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7 个结果
  • 简介:择偶在人类生存与社会发展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个体偏好并参照一定的标准来选择自己认为是具有"优良品质"的伴侣,而人类特有的道德价值观则是挑选"高品质"配偶的有力工具。本文从Haidt的道德五基准理论出发,探讨道德规范与人类择偶标准间的联系,系统地阐述了道德的五个基准:伤害/关爱、互惠/公平、内群体、等级/权威和贞洁/圣洁准则对于个体择偶标准及心理的影响。未来研究应重视文化差异性、道德理论本土化等问题,并考察生理、心理和社会多方面因素对两者间相互作用的影响。

  • 标签: 道德理论 道德规范 道德五基准 择偶理论 择偶标准
  • 简介:迄今为止,哲学家们都忽视了一个重要的事实,即不仅那些自然科学理论以及那些依靠自然科学(例如数学)建立起来因而能够定量分析的社会科学理论属于理论模型,而且所有的社会科学理论都是理论模型。对于这一重要事实的忽视严重影响了社会科学理论研究的深度和广度,甚至导致了很多社会科学理论(特别是哲学理论)长期处于永无结果的虚假争论之中。本文试图依据哲学思辨,探讨社会科学理论的模型本质。

  • 标签: 社会科学理论 经济学模型 哲学思辨 伦理学 自然科学理论 定量分析
  • 简介:一积极推进武汉廉洁城市建设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建设廉洁武汉,是践行我们党提出建设廉洁政治目标的实际举措。早在1947年,毛泽东同志就明确提出,要废除腐败制度,肃清贪官污吏,建立廉洁政治。党的历代领导集体都高度重视廉洁政治建设。

  • 标签: 廉洁政治 城市建设 武汉 毛泽东同志 贪官污吏 政治建设
  • 简介:价值哲学研究的取向,不仅指价值哲学研究者的旨趣和在研究过程中所关注的重点,更指把什么主体的需要看作终极价值的源泉和尺度,以哪一种价值主体所追求的价值为价值的基点和目的,一言以蔽之,即是指以什么样的主体所追求的价值作为价值的本位。自古以来的价值哲学研究,虽然研究者的观点人各不同,但存在两种基本不同的取向,即整体取向和个人取向。

  • 标签: 价值哲学 哲学研究 终极价值 价值主体 个人取向 研究者
  • 简介:一个地区的市民公德意识代表了公民道德风尚和文明素养境界,标志着一个地区的软实力,决定着一个地区的发展速度和质量。自从2001年《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颁布之后,理论界就武汉市民公德问题进行了发掘、整理和再认识。学者们或者从政治学的角度讨论了公德与公共权力的二元互补,或者从社会学的角度讨论了公德对促进社会和谐的意义。

  • 标签: 公德意识 市民公德 《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 武汉 2001年 文明素养
  • 简介:随着哲学研究的价值论转向,近代英国哲学家休谟所提出的"是"和"应该"的关系问题,受到了现代西方伦理学和当代中国价值论研究者们的广泛关注和普遍重视。人们将此称为所谓"休谟问题"或"休谟法则",并作为一个重要理论课题而不断研究和深入探讨。这里所谓"休谟问题",虽然直接表现为从"科学判断"能否推导出"道德判断"及其正当理由与合法根据问题,但其实质却是价值论和伦理学研究中"价值"与"事实"之间的合理逻辑关系及其实现的正确方式与合理路径问题。

  • 标签: 价值论转向 逻辑路径 休谟法则 休谟问题 西方伦理学 哲学研究
  • 简介:决策回避现象大量存在于伦理决策中。对现状偏误、无行动偏误、选择延迟、不行动惰性和禁忌回避五类决策回避的原因以及道德困境决策任务的特点进行综述和分析的基础上,研究了道德困境中决策回避的四个可能原因,即回避消极情绪、回避不一致性、回避权衡和回避禁忌,并对该四类原因的关系进行了分析。据此提出了一个道德困境中决策者决策回避的理论框架。最后对关于道德困境中决策回避的未来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

  • 标签: 道德困境 决策回避 理性判断 情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