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0
188 个结果
  • 简介:在刑事诉讼中,被害具有独立的诉讼当事人地位。保护被害的诉讼权利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和价值。本次笔谈选取理论和实践中有关被害的一些重要问题进行分析和论述,以期引起对被害的更多关注。

  • 标签: 被害人 刑事诉讼 当事人地位 诉讼权利
  • 简介:被害承诺和正当防卫、紧急避险一样,都是刑法中正当化行为的一种。我国法律对被害承诺的认定仅作为超法规的违法阻却事由而存在,对其理论研究也相对较少,这与其刑法中的地位不相符。被害承诺的成立要件应当包括:主体要件、主观要件、时间要件、表示要件、动机要件和限制条件。被害承诺在刑法总则中应当占有一席之地。

  • 标签: 被害人承诺 违法阻却事由 个人法益 刑事立法
  • 简介:被害过错是如今司法实践中大量存在的现象,但没有相应的法律条文规范其刑法意义。刑法视野下的被害过错研究,必须以刑法的视角在规范层面研究,构建被害过错的成立要件,分析被害过错与犯罪构成的关系,影响刑事责任之根据,究其根本,是刑罚权对于被害有过错情形下行为人的适用限制,以此确立被害过错的功能和体系地位。

  • 标签: 被害人 过错 刑事责任 犯罪构成
  • 简介:被害过错是指犯罪行为所针对的自然人或单位,对犯罪行为的发生和持续在具有时间紧凑性的前提下起到引起和推动作用的。针对犯罪人及其近亲属或者犯罪单位,作出的具有严重不当性的行为或者引发的具有严重不当性的状态。然而,当前我国刑事立法缺少被害过错认定的明文规定,被害过错虽作为酌定量刑情节散见于司法解释中。但认定标准缺失。司法实践中,对被害过错的认定虽然有一定标准可循,但是仍然存在程序上和实体上的不合理之处,使得真正被认定为存在被害过错而对被告人从宽处罚的案件较少。为了减少被害过错认定过程中的偏差,可以借鉴域外经验,以完善立法和司法解释的方式使认定标准更加明确。

  • 标签: 被害人过错认定 立法 构成要件 实证分析
  • 简介:推动特殊群体被害的保护,既能有效地预防特殊群体被害犯罪,亦能防止特殊群体被害再次受害,在一定程度上彰显了国家法制建设的水平。基于此,一些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对特殊群体被害从权利保障到物质补偿等发面均给予了专门的规定和相关的保障。虽然各国做法存在一定的差异,但总体上使得特殊群体被害在本国刑事程序中的地位有了实质性的提高。我国在特殊群体被害的保护方面存在着定位不准、规范缺失、散乱、保障措施可操作性差及辅助制度缺位等一系列问题,因此针对上述存在的问题从实体和程序等方面逐步制定、修改、完善相关的规范、措施及配套制度,进而达到对特殊群体被害的全方位保护,同时提升特殊群体被害在刑事程序中的地位就显得尤为突出和必要。

  • 标签: 特殊群体被害人 保护 程序 实体
  • 简介:被害危险接受理论的主要内容是客观不法排除,同时又以危险的优越认知理论作为其补充。这导致其陷入体系性和逻辑性的困境。其实,无论是自我答责原理、被害教义学等法哲学理论,还是共犯从属性套用理论、构成要件范围理论等均无法自圆其说。摆脱该困境的唯一办法是将归责排除的路径从客观方面转换至主观方面,即排除归责的根据是行为人对被害自我保护的合理信赖。即使行为人认识到被害接受危险,但如果从规范目的或者社会交往规范看仍无法合理信赖被害能够避免损害,那么行为人仍应对损害结果承担刑事责任。

  • 标签: 自陷风险 危险接受 信赖原则 自我答责 被害人教义学
  • 简介:对非法拘禁导致被害自杀死亡的案件,能否认定为“非法拘禁致人死亡”,存在全面肯定说、全面否定说、重要原因说、客观归责说等多种观点,导致对同类案件要么判处3年有期徒刑以下刑罚,要么判处10年有期徒刑以上刑罚,存在将因果关系、结果加重犯和实质数罪混为一谈等问题.一方面,应当肯定非法拘禁行为与被害自杀之间具有因果关系,另一方面,肯定因果关系并不表明对行为人必须以“非法拘禁致人死亡”论处.因为在非法拘禁这类封闭的作案环境中,行为人对被害的生命安全负有保护义务,有义务防止被害自杀或他杀事件的发生,未履行这种保护义务的,构成不纯正不作为犯,视罪过不同分别成立故意杀人罪或过失致人死亡罪,应与非法拘禁罪(基本犯)数罪并罚.

  • 标签: 非法拘禁 自杀 致人死亡 故意杀人 不作为
  • 简介:被害过错无论从理论角度探究还是从实践方面出发,都有其独特的意义,在刑事诉讼中被告方可引为一项积极抗辩事由,并对此作出辩护,这既能帮助司法机关查清案情,又能保障被告人的权利。因此,立法有必要将其归入法律规范中。以被害过错为基础的刑事抗辩建立在实体法和程序法结合的基础之上。探析被害过错的理论基础显得尤为重要,与此同时,作为一项积极可抗辩事由,被害过错的正当基础、适用条件、证明责任分配也应当明晰。

  • 标签: 被害人过错 刑事抗辩 王马玲 证明责任
  • 简介:刑事被害因犯罪行为在即遭受物质损失的同时不可避免地又遭受精神损害。针对其已经遭受的物质损失被告人应当给予其赔偿,对此学界没有任何异议,但关于被害遭受的精神损失,目前我国刑事诉讼法明确规定不予赔偿,笔者认为这一规定有待完善。

  • 标签: 刑事附带民事诉讼 被害人 精神损害赔偿.
  • 简介:受虐妇女"以暴制暴"犯罪是指遭受家庭暴力的妇女用暴力对抗暴力并由被害转化为犯罪人的一种犯罪形态。该类犯罪当事双方既是被害,又是犯罪人,角色重叠十分明显。从被害与犯罪人的互动关系看,二者皆具有明显的被害性和违法犯罪性。预防"以暴制暴"犯罪,必须首先防控严重家庭暴力犯罪,然后从"去被害性"入手,通过政策倾斜、宣传教育等多种形式,改善"男尊女卑"封建文化传统塑造的刚性、支配趋势的男性气质氛围,提高女性自主、自觉意识和主体意识,并建立一个统一组织、协调的全方位、全覆盖的反家庭暴力社会服务体系,为受虐妇女提供一个畅通的公力救济的维权途径,才能有效预防"以暴制暴"犯罪等家庭悲剧的发生。

  • 标签: 家庭暴力 受虐妇女 “以暴制暴”犯罪 互动关系
  • 简介:在命案现场勘查中,被害信息是勘查人员了解和分析命案的重要切入点,全面挖掘被害的信息是命案现场勘查中的重要内容。被害信息主要包括被害身份信息、生活背景信息和行为信息等。命案现场中被害信息的获取主要通过勘查命案现场的状态、痕迹物证、尸体、调取视频监控和调查访问等途径展开。被害信息在命案侦查、证据体系的构建和定罪量刑方面都发挥着重要作用。

  • 标签: 命案现场 被害人 信息
  • 简介:我国在死刑方面倡导“少杀、慎杀”,我国目前对于死刑的态度是控制并逐步废除,而故意杀人罪的死刑往往系死刑废止的最后堡垒。死刑限制之重点和难点寄予在故意杀人罪上,作为诱发故意杀人罪的原因之一的被害过错,在司法实践中往往成为被告人罪行从轻情节。认真研究被害有过错有利于提高量刑的准确性、保障被告人人权、保证社会公平正义。

  • 标签: 被害人有过错 故意杀人罪 死刑
  • 简介:随着法律制度体系的不断完善、公民权力意识的不断加强,我国《刑事诉讼法》及相关司法解释在被告人权利保护方面做出了很多努力,被告人权利保护的状况也不断改善,然而,与此相应,被害权利保障的发展速度并未跟上被告人,很长时间处于“被遗忘的人”的地位。尽管我国《刑事诉讼法》规定被害是当事人,然而,在具体的制度设计、权利赋予上,被害当事人地位的体现并不充分。在理论研究上,对被害权利的关注热度也远不及被告人。然而,被害作为刑事犯罪的受害者,人身权利、财产权利都受到了巨大的损害,更需要国家的保护,受损的利益需要通过一定的途径恢复。如很多伤害案件中,被害失去独立生活能力,但是又很难从被告人处获得足额的赔偿,失去经济来源,生活悲苦;再如性犯罪案件中,很多女性受害人长期受到舆论的压力,精神极度痛苦,很难回归正常的生活。众多这样的例子,我们不得不正视,被害才是刑事犯罪中的真正受害者,最需要国家、社会的重视和帮助。

  • 标签: 被害人权利 激励机制 财产权益 《刑事诉讼法》 独立生活能力 法律制度体系
  • 简介:认罪认罚从宽制度试点是当前司法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突出体现了优化配置司法资源、对案件实行繁简分流,进一步提高诉讼效率的基本思想。然而,其中存在着未充分关注被害合法权利保护的问题。对认罪认罚从宽案件中的被害合法权利予以保护是尊重与保障人权、保持刑事诉讼程序、制度的一致性与合理性以及防范严重诉讼风险出现的必然要求。加强被害权利保护首先应当明确被害在认罪认罚从宽案件中具有程序运作主体的地位,并辅之以与其主体地位相适应的知情权、发表意见权、提出异议权、获得法律帮助权以及救济权等基本诉讼权利。

  • 标签: 认罪认罚 从宽 被害人 程序运作主体 诉讼权利
  • 简介:非法拘禁导致被害自杀身亡,行为人是否成立"非法拘禁致人死亡"的结果加重犯,理论上存在肯定说、否定说、折中说等观点,上述观点均存在瑕疵,导致司法实践中行为人承担的刑事责任相差甚大。对于此种情况,应当引入"不作为"的理论,因为非法拘禁行为使得被害处于相对封闭的环境中,行为人对被害的生命安全负有保护义务,有义务阻止被害自杀事件的发生,能履行而未履行这种保护义务的,视其主观罪过不同分别成立故意杀人罪或者过失致人死亡罪,与非法拘禁罪(基本犯)数罪并罚。

  • 标签: 非法拘禁 自杀 致人死亡 不作为
  • 简介:被害权益的充分保护实际上就是对每一个公民基本人权的保护,在刑事诉讼立法的发展中更应对被害予以更多关注。本文以公诉案件中被害律师代理制度为研究对象,分析现有制度中的不足和根源,为完善我国公诉案件被害律师代理制度提供参考和建议。

  • 标签: 刑事被害人 权益保障 律师代理 制度完善
  • 简介:一、问题的提出结果加重犯认定之重点和难点均在于结果归属的认定。从因果链是否受到干扰的角度出发,结果加重犯可分为无介入因素和有介入因素两种类型。相较而言,前一项下因果关系的认定更为容易;介入因素下,根据其原因力的产生源不同.大致可分为行为人行为介入、第三人行为介入、自然力介入、被害特殊体质介入、被害行为介入五种类型。鉴于被害行为介入往往是在行为人基本行为侵害的过程中或过程后,身体和心理受到双重刺激下做出的反应,因而在结果归属的判断中。所需考量之因素就更多,也更为复杂。

  • 标签: 结果加重犯 被害人 介入因素 行为人 因果关系 基本行为
  • 简介:知识产权刑事立法的被动谦抑,加之国家经济管理秩序公权和知识产权权利人财产权私权的价值冲突,侵犯知识产权罪被害在刑事诉讼中陷入维权困境。厘清其权益救济的主客观制约因素,明确主体资格,规范取证行为,有利于扭转长期以来对侵犯知识产权罪被害的诉讼地位在思维、行为、结果方面形成的惯性偏差。

  • 标签: 知识产权 被害人 诉讼地位
  • 简介:长期以来,"控告难、知情难、维权难"是众多刑事案件被害的真实写照。尤其在侦查程序中,虽然法律赋予了被害参与其中的权利,但在司法实践中,由于程序参与意识不足以及控告权、知情权、委托代理权等权利保护方面存在的问题,被害参与性诉权难以得到有效保护。关注我国刑事侦查程序被害参与权的保护问题,并从观念、立法以及制度建设层面反思与完善,对当下我国刑事司法改革中的人权保护与权利平衡不无积极意义。

  • 标签: 侦查机关 刑事侦查程序 被害人 参与权 人权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