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血管是儿童最常见的良性血管肿瘤,在1岁以内儿童中的发病率约为10%。对于生长迅速及出现并发症的患者,需要积极治疗。目前的治疗手段包括药物治疗、激光治疗和手术治疗,首选药物治疗。自2008年偶然发现对血管有效以来,普萘洛尔已经成为治疗血管的一线药物,但其剂量、用药方案、疗程、不良作用监测等均无统一标准。2012年12月,来自12家单位、5个不同专业的28名专家汇集芝加哥,根据现有文献资料,就普萘洛尔治疗血管的相关问题达成了共识。

  • 标签: 婴幼儿 血管瘤 普萘洛尔 共识会议
  • 简介:摘要总结51例采用普萘洛尔凝胶治疗的婴幼血管患儿的护理,给药前做好患儿家属的护理告知和心理护理,给药后严密观察患儿生命体征、血糖和涂药部位的变化,发现问题及时处理,同时做好患儿的随访,家长的咨询工作,有利于提高普萘洛尔凝胶治疗婴幼血管的疗效,保障患儿的用药安全,取得了良好效果。

  • 标签: 普萘洛尔 血管瘤 婴幼儿 护理
  • 简介:目的随访和观察29例婴幼血管患儿口服普萘洛尔治疗后的疗效及复发情况,以指导临床合理用药。方法采用口服普萘洛尔治疗婴幼血管患儿29例,年龄52d~11个月。普萘洛尔2.0mg(/kg·d),分3次餐后口服,服药4~6个月后停药。结果口服普萘洛尔后平均1周,体颜色开始变淡、萎缩变软。治疗3个月后,大部分体明显萎缩。治疗6个月时,体基本消退,表面遗留毛细血管扩张。停药后1个月,6例患儿出现血管复发,且年龄均〈11个月。继续给予原方案治疗约3个月,体显著萎缩,随访3个月,无复发。结论口服普萘洛尔治疗婴幼血管具有良好疗效。患儿血管复发现象可能与停药后血管仍处于增生期有关,停药后毛细血管内皮细胞继续增生,异常血管再次形成,血管复发。

  • 标签: 血管瘤 婴幼儿 普萘洛尔 复发
  • 简介:目的:探讨平阳霉素内注射对婴幼增殖期血管血清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endothelialgrowthfactor,VEGF)表达的影响及意义。方法:选取增殖期血管婴幼23例,分别于平阳霉素内注射治疗前及治疗后3、7、14d时采集内血,应用酶联免疫吸附(ELISA)法检测内血清中VEGF的含量。结果:平阳霉素内注射治疗后3d和7d时,内血清中VEGF表达水平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治疗后14d时,内血清中VEGF表达水平与治疗前相比,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平阳霉素内注射治疗婴幼增殖期血管,能明显降低内血清中VEGF表达水平,但具有时效性,仅依此来评估婴幼血管生长增殖速度及平阳霉素的治疗效果有待商榷。

  • 标签: 血管瘤 平阳霉素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噻吗洛尔治疗婴幼表浅型皮肤血管的临床疗效。方法38例患表浅型皮肤血管婴幼共51处血管按治疗方式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分别接受噻吗洛尔+90Sr敷贴和单纯90Sr敷贴治疗,观察比较两组血管疗效。结果随访3个月后,治疗组患儿血管的痊愈率及显效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噻吗洛尔溶液+90Sr敷贴治疗婴幼皮肤血管疗效较单纯90Sr敷贴治疗好。

  • 标签: 噻吗洛尔 婴幼儿 表浅型血管瘤 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婴幼腹泻的治疗。方法对我院婴幼腹泻的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论合理喂养,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注意气候的变化随时增减衣物是预防降低婴幼腹泻发病率的必要措施之一,一旦发病纠正水和电解质紊乱是关键。

  • 标签: 婴幼儿 腹泻 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婴幼腹泻的病因和防治方法。方法将我院2010年9月至2012年9月收治的42例腹泻病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轮状病毒肠炎是小儿秋冬季腹泻的主要原因,其中合并呼吸道感染6例,心肌酶谱异常3例。结论多种病因可导致小儿腹泻病,秋冬季以轮状病毒肠炎最多见,提倡母乳喂养,严防滥用广谱抗生素,患肺炎等肠道外感染时,应加用微生态制剂,防止由于难治性肠道菌群失调所致的腹泻。

  • 标签: 婴幼儿 腹泻 微生态制剂
  • 简介:血管是肝脏最常见的良性肿瘤,随着医学影像学技术的不断发展,B超、CT及MRI对血管的检出率明显提高,如何把握好手术适应证以及选择安全、有效的治疗方式是临床面临的主要问题,目前外科治疗有很多种方法,如肝血管切除、肝血管捆扎术、肝动脉结扎术、肝动脉栓塞、射频消融术、肝移植等,肝血管切除术效果明显,作为首选治疗,目前对于肝血管手术的适应证及治疗方式的选择上存在较大的争议,就其治疗进展作一概述。

  • 标签: 肝血管瘤·良性肿瘤·外科治疗·肝叶切除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超声对肝脏血管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分析23例经增强CT或磁共振证实肝血管的声像图特征及多年复查诊断,并对误诊原因进行探讨。结果23例血管中经超声诊断21例,占91%,误诊2例,占8.6%。结论超声在诊断肝血管上具有重要价值,为临床提供可靠信息。

  • 标签: 肝血管瘤 肝癌 肝囊肿 超声检查
  • 简介:目的了解婴幼哺乳及乳类以外食物添加情况。方法选取2004年3月-2008年2月首都儿科研究所附属儿童医院儿童保健门诊收治的主诉有喂养困难或睡眠不实、哭闹、排便紊乱等症状与喂养相关的婴幼为调查对象,将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儿童保健学组婴幼喂养建议及美国儿科学会儿科护理教材作为喂养适宜的判定标准,采用医生与家长一对一访谈及统一调查问卷形式,详细询问家长就诊时哺乳和乳类以外食物添加情况。结果基本符合婴幼适宜推荐哺乳次数者仅占10.9%(97/886);多于推荐次数占82.6%(732/886),有6.4%(57/886)哺乳少于推荐次数。〈4月龄、4~6月龄和〉6月龄超过适宜推荐次数分别占各自月龄组的40.4%(19/47)、53.0%(87/164)、92.7%(626/675),随月龄增加超过适宜推荐频次者增多(Х2=104.137,P〈O.001)。〉4月龄婴幼有夜间哺乳行为者达86.5%(726/839),其中2次者占39.9%(355/839),〉3次者占25.6%(214/839),夜间哺乳频次并没有随月龄增加而减少(Х2=28.869,P=O.017)。在〈4月龄婴儿中,有12.8%(6/47)已经开始添加乳类以外食物;4-,6月龄时添加者占67.7%(111/164);但6-9月龄、9~12月龄、12-36月龄尚未添加者分别占43.6%(144/330)、17.4%(32/184)、11.2%(18/161)。结论喂养问题婴幼哺乳频次和夜间哺乳偏多,乳类以外食物添加出现偏晚与偏早现象。

  • 标签: 婴儿 喂养 食物 喂养行为
  • 简介:摘要本文分析了肝血管35例,彩色多普勒超声扫描发现并经CT增强扫描检查证实或定期随访观察病例进行分析。

  • 标签: 肝血管瘤 B超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总结较大肝血管介入治疗的注意事项及疗效方法对2007年至2012年我科所做的18例较大肝血管患者,进行超选择插管,用平阳霉素碘化油乳剂栓塞肿瘤供血动脉,研究术中注意事项及术后疗效,观察术后临床症状改善情况、血管缩小情况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所有病例均成功栓塞,其中12例栓塞两次,其余病例均一次栓塞成功,术后肝功能有轻度异常,特别是一次栓塞病例,但经保肝治疗后均恢复。术后随访1至4年,术前10例有症状者术后3个月至半年左右均完全消失,体均有不同程度缩小。术后均未出现胆囊坏死、消化道穿孔、胰腺炎及胆汁等严重并发症。结论分次栓塞较大肝血管是一种微创、安全、有效、并发症少的理想的非手术治疗方法。

  • 标签: 肝大血管瘤 分次栓塞 注意事项
  • 简介:摘要目的讨论鼻咽纤维血管患者的护理。方法配合治疗进行护理。结论密切观察病人鼻腔分泌物的颜色、量、性质,发现有活动性出血征象,立即通知医生,给予处理;鼻咽填塞物填塞期间,应滴以液状石蜡使之保持润滑,以便抽取时不造成黏膜损伤和出血。

  • 标签: 鼻咽纤维血管瘤 护理
  • 简介:摘要对196例婴幼受伤后出现皮肤红肿、渗液等症状,早期采取积极的抢救、治疗,同时配合良好的护理,可以提高患儿的生存率,降低死亡率,对预防疤痕起到一定的作用。

  • 标签: 婴幼儿 预防 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婴幼应用静脉留置针采集血标本以提高采血成功率,降低溶血、凝血率的发生,减少重复采血带给患儿的痛苦,提高患儿家属的满意度。方法按入院的单双号将150例婴幼随机分成观察组与对照组,观察组用静脉留置针滴血法,对照组采用传统的空针采血法。结果静脉留置针滴血法与普通空针抽血法采集血标本,在穿刺成功例数、标本溶血及标本凝血的发生方面,经X2检验,P值均<0.05,两者存在显著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留置针采血可提高采血成功率,避免了真空采血后再次穿刺输液带给患儿的痛苦。降低了标本溶血及凝血的发生,减少重复采血带给患儿的痛苦。

  • 标签: 婴幼儿 标本 采集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预防婴幼高热惊厥再次或多次发作的预防方法。方法将30例高热惊厥患儿随机分为干预组15例和对照组15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护理镇静、止惊、控制体温,治疗原发病。干预组在发热早期,体温37.5℃-38℃时应用鲁米那6mg/kg,以后3mg/kg,7-8h用药一次,采用提前预防用药加常规治疗护理,比较2组惊厥复发的对比及效果分析。结果干预组通过护理干预复发率低于对照组,效表好(P<0.01)。结论对婴幼有高热惊厥家族史的患儿在热性疾病的早期预防,值得推广应用。

  • 标签: 婴幼儿 高热 惊厥 护理干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