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目的:探讨血管痴呆患者的脑电图特点.方法:对42例1989年9月至2001年4月我院住院患者进行脑电图描记.结果:①90%的患者脑电图出现θ、δ波.②脑电图异常与痴呆程度呈正相关系.③多灶梗塞所致痴呆患者的脑电图大多呈弥漫改变,单灶梗塞所致痴呆以局限性改变为主.结论:脑电图可评定血管痴呆患者的脑功能损害程度和梗塞部位.

  • 标签: 血管性痴呆 脑电图 临床表现
  • 简介:血管痴呆系指在缺血性、出血性及急慢性缺血缺氧血管疾病引起的脑组织损害基础上,产生的以高级神经认知功能障碍为主的一组临床综合征.在美国和欧洲,Alzhei-mer病(AD)是导致进行和不可逆痴呆的首要原因,血管痴呆(VD)是第二位病因.但在亚洲地区卒中率高,在日本,VD占老年期痴呆患者的60%~70%,在我国,老年人VD患病率为324/10万,AD为238/10万,而且城市高于农村[1].

  • 标签: 血管性痴呆 危险因素 临床特点 发病机制 诊断
  • 简介:目的探讨经皮穿刺肾动脉成形术(PTRA)治疗肾血管高血压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本组7例肾血管高血压患者均在全身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机上完成操作.结果肾动脉DSA诊断,7例患者10条肾动脉受累,其中右支7条,左支3条,狭窄部位均在主干,共13处;病因有肌纤维结构发育不良3例、动脉粥样硬化3例、大动脉炎1例.球囊扩张治疗均获成功,成功率100%,术后4例血压降到正常,2例舒张压降到95~105mmHg,1例轻度下降.追踪复查12~18个月,5例无变化,1例血压再度升高,1例失访;所有患者未发生并发症.结论PTRA治疗肾血管高血压疗效确切、操作简便、创伤微小.病史5年以上者疗效差.

  • 标签: 肾血管性高血压 PTRA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 临床应用价值 肾动脉成形术 动脉粥样硬化
  • 简介:目的总结胆总管金属内支架置入术和食管带膜支架置入术与动脉化疗相结合治疗恶性胆道狭窄,食管恶性狭窄,食管气管瘘,及纵隔瘘的临床经验和疗效分析。材料与方法恶性梗阻黄疸4例,恶性食管狭窄7例,恶性食管肿瘤并食管气管瘘或食管纵隔瘘4例,全部操作均在电视透视监视下进行。4例采用经皮肝穿胆道置入内支架均获成功,其中3例为一次置入支架,1例先行胆汁引流术(PTCD)后再置入金属内支架。支架植入后总胆红素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2例支架置入后行动脉化疗。7例恶性食管狭窄,4例并食管气管瘘或食管纵隔瘘均一次顺利完成内支架置放。8例内支架置入术后加动脉化疗,平均生存期为8个月,支架植入后加动脉化疗组平均生存期为11个月。结论胆道内支架置入术与动脉化疗相结合是治疗手术无能的胆道、食管恶性梗阻狭窄的有效方法.且安全,简单。

  • 标签: 动脉化疗 临床应用 内支架置入术 食管气管瘘 纵隔 治疗
  • 简介:目的探讨血管痴呆(VD)患者脑血流灌注显像特点.方法分别对12例血管痴呆患者,13例血管轻度认知功能障碍(VaMCI)患者和11名正常对照(NC)组进行单光子发射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SPECT)局部脑血流灌注显像,定量分析各脑区血流灌注情况.结果D组和VaMCI组与对照组相比;VD组与VaMCI组相比额叶、颞叶、顶叶,基底节局部脑血流灌注减少(P<0.05).尤以额叶、颞叶血流灌注减低最为显著(P<0.01),额叶、颞叶血流灌注减低与简易智能状态量表(MMSE)评分间呈正相关(r额=0.981,P<0.01,r颞=0.76,P<0.05),尤以额叶更显著.结论SPECT对VD患者有早期辅助诊断价值,即使对VaMCI患者SPECT也同样敏感.其对于VD的预测、早期治疗以及VCI与阿尔茨海默病的高危人群轻度认知障碍(MCI)的鉴别都有重要意义.

  • 标签: 血管性痴呆 脑血流灌注显像 阿尔茨海默病 认知障碍
  • 简介:目的观察淫羊藿甙(Icariin,ICA)对血管痴呆(vasculardementia,VD)大鼠学习记忆的保护作用,探讨ICA防治VD的作用机制。方法采用永久结扎双侧颈总动脉的方法(2-VO法)制作VD大鼠模型,利用Morris水迷宫检测ICA对大鼠空间辨别学习记忆能力的影响;用光化学法检测大脑皮层及海马组织中SOD)活性、

  • 标签: 淫羊藿甙 血管性痴呆的 药理实验 光化学法 大鼠 学习记忆能力
  • 简介:目的探讨血管痴呆(Vasculardementia,简称“VD”)高压氧治疗的疗效。方法选择60例住院确诊的“VD”患者,随机分组采用杭州康健产中型多人氧舱给0.2MPa压力,每日1次,10次为一疗程,用长谷川智能表分值作为病人智能检测标准前后对照,两组性别、年龄、病因无异常,P>0.05采用X^2检验。结果随机分组对照观察;30例对照组中颅效21例,有效5例,无效4例,有效率86.7%、对照组经卡方检验X^2=68.52,P<0.01两组有显著差异。讨论血管痴呆病因主要是反复多发性脑梗塞及腔隙脑梗塞,含脑组织容积减少出现反复缺血、缺氧,神经元缺失和细胞凋亡导致认知功能障碍等,通过高压氧的治疗可达到:①提高血氧含量、血氧分压及扩散能力,改善脑组织缺氧状态;②氧分压可促进成纤维细胞的活动和分裂。促进多元纤维的形成和加速毛细血管再生增加脑血流量,达到治疗目的。

  • 标签: 高压氧 治疗 血管性痴呆 病因
  • 简介:摘要目的旨在探讨尼莫地平治疗血管痴呆的临床疗效,及对血管痴呆认知功能的影响。方法2008年1月~2009年5月共收治血管痴呆患者60例,随机分为观察和对照组各30例,观察组口服尼莫地平30mg,每日3次,对照组口服吡拉西坦,3次/d,0.8mg/次,疗程3个月。观察比较两组的临床疗效,及两组治疗前后长谷川痴呆量表(HDS)、简易智能量表(MMSE)及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DL)的评分变化情况。结果观察组的的总有效率(86.7%)明显高于对照组的总有效率(60.0%),两组总有效率经统计学分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HDS、MMSE、ADL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两组HDS、MMSE、ADL评分均较治疗前有明显提高,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有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两组间HDS、MMSE、ADL评分比较,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有显著(P<0.05)。结论应用尼莫同治疗血管痴呆疗效好,可以延缓病情恶化,减轻临床症状,改善记忆力、提高认知功能以及提高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值得临床推广和应用。

  • 标签: 血管性痴呆 尼莫地平 双益平 长谷川痴呆量表 简易智能量表 日常生活能力量表
  • 简介:目的评价智灵汤治疗血管痴呆的疗效和安全.方法计算机检索Cochrane协作网痴呆和认知改善组试验数据库(本数据库包括大部分卫生保健数据库和许多正进行的试验,并定期更新),检索时间截至2004年2月.手工检索等83种中医药杂志(1993~2004年).纳入所有智灵汤治疗血管痴呆的随机对照试验.对符合纳入标准的随机对照试验进行内部真实评价,如果所有纳入的随机对照试验的质量足够高并具有相似,则进行Meta分析.结果纳入1篇随机对照研究.其结果显示:①治疗组修正的长谷川痴呆量表(Hasegawa'sdementiascalescoring,HDS)积分于8周后明显提高,而对照组积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组HDS积分差值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②两组治疗后P3潜伏期均有缩短,治疗组优于对照组,[t=-52.09,95%CI(-69.79,-34.39),P<0.00001];治疗后两组P3波幅增高,治疗组优于对照组[t=1.40,95%CI(-0.02,2.82),P=0.05].③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脑地形图的变化提示,智灵汤改善脑地形图的作用优于脑复康[OR9.90,95%CI(3.34,29.38)].④治疗组于治疗后血清胆固醇(P<0.01)、甘油三酯(P<0.01)和血浆脂质过氧化物(lactoperoxidase,LPO)(P>0.01)含量下降,高密度脂蛋白(P>0.01)及红细胞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dismutase,SOD)(P<0.01)显著提高.⑤治疗前后脑血流图变化治疗组优于对照组[t=-1.03,95%CI(-1.26,-0.80),P<0.00001].⑥治疗组未见到心、肝和肾的毒副作用.结论由于纳入研究太少,且方法学质量低下,现阶段还不能得出智灵汤治疗血管痴呆是否有效的结论.一篇智灵汤与脑复康对照的临床试验提示,该药可能具有一定的疗效.需进一步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试验来确定智灵汤治疗血管痴呆的疗效.

  • 标签: 智灵汤 血管性痴呆 随机对照试验 系统评价
  • 简介:目的:验证药物、高压氧、血疗综合治疗轻至中度认知功能障碍的血管痴呆的有效和安全。方法:把38例病人进行随机分组,一组为单纯药物治疗,一组为综合治疗(包括高压氧、血疗、使用与另一组相同的药物),两组进行治疗后疗效对比。入组的38例病人均符合美国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DSM-IV-R血管痴呆的诊断标推。以简易智能量表检查(MMSE)和韦克斯勒记忆量表(WMS)为主要评价指标,临床综合调查量表(CGI)和日常生活自理能力量表(ADL)为次要评价指标。结果:实际可评估病例32例,两组MMSE评分在治疗后均有提高,综合治疗组提高更明显(分别为2.96±2.79、1.53±2.41);综合治疗组IMS评分在治疗后有明显提高(6.24±10.51),单纯药物组治疗前后lMS评分无明显差异(1.78±9.59);两组治疗后ADL均降低;综合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7.5%,单纯药物组为62.8%。两组均无明显不良反应。结论:综合治疗能更好地改善血管痴呆病人的认知功能,其疗效明显优于单纯的药物治疗。

  • 标签: 血管性痴呆 综合治疗 疗效观察 认知功能
  • 简介:目的:探讨脑血管痴呆的病理和解剖学基础,分析CT对脑血管痴呆的诊断价值。方法:本文对90例符合脑血管痴呆的患者进行CT检查,观察脑梗塞的部位和数目。结果:痴呆患者脑内存在单发或多发性梗塞灶,其中病灶位于基底神经节区73例、额叶52例、颞叶46例、丘脑区22例、顶叶5例、脑干区5例,二处以上病灶38例。结论:特殊部位脑内多发性小梗塞为脑血管痴呆的主要原因,CT对脑血管痴呆的诊断有重要价值,但为非特异性。

  • 标签: 脑血管性痴呆 CT 解剖学 诊断 临床资料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天智颗粒治疗肝阳上亢型血管痴呆(VD)的临床疗效。方法随机分为2组,一组口服天智颗粒,每次1包(0.5/包),每天三次;对照组口服茴拉西坦胶囊,每次2粒(0.25/粒),每天三次。每个疗程30天,连续治疗2个疗程。结果给药后可以显著改善认知功能和行为能力,与茴拉西坦胶囊比较未见显著差异(P>0.05),可显著改善中医临床证候及生活能力。结论天麻促智颗粒对肝阳上亢型血管痴呆有一定的疗效。

  • 标签: 血管性痴呆 天智颗粒
  • 简介:目的采用动脉内局部药物灌注对血管突发性感音神经耳聋患者进行探索性治疗。方法将41例突发性感音神经耳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动脉组19例,均行全脑血管造影,将导管置于椎动脉开口,选用尿激酶30万U于30min注射完毕;常规治疗组22例,采用静脉途径给予活血、解痉药物治疗。对两组患者的疗效进行比较,疗效标准采用1997中华医学会耳鼻咽喉科学会颁布的疗效分级。结果动脉组患者痊愈9例,显效5例,有效3例,无效2例;静脉组患者痊愈4例,显效2例、有效9例,无效7例。结论动脉内局部药物灌注可能是治疗突发性感音神经耳聋的有效治疗方法。

  • 标签: 突发性 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物 血栓溶解疗法
  • 简介:近年来,随着对Alzheimer病发病机制的不断深入研究,逐渐发现血管因素在AD的发病及疾病进展方面起着重要作用,从流行病学、神经病理学、神经影像学、神经分子生物学等研究领域不断有证据证实这一点.传统观点认为AD是老年变性病,病因与遗传、病毒感染、炎症、铝中毒、胆碱系统功能缺陷、细胞骨架改变以及颅脑外伤有关,均未提及与血管因素有关,而是把AD和血管痴呆(VascularDementia,VaD)截然分成变性和血管病两个概念,把是否有脑血管病作为区分AD与VaD的要点,显然这样的分类已显示出局限性.血管认知障碍(vascularcognitiveimpairment,VCI)这一概念的提出为AD的归属提供了新的方向,AD是否应该属于VCI的范畴呢?这个问题的澄清不单是简单意义上概念的转换,而将会为AD的诊断和早期防治提供一条新思路.

  • 标签: ALZHEIMER病 血管性认知障碍 神经分子生物学 病发病机制 血管性因素 脑血管病
  • 简介:目的:探讨脑电图和TCD在血管痴呆(VD)早期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38例VD患者进行脑电图、TCD检测,并进行结果分析.结果:36例脑电图异常表现为:a节律变慢,广泛θ活动,局限性慢波(出现在额区、颞区、顶区),2例出现痫样放电;TCD表现血流速增快或减慢,频谱形态改变,为高阻型,动脉硬化表现;结论:脑电图、TCD检测是诊断VD的重要方法,尤其在发病早期.

  • 标签: 脑电图 经颅多普勒 血管性痴呆 诊断
  • 简介:<正>例1女,21岁。右耳呈持续、搏动耳鸣,加重8个月。右耳鸣与心跳同步,随体位变化稍有减轻,偶伴头昏、听力减退。1999年2月来我院耳鼻喉科门诊检查:右外耳道、鼓膜正常。纯音听力检查:右耳轻度传导聋。CT:右颈静脉体瘤不能排除。转外地医院经MRI检查:右颈静脉略粗,内听道正常。再次住院检查:肝、肾功能正常,EKG正常,后行右侧颈内静脉高位结扎,术后随访1年,耳鸣程度减轻。例2女,44岁。左耳持续搏动耳鸣2年余。

  • 标签: 耳鸣 颈静脉体瘤 颈内静脉 传导性聋 高位结扎 外耳道