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3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对戈谢病患儿进行伊米苷用药监测,对伊米苷替代治疗戈谢病短期疗效及生活质量改善情况进行评估。方法对2019年5月至2020年5月在山西省儿童医院血液科规律行伊米苷替代治疗的6例戈谢病患儿进行回顾性研究,每3个月体检评估肝脾大小、记录骨痛等症状、监测血液学,治疗1年时CT评估肝脾体积、磁共振成像(MRI)评估骨骼受累情况、监测体质量及身高、SF-36健康调查表评估生活质量,并与治疗前进行比较。采用SPSS 25.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治疗前后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结果6例戈谢病患儿进行伊米苷替代治疗,无严重不良反应出现。治疗3~6个月患儿肝脾均出现回缩,血红蛋白及血小板上升。治疗1年血红蛋白较治疗前明显升高(t=4.200,P=0.008),血小板较治疗前亦升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2.260,P=0.073)。治疗1年行CT评估肝脾体积,肝体积缩小(22.10±15.28)%(t=2.725,P=0.042),脾体积缩小(47.10±18.42)%(t=3.162,P=0.034);身高增长(6.17±2.86) cm(t=5.286,P=0.003),体质量增加(4.08±2.01) kg(t=4.975,P=0.004)分。SF-36健康调查量表评分示生活质量明显改善[(489.35±103.99)分比(632.75±73.34),t=5.740,P=0.002]。治疗1年仍有1例间断诉骨痛,2例MRI进展,考虑可能与观察时间短及用量不足有关,3例MRI与治疗前无变化。结论伊米苷替代治疗儿童戈谢病短期可纠正血细胞减低、肝脾大,身高、体质量出现增长,生活质量改善,骨骼受累短期改善不明显。

  • 标签: 戈谢病 儿童 疗效 伊米苷酶
  • 作者: 史晨辰 刘玉兰 张媛媛 崔立红 程艳丽 王瑞玲 朱元民 丁惠国 徐有青 张川 吴静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2-12-13
  • 出处:《中华消化杂志》 2022年第07期
  • 机构: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消化内科,北京 100044,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第六医学中心消化内科,北京 100048,北京华信医院消化内科,北京 100016,中国人民解放军火箭军特色医学中心消化内科,北京 100088,北京大学航天中心医院消化内科,北京 100049,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佑安医院肝病消化中心,北京 100069,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消化内科,北京 100050,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消化内科,北京 100005,首都医科大学附属世纪坛医院消化内科,北京 100038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熊去氧胆酸(UDCA)治疗胆囊胆固醇结石的疗效及其影响因素,为临床胆囊胆固醇结石的内科治疗提供参考。方法收集自2017年3月1日至2018年3月31日就诊于北京大学人民医院、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第六医学中心、北京华信医院、中国人民解放军火箭军特色医学中心、北京大学航天中心医院、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佑安医院、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和首都医科大学附属世纪坛医院9家北京市内医疗中心消化内科门诊,应用UDCA治疗胆囊胆固醇结石的患者的病史资料。入组标准为结石最大径≤10 mm且结石在X线下不显影。治疗方案为连续6个月口服UDCA,剂量为10 mg·kg-1·d-1。采集患者基本信息,治疗前和治疗6个月后腹部超声检查结果,以及胆源性腹痛和消化不良症状评分。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UDCA溶石治疗效果的影响因素。统计学方法采用Wilcoxon符号秩检验。结果共纳入215例患者,胆囊结石完全溶解率为19.5%(42/215),部分溶解率为50.7%(109/215),治疗总有效率为70.2%(151/215)。泥沙样结石的完全溶解率高于成块结石[37.0%(17/46)比14.8%(25/169);OR=3.377, 95%置信区间(95%CI) 1.621~7.035, P=0.001];成块结石中,直径≤5 mm的结石完全溶解率高于直径>5 mm的结石[37.5%(9/24)比11.0%(16/145);OR=4.837, 95%CI 1.823~12.839, P=0.002]。高体重指数(OR= 0.872, 95%CI 0.764~0.995,P=0.043)和胆囊结石病程长(OR=0.942, 95%CI 0.912~0.973,P<0.001)的患者完全溶解率低。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影响UDCA溶石疗效的独立危险因素有胆囊结石病程长(OR=0.940, 95%CI 0.908~0.974,P=0.001)、胆囊壁粗糙(OR=0.438, 95%CI 0.200~0.962,P=0.040)和成块结石(对比泥沙样结石,OR=0.236, 95%CI 0.101~0.550,P=0.001);对于成块结石的患者,影响溶石疗效的独立危险因素有胆囊结石病程长(OR=0.926, 95%CI 0.877~0.978,P=0.006)和结石直径>5 mm(OR=0.142, 95%CI 0.043~0.470,P=0.001)。经UDCA治疗6个月后,患者胆源性腹痛评分由0分(0分,6分)降低至0分(0分,0分),消化不良症状评分自1分(0分,2分)降低至0分(0分,0分),治疗前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Z=-8.50、-9.13,均P<0.001)。结论UDCA对于胆囊胆固醇结石有一定的溶石效果,并且可以减轻患者胆源性腹痛和消化不良症状。胆囊结石病程长、胆囊壁粗糙和结石直径>5 mm是UDCA溶石治疗效果不佳的独立危险因素。

  • 标签: 熊去氧胆酸 胆囊结石 胆固醇性结石 溶石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患者NUDT15基因多态性与6-巯基嘌呤(6-MP)治疗耐受性的关系。方法选择2019年1月至2020年12月于山西省儿童医院明确诊断为ALL的患儿58例,均采用CCLG-ALL2018方案化疗,骨髓达完全缓解,在维持治疗阶段接受6-MP口服治疗。采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链反应检测NUDT15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分析不同NUDT15基因型患儿应用6-MP治疗的骨髓抑制情况及6-MP耐受剂量。结果58例患儿中,NUDT15基因TT型3例,CC型46例,TC型9例。在6-MP维持治疗阶段,3组不同NUDT15基因型患儿的白细胞计数、血红蛋白、血小板计数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58例患儿中,23例(39.66%)用药后出现不同程度的中性粒细胞减少,包括NUDT15基因CC型16例,TC型5例,TT型2例。3组间骨髓抑制情况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H=29.10,P<0.05)。TT型、CC型、TC型患儿6-MP使用剂量分别为(10.4±8.8)mg·m-2·d-1、(41.5±1.3)mg·m-2·d-1、(36.7±2.4)mg·m-2·d-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6.95,P<0.05)。结论不同NUDT15基因型患儿6-MP耐受性不同,NUDT15基因多态性与ALL患儿维持治疗期间6-MP不耐受相关,可能影响疾病的治疗

  • 标签: 白血病,淋巴样 多态性,单核苷酸 NUDT15基因 巯基嘌呤 中性粒细胞减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