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也许是长江的闻名,游人忽视了上游金沙的风景;也许是在云南有众多的风光景点,吸引了太多的观光客;或者是金沙藏于深山,一直带着朦胧的面纱。对于金沙,我们了解的太少。不久前,我1门有机会走进了金沙

  • 标签: 金沙江 中国 云南 气候条件 地理环境 自然风光
  • 简介:每年枯水季节,采石者都能在金沙畔的河滩,寻觅到千姿百态、婀娜多姿的造型石类观赏石。造型石类观赏石是我国传统石文化中发现早,也是分布最广的一类。据白居易的《太湖石记》记载,早在唐代太湖石就已被广泛开采和利用了。

  • 标签: 造型石 金沙江 枯水季节 观赏石 太湖石 石文化
  • 简介:云南省元谋县江边乡龙街渡,是当年红军长征巧渡金沙之地,又称“红军渡”,现已成为“红色革命纪念”旅游区。红军渡江畔的木棉树被当地各族人民称为“红军树”,开关酷似红军五角星帽徽的木棉花,又被称为“红军花”。

  • 标签: 金沙江 “红军花” 元谋县 云南 旅游区 木棉树
  • 简介:1935年1月遵义会议后,中央红军在毛主席的直接指挥下,在遵义地区歼灭和击溃敌人2个师又8个团。蒋介石急忙飞往重庆“督剿”。毛主席神机妙算,用兵如神,采取了大迂回的战略战术,声东击西,四渡赤水,纵横驰骋于川、滇、黔边地区,在运动中寻找有利战机,巧妙地歼灭敌人,创造了古今中外军战史上罕见的奇迹。

  • 标签: 毛主席 金沙江 遵义会议 中央红军 遵义地区 战略战术
  • 简介:在川南和滇北的莽莽群山之间,有一条波涛汹涌、一泄千里的水流,它就是名闻遐迩的金沙。1935年5月初,中央红军在皎平渡口出奇不意巧渡金沙,在党的历史上写下了浓重的一笔。带着探究的心情,笔者到那里进行了实地探访——

  • 标签: 金沙江 中央红军 水流
  • 简介:会东县溜姑、鲁吉、大崇三个乡位于金沙西岸,属于干热河谷地带,具有独特的自然条件,光照充足,雨热同季,昼夜温差大,有利于光合产物的积累,适宜多种农经作物综合发展,更是有利于桑树生长发育。这三个乡蚕桑起步较晚,从1985年开始发展,通过年年育苗、栽桑、嫁接,到95年发种25736张,产茧14783担。养蚕、产茧分别占全县95年

  • 标签: 主要措施 金沙江 共育室 养蚕布局 干热河谷 桑品种
  • 简介:在滔滔金沙畔,有一颗熠熠生辉的明珠,它就是四川省屏山县新市镇。新市,距屏山县城45公里,由于新市上游的河道狭窄、水流湍急、暗礁密布、不能航行,金沙的航运便以此为起点,因此,新市镇又称为万里长江第一港。新市,依山傍水,记者刚到新市,发现这不大的小镇...

  • 标签: 新市镇 扶贫工作 金沙 贫困户 江畔 屏山县
  • 简介:杨勇及其同伴们10年间对长江多次考察与探险,对长江流域及环境有很深感受,如1986年长江科学考察漂流探险,1988年徒步考察金沙攀枝花至宜宾段,1991年徒步考察雅砻江,1996年又从通天河顺江而下,经玉树、巴塘、丽江、攀枝花、西昌等,对长江上游进行回访考察等。考察使他们更亲近长江,也更为长江流域生态的现状而忧虑。不过对那些一味做着西部淘金梦而大发资源财的人,或把西部作为神秘人生浪漫之旅的天堂,只想去享受的人,或把东部文明之弊端、恶习、思想龌龊之垃圾都倾倒到西部去的人,一种特殊经历的记录也许比考察报告更能帮助他们切实体验西部大地富于弹性的肌肤。杨勇对金沙河谷徒步考察日记正是这样富于人情味的西部生态忧思录,本刊编发其中少部分也仅希望给予读者同样感受。10年来我和同伴们曾一次又一次赴长江上游地区考察、探险。我们感到,长江,正在经历生态环境恶化、自然灾害加剧的掠袭,并且还在积累隐患,症痛扩展,长江的命运给我们敲响了警钟。我曾于1988年5月,徒步考察了金沙攀枝花至宜宾段,这段金沙号称“水能富矿带”和“地质博物馆",光500万千瓦以上的电站就规划了五座,它又是攀西矿产资源分布和开发的核心地带,曾经有过设...

  • 标签: 徒步穿行 感受流域 流域生态
  • 简介:金沙特大桥是溪洛渡水电站对外交通公路专用线上工程规模最大的桥梁,桥全长579m,其中主桥为(87+158+87)m预应力混凝土连续刚构桥。引桥为跨径30m简支及先简支后连续组合箱梁,全桥均采用钻孔灌注桩基础.本文介绍了该桥概况、主要技术标准及建设条件、主桥静力计算及分析结果.

  • 标签: 金沙江特大桥 静力分析 技术标准 钻孔灌注桩基础 设计参数 承载能力
  • 简介:<正>我会在48岁那年到金沙边。我现年42岁。我蹲在地板上看一本画册。中午,房间里没有人。在翻动那本画册时我也像往常一样漫不经心。突然,画幅上一个晦暗陌生的世界进入我心灵,无声无息,平滑而松弛。我意识到我的膝盖在动,想抬一抬,抬起来。(为什么,我累了吗?)那种进入,心灵和事物相叠加的方式,神秘而简朴,我没有什么特别的反应,没有什么可作额外交代的,但却一下子忘却了周围的一切。事先没有丝毫的预兆,也并非诗人们时常夸饰的"撞击"。不,甚至连融合也说不上。我进入了。我到达了我的48岁,想象的,或比较想象而言更为美妙真实的48岁。我孤身一人的金沙之行。我听见江水在万丈峭岩

  • 标签: 峭岩 一本 乐队指挥 左冲右突 世界尽头 三角钢琴
  • 简介:1935年和1936年,红一方面军和红二、六军团在毛泽东、朱德及肖克、贺龙、任弼时等同志的英明指挥下,机智灵活,巧妙利用了国民党中央蒋介石与云南省主席龙云之间的矛盾,避实就虚,先后突破敌人的围堵进入云南,使蒋、龙首尾难顾,张皇失措,最后胜利地渡过了金沙,摆脱了敌人的围追堵截,在红军长征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

  • 标签: 蒋介石 红军长征 中央红军 滇军 龙云 中央军
  • 简介:为干热河谷地区的生态林建设提供理论依据,从反映群落稳定性的群落结构、物种多样性以及生长量和生物量等常用指标分析,金沙干热河谷地区人工赤桉(Eucalyptuscamaldulensis)林密度普遍偏高,结构比较简单,群落稳定性较差.3种密度的赤桉林群落,随着林分密度的增大,林下植被层的群落分异性越大,林分中主要分布优势种(乔木为赤桉,林下植物为扭黄茅),其他种群的数量极少,林下植被层的结构比较简单,随着林分密度的增大,物种的丰富度、Shannon-Wiener指数、物种均匀度和生态优势度等4个指标不断减小,群落物种多样性在不断降低,结构合理性越差;群落生长量和生物量的变化,基本随赤桉林的密度增加而减小,密度最小的林分F1的生物量是其他2种高密度林分生物量的2倍以上.各林分林木生长缓慢,即使密度最小的林分F1的年平均胸径和树高生长量,分别只有0.72cm和0.78m.为了增加干热河谷地区人工乔木林群落的稳定性,使其逐步实现正向演替,发挥其应有的生态防护功能,应该考虑降低乔木层群落密度.

  • 标签: 赤桉 林分密度 群落稳定性 金沙江干热河谷 群落结构 林下植被
  • 简介:第五次反“围剿”失利以后,中央红军离开中央革命根据地,实行战略大转移。以往人们普遍认为:1935年5月9日,一方面军即中央红军渡过金沙后,便跳出了数十万敌人围追堵截的圈子,取得了战略转移中具有决定意义的胜利。持这种观点者以刘伯承元帅

  • 标签: 中央红军 战略转移 鲁大昌 雪山草地 四川军阀 武力解决
  • 简介:为准确评价金沙流域云南段的泥石流危险度,以行政区划为评价单位,选取金沙流域43个县、市作为评价目标,运用层次分析法对8个评价指标的权重进行计算。在获取各评价单元基本资料的基础上,对各单元的8项指标进行分类和定量评分,求出各县、市泥石流危险度,最后在此基础上按照一定的标准对金沙流域43个县、市的泥石流危险度进行评价。结果表明:金沙流域云南段的上游和下游地区是泥石流危险度较高的地区,中游地区危险度相对较低。评价结果可为流域泥石流灾害的防治、土地规划及利用等提供科学的参考。

  • 标签: 金沙江流域 泥石流灾害 危险度评价 层次分析法
  • 简介:  遵义会议之后,中央红军在毛泽东的实际指挥下,驰骋折返于黔、川、滇三省边缘地带的高山峡谷、急流险川,在敌人重兵集团之间迂回穿插、神出鬼没,不仅使蒋介石的围歼计划一再落空,而且多次反守为攻,兵临省城,令亲往督战的蒋介石惊恐万状,心神不宁.他哪曾想到,转战于赤水、乌江的红军,刹那间已震撼他的卧榻了.……

  • 标签: 云南巧 巧渡 渡金沙江
  • 简介:金沙岩画的发现始于上世纪80年代末.1988年底,金沙流域的迪庆藏族自治州中旬县(现为香格里拉县)三坝乡渣日村发现了岩画.1990年金沙流域的中旬县洛吉乡发现岩画,1991年金沙流域的丽江地区(现为丽江市)的虎跳峡发现了岩画,.之后,两州市及有关县的文化文物、地方志、东巴文化研究所等单位分别组织人员对岩画进行了考察,确认丽江、迪庆两州市的金沙流域有大量的岩画遗存。

  • 标签: 迪庆藏族自治州 金沙江流域 岩画 原始艺术 东巴文化 香格里拉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