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椎间盘造影的诊疗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2021年12月98例腰椎多节段退变性疾病患者,按照诊疗方法分组。对照组采取常规诊疗方法,观察组加入腰椎间盘造影。比较两组患者手术并发症以及手术前后疼痛症状与腰椎功能的变化。结果:①观察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②观察组手术前后疼痛程度与腰椎功能变化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椎间盘造影能够为手术方案制定提供有效的支持,有助于提高患者的手术效果,改善患者的预后结局,可推广使用。

  • 标签: 椎间盘造影 腰椎退变性疾病 诊断与治疗
  • 简介:摘要:在当前腰椎间盘退变性疾病的治疗过程中,越来越广泛的应用椎间孔镜手术治疗模式,该手术是一种比较典型的脊柱微创手术,在具体应用过程中有效利用7.5毫米的管子,在局部麻醉的情况下通过椎间孔进入到椎管内部,以此进行有效手术,这样可以使椎管内部的压力得到有效减轻,同时摘除脊髓核,在管子上配有光纤和放大镜,这样可以使手术视野进一步开阔,且在手术微创治疗过程中体现出良好的视野放大、安全高效的效果,因此,在针对腰椎退变性疾病进行治疗过程中呈现出良好优势。基于此,本文重点综述椎间孔镜腰椎退变性疾病的发展和现状。

  • 标签: 椎间孔镜 腰椎退变性疾病 发展与现状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退变性腰椎侧凸的手术治疗进展。方法在PubMed和中国知网数据库,限定语言种类为English和中文,检索1970年1月—2021年7月发表的有关退变性腰椎侧凸手术治疗的文献1 638篇,根据纳入、排除标准进行筛选,最终纳入45篇文献(中文6篇、英文39篇)。从手术固定融合范围、长节段固定融合上下端椎的选择、微创技术以及围手术期并发症4个方面进行总结分析。结果对于矢状位平衡尚可的相对年轻且术后运动功能要求较高的退变性腰椎侧凸患者、身体条件差无法耐受全身麻醉和大手术的退变性腰椎侧凸患者、宽/长指数小于0.36的退变性腰椎侧凸患者,采取有限减压、固定、融合手术是可行的。对于严重或进展较快的矢状位和/或冠状位失平衡、旋转畸形、腰椎滑脱或不稳的僵硬性退变性腰椎侧凸患者,开放手术长节段固定融合是必要的,合并发生腰椎后凸者还需要考虑进行截骨。对于接受长节段固定融合手术的退变性侧凸患者,上、下端椎的选择要遵循个体化原则。目前退变性腰椎侧凸微创治疗多为单中心报道,疗效满意,但是微创技术并不适用于所有退变性腰椎侧凸患者,长期疗效以及翻修情况有待于今后的继续观察。结论尽管退变性腰椎侧凸的治疗手段越来越多元化且临床疗效确切,但患者的治疗仍然需要遵循个体化原则。手术治疗以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和提高综合满意度为首要原则,适当重建冠状位和矢状位的平衡,以尽可能小的手术创伤取得最佳的临床疗效。微创技术的快速发展为退变性腰椎侧凸的手术治疗增添了新的选择,其短期疗效确切,长期疗效还有待随访观察。

  • 标签: 脊柱侧凸 退变性腰椎侧凸 手术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显微镜辅助微创前路腰椎间盘切除减压零切迹融合术(anterior lumbar discectomy and fusion,ALDF)治疗腰椎退变性疾病的疗效。方法设计、制作前路腰椎撑开器,作用为维持椎间隙撑开并显露椎间隙后缘。2018年6月至2020年12月采用该术式治疗腰椎退变性疾病患者41例,男19例,女22例;年龄29~71岁,平均42.1岁。临床表现均为顽固性腰痛。影像学表现为腰椎间盘明显退变、椎间隙狭窄。腰椎间盘突出伴终板炎7例,腰椎管狭窄伴失稳16例,腰椎滑脱18例。病变节段:L2,3 1例,L3,4 3例,L2~L4 1例,L4,5 17例,L5S1 19例。L2~L4行腹直肌旁斜切口,L4~S1行正中偏左横切口,腹膜外入路显露椎间盘,切除椎间盘内容物后撑开椎间隙,安置自制撑开器,显微镜下切除突出的椎间盘髓核组织、后纤维环及椎体后缘骨赘行充分减压,椎间植入自锚式融合器。主要观察指标为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椎间隙高度、椎间隙前凸角度及滑脱率。结果41例均顺利完成手术,手术时间70~120 min,平均为90 min;术中出血量15~70 ml,平均为30 ml;均未发生神经或血管损伤等严重并发症。术后随访时间为12~36个月,平均18个月。末次随访时VAS评分自术前(6.4±2.3)分降低至(1.1±0.9)分,ODI自术前44.9%±16.9%降低至5.8%±4.7%,椎间隙高度自术前(7.2±2.8)mm恢复至(12.1±2.1)mm,椎间隙前凸角度自术前6.9°±4.8°恢复至10.1°±4.6°。末次随访时X线片示椎间隙高度、椎间隙前凸角度均明显恢复,融合器明显无移位或下沉,植骨块模糊。18例滑脱患者滑脱率自术前16.6%±9.3%降至7.6%±5.3%,平均改善率为54.2%。结论显微镜辅助微创ALDF治疗腰椎退变性疾病能够达到充分减压和零切迹重建,近期效果优良。

  • 标签: 腰椎 椎间盘退行性变 脊柱融合术 外科手术,微创性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微创经椎间孔减压腰椎融合内固定术治疗腰椎退变性疾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20年12月—2021年12月本院诊治的腰椎退变性疾病9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随机数字表分为两组,对照组45例行传统后路开放手术治疗,研究组45例行微创经椎间孔减压腰椎融合内固定术治疗,观察两组手术指标、VAS评分、DOI评分。结果:研究组的手术指标均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的VAS评分、DOI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微创经椎间孔减压腰椎融合内固定术治疗腰椎退变性疾病的临床疗效显著。

  • 标签: 微创经椎间孔减压腰椎融合内固定术 腰椎退变性疾病 临床疗效
  • 简介:【摘要】目的 老年退变性腰椎滑脱症治疗中改良经腰椎椎间孔椎体间融合术应用效果探究。方法 自2019年度1月至2021年度12月选择22例因退变性腰椎滑脱症而就诊于我科室的病人进行调研,纳入本次调研病人均采用改良经腰椎椎间孔椎体间融合术治疗。总结与探究治疗前、治疗后疼痛评分、融合节段椎间隙高度等。结果 (1)治疗前融合节段椎间高度明显低于治疗后,(P

  • 标签: 老年 退变性腰椎滑脱症 改良经腰椎椎间孔椎体间融合术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后路椎弓根螺钉固定联合rhBMP-2治疗退变性腰椎滑脱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20年1月至2021年1月收治的60例退变性腰椎滑脱患者,通过随机数字表法分成两组,对照组患者通过单纯后路椎弓根螺钉固定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rhBMP-2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前后的Prolo评分、ODI评分、VAS评分;治疗后的滑脱角、椎体滑移度、椎间盘高度、滑脱率。结果:观察组患者的Prolo评分、ODI评分、VAS评分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的滑脱角、椎体滑移度、椎间盘高度、滑脱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退变性腰椎滑脱患者通过后路椎弓根螺钉固定联合rhBMP-2治疗,效果显著,可以改善腰椎植骨融合情况,值得推广。

  • 标签: 后路椎弓根螺钉固定 rhBMP-2 退变性腰椎滑脱 临床疗效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按需成型5级法在椎间孔镜侧方入路治疗腰椎退变性疾病中的应用。方法2015年3月-2020年3月,采用椎间孔镜侧方入路共治疗腰椎退变性疾病患者534例(采用椎间孔入路,均为单节段手术),男312例,女222例;年龄26~74岁,平均38.2岁,均为明确诊断为腰椎管狭窄症或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患者,无腰椎不稳或滑脱,有明确手术适应证,均行椎间孔镜侧方入路手术。根据术中椎间孔成型情况和术后复查CT判断成型的范围分为0~4级。术前及术后3个月行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评分,行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术后6 d内复查CT,根据以上级别标准分析成型范围和术中情况成型是否相符,并统计各级成型例数及占比;分析椎间隙高度、椎间盘突出位置、椎间孔大小、关节突距离、椎间盘钙化范围、减压节段、腰椎管狭窄程度等相关因素对椎间孔成型的影响。结果手术均顺利完成。术后3个月与术前ODI评分比较均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肌力减弱2例,保守治疗1个月后恢复,硬膜囊损伤3例,未出现不适症状,术后遗留残余症状11例,保守治疗1个月基本缓解。0~1级成型大多数为腰椎间盘突出症(旁中央型)患者,0级成型平均年龄27.5岁,1级成型平均年龄28.3岁,节段为L2~L5;2级成型均为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年龄37.5岁,节段为L2~S1;3~4级成型患者大多数为腰椎间盘突出(脱垂游离型)和腰椎管狭窄症患者,3级成型平均年龄40.6岁,4级成型平均年龄57.3岁,节段为L2~S1。0~1级成型:椎间孔大,椎间隙高度好(和邻近正常间隙比较),关节突无明显内聚,单纯平间隙突出间盘并偏一侧,无明显脱垂游离,无明显钙化,单纯极外侧间盘突出3~4区,根据术中情况有变为2级可能。2级成型:椎间孔稍小,椎间隙高度变小(和邻近正常间隙比较),关节突有轻度内聚,以及L5、S1间隙,单纯间盘突出,并偏一侧,减压无需过中线,根据术中情况有变为3级或4级成型可能。3级成型:椎间孔小,椎间隙窄(和邻近正常间隙比较),关节突内聚,局部增生明显,椎间盘钙化,椎体后缘离断,椎管狭窄,椎间盘脱垂游离等,根据术中情况有变4级可能。4级成型:基本和3级成型相同,主要需要背侧减压,并需要过中线,余基本同3级,3级成型后,术中根据需要减压情况镜下逐步变4级成型。结论①椎间孔镜侧方入路治疗腰椎退变性疾病可以根据椎间隙高度、椎间孔大小、关节突有无内聚、突出间盘的情况及有无钙化、椎管狭窄的程度等因素去因需按级成型,更好的保留关节突关节,更好的体现微创的优势;②L2~L5节段旁中央突出都有可能选择0~1级成型完成手术,L5、S1间隙至少需要2级以上成型,间盘钙化需要2级以上成型,腰椎管狭窄症需要3~4级成型;③低级别成型患者年龄较高级别成型的年龄较轻,表明年龄小的患者退变较轻,骨性结构基本正常,多选择低级别成型就可以很好的完成手术。

  • 标签: 腰椎管狭窄症 经皮内镜椎间孔成型 经皮内镜腰椎间盘切除术 椎间孔镜 腰椎间盘突出症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采取内镜下经单侧入路行双侧椎管减压治疗的效果与对手术指标的影响。方法:研究对象为确诊的68例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患者,收治时间在2020年6月至2022年6月,通过抽签分组法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对照组:34例,常规后路开窗减压术,观察组:34例,内镜下经单侧入路行双侧椎管减压治疗,分析两组患者手术指标、功能障碍情况、综合疗效。结果:观察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术后引流量均小于对照组;观察组治疗后ODI评分小于对照组,上述相关数据分析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优良率与对照组差异较小,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采取内镜下经单侧入路行双侧椎管减压治疗,具有微创治疗优势,并可改善患者术后功能障碍,保证治疗效果,有重要的推广与应用价值。

  • 标签: 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 内镜治疗 单侧入路 双侧椎管减压 功能障碍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微创猫眼侧方腰椎融合术(CLIF)对重度成人退变性脊柱侧凸后路矫正融合节段选择的影响。方法本研究为前瞻性研究。纳入2016年6月至2019年3月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骨科中心脊柱外科收治的Lenke-Silva分级为Ⅴ级和Ⅵ级的重度成人退变性脊柱侧凸患者。入组患者首先完成术前临床和影像学检查,评估Lenke-Silva分级,确定Ⅰ期CLIF手术节段,同时预判如行单纯后路矫形需融合节段数;Ⅰ期术后再次评估Lenke-Silva分级,将患者分为有效组(Lenke-Silva分级降低)和无效组(Lenke-Silva分级不变),根据二次评估的结果制定Ⅱ期后路手术方式。比较两组患者实际融合节段与预计行单纯后路矫形需融合节段的差值、分期手术前后及末次随访时侧凸Cobb角、冠状面与矢状面影像学参数、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和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分析Lenke-Silva分级降低的影响因素。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秩和检验、χ²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结果共54例患者纳入本研究。男性8例,女性46例,年龄(68.8±5.8)岁(范围:56~77岁),术前Lenke-Silva分级:Ⅴ级26例,Ⅵ级28例。行Ⅰ期CLIF 194个节段,其中114个节段(58.8%)行前柱松解重建术(ACR),15个节段(7.7%):使用大角度融合器。Ⅰ期术后,32例患者(22例Ⅴ级、10例Ⅵ级)Lenke-Silva分级降低,纳入有效组;22例患者(4例Ⅴ级、18例Ⅵ级)Lenke-Silva分级无变化,纳入无效组。有效组中32例患者术前侧凸顶椎位置均在L1以下,无效组中18例(81.8%,18/22)患者术前侧凸顶椎位置在L1以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3);有效组患者椎间隙前方均无连续性骨赘,无效组中7例椎间隙前方有连续性骨赘(31.8%,7/2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有效组患者Ⅰ期术中行ACR(71.2%比39.5%,χ²=20.660,P<0.01)和使用大角度融合器的节段更多(12.7%比0,P=0.001),而术后严重融合器下沉节段较少(5.9%比15.8%,χ²=4.793,P=0.029)。Ⅰ期术后,两组患者腰椎Cobb角无差异,有效组腰椎前凸角为(34.0±8.3)°,大于无效组的(25.5±9.7)°(t=3.478,P=0.001),而骨盆投射角与腰椎前凸角之差为(15.7±4.6)°,小于无效组的(20.0±10.8)°(t=-2.129,P=0.038)。有效组与无效组患者相比,Ⅱ期手术融合节段更少、上端固定椎终止于胸椎例数更少,实际融合节段较预判行单纯后路矫形所需融合节段减少更多(P值均<0.01)。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24~45个月,两组患者Ⅰ期、Ⅱ期术后和末次随访时的影像学结果和临床效果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结论Ⅰ期CLIF能降低部分严重退变性脊柱侧凸患者的Lenke-Silva分级,Ⅰ期CLIF术后Lenke-Silva分级降低可能与术前顶椎位置、椎间隙前方连续性骨赘,术中使用ACR和大角度融合器,以及术后融合器下沉程度等因素相关。Ⅱ期术前进行脊柱力线再评估,有助于融合节段的准确选择,减少手术创伤。

  • 标签: 脊柱侧凸 脊柱融合术 成人退变性脊柱侧凸 Lenke-Silva分级 分期手术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退变性腰椎滑脱(DS)及峡部裂性腰椎滑脱(IS)患者手术前后脊柱矢状位影像参数与健康相关生活质量评分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2月至2020年6月在天津市人民医院脊柱外科采用腰椎融合手术治疗的63例腰椎滑脱患者的临床资料。男16例,女47例,年龄(59±8)岁。依据疾病类型(DS及IS)和健康相关生活质量(HRQOL)评分差异进行分组,评估术后患者的症状及生活质量改善情况,分析两组患者手术操作相关因素及手术前后HRQOL评分差异与患者脊柱骨盆矢状位参数的关系。对比分析DS组和IS组患者HRQOL评分改善情况和脊柱骨盆影像学参数二者之间的相关性。结果DS组与IS组患者术后3次随访HRQOL评分与术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患者术后末次HRQOL评分与手术节段数、手术时间及术中出血量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依据患者术后末次HRQOL评分对两组疾病患者行组内分析,DS组术后末次视觉模拟评分(VAS)>3分患者和≤3分患者之间骨盆倾斜角(PT)及骨盆入射角(PI)与腰椎前凸角(LL)匹配度(PI-L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分别为13.7°±6.4°比26.6°±7.4°、5.1°±8.2°比18.2°±13.1°,均P<0.05);同样,IS组术后末次VAS评分两组间PT和PI-LL差异亦均有统计学意义(分别为14.1°±6.9°比16.4°±8.7°、2.9°±9.7°比6.8°±9.8°,均P<0.05)。DS及IS两组中术后末次随访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20分与≤20分患者的PT和PI-L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DS及IS两组患者的VAS评分改善情况与PT值呈正相关(r=0.76、0.78,均P<0.05)。DS组的PT、LL及PI-LL与ODI指数呈正相关(r=0.60、0.62、0.50,均P<0.05);IS组的ODI指数改善与PT、LL及PI-LL亦存在相关性(r=0.22、0.41、0.76,均P<0.05)。结论DS及IS患者手术前后矢状位参数与生活质量具有一定相关性,重建LL与PI的匹配程度,并使骨盆前倾,将PT值降低至正常范围是治疗腰椎滑脱提高生活质量的重要目标。

  • 标签: 脊椎滑脱 腰椎滑脱 脊柱骨盆矢状位参数 健康相关生活质量评分 病例对照研究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老年胸腰段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OVCF)合并腰椎退变性滑脱(LDS)对脊柱-骨盆矢状位参数的影响。方法采用病例对照研究分析2016年12月至2021年12月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一人医院收治的77例胸腰段OVCF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16例,女61例;年龄61~92岁[(73.9±8.4)岁]。均为单节段胸腰椎(T11~L2)骨折。单纯胸腰段OVCF 49例(OVCF组),胸腰段OVCF合并LDS 28例(OVCF+LDS组)。术前测量并比较两组骨盆入射角(PI)、骨盆倾斜角(PT)、骶骨倾斜角(SS)、腰椎前凸角(LL)、胸椎后凸角(TK)、胸腰椎后凸角(TLK)、矢状面轴向距离(SVA)及Roussouly分型分布。结果两组PT、SVA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OVCF+LDS组PI、SS、LL、TK和TLK 分别为(55.8±11.0)°、(34.1±10.9)°、(45.7±9.1)°、(35.7±6.1)°和(24.8±5.2)°,显著大于OVCF组的(47.9±8.8)°、(27.0±9.4)°、(33.1±7.9)°、(29.5±6.2)°、(18.4±5.5)°(P均<0.01)。Roussouly分型Ⅰ~Ⅳ型的例数OVCF组分别为22例、16例、5例、6例;OVCF+LDS组分别为8例、5例、6例、9例(P<0.05)。结论老年胸腰段OVCF合并LDS可明显改变脊柱-骨盆矢状位参数,LDS可能加重胸腰段OVCF后凸畸形,应尽早手术矫正,防止矢状位失平衡。

  • 标签: 腰椎 骨质疏松性骨折 脊椎滑脱 后凸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寰椎发育性椎管狭窄(小寰椎)合并退变性颈脊髓病患者的病例的影像学特点,探索小寰椎的诊断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至2020年北京大学第三医院骨科通过颈后路手术+寰椎后弓切除术治疗的退变性颈脊髓病的病例资料,除外后纵韧带骨化等因素,16例存在寰椎水平脊髓受压,高度怀疑存在小寰椎,命名为小寰椎组。匹配同时期颈后路手术未行寰椎后弓切除的病例46例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CT下寰椎椎管中矢状径、寰椎后结节至枕枢连线垂直距离以及MRI下寰椎椎管有效径的大小,以及术前及末次随访时的日本骨科学会(JOA)颈椎功能状态评分,比较其特点。结果小寰椎组男9例,女7例,年龄(63±12)岁。对照组男21例,女25例,年龄(57±10)岁。两组患者均获得至少1年的随访。小寰椎组的寰椎椎管中矢状径为(26.4±3.1)mm,小于对照组的(29.6±2.2)mm(P=0.010)。小寰椎组寰椎后结节至枕枢连线垂直距离大于对照组[(6.79±1.17)mm比(5.57±1.29)mm,P=0.001]。MRI下小寰椎组的寰椎椎管有效径明显小于对照组[(8.25±1.44)mm比(13.00±1.66)mm,P<0.001]。小寰椎组的术前及末次随访时JOA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均P<0.05),但是二者JOA评分末次随访与术前改善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61.9%比66.0%,P=0.066)。小寰椎组的16例中,有5例枕枢连线位于寰椎后弓的后1/3处,有11例枕枢连线完全位于寰椎后弓的后方。结论小寰椎导致寰椎水平的椎管有效径明显减小,可以导致更加严重的颈脊髓损害。CT下寰椎椎管中矢状径<26 mm时,应高度怀疑存在小寰椎。当枕枢连线位于寰椎后弓的后1/3或者以远时,应当警惕小寰椎的存在。

  • 标签: 颈椎 寰椎发育性椎管狭窄 退变性颈脊髓病 回顾性队列研究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索皮质骨轨迹螺钉及骶骨翼螺钉内固定技术在治疗腰椎邻近节段退疾病中的应用并评估其临床疗效。方法分析2017年1月至2019年12月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因腰椎邻近节段退变(ASD)应用皮质骨轨迹螺钉(CBTS)和骶骨翼螺钉(SAS)内固定技术进行腰椎后路减压融合术的24例患者资料。其中男14例,女10例,年龄(67.9±8.2)岁,随访时间(2.6±0.4)年。统计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下地时间等围手术期指标。对所有患者进行至少2年的随访,比较术前及末次随访时腰痛和腿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和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评分,通过影像学检查判断是否发生内固定松动、假关节形成和再次邻近节段退变。结果24例患者中近端ASD患者14例,远端腰骶部ASD患者8例,近端远端同时ASD 1例,上下融合中间节段ASD(“夹心”ASD)1例。邻近椎体骨密度(双能X线吸收测量法,T值)为-1.98±0.91,其中10例T值<-2.5。手术时间为(125±36)min,术中出血量为(85±33)ml。术后下地时间为(3.1±1.9)d,住院日为(9.0±2.6)d。术前患者腰痛VAS为(5.2±1.0)分,腿疼(6.8±1.9)分,ODI评分56.6%±12.8%。末次随访患者腰痛VAS为(1.4±0.6)分,腿疼(0.9±0.4)分,ODI评分13.8%±6.3%。末次随访患者各指标评分均较术前明显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总体临床效果满意。在末次随访中,未出现螺钉松动及假关节形成等内固定相关并发症,尚未再次出现症状性邻近节段退变。结论CBTS及SAS内固定技术应用于腰椎ASD的手术治疗,具有创伤小、术后恢复快、内固定可靠且并发症少等优势,尤其对于骨量降低的老年患者是一种可靠的选择。

  • 标签: 腰椎 邻近节段退变 皮质骨轨迹螺钉 骶骨翼螺钉 随访研究
  • 简介:摘要目的利用Meta分析定量评估腰椎间盘退变髓核横向弛豫时间的变化规律。材料与方法检索自建库至2021年10月31日采用T2 mapping方法定量评估腰椎间盘退变的文献,英文数据库检索Cochrane Library、PubMed、EMBASE,中文数据库检索万方数据、维普网、中国知网。采用RevMan 5.3和Stata 15.0软件计算不同等级腰椎间盘退变间髓核横向弛豫时间的加权均数差值(weighted mean difference, WMD)及其95%可信区间(confidential interval, CI)。结果共纳入文献13篇,包括Ⅰ级腰椎间盘362个,Ⅱ级腰椎间盘1418个,Ⅲ级腰椎间盘1006个,Ⅳ级腰椎间盘548个,Ⅴ级腰椎间盘201个。腰椎间盘髓核横向弛豫时间随着腰椎间盘退变等级的增加而逐渐下降。Ⅰ级横向弛豫时间明显高于Ⅱ级横向弛豫时间(WMD=35.58,95% CI:29.96~41.21,P<0.01),Ⅱ级横向弛豫时间明显高于Ⅲ级横向弛豫时间(WMD=32.93,95% CI:25.61~40.25,P<0.01),Ⅲ级横向弛豫时间明显高于Ⅳ级横向弛豫时间(WMD=26.52,95% CI:20.88~32.15,P<0.01),Ⅳ级横向弛豫时间高于Ⅴ级横向弛豫时间(WMD=4.23,95% CI:2.00~6.46,P<0.01)。结论髓核横向弛豫时间能够区分腰椎间盘不同程度的退变,T2 mapping可作为辅助诊断腰椎间盘早期退变的影像学检查。

  • 标签: T2 mapping 横向弛豫时间 磁共振成像 腰椎 椎间盘退变 Meta分析
  • 简介:摘要表观遗传是指在核苷酸序列不变的情况下发生的基因表达可遗传的改变。表观遗传调控机制多样,其中DNA甲基化、组蛋白修饰和非编码RNA调控研究较深入。表观遗传调控与多种人类疾病相关,在视网膜变性疾病发生或发展过程中,DNA甲基化、组蛋白乙酰化和非编码RNA调控等多种表观遗传调控方式发生改变。DNA甲基化是视网膜变性的重要调控方式之一,异常的DNA甲基化发生在视网膜色素变性(RP)、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AMD)、炎症及氧化应激等病变过程;组蛋白乙酰化与RP、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青光眼、视网膜神经缺血性损伤等病变相关;非编码RNA与RP、AMD、病理性血管生成、DR等病变相关。本文就表观遗传调控在视网膜变性疾病中的应用做一综述。

  • 标签: 表观遗传调控 DNA甲基化 组蛋白乙酰化 非编码RNA 视网膜变性
  • 简介:【摘要】目的 探讨脊柱侧弯矫形术治疗老年退变性脊柱侧弯的围手术期护理措施。方法 选取2020年4月-2021年7月本院收治的老年退变性脊柱侧弯患者76例纳入研究,双盲法分组,对照组(n=38)常规护理,观察组(n=38)围手术期精细化护理,对比效果。结果 脊柱功能评分,观察组比对照组高,而VAS评分则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护理满意度(97.34%),较对照组(81.58%)高(P<0.05);观察组精神状态、躯体、心理及社会功能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在对老年退变性脊柱侧弯进行脊柱矫形术治疗的过程中,围手术期精细化护理的运用,有效改善脊柱功能和疼痛情况,护理满意度和生活质量更高。

  • 标签: 脊柱矫形术 老年退变性脊柱侧弯 围手术期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退行性腰椎侧凸患者椎旁肌的变化,以及其与腰椎后凸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67例退行性腰椎侧凸(degenerative lumbar scoliosis,DLS)患者的临床资料,均为女性;年龄为(65.4±5.6)岁(范围52~83岁)。腰椎侧凸伴后凸畸形(lumbar degenerative kyphoscoliosis,LDK)患者35例(DLS+LDK组),年龄(64.6±5.4)岁(范围52~75岁);单纯腰椎侧凸患者32例(DLS组),年龄(66.2±5.8)岁(范围55~83岁)。应用Image J 1.51k(国立卫生研究院,美国)通过MRI测量L1~S1椎间盘水平竖脊肌和多裂肌的横截面积(cross-sectional area,CSA)和脂肪浸润面积百分比(percentage of fat infiltration area,FIA%)。记录两组患者侧弯方向、侧凸Cobb角、矢状面平衡(sagittal vertical axis,SVA)、胸椎后凸角(thoracic kyphosis,TK)、胸腰椎后凸角(thoracolumbar kyphosis,TLK)、腰椎前凸角(lumbar lordosis,LL)、骨盆入射角(pelvic incidence,PI)、骨盆倾斜角(pelvic tilt,PT)、骶骨倾斜角(sacral slope,SS)等情况,分析椎旁肌的变化与这些因素的相关性。结果DLS+LDK组患者TLK、LL、SVA分别为11.85°±7.89°、-9.35°±8.70°和(70.16±76.94)mm,均大于DLS组7.47°±5.06°、-26.46°±10.26°和(39.45±38.18)mm(t=2.73,P=0.008;t=7.38,P<0.001;t=2.10,P=0.041)。DLS+LDK组患者TK、PI、SS分别为16.36°±13.52°、42.49°±11.70°和11.89°±10.03°,均小于DLS组23.60°±10.23°、49.38°±11.92°和21.21°±8.28°(t=2.45,P=0.017;t=2.38,P=0.020;t=4.13,P<0.001)。两组患者侧凸Cobb角和PT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DLS+LDK组L1-2、L2-3和L3-4椎间盘水平竖脊肌CSA分别为(1 328.36±339.16)mm2、(1 331.98±305.76)mm2和(1 253.58±275.86)mm2,均小于DLS组(1 564.16±312.68)mm2、(1 574.80±325.92)mm2和(1 427.18±278.82)mm2(t=0.40,P=0.004;t=0.81,P=0.002;t=0.31,P=0.013)。DLS+LDK组L 1-2、L 2-3、L 3-4和L4-5椎间盘水平多裂肌CSA分别为(225.07±59.80)mm2、(228.38±87.44)mm2、(436.40±117.99)mm2和(666.55±184.13)mm2,均小于DLS组(264.28±44.27)mm2、(384.85±75.52)mm2、(576.10±109.92)mm2和(801.52±145.83)mm2(t=0.21,P=0.004;t=0.42,P=0.001;t=0.52,P=0.001;t=0.37,P=0.002)。两组患者所有腰椎水平竖脊肌和多裂肌FIA%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L1-2、L2-3和L3-4椎间盘水平竖脊肌CSA和L1-2、L2-3、L3-4和L4-5椎间盘水平多裂肌CSA与LL呈负相关(r=-0.37,P=0.002;r=-0.34,P=0.005;r=-0.21,P=0.049;r=-0.34,P=0.005;r=-0.61,P<0.001;r=-0.65,P<0.001;r=-0.55,P<0.001),与SS呈正相关(r=0.42,P<0.001;r=0.37,P=0.002;r=0.27,P=0.027;r=0.38,P=0.001;r=0.53,P<0.001;r=0.46,P=0.001;r=0.42,P<0.001)。两组患者L3-4椎间盘水平竖脊肌CSA和L1-2、L2-3椎间盘水平多裂肌CSA与PI呈正相关(r=0.25,P=0.039;r=0.33,P=0.006;r=0.35,P=0.004)。两组患者所有腰椎水平竖脊肌和多裂肌FIA%与脊柱矢状位及骨盆参数均无相关性。结论退行性腰椎侧凸伴腰椎后凸畸形患者椎旁肌肉萎缩更为明显,可能与腰椎前凸及骶骨倾斜角减小有关。PI较小的腰椎侧凸患者更易导致椎旁肌萎缩,致腰椎前凸丧失加重,最终引发腰椎后凸。

  • 标签: 腰椎 椎间盘退行性变 脊柱侧凸 腰椎后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