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以月桂酰氯、乙二胺与丁二酸酐为原料合成了一种羧酸盐双子(gemini)表面活性。采用IR、1HNMR对中间产物和目标产物进行结构表征,并考察了合成所得羧酸盐gemini表面活性表面活性。结果表明:合成产物即为目标产物。合成产物的临界胶柬浓度为0.027mmol/L,比普通单链表面活性低2~3个数量级,表面张力最低可降至29.5mN/m。

  • 标签: 羧酸盐 GEMINI表面活性剂 合成 性能
  • 简介:中原油田属高温高盐油藏,常规三次采油技术难以满足提高采收率的要求。以非一阴离子两性表面活性为主的驱油与原油可形成超低界面张力,与储层流体适应性好。当表面活性用量为0.3%时,驱油吸附量小于1.5mg/g,耐温100℃,抗盐20×10。mg/L(ca。^2++Mg^2+含量6000mg/e)。注入0.2PV表面活性,可提高采收率7.88%。该驱油可以在中原油田大规模应用。

  • 标签: 驱油剂 非-阴离子表面活性剂 低渗油藏 提高采收率
  • 简介:采用生物培养和物理化学试验研究了水溶性有机物(DOM)和非离子表面活性对土壤中芘生态毒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水溶性有机物具有表面活性。水稻根的芘毒害敏感区间为0—200mg/kg,100mg/kg是土壤中芘对水稻根伸长最大抑制率质量比。DOM的存在会降低芘的生态毒性,且芘生态毒性的降低程度随DOM质量浓度的增大而增大。在试验条件下,DOM和表面活性单一作用对芘生态毒性均有减轻的趋势;当DOM和表面活性共存时,芘的生态毒性则比DOM单独作用时的结果弱,而强于表面活性单独作用的结果。

  • 标签: 环境学 水溶性有机质 根伸长抑制率 发芽指数 生态毒性
  • 简介:开展了添加表面活性对带15个左右的乙二醇单元的氮杂环卡宾钯催化(5)在水介质中催化Suzuki偶联反应性能的影响研究;发现常见的阳离子或阴离子表面活性均可将催化5在水介质中的催化性能恢复到在二氧六环中的水平;故发现了一条提高催化5在水介质的性能途径.

  • 标签: 水溶性 表面活性剂 水相催化 PD催化剂 SUZUKI反应
  • 简介:建立了shodexICYS-50阳离子色谱柱测定河水中阳离子离子色谱方法。以甲基磺酸(4mmol/L)为淋洗液,流速为1mL/min,抑制电导法检测,每个样品的分析时间为20min。在优化的实验条件下,Na+、NH4+、K+、Mg2+、Ca2+的检出限分别为1.30、1.44、3.18、2.31、5.17μg/L;加标回收率为91.24%-104.8%。并将此色谱柱与DionexIonpacCS12A进行分析比较,两根柱子的检测结果数据一致。研究结果表明:方法简便、快速、准确可靠,适合对河水此类复杂样品的检测。

  • 标签: YS-50 阳离子 河水 离子色谱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肺表面活性物质对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NRDS)的治疗效果。方法将60例NRDS患儿随机分为治疗组29例和对照组31例,两组均给予常规治疗,治疗组给予气管内滴入肺表面活性物质,剂量为100mg/kg。结果治疗组和对照组存活率分别为96.55%、80.65%,治疗组存活率高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3.679,P>0.05);nCPAP或机械通气时间分别为(50.73±19.47)h、(77.34±19.69)h,治疗组通气时间缩短(t=9.13,P<0.05),机械通气所占比例分别为24.14%、54.84%,机械通气比例明显降低,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88,P<0.05);合并症发生亦明显降低,除肺出血外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肺表面活性物质对NRDS疗效满意,值得推广。

  • 标签: 肺表面活性物质 新生儿 呼吸窘迫综合征
  • 简介:总结5例呼吸窘迫综合征新生儿使用肺泡表面活性物质的护理。护理重点为使用药物前做好相关准备,给予气管插管,正确给药,使用药物后做好呼吸道护理及药物治疗效果观察,重视预防感染。5例患儿用药30min~2h后,4例皮肤颜色逐渐红润,血氧饱和度上升,24~36h后呼吸困难改善予撤机,1例患儿出现呼吸衰竭,72h后生命体征稳定予撤机;5例患儿均治愈出院。

  • 标签: 新生儿 呼吸窘迫综合征 肺泡表面活性物质 护理
  • 简介:【背景】薇甘菊是最具危害性的世界性杂草之一,目前已入侵我国香港、广东、海南、台湾、云南等地,而嘧磺隆是防治薇甘菊的一种高效药剂。【方法】采用室内生物测定和田间喷雾法,研究了商用药剂嘧磺隆与洗衣粉或柴油混合使用,对薇甘菊根、茎、叶片的杀灭效果及对后期残留茎干萌发率和种子萌芽率的抑制作用。【结果】嘧磺隆单独处理28d后,薇甘菊叶片、茎和根的死亡率分别为86%、92%和84%;而与洗衣粉混合处理后,死亡率分别升高至98.33%、97.67%和89.67%;与柴油混合使用后,死亡率分别升高至92.33%、95.33%和98.33%。经嘧磺隆单独处理后的薇甘菊后期茎干萌发率为9.67%;与洗衣粉、柴油混合使用后,萌发率分别降低至6%、5.33%。经嘧磺隆单独处理后,薇甘菊种子的萌芽率为44.67%;而与洗衣粉、柴油混合使用后,种子萌芽率分别降至28.67%、25.33%。【结论与意义】嘧磺隆与洗衣粉或柴油混合使用,对薇甘菊组织的杀灭效果及对后期茎干萌发率和种子萌芽率的抑制作用均优于嘧磺隆单独使用。本研究可以为薇甘菊的防控技术开发提供参考。

  • 标签: 薇甘菊 70%嘧磺隆可湿性粉剂 洗衣粉 柴油 防控效果
  • 简介:通过优化淋洗液、色谱柱温度、载样量等影响测定的因素,建立了非抑制器离子色谱法检测河水中阳离子的方法。在1-100μg/L浓度范围内,标准溶液工作曲线的线性相关系数R均大于0.999。方法不需要使用抑制器、操作简单、准确可靠,能满足检测要求。

  • 标签: 非抑制器 离子色谱法 阳离子 河水
  • 简介:摘要总结10例应用肺表面活性物质(PS)联合机械通气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RDS)的护理经验。我们认为对RDS患儿在机械通气的同时,经气管插管内注入肺表面活性物质(固尔苏),同时给予保暖,保持呼吸道通畅,保证足够的营养和热量,严格无菌操作等护理;10例中患儿治愈9例,自动出院1例。早期足量应用固尔苏并给予积极有效的护理是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有效方法。

  • 标签: 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 肺表面活性物质 机械通气 护理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早期用肺表面活性物质(固尔苏)加CPAP(鼻塞持续正压通气)预防早产儿呼吸窘迫综合征临床疗效。方法2008年7月—2012年4月我科(出生小于34周孕,体重小于2100g)早产儿于出生0.5—2小时内气管内注入表面活性物质(固尔苏100mg/kg)后加CPAP(鼻塞持续正压通气)5小时。结果30例早产儿均未出现呼吸窘迫综合征而且无颅内出血、肺出血、支气管肺发育不良等并发症发生,门诊随访无视网膜病,听力及智力筛查均无异常。结论早期用肺表面活性物质加CPAP(短期)预防早产儿呼吸窘迫综合征可减轻病情,避免有创机械通气,缩短氧疗时间,减少早期和后期并发症。对降低死亡率及致残率有重要意义。

  • 标签: 肺表面活性物质 CPAP 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
  • 简介:建立了用阳离子色谱法测定溴棕三甲胺的方法。在淋洗液为硫酸(3mmol/L)+乙腈(40%),流速为1mL/min,柱温为40℃的色谱条件下,采用MetrosepC4-150阳离子色谱柱,非抑制电导检测器,在1-15mg/L范围内,溴棕三甲胺的浓度与色谱峰面积呈良好线性关系,相关系数为0.999。方法具有快速、简便、灵敏的特点,适用于检测实际样品中溴棕三甲胺的含量。

  • 标签: 离子色谱 溴棕三甲胺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离子与非离子两种对比在肝脏MR动态增强中的效果和不良反应,探讨两种对比的应用价值。

  • 标签:
  • 简介:通过空气样品液化器中的真空泵的作用,空气转化为液体,从而能持续提供样品流,以供离子色谱仪和伏安极谱仪检测。阐述了将空气样品液化器(PILS)与伏安极谱仪(VA)、离子色谱仪(IC)联机分析空气中气溶胶的方法。其中伏安极谱仪可以分析空气中的Zn、Cd、Pb、Cu等重金属的含量,离子色谱仪可以分析空气中的Cl-、NO2-、NO3-、SO42-、Li+、Na+、NH4+、K+、Ca2+、Mg2+等阴、阳离子的含量。方法取得了很好的精密度与准确度。

  • 标签: 离子色谱法 伏安极谱法 空气样品液化器 大气
  • 简介:为了实时探测离子土固化(ISS)在固土过程中的阳离子交换量(CEC),采用激光击穿光谱技术(LIBS),对ISS处理后的土壤溶液中的K、Ca、Na、Mg、A1、Si这6种离子含量进行探测。分别对由不同配比(1:100、1:200和1:300)的ISS处理过的高岭土、膨胀土、红粘土等5种标准土壤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同一土壤中的各种离子随ISS配比的变化趋势各不相同;不同土壤与ISS作用的效果各不相同;ISS的配比并非越高越好。这些工作为ISS固化机理的研究提供实验依据,而利用激光击穿光谱技术进行探测的方式为ISS固化机理的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

  • 标签: 激光击穿光谱 离子土固化剂 阳离子交换 土壤 配比
  • 简介:以抗高温钻井液降滤失荆的性能要求为出发点,根据处理抗高温作用机理设计处理的分子结构。采用氧化还原反应体系首次合成了新型的四元阴离子降滤失ALW。对其在钻井液中的性能进行评价,试验结果发现,ALW有良好的温度稳定性、抗盐抗钙性及抑制性。

  • 标签: 降滤失剂 抗高温 室内评价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非离子对比在造影中的不良反应的观察及护理方法。方法将150例采用非离子对比行静脉肾盂造影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回顾性总结和分析不良反应的观察与护理经验。结果150例静脉肾盂造影患者有3例出现不良反应。结论选择合适的静脉、指导患者采用放松方法是保证静脉肾盂造影顺利完成的基础;严密的观察是降低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增强患者生命安全的保证。

  • 标签: 非离子型对比剂 静脉肾盂造影 不良反应
  • 简介:目的探讨冠状动脉介入诊疗中不同剂量非离子对比对肾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行冠状动脉介入诊疗术(冠状动脉造影和成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的患者500例,其中男性280例,女性220例;年龄53-78岁。平均年龄65.0岁。单纯冠状动脉造影280例,冠状动脉造影+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220例。根据使用非离子对比的剂量随机分为3组:低剂量组(〈100mL)180例,其中男性100例,女性80例,平均年龄60.2岁;中剂量组(100-200mL)200例,男性110例,女性90例,平均年龄65.6岁;高剂量组(〉200mL)120例,男性70例,女性50例,平均年龄66.9岁。分别检测各组对比应用前及应用后8、12、24、48、72h反映肾功能情况的血清肌酐(SCr)、胱抑素C(CysC),比较每组内和组间不同时间段的SCr,CvsC。结果低剂量组中。Scr仅在对比应用后48h升高,而CysC仅在对比应用后24h升高.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他时段均与基线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低剂量组相比,中剂量组血SCr、CysC在各个时间段升高幅度明显增加(P〈0.05).而高剂量组比中剂量组SCr、CysC在各个时间段进一步升高(P〈0.05),并且随着对比应用剂量的增加。如中剂量组和高剂量组其SCr,CvsC升高的程度均明显提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恢复速度明显变慢,部分患者对比应用72h后仍未恢复到基线水平,并且较基线水平明显升高(P〈0.05)。结论在冠状动脉介入诊疗中。应用非离子对比对肾功能的损害与对比剂量明显相关,低剂量(〈100mL)对肾功能影响小且恢复快,而中剂量(100。200mL)和高剂量(〉200mL)随着剂量的增加其对肾功能的影响越大,且恢复越慢,部分患者由对比造成的肾功能损害在一定时间内持续存在。

  • 标签: 冠状动脉介入诊疗 非离子型对比剂 对比剂肾病 肾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