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目的采用单纯后路松解椎弓根钉棒复位固定技术治疗复性脱位,评价其可行性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3月至2015年12月我科收治的28例复性脱位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采用后路松解椎弓根螺钉复位固定,后于板间植骨融合.随访颈椎X线、CT、MRI观察复位及脊髓减压情况,测量椎管最小矢状径及CMA改善状况,观察植骨愈合情况及JOA评分.结果手术时间平均(145±37)min(115~210min);手术平均失血量(205±65)ml(140~290ml).术中无脊髓、神经根及椎动脉损伤发生,所有患者椎弓根螺钉成功置入,23位患者(82%)关节完全复位,所有患者脊髓减压满意.术后随访平均25.6(12~36)个月.术后6个月所有患者植骨融合良好,随访期间未发生内固定松动断裂及脱位复发.在末次随访,JOA评分由术前平.均8.6±2.2改善到14.8±1.8(P<0.0005),平均改善率为73.8%;椎管最小矢状径由术前平均(9.3±4.2)mm改善到(18.6±3.2)mm(P<0.0005).CMA由术前平均115.2°±12.5°改善到153.6°±9.3°(P<0.05).结论采用单纯后路松解椎弓根螺钉复位固定技术可有效治疗复性脱位,临床效果满意.

  • 标签: 寰枢椎脱位 手术入路 后路 内固定器
  • 简介:目的探讨在经口复位钢板(TARP)内固定术中采用关节360°松解技术治疗僵硬复性脱位的临床疗效。方法2005年1月—2014年12月,对23例常规方法不能彻底松解的僵硬复性脱位患者采用关节360°松解TARP内固定术治疗。通过术前、术后影像学检查(X线、CT三维重建和MRI)判断复位、内固定器位置及脊髓受压改善情况。采用日本骨科学会(JOA)评分评估患者临床症状改善情况。结果所有患者手术均顺利完成,术后颈椎局部症状和肢体麻木无力均不同程度改善,术后影像学资料显示内固定位置满意,脊髓压迫均彻底解除。所有患者术后随访6~12个月(平均9.3个月),末次随访时JOA评分由术前(8.5±3.2)分提高至(13.2±2.1)分;所有患者均获骨性融合。除1例患者因术中硬膜破裂,二期拆除TARP改为后路枕颈固定,其他患者未发生感染、神经血管损伤、钉板松脱等并发症。结论按常规方法不能完成充分松解的由陈旧性骨痂和瘢痕等因素造成的僵硬复性脱位,采用关节360°松解技术可以获得彻底松解,再行TARP内固定术即可完成关节的完全复位,彻底解除脊髓压迫。

  • 标签: 寰椎 枢椎 脱位 内固定器
  • 简介:目的:总结一期经口前后联合入路手术治疗复性脱位患者的围手术期护理,预防并发症,促进早日康复。方法:对26例复性脱位患者术前加强心理护理,做好口、鼻腔清洁和消毒,重视健康教育。手术后做好体位护理,严密观察患者神志、生命体征,神经功能以及伤口情况,保持呼吸道通畅,加强口腔护理和饮食护理,指导患者功能锻炼,做好出院宣教。结果:本组均手术成功,治疗效果满意。结论:一期经口前后联合入路手术治疗复性脱位,具有较大的难度和危险性,术后全面护理和正确的出院指导是提高手术成功率,减少并发症的重要保证。

  • 标签: 难复性寰枢椎脱位 一期前后联合入路 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后路松解复位、固定融合术治疗复性脱位的远期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1月至2016年6月接受单纯后路松解复位、固定融合术治疗复性脱位患者的病历资料,男13例、女18例,年龄为(39.1±13.5)岁(范围9~72岁)。临床评价指标为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eck disability index,NDI)和日本骨科协会(Japanese Orthopedic Association,JOA)评分;影像学指标为齿前间距(atlantodental interval,ADI)、斜坡椎管角(clivus-canal angle,CCA)、延髓脊髓角(cervico-medullary angle,CMA),以及C0~C2角和C2~C7角评估颈椎序列的改善情况。对于合并颅底凹陷症患者,测量齿突尖至Chamberlain线和Wackenheim线的距离评估垂直方向的复位情况。记录植骨融合时间及术后并发症。结果随访时间为(82.7±26.4)个月(范围61~170个月)。NDI自术前43.41%±11.60%改善至术后6个月的12.19%±6.97%,末次随访时为9.45%±7.51%(F=89.56,P<0.001)。JOA评分自术前(9.48±2.41)分提高至术后6个月的(14.71±1.42)分,末次随访时为(14.97±1.47)分(F=52.89,P<0.001)。ADI由术前(9.16±2.32)mm减小至术后6个月的(1.39±1.04)mm,末次随访时为(1.29±1.08)mm(F=189.61,P<0.001)。CCA术前为113.68°±12.67°,术后6个月恢复至143.39°±7.38°,末次随访时为142.39°±7.13°(F=67.13,P<0.001)。CMA术前为115.71°±13.69°,术后6个月增加至146.23°±10.36°,末次随访时为145.58°±10.78°(F=41.44,P<0. 001)。齿突尖至Chamberlain线的距离术前为(11.15±4.35)mm,术后6个月为(2.03±2.83)mm,末次随访时为(2.15±3.02)mm(F=37.58,P<0.001)。齿突尖至Wackenheim线的距离术前为(6.81±2.57)mm,术后6个月为(-2.23±1.58)mm,末次随访时为(-2.27±1.58)mm(F=122.16,P<0. 001)。C0~C2角自术前1.94°±15.82°恢复至术后6个月的14.90°±6.55°,末次随访时为14.84°±6.45°(F=11.97,P<0.001)。C2~C7角自术前27.26°±8.49°恢复至术后6个月的19.10°±5.28°,末次随访时为19.26°±5.44°(F=11.13,P<0. 001)。所有患者均实现骨性融合,融合时间为(9.71±2.55)个月(范围5~15个月)。术后共发生并发症5例(脑脊液漏2例,切口深部组织感染1例,一过性神经功能损害1例,吞咽困难1例),给予对症支持治疗后均治愈。随访期间无一例发生内固定失败及再脱位。结论后路松解复位、固定融合术是治疗复性脱位安全、有效的手术方式,具有良好的远期随访效果。

  • 标签: 寰枢关节 脱位 随访研究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总结上颈椎畸形伴有难复性关节脱位的手术治疗方法。方法本组5例患者,术前颅骨牵引关节难以复位。术中采用高位咽后入路显露上位颈椎,行前方松解复位,Ⅰ期后路内固定融合,3例枕颈融合,2例融合。结果5例均获得良好解剖复位和植骨融合,颈髓受压明显减轻。结论上颈椎畸形引起的颅底凹陷及复性关节脱位,可行经口入路的关节松解复位术使关节获得充分复位,同期行后路植骨融合内固定治疗。

  • 标签: 上颈椎畸形 寰枢关节脱位 高位咽后入路 前路松解
  • 简介:目的:探究复性脱位(atlantoaxial dislocation,AAD)以后路松解复位固定融合术治疗的远期疗效。方法:回顾性选择本院2019~2020年收治的AAD患者进行研究,共计60例。患者均开展后路松解复位固定融合术治疗,随访两年,分析患者术前、术后的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eck disability index,NDI)、日本骨科协会(Japanese Orthopedic Association,JOA)评分、影像学指标[齿前间距(atlantodental interval,ADI)、斜坡椎管角(clivus-canal angle,CCA)、延髓脊髓角(cervico-medullary angle,CMA)]、颈椎曲度(C0~C2角、C2~C7角)以及骨性融合状况。结果:患者术后6个月、术后2年时的NDI值、ADI值、C2~C7角值均小于术前,JOA值、CCA值、CMA值、C0~C2角均高于术前(P<0.05)。患者骨性完全融合率高达100.00%,平均融合时间(9.52±1.85)个月。结论:复性AAD患者以后路松解复位固定融合术治疗效果显著,术后康复速度快,且远期疗效满意。

  • 标签: 后路松解复位;固定融合术;难复性寰枢椎脱位;远期疗效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椎弓根螺钉固定在治疗不稳与脱位的临床效果。方法总结采用颈后路复位、减压和融合固定治疗的21例不稳病例临床资料。结果完全复位13例,部分复位6例,原位固定2例。无椎动脉损伤、脊髓损伤、感染、固定失效等并发症。随访3—21个月,平均6.7个月,X光片、CT复查所有病例3个月后均达到满意融合。脊髓功能有7.5提高到13分。结论椎弓根螺钉固定可使不稳与脱位获得即刻和长期稳定,方便术后护理和功能锻炼,临床效果好。

  • 标签: 寰枢椎不稳 寰枢椎 椎弓根螺钉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儿童脱位后路融合术的长期疗效。方法分析2001年6月至2011年6月于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就诊的26例儿童脱位患者,收集患者术前及术后影像资料及功能评价结果,统计分析患者远期疗效。结果患者随访(156.4±47.6)个月,术后半年时间随访发现患者均实现骨性愈合;C0~C2角术后颈椎弯曲角明显较术前改善(P<0.05);C2~C7角最后一次随访的曲度与手术前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的日本骨科协会(JOA)评分,从术前的平均(9.28±2.37)分提升到末次随访的(14.44±1.28)分,大部分患者的恢复状态不错,病情较稳定。JOA评分术后改善率平均值为77.35%,其中优秀有24例,良好有5例,优良率为100%。结论后路融合术是治疗儿童脱位的有效手段,术后长期疗效良好,不会对儿童的颈椎曲度和神经功能成显著的不良反应。

  • 标签: 儿童 寰枢椎 椎弓根螺钉 融合固定 颈椎曲度
  • 简介:目的评估钩内固定治疗齿状突骨折并脱位的手术疗效.方法回顾分析一年半来6例手术病人的手术及疗效.结果手术方法符合生理要求,内固定可靠.结论钩操作简便、安全,内固定坚强牢靠,并发症少.

  • 标签: 齿状突骨折并寰枢椎脱位 寰枢椎钩固定
  • 简介:目的:探讨3种后路融合术治疗齿状突骨折并脱位的临床效果.方法:对18例齿状突骨折并脱位患者行后路融合术:包括Gallie钢丝法7例,Brooks钢丝法7例,Apofix板夹内固定法4例.结果:术后16例脱位完全复位,2例大部分复位(复位不满意才另行枕颈融合,不在此列).经0.5~10年(平均4.5年)随访,除1例术后6个月死亡外,其余17例均获骨性融合,其中钢丝断裂而植骨已融合1例,后弓钢丝切割断裂移位后融合1例;所有患者颈痛全部消失;8例有脊髓病症状者中,1例无改善(术前JOA评分分别为5分),其余7例JOA评分均较术前提高,分别为13~17分.结论:3种后路融合术均有其适用性,是治疗齿状突骨折并脱位的有效方法;Apofix板夹为后路融合术的首选内固定方式;术前牵引复位是手术成功的关键.

  • 标签: 齿状突骨折 寰枢椎脱位 脊柱融合 后路 内固定 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评估钩内固定治疗齿状突骨折并脱位的手术疗效。方法回顾分析一年半来6例手术病人的手术及疗效。结果手术方法符合生理要求,平均手术时间为70分钟,内固定可靠。结论钩操作简便、安全,内固定坚强牢靠,并发症少。

  • 标签: 齿状突骨折并寰枢椎脱位 寰枢椎钩固定
  • 简介:摘要在脱位的治疗中,可复性评价曾是其分型的主要依据。近年来,随着后路手术技术的发展,脱位的治疗范式正由前后联合入路逐渐向单纯后路复位转变。通过后路关节间松解、撑开,可使一部分在传统理念上不可复的脱位变为可复,加之随着基于后路复位手术新分型的提出,脱位术前可复性评价的意义和必要性也应该重新被审视。笔者依据本中心在脱位领域多年来的临床经验,就目前该疾病手术治疗中的热点问题提出自己的观点,供同行参考和批评指正。

  • 标签: 寰枢关节 寰枢椎脱位 可复性 术前评价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复性关节脱位行前路经口松解复位后路枕颈固定植骨术疗效。方法对6例复性脱位的患者行前路经口松解复位后路枕颈固定植骨术,术前神经功能JOA评分7~10分,术前MRI脑干脊髓角平均139.6°,评估手术前后JOA评分、脑干脊髓角。结果术后影像学显示内固定位置良好、关节脱位复位良好,减压彻底,6例中5例获得解剖复位,1例复位达85%,6例脑干脊髓角术后平均162.5°,术后3~6个月植骨区域获得骨性融合,末次随访时神经功能JOA评分12~16分。结论经口松解复位+后路枕颈固定植骨术治疗复性脱位,可达到良好复位,减压彻底,固定可靠,植骨融合率高,神经功能恢复良好,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 标签: 寰枢关节 脱位 松解术 内固定器
  • 简介:

  • 标签:
  • 简介:目的:探讨前路松解椎弓根复位固定的手术方法。方法:12例复性关节骨折脱位患者,男4例,女8例,年龄16-48岁。其中陈旧性齿状突骨折6例,齿状突不连2例,横韧带松弛症2例,枕畸形1例。前路C1/C2松解,清除前方挛缩瘢痕组织或骨连接,后路PCF经椎弓根复位固定融合术。结果:术后11例获得复位,行复位固定术;1例行枕颈融合术。术后随访正常。结论:前路松解PCF椎弓根复位固定融合治疗复性关节骨折脱位方法可靠。

  • 标签: 寰枢关节/损伤 脱位/外科学 骨折/外科学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斜切面非金属微创通道下经常规Smith-Robinson前外侧入路进行关节松解联合后路固定治疗复性关节脱位的可行性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5月至2021年12月收治的5例复性关节脱位患者的病历资料,男3例,女2例;年龄(44.6±9.0)岁(范围38~61岁)。采用斜切面非金属微创通道下经常规Smith-Robinson前外侧入路进行关节松解联合后路固定手术治疗。主要观察指标包括日本矫形外科协会(Japanese Orthopedic Association,JOA)评分及JOA评分改善率、美国脊髓损伤协会(American Spinal Injury Association,ASIA)分级、齿前间距(atlantodental interval,ADI)及复位指数、平面脊髓有效空间(space available for the cord,SAC)及植骨融合情况。结果随访时间(80.0±23.1)月(范围34~96个月),前路松解时间(105±23)min(范围75~135 min),总手术时间(234±42)min(范围212~276 min),前路手术出血量为(80±16)ml(范围60~100 ml),总术中出血量(123±34)ml(范围86~150 ml)。术前JOA评分为(6.6±0.9)分,术后1个月为(11.2±0.4)分,末次随访时为(14.8±0.80)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97.28,P<0.001),末次随访时JOA评分改善率为79.1%±7.64%。术前ASIA分级为C级3例,D级2例;至末次随访时ASIA分级为D级2例,E级3例。术前ADI为(9.56±1.07)mm,术后6个月为(1.46±0.39)mm,末次随访时(1.48±0.29)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206.54,P<0.001)。末次随访时复位指数为84.6%±1.4%。术前SAC为(10.3±1.83)mm,术后6个月为(20.12±1.19)mm,末次随访时为(20.06±1.25)mm,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44.47,P<0.001)。术后6个月有3例患者植骨已融合,术后12个月5例患者均获良好的植骨融合。1例患者术后14个月时因外伤导致钛棒断裂,其余患者无并发症发生。结论对于复性关节脱位应用斜切面非金属微创通道下经常规Smith-Robinson前外侧入路进行关节松解联合后路固定手术,可取得良好的复位及神经功能改善,手术安全、有效,术后疗效满意。

  • 标签: 寰枢关节 脱位 外科手术,微创性 脊柱融合术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前后联合入路与单纯后路松解复位内固定治疗复性脱位型颅底凹陷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0年7月至2017年12月接受手术治疗的47例复性脱位型颅底凹陷症患者的病历资料。按手术方式分为前后联合入路组23例和单纯后路组24例。主要观察指标包括:Chamberlain线(Chamberlain line,CL)、Wackenheim线(Wackenheim line,WL)、McGae线(McGae line,ML)、齿间距(atlantodens interval,ADI)、延髓脊髓角(cervicomedullary angle,CMA)、斜坡角(clivus-canal angle,CCA)、日本骨科协会(Japanese Orthopedic Association,JOA)评分和Ranawat分级。结果前后联合入路组随访时间为(48.7±31.2)个月,单纯后路组为(44.4±33.4)个月。前后联合入路组JOA评分术前为(8.20±2.75)分,末次随访时为(14.98±1.05)分,改善率为77.35%±11.35%;单纯后路组JOA评分术前为(8.06±2.52)分,末次随访时为(14.71±0.62)分,改善率为74.38%±10.52%;两组末次随访时JOA评分(t=0.877,P=0.262)及改善率(t=1.478,P=0.206)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前后联合入路组术前CL、WL、ML、ADI、CMA和CCA分别为(13.12±5.76)mm、(6.94±3.55)mm、(7.04±4.57)mm、(9.75±2.06)mm、110.85°±13.6°、95.32°±18.3°,末次随访时分别为(1.68±2.53)mm、(-2.76±2.26)mm、(-1.52±2.43)mm、(1.12±1.55)mm、149.26°±12.6°、141.42°±13.7°,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单纯后路组术前CL、WL、ML、ADI、CMA和CCA分别为(12.52±5.17)mm、(6.59±3.04)mm、(6.94±4.32)mm、(9.88±1.93)mm、115.35°±12.4°、97.25°±16.4°,末次随访时分别为(2.00±3.67)mm、(-3.06±1.85)mm、(-1.76±2.88)mm、(1.17±1.18)mm、146.76°±11.4°、137.56°±10.4°,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术前及末次随访时两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前后联合入路组植骨融合时间为(9.2±4.9)个月,单纯后路组为(9.5±4.7)个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547,P=0.382)。两组共8例发生术后并发症,前后联合入路组6例(21.7%),单纯后路组2例(8.3%),单纯后路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少于前后联合入路组。结论一期后路松解复位植骨内固定术治疗颅底凹陷症合并脱位可获得与前后联合入路基本相同的临床疗效,但后路手术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前后联合入路。

  • 标签: 颅底 颈寰椎 枢椎 脱位 治疗结果
  • 简介:摘要脱位实际上是指环齿关节半脱位,是临床青少年常见的一种疾病。除可因先天性关节结构异常引起之外,头颈部外伤及软组织劳损等均可引起本病。目的讨论脱位针灸治疗。方法根据患者临床表现结合检查结果进行诊断并治疗。结论取穴分为两组,第一组取头后部的穴位,如强间、络却、玉枕、风池等;第二组取列缺、后溪等。两组穴位可交替使用。

  • 标签: 寰枢椎半脱位 针灸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