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马拉是人类及温血动物皮肤上的正常群之一,其与花斑癣、马拉菌毛囊炎、脂溢性皮炎、银屑病等多种疾病的相关性日益受到关注,作者对马拉的分类及其相关疾病的发病机制、病因、临床表现及诊断作一综述。

  • 标签: 马拉色菌 脂溢性皮炎及头皮屑 特应性皮炎 银屑病
  • 简介:目的:比较10%KOH法、乳酸酚棉蓝染色法、龙胆紫染色法直接镜检糠秕马拉的阳性率。方法:临床上拟诊为花斑糠疹或糠秕孢子菌毛囊炎的患者共计520例,对其中392例花斑糠疹患者采用钝刀刮屑取材,对128例糠秕孢子菌毛囊炎患者采用平口钳捏挤法取材,并对同一患者的同一部位所取标本分别进行10%KOH、乳酸酚棉蓝染色、龙胆紫染色处理,比较检出阳性率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拟诊为花斑糠疹的患者,经乳酸酚棉蓝染色与龙胆紫染色后标本检测阳性率(分别为97.9%、96.7%)高于用10%KOH处理(90.5%)的标本,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值分别为19.83、12.30,P值均〈0.05);经乳酸酚棉蓝染色与龙胆紫染色后标本检测阳性率比较无明显差异(2=1.22,P〉0.05)。拟诊为糠秕孢子菌毛囊炎的患者,经乳酸酚棉蓝染色与龙胆紫染色后标本检测阳性率(分别为92.2%、85.9%)高于用10%KOH处理(58.6%)的标本,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值分别为38.93、23.88,P值均〈0.05);经乳酸酚棉蓝染色与龙胆紫染色后标本检测阳性率比较无明显差异(2=2.57,P〉0.05)。乳酸酚棉蓝染色法较龙胆紫染色法在操作过程、阅片时间上更迅捷、方便。结论:拟诊为花斑糠疹或糠秕孢子菌毛囊炎的患者宜采用乳酸酚棉蓝染色直接镜检。

  • 标签: 糠秕马拉色菌 直接镜检 阳性率
  • 简介:目的了解江西地区花斑癣患者马拉菌种分布情况。比较传统吐温试验和改良吐温试验。方法对141例临床典型、真菌镜检阳性的花斑癣患者,采用Leeming和Notman培养基培养皮屑。以标准菌株为对照,按形态学和生理生化特点进行分类,分析马拉菌种构成情况。同时比较传统吐温试验和改良吐温试验优缺点。结果培养到95株马拉,分离出5个菌种:合轴马拉62株,糠秕马拉17株,球形马拉9株,钝形马拉6株,限制马拉1株。结论合轴马拉占有明显优势(65.26%)。改良吐温试验易于操作、费时短,尤其适合多标本的流行病学调查研究,值得推广。

  • 标签: 马拉色菌 花斑癣 吐温试验
  • 简介:患者男,18岁,以双侧面颊污秽样皮损3个月就诊。患者3个月前因经常不洗脸双侧面颊起较多粟粒至绿豆大黄褐色结痂,皮损发生后患者因害怕,拒绝擦洗面部,痂皮逐渐增厚,融合扩大成不规则斑块。患者自发病以来,除面部有绷紧感外,无其他不适。家庭其他成员未发现类似情况。既往体健,无慢性病史,无药物过敏史。

  • 标签: 皮肤垢着病 脂溢性皮炎 马拉色菌
  • 简介:目的:研究部分东南亚国家青年人群中马拉菌种构成。方法采集285名青年人(分别来源于中国、尼泊尔、印度、巴基斯坦)面部正常皮肤及皮损区标本,接种于Leeming&Notman培养基后进行培养分离,生化及形态学方法鉴定到种。结果共分离出8个菌种,共计501株马拉,以球形马拉为主,占40.5℅(203/501),其次为合轴马拉19.0℅(95/501)、糠秕马拉16.0℅(80/501)、限制马拉11.0℅(55/501)、斯洛菲马拉6.2℅(31/501)等。各国家间未见明显的地理学差异。结论东南亚地区青年正常人群及马拉相关疾病患者中的主要菌种为球形马拉

  • 标签: 马拉色菌属 微生物群
  • 简介:【摘要】目的 评估真菌荧光染色法在马拉相关疾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我院皮肤科门诊对122例临床疑似马拉感染病例的头、面部和胸背部样本分别采用荧光染色法与美蓝染色法进行直接镜检,比较其检验结果。结果 122例患者中,头皮、面部和胸背部标本应用荧光染色法和美蓝染色法镜检阳性率分别为65.21%和26.08%,50.79%和31.74%,69.23%和30.76%,荧光染色法阳性检出率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标签: [] 马拉色菌 真菌荧光染色 美蓝染色
  • 简介:随着特应性皮炎患者日益增多及中西医结合疗效令人期待,对其病因及病理机制研究渐受重视。特应性皮炎乃基因与环境交互作用产生,除了易感基因还要环境中有诱发因素才会发病。中医观点之禀赋不耐与西医的遗传因素相对应。环境因素中,马拉所扮演的角色近年来有许多重要突破,中医最近的研究也有找到针对马拉感染的中草药单体。治疗上结合口服抗组胺药加外用激素及中药外治或内服,疗效令人满意。展望未来,建议中医可追循西医脚步,在相关的免疫机理中寻找更有效中草药单体,以期能将中医治疗从辅助治疗晋升为主流方案。

  • 标签: 特应性皮炎 马拉色菌 致病机制 中西医结合
  • 简介:摘要:文中首次报道了史蒂芬块菌Stephensia在中国的分布。史蒂芬块菌发现于滇中地区呈贡县,生于1株栽培的天麻旁边,附近长有云南松和榛属植物。标本的特征与文献中对于该种的描述一致,即子囊果表面具褐色绒毛,产孢组织有曲折的脉沟,脉沟向中心辐聚,中心有时形成空腔,孢子球形,直径18~25μm,无油滴,包被(外囊盘被)角胞组织。中国标本的ITS序列与北美和欧洲样品有99%的相似性,其LSU序列仅有3个碱基与北美样品不同。史蒂芬块菌在分子系统上与腔囊块菌Hydnocystis和地杯Geopxyis近缘。

  • 标签: 地下子囊菌 史蒂芬块菌 分类学
  • 简介:记载和描述了伞菌目(Agaricales)、小皮伞科(Marasmiaceae)、脉褶(CampanellaHenn.)真菌3种,确认采自吉林省长白山地区的暗淡脉褶[Campanellatristis(G.Stev.)Segedin]为中国新记录种,并提供线条图。

  • 标签: 伞菌目 小皮伞科 暗淡脉褶菌
  • 简介:详细描述了软齿在中国的种类,其中稀软齿[Dentipellisseparans(Peck)Donk]为中国新记录种,并根据中国的材料时3个种进行了详细描述和绘图.

  • 标签: 中国 齿菌 分类
  • 简介:在不少家长看来,宝宝生病很多时候是因为感染了病菌。因此他们谈变,希望日常生活中尽可能做到绝对的“卫生、无菌”,但能做到吗?实际上。细菌并不一定是宝宝的敌人,相反,适当接触一些细菌,反倒是有利于宝宝成长昵。

  • 标签: 色变 细菌 卫生 生活 无菌
  • 简介:报道了中国担子纲一新记录——哈宁管Henningsomyces,并对采集于云南省迪庆州香格里拉县千湖山冷杉倒木上的一新记录种雪白哈宁管Henningsomycescandidus进行了详细描述?该最典型的形态特征是担子果由许多白色小管直立排列而成,菌丝体为一体系,同时具有简单分隔和锁状联合,担孢子薄壁、光滑、近椭圆形,管口的菌丝呈明显的树状分枝。

  • 标签: 云南 雪白啥宁管菌 分类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不同能量Q开关Nd:YAG 1 064 nm激光对糠秕马拉的细胞活性、蛋白酶活性及菌体结构的影响。方法选用糠秕马拉标准株,分别予以Q开关Nd:YAG 1 064 nm激光0(对照组)、500、600、700、800、900 mJ能量照射,培养7 d后测量各组菌落直径及菌落数,评估菌体细胞活性,采用全脂牛奶平板法测定蛋白酶活性,透射电镜观察各组菌体超微结构。多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组间两两比较采用LSD-t检验,激光能量与菌落直径、菌落数及蛋白酶活性的相关性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对照组及500、600、700、800、900 mJ组菌落直径[(4.05 ± 0.69)、(3.76 ± 0.51)、(3.28 ± 0.41)、(3.09 ± 0.72)、(2.54 ± 0.64)、(2.43 ± 0.41)mm]、菌落数(4 787 ± 597、4 287 ± 761、1 879 ± 275、1 082 ± 248、209 ± 42、72 ± 3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值分别为14.83、231.85,P < 0.05),600、700、800、900 mJ组菌落直径、菌落数均小于对照组(均P < 0.05)。激光能量与菌落直径和菌落数均呈负相关(r值分别为-0.67、-0.91,P < 0.05)。对照组、500 mJ组、700 mJ组、900 mJ组蛋白酶活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 = 346.60,P < 0.05),700 mJ、900 mJ组蛋白酶活性均低于对照组(P < 0.05)。激光能量与蛋白酶活性呈负相关(r = -0.94,P < 0.05)。透射电镜下观察到对照组菌体结构完整,500 mJ组菌体结构较完整,600 ~ 900 mJ组结构明显受破坏,且激光能量越大菌体结构破坏越严重。结论Q开关Nd:YAG 1 064 nm激光可影响糠秕马拉细胞及蛋白酶活性,破坏菌体结构。

  • 标签: 马拉色霉菌属 激光,固体 Nd-YAG激光 细胞结构 细胞活性 蛋白酶活性
  • 简介:黑陷球壳是单囊壁子囊,内许多种的定义一直不明确,该应该归于哪一科等问题一直存在争议。文中通过对资料的搜集整理和模式标本的重新鉴定研究,确认了黑陷球壳9个种;49个种归并到其他;12个种由于不符合该的特征,应予排除,但尚需确定名称;44个种由于模式标本材料太差或无法搜寻到模式标本,作为可疑种;另有11个种尚需搜寻模式标本重新研究。

  • 标签: 真菌 分类学 形态学 黑陷球壳属
  • 简介:报道了核菌纲(Pyrenomycetes)炭角目(Xylariales)炭角科(Xylariaceae)炭墩(Kretzschmaria)3个种:焦里炭墩K.deusta,亮色炭墩K.lucidula和垫状炭墩K.pavimentosa。其中前两种为中国新记录种。文中根据国内采集的材料对其宏观和微观特征进行了描述及图示。

  • 标签: 炭角菌科 形态学 分类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健康人群体检中肠道沙门氏和志贺氏的带菌情况。方法分别对我市2010~2014年共32866份健康人员体内肠道沙门氏和志贺氏进行常规检测,分析其带菌率各自的血清型群分布情况。结果32866份健康人员检测结果中以沙门氏为主,带菌率为0.28%,而志贺氏带菌率为0.04%;91株沙门氏分别分布于A、B、C、D、E5个血清群和19个血清型,以B血清群为主;13株沙门氏分别分布于A、B、C、D4个血清群和8个血清型,以B血清群为主。结论肠道沙门氏和志贺氏在健康人体内广泛存在,尤其以沙门氏居多,因此在日常检测工作中应特别注意。

  • 标签: 沙门氏菌属 志贺氏菌属 带菌率
  • 简介:在利用ISSR技术分析齿裂和皮下盘菌遗传多样性的研究中,为获得条带清晰、重复性好的ISSR扩增结果,对影响ISSR—PCR的条件进行了筛选,确定了此类菌物ISSR—PCR反应的最适宜条件:在15μLPCR反应体系中,10倍Taq酶缓冲液1.5μL,DNA模板8ng/μL,MgCl22.5mmol/L,dNTP0.15mmol/L,引物浓度0.4μmol/L,Taq酶1.00U,ddH2O9.0μL。最佳退火温度因不同的引物而定,最佳循环次数为35次。

  • 标签: 齿裂菌属 皮下盘菌属 ISSR—PER反应条件 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