有25例),年龄(43.03±4.49)岁]和未限量的IMRT组[共53例(其中,行单纯放疗的有21例,行同步放化疗的有32例),年龄(42.72±5.23 )岁],2组均在放疗计划系统勾画照射范围内的骨髓,包括腰骶椎、髂骨、坐骨、耻骨及近端的股骨。观察2组患者治疗计划靶区剂量分布情况、骨髓照射体积与剂量及放疗过程中骨髓照射体积、剂量与骨髓抑制程度的关系。2组间的计划靶体积剂量学、危及器官剂量体积参数的比较采用t检验;骨髓抑制程度、白细胞计数(WBC )和中性粒细胞减少程度及其他不良反应情况比较采用χ2检验。结果宫颈癌患者术后IMRT过程中骨髓抑制程度与骨髓照射体积、照射剂量相关,BMS-IMRT组与IMRT组计划靶体积剂量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4.220~2.923,均P>0.05 ),在2组危及器官剂量体积参数对比中,骨髓的V20(≥20 Gy体积占总体积的百分比)、V40(≥40 Gy体积占总体积的百分比),直肠V45(≥45 Gy体积占总体积的百分比)、D2%(近似最大剂量)及小肠D2%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12.696~2.917,均P< 0.05 )。2组间WBC及中性粒细胞的减少程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728、6.813 ,P=0.035、0.033 ),血小板、RBC及血红蛋白的减少程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385、0.006、1.419 ,P=0.825、0.938、0.492 )。对于行单纯放疗的患者,2组的WBC减少程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9.709,P=0.008),而对于行同步放化疗的患者,2组的WBC减少程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73 ,P=0.786 )。中性粒细胞减少的程度无论是在行单纯放疗还是行同步放化疗的患者中,2组之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χ2=4.741、1.523,P=0.093、0.217),2组患者其他不良反应情况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χ2=0.369、1.845、1.158、0.610,P=0.544、0.398、0.560、0.558)。结论宫颈癌患者术后在行全盆腔IMRT的过程中,WBC和中性粒细胞减少程度与骨髓照射剂量及体积呈正相关,在行IMRT时应对骨髓进行保护及限量。

  • 标签: 宫颈肿瘤 放射疗法,调强适形 骨髓限量 骨髓抑制
  • 作者: 张菡偌 白海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0-08-10
  • 出处:《国际肿瘤学杂志》 2020年第03期
  • 机构:甘肃中医药大学研究生院,兰州 730000;联勤保障部队第九四〇医院血液病专科中心,兰州 730050,联勤保障部队第九四〇医院血液病专科中心,兰州 730050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分析2019年10月以来收治的2例颅底骨髓炎患者的临床资料,2例患者的主要临床症状均为剧烈头痛,颅底MRI均表现为沿组织间隙蔓延的异常信号影。采用内镜经鼻入路手术和抗炎治疗后痊愈,无严重并发症。术后的病理学检查均证实了炎症性病变。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的有效治疗方式非常有限,主要根据个体化差异和不同的风险等级(通过修订的国际预后评分系统)制定患者的治疗方案,包括随访观察、红系造血刺激剂治疗、祛铁治疗、免疫抑制剂治疗、来那度胺治疗、去甲基化治疗和造血干细胞移植(HSCT)等。治疗策略的局限性是未来临床试验重要的探索方向,目前关于治疗MDS的多个临床试验尚在进行中,但仍有必要对MDS的分子和遗传数据进行整合,运用到临床实践中来优化治疗方法。文章对MDS目前的治疗方案进行综述,并对未来的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

  • 标签: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 分子靶向治疗 抗肿瘤联合化疗方案
  • 简介:摘要胃癌是我国最常见的消化道恶性肿瘤。多数患者确诊时已有远处转移,其中骨髓转移因诊疗难、预后差逐渐引起临床重视。警惕胃癌骨髓转移的早期征象,确定诊断后积极对症治疗,条件允许时尽早行病因治疗至关重要。目前已有回顾性研究阐述胃癌骨髓转移的临床特点,但最佳治疗方法尚未得到系统论证。本文将对胃癌骨髓转移的临床特征与诊疗进行综述。

  • 标签: 骨髓转移,胃癌 临床特征 诊断 治疗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总结伴骨髓转移的神经母细胞瘤(NB)患儿初诊时骨髓染色体核型分析结果,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G显带的方法,对2015年1月至2017年12月北京儿童医院血液肿瘤中心收治的伴骨髓转移的NB患儿进行染色体核型分析,总结临床特点、分析预后,随访至2018年12月31日。结果1.共120例患儿,男74例,女46例,≥18个月者98例(81.7%)。染色体正常组60例,其中56例(93.3%)国际神经母细胞瘤分期系统(INSS)-Ⅳ期,余4例为INSS-Ⅳs期;低危(LR)2例,中危(MR)9例,高危(HR)49例(81.7%);7例患儿MYCN基因扩增。染色体异常组60例患儿均为INSS-Ⅳ期,MR 1例,余59例(98.3%)均为HR,14例MYCN基因扩增。2.染色体异常患儿60例中单纯数目异常和结构异常者分别为4例、14例,42例患儿同时合并染色体数目及结构异常。数目异常方面,21号、10号、11号染色体缺失最为常见;结构异常方面涉及11q、1p、3p区段的异常发生率高。3.染色体正常组患儿随访时间为4~44个月,17例出现肿瘤进展或复发;染色体异常组患儿随访时间2~42个月,其中31例出现肿瘤进展或复发。所有患儿3年累积总生存率和累积无事件生存率分别为60.0%、48.4%;染色体正常组患儿3年累积生存率为74.2%,3年累积无事件生存率为65.7%;染色体异常组患儿3年累积生存率为47.5%,3年累积无事件生存率为24.9%;出现进展或复发患儿染色体数目异常以10号染色体缺失常见,结构异常以11q、1p、2p区域较多。结论NB患儿肿瘤细胞染色体异常率高,但重复率低,个体间差异明显。10号染色体缺失、11q、1p、2p区域结构异常可能为提示NB预后不良因素;通过骨髓标本进行肿瘤染色体核型分析可行,可为更精准的危险度分层和治疗提供依据。

  • 标签: 神经母细胞瘤 骨髓转移 染色体核型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羊水穿刺术前心理护理的应用效果。方法:随机抽取 100例羊水穿刺术孕妇作为此次研究对象,病例起止 2018年 3月 -2019年 4月, 100例孕妇依据随机数字表方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组 50例。对照组予以基础护理,观察组术前予以心理护理,比较两组孕妇的心理情况。结果:护理前比较观察组和对照组孕妇 SAS和 SDS评分,组间数据并未产生统计学意义;护理后比较观察组和对照组孕妇 SAS和 SDS评分,组间数据对比 P< 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羊水穿刺术前实施心理护理可改善孕妇的不良心理。

  • 标签: 羊水穿刺术 心理护理 SAS SDS
  • 简介:【 摘要】目的: CT 引导下胸部穿刺活检 。 方法: 选取 2018 年 9 月至 2019 年 9 月医院接收的 60 例胸部疾病患者进行研究,随机将其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 30 例,分析这些患者的穿刺活检结果,对患者有针对性的进行 CT 引导下胸部穿刺活检,分析诊断结果。 结果: 通过对患者的 CT 穿刺结果分析, 60 例患者中参与 CT 穿刺活检的 30 例,常规检查的 30 例,对这些患者的病灶深度、穿刺次数、胸部穿刺结果进行对比,诊断结果具有一致性,不存在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 P> 0.05) 。 结论: CT 引导下胸部穿刺活检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具有较高的准确性,对于患者的治疗会起到很大的作用,值得推广。

  • 标签: CT 引导 胸部穿刺 活检
  • 简介:摘要:目的: 探究 B 超引导下动静脉穿刺与普通动静脉穿刺的效果并进行对比。 方法: 选取 2017 年 5 月至 2018 年 11 月时间段至我院进行动静脉穿刺的 150 例患者作 为此次研究的研究对象 。以交替分组法将其分为普通组( 75 例,采取普通 动静脉穿刺方式置管 )和 B 超组( 75 例, B 超引导下动静脉穿刺方式置管 )。对比两组穿刺时间、一次性穿刺成功率、以及总穿刺成功率,同时对比两组患者。 结果: B 超组穿刺时间明显短于普通组( P < 0.05 ) 。 B 超组 一次性穿刺成功率 97.33% 、总穿刺成功率 100% 明显高于普通组 69.33% 、 86.67% ( P < 0.05 )。 B 超组并发症发生率 5.34 % 明显高于普通组 22.66 % ( P < 0.05 ) 。 结论: 与普通动静脉穿刺相比, B 超引导下动静脉穿刺的一次性成功率更高,穿刺用时更短,血肿、动静脉血栓、气胸等并发症发生率更低,建议推广使用。

  • 标签: B 超 动静脉穿刺 穿刺成功率 并发症
  • 简介:【摘要】在临床护理中,股静脉穿刺和股动脉穿刺是比较常见的一种操作技术,而了解和掌握股静脉、股动脉的毗邻、走形以及位置,能够使操作的成功率提高,减少并发症。因此,本文对股静脉穿刺和股动脉穿刺的解剖学基础和护理研究进行了探讨,以期为临床护理水平的提高提供一定帮助。

  • 标签: 护理解剖学 股静脉穿刺 股动脉穿刺
  • 简介:摘要再生障碍性贫血病理显示具有造血功能的红髓逐渐减少,骨髓小粒空虚,造血组织被脂肪细胞取代,这种骨髓脂肪组织取代造血组织的进程称为骨髓脂肪化。骨髓脂肪是造血微环境中重要成分,骨髓脂肪和其分泌的脂肪因子对造血具有促进/抑制的双相作用,对再生障碍性贫血骨髓脂肪化机制探索将有助于对骨髓造血功能衰竭发病机制的了解。

  • 标签: 再生障碍性贫血 骨髓脂肪 脂肪因子 造血微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