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对首次躁狂发作抑郁发作的双相情感障碍Ⅰ型患者临床特征进行比较。方法于我院2015年4月——2017年4月之间收治的双相情感障碍Ⅰ型患者中随机抽取首次躁狂发作抑郁发作的患者各32例作为研究对象,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对两组患者的临床特征进行比较。结果两组患者在年龄、婚姻情况、文化水平、工作情况、首次发病年龄、首次治疗年龄、病程、住院治疗次数方面无显著差异,组间对比P均>0.05;首次躁狂发作的患者中,男性患者的发生率高于女性患者,首次抑郁发作的患者中,女性患者的发生率高于男性患者,并且在躁狂发作次数、抑郁发作次数、确诊年龄、确诊时间、自杀史、三年内自杀次数、精神病性症状方面,组间对比P均<0.05,差异明显。结论与首次躁狂发作患者对比,首次抑郁发作患者临床症状更加显著,并且危险性更大,并且,当患者被诊断躁狂发作抑郁发作患者时,应该给予相应的预测性意见,避免患者病情加重发生双相情感障碍。

  • 标签: 首次为躁狂发作 首次为抑郁发作 双相情感障碍Ⅰ型 临床特征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影响抑郁症复发的因素,抑郁症的防治提供依据。方法采用队列研究和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抑郁症患者复发危险因素。结果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抑郁症复发的重要危险因素有患者服药依从性(OR=0.14)、精神障碍家族史(OR=3.84)、EPQ的N因子(OR=3.65)、负性生活事件(OR=3.32)。结论抑郁症复发受多种因素影响,服药依从性差、家族遗传史、神经质性人格、负性生活事件是首发抑郁症患者病情复发的危险因素。

  • 标签: 抑郁症 复发 危险因素
  •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以抑郁首次发作的双相障碍患者的临床特征。方法本研究纳入参加双相障碍临床路径调研的、以抑郁首次发作的双相障碍患者共1 600例,描述人群的一般人口学资料、疾病相关信息,以及第1次躁狂发作患者的症状学特点。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比较综合医院和专科医院就诊患者临床特征,采用卡方检验对目前为第1次轻躁狂/躁狂发作时的症状学表现与复发躁狂的症状学表现进行比较。结果首次抑郁发作到第1次轻躁狂/躁狂发作的平均时间3.63年;从第1次轻躁狂/躁狂发作到双相躁狂诊断平均1.83年,其中仅有45.4%(728例)首次发作即被诊断;从首次抑郁发作到双相障碍诊断平均为5.45年;专科医院和综合医院就诊的双相障碍患者在既往抑郁发作次数(F=7.119, P=0.008)、既往发作总次数(F=3.980, P=0.046)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在目前为第1次躁狂发作的患者中排在前3位的症状分别是心境高涨(83.0%,215例)、活动增多(81.5%,211例)、语量增多(79.9%,207例);与复发性躁狂相比,首次躁狂发作的患者出现比平日更合群(χ²=13.277,P<0.01)、比平日更善辩或诙谐(χ²=10.665,P=0.001)症状的频率高,出现使用精神活性物质增多症状(χ²=3.990,P=0.046)的频率低。结论以抑郁首次发作的双相障碍患者确诊所需时间长,首次躁狂发作不易识别,就诊于综合医院的患者抑郁发作更频繁,首次躁狂发作与复发性躁狂症状表现有差异。

  • 标签: 双相情感障碍 抑郁 躁狂
  • 简介:目的探讨首次发作抑郁症复发情况及其相关危险因素。方法按CCMD-Ⅱ-R诊断标准收集了233例经治疗而明显缓解的首次发作抑郁症病人,并进行了1年跟踪随访,采用多因素Logislic回归分析与复发有关的因素。结果(1)首次发作抑郁症1年复发率32.6%;(2)单因素分析显示,服药依从性、急性期治疗时间、家庭情感表达、社会支持评定量表总分、家庭亲密度、疗效指数(E1)、合并精神病性症状、HAMD抑郁量表总分、生活事件量表总分、EPQ的N分、P分11个变量与复发有关;(3)经多因素回归分析有服药依从性、EPQN分、社会支持评定量表总分、合并精神病性症状、HAMD总分、急性期治疗时间入选回归模型。结论首次发作抑郁症复发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应及早干预。

  • 标签: 首次发作抑郁症 复发 危险因素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首次抑郁发作小剂量氨磺必利联合盐酸氟西汀的治疗效果与安全性评价分析。方法选取我院2014-2015年接诊的126例首次抑郁发作患者作为本次研究对象,依据临床所采取治疗方法不同将纳入病例随机分为单纯采用盐酸氟西汀治疗的对照组与联合使用盐酸氟西汀与氨磺必利治疗的观察组,参照汉密尔顿抑郁量表分别评价两组患者治疗前与治疗后1、2、4、6、8周抑郁程度,药物不良反应评估以副反应量表参考依据,将两组治疗后患者抑郁改善情况及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作为比较。结果治疗前两组汉密尔顿抑郁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汉密尔顿抑郁评分均有不同程度改善,观察组治疗后1、2周末汉密尔顿抑郁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悬殊,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氨磺必利与盐酸氟西汀联合用药方案治疗首次抑郁发作效果优于盐酸氟西汀单用治疗方案,两种药物联用对首次抑郁发作的控制佳,明显缓解患者抑郁症状,临床疗效与安全性肯定。

  • 标签: 氨磺必利 盐酸氟西汀 抑郁首发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首次脑卒中后抑郁(PSD)的发生率及可能影响其发生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选择99例发病1月后的首发脑卒中患者,使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进行分组PSD组和非PSD组,比较两组之间的一般资料、血管危险因素(VRF)、卒中部位和性质、患者社会支持情况、生活应激事件、照顾者抑郁情绪(SDS自评量表)、神经功能缺损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分析初发卒中后抑郁发生的相关危险因素。结果PSD发生的危险因素有性别、年龄和NIHSS评分;而Barthel指数和社会支持评分则为保护因素。结论首次脑卒中发病1月后并发抑郁的发病率较高,且为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与患者年龄、性别、NIHSS评分、Barthel指数和社会支持评分有关。

  • 标签: 卒中 卒中后抑郁 发生率 相关因素 因子分
  • 简介:摘要通过对114例首次抑郁发作患者的护理,总结了在抑郁发作早期、发展期和好转期的护理要点,通过安全护理、心理护理和生活护理三方面来协助患者满足日常的生活需要,帮助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从而顺利、安全地渡过疾病的危险期。其中,保证患者的安全,我们采取加强安全检查、密切观察病情变化、提高护理安全度及建立安全支持系统四项护理措施;心理护理是针对患者在入院后1—7天,8—21天,及22天—出院三个不同时期存在的不同心理来实施针对性护理;生活护理则重点加强饮食、排泄、休息、睡眠的护理。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双相情感障碍抑郁发作与单相抑郁发作患者记忆功能损害的差异。方法:本研究选取2020年11月~2021年12月我院30例抑郁症患者,按相关诊断标准将入组病例分为双相情感障碍抑郁患者15例(双相组)、单相抑郁患者15例(单相组),另抽取13例参与医院心理测试的正常人作为对照(普通组),评估对比三组研究对象的抑郁程度及记忆功能。结果:单相组及双相组患者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17)及抑郁自评量表(SDS)均显著高于普通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单相组与双相组HAMD-17及SD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单相组及双相组韦氏记忆量表(WPS)各项得分均低于普通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单相组与双相组量表中经历、定向、数字顺序关系、再认、触觉记忆及背诵数目等测试项目得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双向组患者图片回忆、视觉再生、逻辑记忆、联想学习得分明显低于单相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单相抑郁病例相比,双相情感障碍抑郁病例记忆功能受到损害的程度更严重。

  • 标签: 双相情感障碍抑郁 单相抑郁 记忆功能损害 差异性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与小儿热性惊厥首次发作相关的因素。方法以我院儿科2012年1月~2014年12月收治的50例首次发作热性惊厥的患儿研究对象进行回顾性分析,分析内容包括患儿的年龄、性别及首次发作时的体温、发病季节、原发病。结果6个月-4岁小儿热性惊厥首次发作的普发年龄段,其中男性患儿较多,大多数发作于第三季度,且发作时,体温≥39℃;多由上呼吸道感染引起。与小儿热性惊厥首次发作相关的因素有患儿的年龄、性别及首次发作时的体温、发病季节、原发病。结论小儿热性惊厥首次发作相关的因素有儿的年龄、性别及首次发作时的体温、发病季节、原发病。因此,预防小儿热性惊厥,应依据以上相关因素开展针对性措施。

  • 标签: 小儿 热性惊厥 首次发作 相关因素
  • 简介:摘要目的对癫痫首次发作后自然复发危险性进行探讨。方法对2012年6月到2014年5月我院收治的42例首次癫痫发作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分析,均随访6个月到2年随访,记录有无复发及复发情况,同时探讨潜在的危险性因素。结果本组患者中2年内复发的31例,累计复发率达到71.7%,首次发病后自然复发危险性较大。结论癫痫首次发作的某些临床特征是主要复发危险因素,有利于临床判断复发危险性及对治疗给予指导。

  • 标签: 癫痫 首次发作 复发危险性
  • 简介:摘要:目前临床对双相情感障碍抑郁发作的治疗以药物为主,比如心境稳定剂、抗抑郁计和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等,可以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本文从药物治疗、物理治疗及社会心理疗法三方面重点分析综述双相情感障碍抑郁发作的治疗进展

  • 标签: 双相情感障碍抑郁发作 药物疗法 社会心理疗法 物理治疗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调查分析抑郁症病人的首次就诊途径。方法对110例住院抑郁症病人首次发病后的就诊途径、就诊的医院、就诊次数、费用、疗效进行调查。结果首次就诊于综合性医院的患者占82%,就诊于精神病院的占18%。结论抑郁症患者首次就诊于精神病专科医院的很少,花费高,疗效差,对抑郁症认识不足。

  • 标签: 抑郁症 首次住院 就诊途径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抑郁发作伴失眠患者的团体心理护理应用效果。方法:研究时间选定在2021.1月至2022.1月,研究对象上述期间我院收治的70例抑郁发作伴失眠的患者,采用随机分组的办法,将上述患者分成两组,一组研究组,接受团体心理护理,另外一组对照组,接受常规护理,对两组分别干预后的睡眠质量评分、焦虑抑郁情绪、生活质量评分展开对比。结果:干预前两组情绪评分对比无差异,P>0.05,干预后研究组的SAS、SD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的睡眠质量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的生活质量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团体心理护理用于抑郁发作伴失眠患者护理中可显著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调节患者不良心理情绪,使患者睡眠质量提升,具有临床推广价值。

  • 标签: 抑郁发作 失眠患 团体心理护理
  • 简介:摘要:随着中国经济发展进程的不断加快,人民所面对的生活压力以及工作压力不断增加,人民心理问题成为现阶段需重点关注因素。双相情感障碍抑郁属于精神疾病的一种,通常由遗传因素、社会因素、生活环境因素等方面所引起,患病后患者会出现明显情绪变化,甚至影响其日常行为习惯,其带来严重负面影响,一旦出现双相情感障碍抑郁发作症状,需及时入院接受治疗且需要专业人员护理,以免出现病情加重现象。

  • 标签: 双相情感障碍 抑郁
  • 简介:抑郁发作抑郁症)有典型的少阳症或肝郁气滞的表现柴胡剂却无效。典型的抑郁发作是晨重晚轻和早醒,是治疗的难点。其病机之一是肝气虚弱疏泄不及而因虚致郁,和心脾两伤的病机。治疗抑郁发作的主药应该是黄芪与龙眼肉。掌握了病机,辨证准确,在治疗上就不存在治疗无效的问题。

  • 标签: 抑郁发作(抑郁症) 病机 肝气虚弱 疏泄不及 因虚致郁 心脾两虚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小儿热性惊厥首次发作的临床特点和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2月至2020年12月漯河市第三人民医院收治的热性惊厥首次发作患儿97例作为热性惊厥组,并以1∶1配比抽取同期发热但无惊厥的97例患儿作为对照组。回顾性分析两组患儿的临床资料,分析小儿热性惊厥首次发作的临床特点和危险因素。结果97例小儿热性惊厥首次发作患儿主要以男性(64.95%)、年龄≤3岁(68.04%)为主,原发病以上呼吸道感染(74.23%)为主,春季(32.99%)、夏季(30.93%)多发季节,且脑电图检查多无异常(71.13%),复发率(8.25%)低。性别、年龄、体温、是否低钠、是否低锌、是否低铁、有无异常出生史、有无抽搐前1周疫苗接种史、有无热性惊厥家族史是小儿热性惊厥首次发作的影响因素(P<0.05)。结论小儿热性惊厥首次发作多为年龄较小的男性患儿,主要致病原因为上呼吸道感染,首次发作危险因素较多,春夏高发季节,脑电图异常和复发风险均较低。

  • 标签: 热性惊厥 首次发作 临床特点 危险因子
  • 简介:摘要:目的 探究双向障碍抑郁发作与单相抑郁症的临床表现。方法 选取我院收治的221例符合ICD-10情感障碍诊断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包括157例单相抑郁症患者和64例双相障碍抑郁患者,对比两组患者临床表现及家族史、诱因等问题。结果 双相障碍抑郁患者首发年龄低于单相抑郁症患者(P<0.05,t=65.96),双相障碍抑郁患者病程周期更长;双相抑郁患者情绪过激发生率、精神病症状分别为35.93%、29.68%均高于单相抑郁症的22.29%、15.92%,且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双相障碍抑郁首次发病年龄小、不利于诊断、患者病程周期长,可通过精神病症状、精神运动障碍、自杀行为以及过激想法等临床表现作为早期判断筛查依据。

  • 标签: 双相障碍抑郁 单相抑郁症 临床特征 实践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