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1 个结果
  • 简介:最开始我住在马克福利欧大街43号。那是一间紧靠地铁口的公寓,设施很好,大铁门进去,还有内庭,有整堵墙的衣冠镜。住客们大多是罗马市民,习惯用香水,进了电梯香风阵阵,只不过品类太多,混在一起有点面目全非。

  • 标签: 福利 马克 地铁
  • 简介:我曾经说过,范小青是一位对“寻找”充满兴趣的作家,从她走上文学创作的道路之后,“寻找”始终是她执着表现的主题。我的一位研究生还专门以范小青小说中的寻找主题写了硕士论文。似乎是要印证我的观点似的,范小青最新出版的长篇小说《灭籍记》同样在寻找上做文章。这一回,她要寻找的东西更大了,她要寻找的是人的身份。

  • 标签: 长篇小说 范小青 现实主义传统 现代主义 文学创作 硕士论文
  • 简介:现代审美主义的扩张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已成态势,而同时期的英国作家D.H.劳伦斯也进行了大量创作,其观念与作品受到审美主义扩张的影响深重。本文从审美主义角度出发,试从“身体现象学”这个较新的角度,分析劳伦斯与审美主义扩张之间的联系。本文认为劳伦斯独特的身体、时间观念与随审美主义发展起来的身体现象学理论有相当多的相似之处。

  • 标签: 审美主义 现代性 乌托邦 身体
  • 简介:《艰难时世》是英国作家查尔斯·狄更斯(CharlesDickens)创作全盛时期的一部长篇小说,他以十九世纪四五十年代为背景,描绘了英国的社会景象。本文以书中的汤姆为中心,重点分析汤姆在父亲严苛的功利主义教育下的悲剧人生,以期揭示功利主义教育思想对于普通人的残害。

  • 标签: 汤姆 葛擂硬 功利主义
  • 简介:何平:王梆好,黎幺给我看过你的小说,我也读过你在《单读》的“英国观察”系列文章。王梆:谢谢您加我的微信,之前看了您和黎幺的访谈,印象非常深刻。谢谢您能坚持推广像《纸上行舟》那样的实验性文学作品。

  • 标签: 世界主义 作家 文学作品 实验性 王梆 小说
  • 简介:由于第一手文献匮缺和研究方法的套路化,胡风研究大多集中在三四十年代,所用材料基本雷同,话题始终在重复,研究较难推进,无形中也造成了一种'空降感'和'横断感',即将青年胡风置放在历史暗区,且以'诗'论'史'。本文以'带着日期思考'为基本方法,对青年胡风的诸多史实重新考辨,用历史事实与贴切的理论'描述'历史整体。

  • 标签: 胡风 文学青年 理想主义者
  • 简介:题记:辽河“金三角”,自古就有“鱼米之乡”的美誉,是国家重要的商品粮基地,所盛产的大米成为“中国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享誉天下。每年九月,这片大地,稻浪翻滚,一片辉煌,蔚为壮观。

  • 标签: 现实主义 散文诗 雕像 地理标志产品 商品粮基地
  • 简介:1908年发表的《青鸟》是梅特林克最著名的戏剧作品之一,在剧中,梅特林克运用象征主义的意象、结构及手法将思维和笔触伸向了“梦境与幻想的神秘境地”,呈现了对人与未知世界、人与自然以及人与人的关系的多维度哲学体认,并在多重思考与探索中不断接近生命的真谛、靠近永恒的真实。

  • 标签: 《青鸟》 象征主义 哲学体认
  • 简介:“地方感”是人文主义地理学的一个核心概念,地方感也是美国印第安作家莫马迪的小说《日诞之地》中印第安人赖以生存和实现民族身份的根基。本文将对《日诞之地》中印第安人地方感的构建进行解读。首先,小说中印第安人的地方感构建始于其对城市和部落两种景观的不同体验,由此突出印第安人对于部落的根植型地方体验。其次,借助景观与人物的进一步互动,小说展现了印第安人与部落环境的关系,表现出印第安人情感上对地方的依恋。基于这两个层面的地方感建构,印第安人从理性认知上表现出对自己民族和文化的地方认同。由此,印第安人既完成了自身的地方感构建,保持了印第安民族和文化的本质,也顺应了当下文化融合共存的大趋势。

  • 标签: 斯科特·莫马迪 《日诞之地》 人文主义地理学 地方感
  • 简介:妥耶夫斯基(1821—1881)是俄国19世纪著名小说家,他的作品经常描写凶杀、犯罪的情节。陀妥耶夫斯基也是个善于心理分析的作家,他描绘了犯了罪的人复杂的心理变化。从他笔下的罪孽深重的人物身上也能看到善的光辉。在描写罪恶的场景时,陀妥耶夫斯基也总不忘在恶旁边安排一个孱弱的代表善的形象。在他笔下的被欺凌的与被侮辱的女人,也总是能够在罪恶的环境中保持内心的高洁善良。本文以陀妥耶夫斯基的三部小说《罪与罚》、《卡拉马佐夫兄弟》和《白痴》为研究对象,分析作者对善与恶的理解。

  • 标签: 陀思妥耶夫斯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