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阿依达》是意大利作曲巨匠威尔第的经典之作,在19年后重返上海舞台;又是指挥家许忠自2016年3月担任上海大剧院院长一职以来,第一次执棒本院制作的歌剧。从某种程度上说,《阿依达》的上演可以折射出当前国内歌剧制作,或者说国内对经典歌剧作品诠释的基本状态。而对经典作品的诠释无疑建立在理解其何以成为经典的基础之上。

  • 标签: 阿依达 威尔第 上海大剧院 歌剧演员 女中音 歌剧史
  • 简介:摘要文章归纳总结诠释音乐的三个重要因素,提出在音乐教学中注重技术训练的同时应积极引导学生进入作品的角色、提高诠释音乐的演奏技巧,才能更好地表现音乐诠释音乐

  • 标签: 音乐教学 反思 诠释音乐
  • 简介:1934年由俄国作曲家齐尔品发起征集中国风格钢琴曲的活动,真正掀起了中国风格钢琴作品的文化意义上的探索热潮。中国现当代音乐家结合大众审美和喜好,在钢琴音乐创作时融汇了大量的中国元素使作品更具中国传统审美意境和韵味并带有中国音乐文化审美特征。通过了解和研究中国风格钢琴作品线条流畅的音韵节律和虚实相间气韵律动以及拟音装饰等各种弹奏技法特点,从而归纳出演绎诠释中国风格钢琴作品的音韵气韵规律。只有准确把握中国风格钢琴作品的内涵与风格,才能对音乐作品的艺术真谛进行恰如其分的表现,进而正确诠释和演绎中国风格钢琴作品所特有的艺术神韵。

  • 标签: 中国风格 钢琴作品 诠释演绎
  • 简介:摘要:《灯火里的中国》是为了庆祝深圳经济特区成立40周年之际创作的一首时代新歌,由田地作词、舒楠作曲。这首歌以其大气恢弘的旋律感悟家国情怀,激扬雄心壮志,以送上对祖国母亲的美好祝福。2021年1月1日,在中央广播电视总台“2021新年音乐会--扬帆远航大湾区”上由著名男中音歌唱家廖昌永首唱。2021年2月11日,在“2021年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春节联欢晚会”上由中国著名女高音歌唱家张也、中国内地男歌手周深联手演唱。廖昌永老师使用美声唱法,声音低沉如潺潺流水。张也老师使用民族唱法,声音比较集中穿透力更好、周深主要采用通俗和美声结合的美通唱法,声音圆润、柔和、空灵。正文共有三章,第一章介绍了歌曲《灯火里的中国》的创作背景以时代为主,介绍歌曲创作的初衷与历程。第二章主要以音乐分析为主,从歌曲的曲式、旋律等方面来分析。第三章以演唱分析为主,通过对演唱者的演唱来分析,从不同的声乐唱法来进行,通过对比与唱法融合,展示不同唱法的魅力。

  • 标签: 灯火里的中国 音乐分析 演唱
  • 简介:哲学本质上就是诠释学。对概念的理解与解释,构成了哲学工作的核心。作为一个哲学概念,"interpretation"通常与诠释学关联在一起,有时甚至就被看作"诠释学"的同义词。然而,在哲学文献中,这个词往往是不同语词的翻译,比如"hermeneutics"、"Interpretation"、"Auffassung"或"Auslegung"。虽然作为翻译的结果,这些词都有一个统一的形式"interpretation",但其意义或用法不尽相同,甚至完全对立。从诠释学的视角对"interpretation"这一术语的考察在一定程度上是对维特根斯坦意义理论的呼应和补充:语词的意义不仅在于其用法,也在于对其用法的理解与解释。

  • 标签: 诠释 诠释学 理解 解释
  • 简介:9月11日,中国第一部真正意义上的原创音乐剧《蝶》在北京保利剧院首演,拉开了世界巡演的序幕。这部音乐剧的主创团队阵容豪华,不仅有音乐人三宝、剧作家关山等国内一流的创作者,也吸引到《巴黎圣母院》原创班底,由欧洲顶尖的加拿大音乐剧导演GillesMaheu担纲创作导演,

  • 标签: DIGIDESIGN 音乐剧 中国 诠释 巴黎圣母院
  • 简介:2009年是五四运动发生90周年。五四运动使中国社会产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也导致中国音乐文化产生了根本的变革。回顾以往,关照五四运动对中国音乐发展,并作出新的历史诠释,是我们重视五四运动的必然。

  • 标签: 五四运动 中国音乐 影响 历史诠释
  • 简介:上海音乐学院青年教师何南南最近在西安音乐学院举办了钢琴独奏音乐会获得成功。音乐会上,何南南演奏了贝多芬奏鸣曲OP10NO2、肖邦的船歌OP60以及拉赫玛尼诺夫的前奏曲OP23NO1——10。无论从哪个角度来说,贝多芬、肖邦以及拉赫玛尼诺夫这三位伟大作曲家的差异都是巨大的:

  • 标签: 钢琴独奏 音乐会 贝多芬奏鸣曲 南南 拉赫玛尼诺夫 上海音乐学院
  • 简介:从远古文明的第一声具有语言意义的呐喊到今天日新月异的媒介技术,人类经历了语言、文字、印刷、广播、电视、互联网等等各个媒介时期,每一次媒介的变革都各人类社会各个层面带来巨大的变革,麦克卢汉的媒介理论深刻的揭示了这一规律。2008年中国将在奥运会的主办和协办城市开通3G商用服务,3G手机将作为全新的媒介进入到人们的生活当中,3G给人们的音乐生活或者说音乐本身又会带来那些变化,我们如何去理解这些变化背后的文化含义?在麦克卢汉媒介理论的基础上,本文尝试一个新的研究方法:通过分析人感官模式的变革来发现音乐媒介变革的原因,旨在揭示新的3G音乐媒介具有象征性的文化含义。

  • 标签: 感官模式 3G 感官完整化延伸内在驱动 麦克卢汉 技术决定论
  • 作者: 郭琰
  • 学科: 文学 > 中国文学
  • 创建时间:2009-02-12
  • 出处:《青年文学家》 2009年第2期
  • 机构:“大音希声”是中国古代文艺理论中的一种美字观念,为老子所提出,语出《道德经》“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又说“听之不闻名日希。”老子认为最美的音乐是自然无声之乐,而非人为的部分之美,这与他的“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的见解以及他的“无为自化”的思想是完全一致的。《4’33”》是世纪美国先锋派音乐中心人物约翰·凯奇的一部重要作品,颇符合“大音希声”的境界。
  • 简介:

  • 标签:
  • 简介:因为音乐,开心时我可以听莫扎特.愤怒时可以听贝多芬,思考时可以听德彪西:因为音乐.我得以在旋律的森林中尽情舞蹈,在音符的海洋中尽情畅游。我所学习的音乐专业恰巧又需要最饱满的情绪,一个人,能够把自己的情绪通过兴趣爱好表达出来,这是多么幸福的事。

  • 标签: 音乐 生活 诠释 兴趣爱好 贝多芬 情绪
  • 简介:笔者尝试从现代诠释学的角度介入音乐欣赏,尝试对音乐欣赏提供一个跨学科的视角。文章从诠释学的历史传统、现代诠释学与音乐欣赏的关系以及现代诠释学介入音乐欣赏后的反思三个方面进行分析。

  • 标签: 诠释学 音乐欣赏 伽达默尔 达尔豪斯
  • 简介:徐复观对孔门音乐思想的诠释有着自身鲜明的特色,他从生命本根性的角度揭示了音乐美善的圆融为一,通过对“乐之和”的疏解阐发了孔门音乐美学所追求的生命之境,并对孔子所倡导的雅乐的没落进行了多向度的梳理。但徐复观的解读毕竟有他的局限性,他对中国传统音乐思想的理论把握尚有欠缺之处。

  • 标签: 音乐 美善 圆融 乐之和
  • 简介:诠释学在西方哲学中的历史可谓是源远流长,在经历了圣经注释学、罗马法解释理论、一般文学批评理论以及人文科学普遍方法论(依据洪汉鼎先生的划分)之后,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又经伽达默尔将其从方法论的维度提升到了本体论的维度,建构了哲学诠释学。在这漫长的发展过程中,无论是方法论角度还是本体论角度,始终摆脱不了一个重要的问题,就是在理解的过程中,如何能把握好理解的限度问题,在怎样的范围内才能正确的把握文本或者说是历史流传物的意义。方法论的诠释学和本体论的诠释学总是很容易的就滑进了相对主义的泥潭中。文章试图通过对各种类型的诠释学在诠释限度问题上所做努力的概述,探索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途径。

  • 标签: 前诠释学(圣经注释学和古典语文学) 古典诠释学 当代诠释学 诠释限度
  • 简介:《钢琴大师教学笔记》一书的作者鲍利斯·贝尔曼不仅是钢琴演奏家,还是一位著名的钢琴教育家,至今仍活跃于演奏与教学第一线。目前,国内钢琴教育工作者的钢琴教学法著作和国外专家的相关译著数量众多,但像鲍利斯·贝尔曼这样的大师著作确属凤毛麟角,

  • 标签: 钢琴演奏技巧 钢琴大师 教学笔记 教育工作者 音乐 诠释
  • 简介:《偷洒一滴泪》是意大利歌剧家唐尼采蒂《爱的甘醇》男主角内莫里尼在第二幕时演唱的著名抒情男高音咏叹调,此首作品中体现了唐尼采蒂抒情性音乐创作的天赋。

  • 标签: 咏叹调 音乐学 诠释 意大利歌剧 音乐创作 抒情性
  • 简介:理查·施特劳斯是19世纪末最重要的作曲家之一,其一生创作大量管弦乐作品、艺术歌曲、歌剧。他的作品中以浓密的织体、庞大的管弦乐队、频繁的调性变换、多样的和声处理而备受瞩目,尤其是20世纪初,理查·施特劳斯创作的歌剧《莎乐美》。《莎乐美》为理查·施特劳斯带来了世界性的声誉,也正是《莎乐美》将理查·施特劳斯定义为一位最杰出的歌剧作曲家。本文将对这部作品中所采用的晚期浪漫音乐语言做进一步分析研究。

  • 标签: 理查·施特劳斯 《莎乐美》 晚期浪漫 音乐语言
  • 简介:摘要杨燕迪先生在2009年发表的《音乐作品的诠释学分析与文化性解读—肖邦<第一即兴曲>作品29的个案研究》一文在学术界产生了巨大影响。关于杨先生的这篇文章,给予了我很大的思考,我欲从两个方面提出自己的一些建议一是对专业学习音乐学的学生(以在学习西方音乐史的学习感受为例)所提的建议,二是对普通爱乐者提的建议。文中所提,定有不当之处,望批评指正。

  • 标签: 杨燕迪建议
  • 简介:<正>有人说,远方除了遥远一无所有;也有人说,远方除了遥远,还有美好的憧憬和向往。空间上的距离,让人学会了想象和追寻。引人入胜的风景,远处有亭台,人们朝亭台走去;到了亭台,更远处有溶洞,于是奔向溶洞;溶洞又非终点,更更远处有瀑布……人们因此不顾疲劳不断地前进。引人走向远处。是由于亭台、溶洞、瀑布的魅力;人们在人生道路上不断付出努力,为了争取更好的一个个未来的景色。这大概就是对"距离产生美"的一个解释。因为相距遥远,人们才会对有着钻石

  • 标签: 朝亭 人生道路 人说 天涯共此时 阳光灿烂的日子 一个人的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