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目的评价风湿瓣膜合并心房颤动房颤)经导管射频消融的安全和疗效。方法57例风湿瓣膜合并房颤患者,其中男性34例,女性23例,年龄39~65岁,平均年龄47.6岁(标准差16.7岁),轻度二尖瓣狭窄4例,二尖瓣球囊扩张术后2例,二尖瓣置换术后17例,二尖瓣、主动脉瓣置换术后34例(其中8例同时行三尖瓣成形术),左心房内径(45.6±7.1)mm,阵发性房颤3例,持续房颤54例,房颤病程(2.1±1.7)年。术前均经食管超声心动图排除左心房血栓。采用CARTO三维系统引导环肺静脉消融电隔离术.附加二尖瓣峡部、三尖瓣峡部线性消融及左心房碎裂电位消融以改良基质。术后定期随访Holter、ECG及UCG。结果57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消融术。操作时间(184±26)min,X线透视时间(25±14)min。环肺静脉消融使左肺静脉电隔离49例(86.0%)、右肺静脉电隔离52例(91.2%)。其余病例结合肺静脉节段消融实现电隔离。持续房颤消融恢复窦性心律9例,其中3例环肺静脉消融终止,6例碎裂电位消融终止;持续房颤转为不典型房扑4例,消融未能终止,转为典型房扑2例,三尖瓣峡部消融恢复窦性心律。消融结束未恢复窦性心律者,均行直流电复律成功转复。术后1个月1例阵发性房颤和10例持续房颤因复发再次消融。随访时间(7±4)个月,45例(78.9%)患者维持窦性心律。无明显并发症。结论CARTO系统引导环肺静脉消融电隔离结合基质改良治疗瓣膜心脏合并的房颤在有经验的治疗中心安全有效。

  • 标签: 肺静脉 消融术 风湿性瓣膜病 心房颤动
  • 简介:心房颤动简称房颤,是指心房规则有序的电活动消失,代之以快速、杂乱无章的心房颤动波,是最常见的持续心律失常。心房无序的颤动使其失去了正常的收缩和舒张功能,导致心耳内的血液流动速度缓慢甚至停滞进而产生心房附壁血栓。与普通人群比较,房颤患者具有较高死亡率和致残率,这主要是由于房颤患者易于发生缺血性卒中。研究结果显示,瓣膜房颤患者每年栓塞事件的发生率约5%,是非房颤患者的两倍,15%~20%脑栓塞的发生是由于房颤,在老年人群中房颤并发栓塞的比例更高,由其导致的脑栓塞为房颤患者的5倍[1]。

  • 标签: 心房颤动患者 老年人群 抗凝治疗 非瓣膜病 持续性心律失常 房颤患者
  • 简介:<正>32例患者在房颤时静注胺碘酮150mg负荷量后,以600mg/min静滴维持,24h静脉用量600mg,连续7d,转为窦律后再减为200mg/d。若仍未转复则停药。共观察3周。结果:26例用药后转复窦律,并维持至观察结束。其中用药后2h转复3例,2~4h转复11

  • 标签: 负荷量 心室率
  • 简介:目的总结迷宫Ⅲ手术治疗瓣膜合并心房颤动房颤)术后处理的经验.方法2013年10月至2016年5月间,我院施行迷宫Ⅲ手术治疗瓣膜合并房颤患者178例.同期行二尖瓣置换术95例、二尖瓣成形术28例、主动脉瓣置换5例、主动脉瓣和二尖瓣置换术50例.结果死亡1例(0.56%),因左心室破裂修补成功4d后多脏器衰竭死亡.主动脉阻断时间(102.24±22.07)min,体外循环时间(192.97±32.21)min,ICU停留时间(35.55±17.62)h,术后住院时间(15.10±3.33)d.出现二次开胸止血4例(2.25%)、新发脑梗死2例(1.12%)、低心排血量综合征5例(2.81%).应用临时起搏器136例(76.41%),行同步电复律14例(7.87%),无应用永久起搏器的患者.出院时窦性心律170例(96.05%,170/177)、房颤7例(3.95%,7/177),NYHA心功能Ⅰ级158例(89.27%)、Ⅱ级19例(10.73%).超声心动图提示左心室和左心房直径均较术前明显缩小(P<0.01),左心室射血分数较术前明显增加(P<0.01).出现跨二尖瓣A峰142例(80.23%,142/177),出现跨三尖瓣A峰152例(85.88%,152/177).结论系统训练、合理选择患者、恰当的手术处理、术后积极防治心律失常是迷宫Ⅲ手术围术期处理的关键.

  • 标签: 心房颤动 迷宫手术 围手术期 心脏外科手术
  • 简介:摘要心房颤动房颤)是导致脑卒中的重要危险因素,约30%的脑卒中与房颤有关。房颤患者面临的脑卒中风险与其合并症等多种因素有关。房颤脑卒中风险评估是制定脑卒中预防策略的必要前提。大多数房颤患者面临较高脑卒中风险,房颤相关脑卒中导致的致残率、致死率很高,口服抗凝药物预防脑卒中的效果得到证实。CHA2DS2-VASc评分[心力衰竭、高血压、≥75岁(2分)、糖尿、脑卒中或短暂脑缺血(2分)、血管疾病、年龄65~74岁、女性]在包括亚洲人群在内的许多人群中证实,能够预测房颤患者脑卒中风险,用于指导抗凝决策。仍有诸多研究旨在提高房颤脑卒中风险预测能力。

  • 标签: 心房颤动 脑卒中 风险评估 进展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不同口服抗凝药物对瓣膜心房颤动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2021年1月至2021年11月期间在我院心内科治疗的瓣膜心房颤动患者85例,简单随机法分组,共2组,即A组(n=42)和B组(n=43)。 A组患者采用利伐沙班。B组患者采用华法林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出血发生率、生活质量。结果:A组患者的出血发生率(4.76%),显著低于B组(16.287%),P<0.05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A组患者的生活质量评分,显著高于B组,P<0.05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相比华法林,利伐沙班治疗瓣膜心房颤动患者能够减少其出血发生率,且对患者的生活质量改善效果更具优势。

  • 标签: 不同口服 抗凝药物 非瓣膜病 心房颤动 患者 生活质量 影响
  • 作者: 李若宁 刘俊鹏 张亚同 杨杰孚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1-11-07
  • 出处:《中华心律失常学杂志》 2021年第05期
  • 机构:北京医院药学部 国家老年医学中心 中国医学科学院老年医学研究院 100730 现在新疆医科大学第五附属医院药学部,乌鲁木齐 830011,北京医院心内科 国家老年医学中心 中国医学科学院老年医学研究院 100730,北京医院药学部 国家老年医学中心 中国医学科学院老年医学研究院 100730
  • 简介:摘要心房颤动房颤)是常见的心律失常,抗凝治疗是预防房颤脑卒中的重要治疗手段。左心房血栓(LAT)是非瓣膜房颤(NVAF)患者发生脑卒中的主要原因之一,维生素K拮抗剂口服抗凝药(NOAC)已取代华法林成为NVAF脑卒中预防的优先推荐,然而对于已经形成LAT的NVAF患者,NOAC的有效及安全尚不明朗。本文旨在对NVAF患者LAT的抗凝治疗最新进展进行综述,以期为临床提供参考。

  • 标签: 心房颤动 左心房血栓 抗凝治疗 非维生素K拮抗剂口服抗凝药
  • 简介:心房颤动(atrialfibrillation,AF)是临床最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流行学研究结果显示,我国30~85岁居民中AF患病率为0.77%,其中80岁以上人群患病率达30%以上。血栓栓塞并发症是AF致死致残的主要原因,而卒中则是最常见的表现类型。

  • 标签: 心房颤动患者 抗凝治疗 血栓栓塞性并发症 瓣膜 心律失常 流行病学
  • 简介:摘要心房颤动是一种临床上最常见的且与年龄相关的持续心律失常。随着年龄的增长,心房颤动的患病率及心房颤动相关卒中的发病率均逐渐增加。老年患者由于认知及各器官功能减退,加之共、并发症增多,服用药物也随之增多,其抗凝治疗变得复杂。新型口服抗凝药物增加了老年心房颤动患者的治疗选择。现就老年瓣膜心房颤动患者的抗凝现状、抗凝治疗的必要及挑战、用药选择等问题进行回顾综述,以助临床医生合理选择抗凝治疗方案。

  • 标签: 老年 心房颤动 抗凝药
  • 简介:摘要心房颤动是一种临床上最常见的且与年龄相关的持续心律失常。随着年龄的增长,心房颤动的患病率及心房颤动相关卒中的发病率均逐渐增加。老年患者由于认知及各器官功能减退,加之共、并发症增多,服用药物也随之增多,其抗凝治疗变得复杂。新型口服抗凝药物增加了老年心房颤动患者的治疗选择。现就老年瓣膜心房颤动患者的抗凝现状、抗凝治疗的必要及挑战、用药选择等问题进行回顾综述,以助临床医生合理选择抗凝治疗方案。

  • 标签: 老年 心房颤动 抗凝药
  • 简介:摘要目的针对瓣膜心房颤动患者产生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病率及其主要治病的危险因素进行分析研究。方法收集2015年6月—2016年6月期间的200例瓣膜心房颤动患者有关资料,回顾瓣膜心房颤动患者产生脑卒中的情况,对该疾病患者同时产生脑卒中患者及未发生脑卒中患者的临床特点进行比较,对瓣膜心房颤动并发缺血性脑卒患者分析其致病的危险因素。结果缺血性脑卒中在瓣膜心房颤动患者中的发病率为18.5%(37/200),发病率并随年龄不断增长而升高;瓣膜心房颤动患者产生缺血性脑卒中的危险因素不低于75岁、冠心病、高血压、心房持续/永久颤动、左房直径不小于40毫米、CHADS2评分不小于4分等都是主要的致病危险因素。结论瓣膜心房颤动产生脑脑卒中的患者,年龄不低于75岁、心房持续/永久颤动及高血压都是致病的高危因素。

  • 标签: 心房颤动 脑卒中 危险因素
  • 简介:目的:针对指南推荐对于CHA2DS2-VASc评分为1分的中危瓣膜心房颤动患者抗凝治疗决策相对灵活性,分析评估目前CHA2DS2-VASc评分为1分的中危房颤患者抗凝治疗现状,探讨针对这一人群的抗凝治疗策略。方法:回顾分析我院中危瓣膜心房颤动患者192例,依据患者意愿给予服用华法林、阿司匹林和不服药,将其分为华法林规范服药组、华法林不规范服药组、阿司匹林组和不服药组。观察与对比各组治疗后出血事件发生情况及随访1年后终点事件[短暂脑缺血发作(TIA)、缺血性脑卒中、外周动脉栓塞]发生率。结果:192例CHA2DS2-VASc评分为1分的心房颤动患者中,服用华法林的例数少于服用阿司匹林与不服药的例数(P〈0.05);华法林规范服药组出血事件发生率低于阿司匹林组和华法林不规范服药组(P〈0.05);华法林规范服药组和阿司匹林组终点事件发生率显著低于华法林不规范服药组和不服药组(P〈0.05)。结论:CHA2DS2-VASc评分法为1分的心房颤动患者虽然为中危人群,规范抗凝或抗血小板治疗是必要的。结合我国国情服用阿司匹林是必要的和值得推荐的选择。

  • 标签: 非瓣膜性心房颤动 CHA2DS2-VASc评分法 抗凝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瓣膜心房颤动(NVAF)患者左心耳形态与脑卒中发生的关系。方法:入选NVAF患者218例,记录患者相关病史资料及辅查结果,将患者分为复杂型左心耳组和单纯型左心耳组,分析脑卒中与左心耳形态及各个潜在危险因素的关系。结果:复杂型左心耳组CHA2DS2-VASc评分、脑卒中/TIA/TE发生率显著高于单纯型左心耳组(P

  • 标签: 非瓣膜性房颤 左心耳结构 脑卒中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瓣膜心房颤动房颤)患者在联用胺碘酮和利伐沙班情况下胺碘酮对利伐沙班血药浓度的影响。方法研究设计为前瞻队列研究,研究对象选自2019年1—10月在北京医院心内科住院并服用利伐沙班治疗(≥3 d)的房颤患者。将入选患者分为联用胺碘酮组和未联用胺碘酮组,应用抗Xa测定试剂盒以发色底物法检测2组患者利伐沙班血药谷浓度和峰浓度,以利伐沙班日剂量20 mg患者血药浓度为标准,对利伐沙班日剂量不同患者的血药浓度进行标准化处理,比较2组患者利伐沙班实测血药浓度、标准化血药浓度以及组内利伐沙班日剂量为20 mg者的血药浓度。结果纳入研究的患者为65例,联用胺碘酮组12例(利伐沙班日剂量均为20 mg),未联用胺碘酮组53例(利伐沙班日剂量20、15、10 mg者各为42、9、2例)。2组患者在性别、年龄、体重、体重指数、吸烟史、房颤血栓危险度评分、出血风险评分、利伐沙班日剂量、肝肾功能及血小板计数等方面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联用胺碘酮组利伐沙班血药谷浓度和峰浓度均高于未联用胺碘酮组,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43±30)ng/ml比(38±26)ng/ml,t=0.569,P=0.571;(294±114)ng/ml比(251±87)ng/ml,t=1.473,P=0.146]。未联用胺碘酮组利伐沙班剂量标准化后血药谷浓度[(41±28)ng/ml]和峰浓度[(273±108)ng/ml]以及组内利伐沙班日剂量为20 mg者血药谷浓度[(40±27)ng/ml]和峰浓度(249±75)ng/ml]分别与联用胺碘酮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胺碘酮对服用利伐沙班治疗的房颤患者利伐沙班血药浓度无明显影响,但对两药联用的患者仍需要加强监测。

  • 标签: 利伐沙班 胺碘酮 心房颤动 药物相互作用 药物监测
  • 简介:目的观察螺内酯联合胺碘酮治疗瓣膜阵发性心房颤动的效果。方法68例瓣膜阵发性心房颤动患者,随机分为合用组(螺内酯加胺碘酮)32例及单用组(单用胺碘酮)36例。两组均常规给予胺碘酮,合用组在此基础上加用螺内酯20mg/d,观察6个月,观察两组的左心房内径、复发率及不良反应。结果合用组的左心房内径较单用组减小[(36.3±6.56)mm比(45.2±7.43)mm],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O.05)。合用组复发率28.1%(9/32),单用组复发率52.8%(19/36),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O.05)。结论螺内酯联合胺碘酮可抑制左心房结构重构,减少阵发性房颤的复发。

  • 标签: 螺内酯 胺碘酮 非瓣膜病 心房颤动 阵发性
  • 简介:目的观察小剂量胺碘酮与螺内酯联合治疗瓣膜阵发心房颤动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方法将110例瓣膜阵发性心房颤动按就诊顺序随机分为胺碘酮组和联合组,各55例,2组都服用胺碘酮,第1周600mg/d,第2周减为400mg/d,第3周减为200mg/d,然后200mg/d维持,联合组加用螺内酯20mg/d,观察2组治疗后6个月、12个月、18个月的左心房内径及治疗后3个月、6个月、12个月、18个月、24个月的窦性心律维持率和安全。结果治疗期间有3例退出研究,治疗6个月后2组左心房内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12个月后联合组的左心房内径为(35.61±1.78)mm,小于胺碘酮组[(37.23±1.58)mm](P〈0.05);治疗后3个月,6个月胺碘酮组窦性心律维持率分别为94.32%、87.65%,低于联合组93.86%、84.38%,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治疗12个月后联合组的窦性心律维持率85.32%显著大于胺碘酮组72.18%(P〈0.05)。结论胺碘酮与螺内酯联合治疗瓣膜阵发性心房颤动维持窦性心律的疗效优于单用胺碘酮,并能延缓左心房的扩大。

  • 标签: 心房颤动 非瓣膜病 胺碘酮 螺内酯 窦性心律
  • 简介:摘要心房颤动有时发生于无明显的心脏或其他疾病的年轻个体,这些患者具有良好的临床预后,故引入了孤立房颤的定义。但是有关孤立房颤有许多不确定性,包括多种不同的概念,临床发病和预后差异大等。而且越来越多的证据显示,基于被忽视的亚临床心血管风险因素或在细胞、分子水平基因决定性的轻微改变,孤立房颤包括多种不同的队列患者,可能处于不同的风险状态。各种心脏影像技术、生物标记物以及遗传信息的使用是否改善房颤发作的风险预测和孤立房颤患者的风险评价,以及是否影响治疗决策的制定,需要进一步的研究。但此期间对AF表现仔细的临床检查,对诊断为孤立房颤患者的定期临床再评价是必须的。

  • 标签: 孤立性房颤 临床预后 病理生理学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瓣膜心房颤动患者不同抗栓方案的治疗现状及有效。方法回顾分析永康市第二人民医院2018年5月至2019年5月收治的瓣膜心房颤动患者136例的临床资料。根据治疗方案分为无抗栓组(32例)、利伐沙班组(41例)、华法林组(42例)、阿司匹林组(21例)。在治疗原发病和合并症的同时,无抗栓组不用抗凝或抗血小板治疗;利伐沙班组给予利伐沙班10 mg/d治疗;华法林组给予华法林2.5 mg/d治疗;阿司匹林组给予阿司匹林0.1 g/d治疗;观察比较各组1年内血栓栓塞及出血事件发生率、全因死亡率、再入院率等。结果各组患者年龄、房颤类型及合并冠心病、心力衰竭、高血压等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 0.05),而各组患者性别、脑卒中/短暂脑缺血发作史、合并糖尿和高脂血症等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 > 0.05)。1年内,无抗栓组、利伐沙班组、华法林组、阿司匹林组总血栓栓塞事件发生率分别为21.87%(7/32)、7.32%(3/41)、2.38%(1/42)、19.05%(4/2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98,P < 0.05),各组出血事件发生率分别为18.75%(6/32)、29.27%(12/41)、4.76%(2/42)、4.76%(61/2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1.77,P < 0.05);1年内,< 65岁、65~75岁、> 75岁各年龄段患者总血栓栓塞事件、总出血事件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 > 0.05),全因死亡、再入院发生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6.76、7.56,均P < 0.05)。结论对瓣膜心房颤动患者早期抗栓治疗非常重要,治疗方案应遵循个体化,患者年龄增加死亡风险增大。

  • 标签: 心房颤动 心脏瓣膜疾病 血栓形成倾向 血液凝固因子抑制剂 华法林 阿司匹林 预后 治疗方案 个体化
  • 简介:目的了解瓣膜心房颤动患者规范化抗栓治疗现状及影响规范化治疗的原因。方法收集114例瓣膜心房颤动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抗栓治疗的现状、l临床事件发生率及未使用抗栓药物的原因。结果114例患者中使用抗栓药物治疗共77例(67.5%),其中华法林组15例(13.2%),阿司匹林组62例(54.4%);37例(32.5%)未使用抗栓药物治疗(未抗栓组)。三组患者中发生缺血性脑卒中17例(14.9%),其中阿司匹林组6例(9.7%,6,62),未抗栓组11例(29.7%,11/37),华法林组无缺血事件发生。缺血性脑卒中发生率华法林组与未抗栓组、阿司匹林组与未抗栓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22、0.010),华法林组与阿司匹林组缺血性脑卒中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576)。三组出血事件发生率及全因病死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O.05)。65例CHADS2评分≥2分的患者中,医生未行栓塞风险评估,未服用华法林8例;医生过分担心出血风险未服用华法林7例;患者不知道应服用华法林14例;患者担心出血未服用华法林13例;不愿长期服用华法林并监测凝血指标18例;原因不明5例。结论瓣膜心房颤动患者华法林使用率低,应规范化治疗。医患因素均影响了华法林的使用,应共同努力。

  • 标签: 心房颤动 华法林 抗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