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治疗深静脉血栓的效果。方法选取我院确诊为深静脉血栓的患者76例,随机分成观察组与对照组;观察组接受治疗,对照组给予华法林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的血栓清除率94.74%,对照组的84.21%。观察组的血栓清除率明显高于对照组,结果(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的肺栓塞发生率为7.89%,对照组的为21.05%。观察组的肺栓塞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结果(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7.89%,对照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0.53%,数据对比结果(P>0.05)为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能有效提升深静脉血栓的治疗效果,并且具备良好的安全性,值得在临床上得到应用于推广。

  • 标签: 达比加群 深静脉血栓 治疗观察
  • 简介:摘要:近年来,随着血栓栓塞性疾病的发病率及死亡率的上升,新型口服抗凝药对于预防和治疗血栓栓塞性疾病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和应用价值。新型口服抗凝药包括凝血因子Ⅹ a抑制剂和直接凝血酶抑制剂,前者主要为利伐沙班、阿哌沙班、依度沙班和贝曲沙班,后者代表药物为酯,酯在治疗血栓栓塞性疾病过程中具有无需频繁调整剂量、无需常规监测凝血功能、出血率低等优点。本文对近年来国内外发表的直接凝血酶抑制剂酯治疗血栓栓塞性疾病研究进展的相关文献进行综述,为临床规范化使用酯提供参考。

  • 标签: 直接凝血酶抑制剂 达比加群酯 临床应用 研究进展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和探析酯联合阿司匹林治疗非瓣膜性房颤效果。方法选取65例非瓣膜性房颤患者,均是本医院于2016年2月—2017年1月收治,根据治疗方案分成实验组和参考组,分别为33例和32例,所有患者均进行抗凝治疗,而实验组基于此添加酯联合阿司匹林治疗,参考组采用华法林和常规胺碘酮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概率和抗凝功能指标改善情况。结果所有患者治疗抗凝功能差不多(P>0.05),治疗后,实验组患者的抗凝功能指标均明显参考组更优,且两组并发症发生概率分别为9.09%和31.25%,组间比较差异明显(P<0.05)。结论对非瓣膜性房颤患者实行酯联合阿司匹林治疗存在显著的效果,不仅有助于提升患者生存率和抗凝功能,减小患者脑栓塞以及脑卒中等概率,还能够减小并发症和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临床应用具有较高的安全性,值得在非瓣膜性房颤治疗上推广应用。

  • 标签: 达比加群酯 阿司匹林 非瓣膜性房颤 效果
  • 简介:摘要非维生素K拮抗剂口服抗凝药(NOACs)已获批用于心房颤动脑卒中和静脉血栓防治,相较于维生素K拮抗剂,疗效相当或更优,安全性更优,致命性出血的发生率更低。然而,应用NOACs仍可能发生严重的出血事件及其他紧急情况。因此,NOACs特异性逆转剂对于抗凝患者紧急情况下处理至关重要。依赛珠单抗是一种人源化单克隆抗体片段,是的特异性逆转剂,可强效、快速、持续地逆转达的抗凝活性。目前已在全球多个国家获批并应用于临床。同时,众多权威指南和专家共识已将依赛珠单抗纳入接受治疗患者的临床管理路径。依赛珠单抗可应用于以下特定情况:①急诊外科手术/紧急操作;②危及生命或无法控制的出血。依赛珠单抗推荐的使用剂量为5 g (2.5 g/次×2次),可通过2次连续静脉输注(每次输注时间为5~10 min,2次间隔不超过15 min);或采用1次5 g静脉快速注射给药,以逆转达的抗凝效应。本共识旨在指导依赛珠单抗在临床的合理使用,以期为接受治疗患者在紧急情况下快速逆转抗凝效应提供指导。

  • 标签: 出血 依达赛珠单抗 达比加群 特异性逆转剂 急诊外科手术 紧急操作
  • 简介:病例1:1例78岁女性患者,因脑梗死、心房颤动口服酯抗凝治疗,初始剂量110mg,bid,治疗前凝血四项均正常。服药5d后及其后多次复查凝血酶时间(TT)明显延长,最长147s(正常上限21s);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轻度延长或正常高限,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原时间国际标准化比值(INR)、纤维蛋白原(FIB)正常,患者出现皮下出血。停药3d后测TT、APTT正常,恢复服药后TT、APTT再度延长。酯减至55mg,qd,TT延长缩短至62.2s,APTT正常。病例2:1例71岁男性患者,因阵发性房颤口服酯150mg,bid抗凝治疗。1个月后查PT13.3s略延长,APTT延长47.3s,TT〉60s明显延长,INR、FIB正常。停用酯5d后查PT、APTT、TT均正常。该2例患者均于口服酯后出现TT、APTT延长,且停药后均恢复正常,病例1提示TT、APTT延长程度与药物剂量有关,提示TT、APTT或许可以作为监测药物作用的指标,其结论仍需大规模的研究加以验证。

  • 标签: 达比加群酯 心房颤动 抗凝治疗 凝血酶时间 老年患者 药品不良反应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目的:建立了一种简单、快速、灵敏的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LC-MS/MS)测定大鼠血浆中的浓度,进行了系统的方法学验证研究,并应用于酯大鼠灌胃给药后的药代动力学研究。方法:血浆样品经甲醇沉淀蛋白后,通过Ecosil-C18(150mm×4.6mm,5μm)色谱柱分离,流动相为甲醇-5%甲醇水溶液(含有10mmol/L甲酸铵及0.1%甲酸),梯度洗脱。质谱采用电喷雾离子化源正离子条件下多反应监测模式,监测反应离子对为[M-+H]-+m/z472.2→289.2,内标苯海拉明[M-+H]-+m/z256.1→167.0。结果:在0.25-500ng/mL浓度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r=0.9970),定量下限为0.25ng/mL;日内、日间精密度(RSD)均小于9.57%,准确度(RE)均在±6.5%以内;血浆中无内源性物质干扰,基质效应为108%-112%,提取回收率为92.6%-94.2%;的血浆样品经室温放置4h、-80℃三次冻融循环、-80℃冻存三周,处理后的样品在进样器内放置24h均稳定;药物浓度超出曲线范围的样品经空白血浆稀释5倍后,其准确度均在±8.00%以内,精密度小于4.92%。结论:本文建立的LC-MS/MS方法学验证,成功适用于大鼠灌胃20mg/kg给药酯药代动力学研究。

  • 标签: 达比加群 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 血药浓度 药代动力学
  • 简介:口服抗凝药是心房颤动患者卒中预防的主要手段。与对照组(无治疗)比较,维生素K拮抗剂,如华法林,可减少2/3的心源性卒中的发生,但其抗凝效果难以预测,治疗指数较窄,而且需要常规监测凝血状况,增加了患者和医疗系统的负担。维生素K拮抗剂的这些缺点促使新一代的选择性抑制凝血酶或凝血因子Xa的抗凝药的发展。

  • 标签: 心房颤动患者 心源性卒中 预防 维生素K拮抗剂 口服抗凝药 试验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老年患者服用酯抗凝治疗的疗效并分析影响因素。方法收集北京大学第一医院老年内科因预防或治疗血栓使用酯的老年患者临床资料,分析服用不同剂量时凝血指标变化并探讨其影响因素。结果入选服用酯的患者142例,年龄(79.0±7.5)岁。其中,心房颤动(房颤)128例,深静脉血栓及肺栓塞14例。服用酯后,所有患者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谷值均较用药前增加(P<0.001)。服用110 mg,1次/d的患者,用药前APTT(32.4±3.0)s,用药后谷值(41.4±5.4)s,峰值(53.9±9.8)s;服用110 mg,2次/d者,用药前APTT(31.0±3.1)s,用药后谷值(42.4±5.5)s,峰值(48.7±7.3)s。服用酯110 mg/d的患者年龄更大(P<0.001),女性比例更高(P<0.001)、体重(P=0.001)及体质指数(BMI)更低(P=0.018)、肌酐清除率更低(P<0.001),APTT基础值(P=0.008)及峰值(P=0.002)更高,APTT谷值与220 mg/d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分析表明,用药前APTT(β=0.885,P<0.001)、肌酐清除率(β=-0.121,P<0.001)、酯剂量(β=0.037,P<0.001)、合用胺碘酮(β=3.784,P=0.022)均与APTT谷值相关。结论酯抗凝疗效存在个体差异,用药前APTT高、酯剂量大、肌酐清除率低以及合用胺碘酮均使APTT谷值更高。部分女性、高龄、低体重及肾功能下降的患者使用酯110 mg/d,APTT谷值与220 mg/d相似,而峰值更高。

  • 标签: 抗凝药 血栓形成
  • 简介:摘要:目的  探讨酯联合丁苯酞治疗轻型缺血性脑卒中(MIS)的效果。方法  以2021.7-2022.7本院收治的120例MIS患者为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对照组采用酯治疗,观察组:联合丁苯酞治疗。比较两组治疗效果。结果  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8.33%,高于对照组(88.33%,P

  • 标签: 达比加群酯 丁苯酞 轻型缺血性脑卒中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酯抗凝治疗心房颤动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研究对象的选取为心房颤动患者86例,在济宁医学院附属医院的就诊时间是2017年3月到2018年4月之间,采取随机分组原则将所有患者分成两组,每组各43例。采用发华林抗凝治疗对照组,使用酯抗凝治疗观察组,对两组治疗后的凝血指标、出血情况进行比较。结果观察组INR(1.10±0.47)、PT(12.41±1.36)s、严重出血发生率(2.33%)显著低于对照组;观察组APTT(48.08±2.70)s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少量出血总发生率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心房颤动患者来说,采用酯进行治疗具有显著的效果,临床可推广使用。

  • 标签: 达比加群酯 心房颤动 抗凝治疗 临床疗效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酯在非瓣膜性房颤抗凝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抽选我院近一年来收治的90例非瓣膜性房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等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实验组采用酯治疗,对比两组的凝血指标及药物毒副反应发生率。结果:实验组治疗后凝血指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01);实验组治疗后药物毒副反应总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予以非瓣膜性房颤患者实施酯可有效改善其临床症状,且安全性较高,值得推广和应用。

  • 标签: 达比加群酯 非瓣膜性房颤 抗凝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酯对非瓣膜病房颤患者抗凝治疗的效果。方法此次研究的对象是选择CHADS2评分≥1分的140例非瓣膜病房颤患者,将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随机分为观察组76例(酯治疗)和对照组64例(华法林治疗),观察1年中脑栓塞、TIA(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其他部位动脉栓塞及各种出血的发生率。结果观察组发生缺血性卒中1例,对照组发生缺血性卒中和TIA各1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32%3.13%,P=0.46);观察组各种出血的发生率低于较对照组,但未达到统计学差异(1.32%6.25%,P=0.12)。结论酯预防非瓣膜病房颤患者血栓栓塞事件的效果不劣于华法林。

  • 标签: 达比加群酯 非瓣膜病房颤 抗凝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探析非瓣膜性房颤患者应用酯进行抗凝治疗的效果以及安全性。方法于2016年3月至2017年10月在我院接受抗凝治疗的非瓣膜性房颤患者中随机抽取96例,病情均经临床确诊,将抽取对象分为治疗组(n=49)和参照组(n=47),2组患者均接受心电监测等基础内科治疗,在此基础上同时联合应用抗凝治疗,治疗组患者应用酯治疗,参照组患者应用氯吡格雷治疗。结果治疗后治疗组患者INR高于参照组,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9.9273,P=0.0492),TT高于参照组,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8.2320,P=0.0357),APTT高于参照组,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3.4497,P=0.0293),PT高于参照组,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8.9967,P=0.0193)。治疗组出现不良反应患者为4例,总发生率为8.16%,参照组出现不良反应患者为12例,总发生率为25.53%,2组不良反应发生率经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1.3878,P=0.0386)。结论非瓣膜性房颤患者应用酯进行抗凝治疗有助于促进其凝血功能改善同时具有较高的应用安全性,对于提升其机体素质可产生重要推动作用。

  • 标签: 达比加群酯 非瓣膜性房颤 抗凝治疗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 ] 目的:探讨低剂量酯在老年非瓣膜性房颤 患者抗凝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方法:采用 CHADS2-VASc评分法纳入 112例评分≥ 2的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患者,随机分为 2组,酯组 56例,每次服用酯 110mg,每日两次;华法林组 56例,根据国际标准化比值 (INR)调整剂量,将 INR控制在 2. 0~ 3.0。结果:脑卒中或血栓栓塞事件在酯组发生 4例( 7.14% ),华法林组发生 6例 (10.71% )。出血事件在酯组发生 5例 (8.93% ),华法林组发生 13例 (23.21% )。 2组脑卒中或血栓栓塞的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酯组出血事件的发生率低于华法林组 (P<0. 05)。结论:低剂量酯对老年非瓣膜性房颤患者的抗凝疗效不逊于华法林,但出血风险明显低于华法林。

  • 标签: 达比加群酯 华法林 非瓣膜性房颤 抗凝
  • 简介:【摘要】目的:就酯与华法林在慢性心衰房颤抗凝治疗中的应用与效果进行比较分析。方法:纳入我院 2018 年 6 月至 2019 年 12 月期间收治的慢性心力衰竭合并房颤的患者 60 例为本次研究的主要目标,采用双盲随机法分为研究组( 30 例)及对照组( 30 例),两组患者分别接受 酯、 华法林给药治疗,对两组患者药物抗凝的效果进行评价分析。结果: 治疗 3 个月后,两组患者 TT 、 APTT 及 PT 等凝血功能指标均显著升高( P < 0.05 ),研究组患者各指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 P < 0.05 )。结论:对慢性心衰房颤患者开展抗凝治疗中, 酯的抗凝效果要显著优于 华法林。

  • 标签: 慢性心衰 房颤 抗凝治疗 达比加群酯 华法林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对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患者采用不同抗凝药物治疗抗凝效果及安全性情况的统计,总结最佳的治疗方式,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选取 2016年 5月 -2017年 4月期间我院收治的 108例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将患者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其中对照组患者常规应用华法林治疗,实验组则应用治疗,统计抗凝效果及用药安全性情况。结果:实验组患者中有 1例出现牙龈出血,占 1.85%,对照组患者中有 6例出现皮下出血、牙龈出血等轻微出血事件,占 11.11%,两组均为轻微出血倾向,无一例发生脑出血等严重出血事件,但实验组患者的出血事件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 标签: 达比加群 非瓣膜性心房颤动 抗凝 疗效 安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